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

ID:56779052

大小:217.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0-07-09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讲课程论概论学习目标: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

2、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

3、,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课程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但不是课程的全部。2、课程实施也不能等同于教学。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范围比教学要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

4、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三、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在课程论领域,课程论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形态?有学者认为,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探讨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规律,一般强调课程论应该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确定的被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把课程论看成是可以反映客观事实、揭示普遍规律的经验科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论不仅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课程的价值之学;有学者认为,课程

5、论是可以为课程实践提供规范和指导的实用理论。由于对课程论是怎样一种理论形态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回答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理论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应用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标准:一、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首先要考察其研究取向,考察其与实践的关系。二、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还需要联系该门学科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考虑。第二节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以上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划分标准,我们将课程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前学科化研究时期(1890—1917年)二

6、、学科化研究的形成时期(1918—1948年)标志:博比特他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特点:课程研究表明专门化的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出现了专门的研究人员、专门的学科专业、专门的著述、专门的实验。这一时期,课程研究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学术水平仍不高。三、理论体系的建构于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1、泰勒原理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专著《课程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7、,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也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基本步骤。2、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课程论学者比彻姆在1961年出版的《课程理论》一书,是探索课程理论体系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课程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多元化,逐步打破了泰勒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8、,也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他们把课程看成是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整合学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主张学校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去学习的情景,这种学习会成为学生个人经验的一部。课程目标指向人的自我实现,通过课程培养完整的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要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即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