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doc

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doc

ID:57727835

大小:1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2

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doc_第1页
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初始污染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目的:建立产品初始污染菌数检验及分析标准操作规程。2责任:质量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此规程。3范围:适用于未灭菌产品初始污染菌数验证试验的检测分析。4内容:4.1初始污染菌检测4.1.1器材与试剂4.1.1.1器材(1)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2)立式灭菌柜(3)超净工作台(4)无菌过滤装置(5)无菌镊子、无菌剪子(6)电子天平(7)移液器(8)接种环4.1.1.2稀释液、冲洗液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4.1.1.3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按说明书方法保存配制。4.1.2检验方法:平皿法4.1.2.1供试液的制备

2、供试品是纱布可用无菌手续称取10g,放入100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振荡后取样。作为1:10的供试液。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供试品是液体取样10ml加至100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振荡后取样。作为1:10的供试液。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4.1.2.2供试液操作方法每个稀释级各吸取1ml至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每个稀释级注2个平皿。4.1.2.3阴性对照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

3、,置无菌平皿中,注入培养基,凝固,倒置培养。每种计数用的培养基各制备2个平板,均不得有菌生长。4.1.2.6培养条件将已经凝固的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一般培养48±2h。4.1.2.7计数将平板置菌落计数器或从平板的背面直接以肉眼用标记笔点计,以投射光衬以暗色背景,仔细观察,计数。必要时可以借助于放大镜、菌落计数器。4.1.2.7.1菌落计数基本规则①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级作为报告菌落数测定范围。如只有1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将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②如有两个相邻稀

4、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先计算两稀释级菌落数的比值。高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比值=————————————————————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当比值≤2时,则以2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值报告。当比值>2时,则以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③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0以上,则按最高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以下,则按最低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④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

5、稀释倍数报告。⑤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无菌落生长或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应报告菌数为<10个/g或ml。⑥如有3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以后2级计算级间比值报告。⑦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以内时,按实有数值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两位有效数值后面,应以四舍五入法计算。在报告菌落数为“不可计”时,应表明样品的稀释度。4.1.3清场检验完毕,将使用的试剂归位,清理台面,并将用过的工具进行清洗。检测人员应及时填写《初始污染菌数检测记录》,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4.1.4注意事

6、项4.1.4.1产品取样应在完成整个灌装或包装过程以后,而又在灭菌前取样;4.1.4.2本操作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无菌操作台内进行。操作过程应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使结果发生偏差的污染。4.1.4.3无菌操作台必需定期进行洁净度检测,试验前提前开紫外灯15min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4.1.4.4过滤器、滤膜、镊子以及无菌设备使用前应进行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5依据标准及相关文件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Ⅺ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GB/T19973.1-2005

7、《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估计》GB15980-2009《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