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

ID:59244235

大小:50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9-08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_第1页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_第2页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_第3页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_第4页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解析几何解题中设而不求技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谈解析几何解题中的“设而不求”技术(一)什么是“设而不求”?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过圆外一点P(a,b)引圆x2+y2=R2的两条切线,求经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按常规,应当先求切点的坐标,再求切线方程.可是求切点避免不了解方程组,而在通常情况下,解方程组牵涉到繁杂的计算,可不可以避免这一繁杂的程序呢?请看:【解析】设两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两切线方程分别为:x1x+y1y=R2,x2x+y2y=R2.∵切线经过点P(a,b),∴ax1+by1=R2,ax2+by2=R2.∵点(x1,y1),(x2,y2)适合方程ax+by=R2,∴所求直线方程为ax+by=R2.在这

2、里,我们用四个参变量x1,y1,x2,y2分别表示两切点A、B的坐标,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同样达到解题的目的.这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设参、消参以避免某些中间过程的计算,最终达到解题目的的手段,就是“设而不求”.(二)哪些问题可以实施“设而不求”?【题1】椭圆的弦被点(4,2)平分,那么此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是【解析】设弦两端分别无A(x1,y1),B(x2,y2),则有(1)-(2):(3)由条件:AB中点为(4,2),∴∴故所求直线方程为:.【评述】本解说明:当直线与曲线相交,若已知弦的中点而求弦所在直线方程,可以对其交点实施“设而不求”.【题2】已知直线(0

3、点,B是椭圆的上顶点,△BMN的重心恰为椭圆的右焦点,求椭圆C的方程.【解析】设直线且但点M、N在直线椭圆上顶点为B(0,b),且椭圆右焦点F(c,0)为△BMN的重心,【评述】本解说明:当直线与曲线相交,若已知直线方程(或其斜率),而求曲线方程,可以对其交点实施“设而不求”.【题3】长为2的线段AB在抛物线y=x2上滑动,求AB中点的轨迹方程.【解析】设A(x1,y1),B(x2,y2)为抛物线y=x2上两点,那么:设AB中点为M(x,y),那么:∴

4、AB

5、2=(x1-x2)2+(y1-y2)2=(1+4x2)(x1-x2)2=(1+4x2)[(x1+x2)2-4x1x2]=(1+4x2)[

6、4x2-4(2x2-y)]=4(1+4x2)(y-x2)已知

7、AB

8、=2.∴(1+4x2)(y-x2)=1,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y=x2+.【评述】本解说明:当直线与曲线相交,若已知弦的长度,而目的是求弦中点的轨迹,可以对其两端的坐标实施“设而不求”.【小结】按理说,解数学题避免不了‘求’,其最终目的(不论是计算题还是证明题),都是要‘求’出最后的结果的.这里说的‘不求’,专指可以简化的解题中间过程,用‘设’去代替‘求’.以上各例说明:在解析几何解题中,凡是与弦的中点或弦所在直线的斜率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实施“设而不求”.但是,“设而不求”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大量应用于求弦的长度等中间过程

9、之中.因而,它在解高考解析几何大题中大有用武之地,请看:考场精彩【题4】(高考题)P.Q.M.N四点都在椭圆上,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已知且求四边形PMQN的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析】(1)∵PQ⊥MN,S四边形PMQN=,故应先求椭圆的弦PQ与MN之长;但是,求弦长不必先求交点,可以对交点实施“设而不求”.(2)“设而不求”必须先设参数,而参数的个数应越少越好.选用直线的参数方程可以使参数的个数减半.又由于PQ⊥MN,弦PQ与MN之长的计算过程类似,又可以用“同理”的技术处之.【解析】椭圆的上交点为F(1,0).设直线PQ的参数方程为:α∈,t为参数.代入椭圆方程:设此方程之二根

10、为t1,t2,则

11、PQ

12、=

13、t1-t2

14、=

15、MN

16、=于是当α=0时,Smax=2;当α=时,Smin=.【评析】由于实施了“分析”中的两点措施,解这道解析几何大题所用的工夫仅相当于解一道小题.这说明:只要方法对路,“大题”也是可以“小做”的.【题5】(高考题)设A、B是椭圆上两点,点是线段AB的中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 (1)确定的取值范围,并求直线AB的方程;(2)试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使得A、B、C、D四点在同一圆上?并说明理由.【分析】(1)已知弦的中点求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故(1)可以实施“设而不求”;(2)判断“四点共圆”的最佳方法,是引入平面几何的相应知识.

17、【解析】(1)∵点在椭圆内,∴3·12+32<λ,即λ>12,∴λ∈(12,+∝).设AB两端为A(x1,y1),B(x2,y2),则有:(1)-(2):3(x1-x2)(x1+x2)+(y1-y2)(y1+y2)=0(3)∵是线段AB的中点,∴x1+x2=2,y1+y2=6.代入(3):6(x1-x2)+6(y1-y2)=0,于是kAB==-1,故直线AB的方程为:y-3=-(x-1),即x+y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