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几何公理.doc

折纸几何公理.doc

ID:61628637

大小:71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04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1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2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3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4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5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6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7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8页
折纸几何公理.doc_第9页
资源描述:

《折纸几何公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折纸几何公理1991年,日裔意大利数学家藤田文章(HumiakiHuzita)指出了折纸过程中的6种基本操作,也叫做折纸几何公理。假定所有折纸操作均在理想的平面上进行,并且所有折痕都是直线,那么这些公理描述了通过折纸可能达成的所有数学操作:1.已知A、B两点,可以折出一条经过A、B的折痕2.已知A、B两点,可以把点A折到点B上去3.已知a、b两条直线,可以把直线a折到直线b上去4.已知点A和直线a,可以沿着一条过A点的折痕,把a折到自身上5.已知A、B两点和直线a,可以沿着一条过B点的折痕,把A折到a上

2、6.已知A、B两点和a、b两直线,可以把A、B分别折到a、b上容易看出,它们实际上对应着不同的几何作图操作。例如,操作1实际上相当于连接已知两点,操作2实际上相当于作出已知两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操作3则相当于作出已知线段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操作4则相当于过已知点作已知线的垂线。真正强大的则是后面两项操作,它们确定出来的折痕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特征,不是尺规作图一两下能作出来的(有时甚至是作不出来的)。正是这两个操作,让折纸几何有别于尺规作图,折纸这门学问从此处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更有趣的是,操作5的解很可能

3、不止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过一个点有两条能把点A折到直线a上的折痕。操作6则更猛:把已知两点分别折到对应的已知两线上,最多可以有三个解!一组限定条件能同时产生三个解,这让操作6变得无比灵活,无比强大。利用一些并不太复杂的解析几何分析,我们能得出操作6有三种解的根本原因:满足要求的折痕是一个三次方程的解。也就是说,给出两个已知点和两条对应的已知线后,寻找符合要求的折痕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解一个三次方程!尺规作图到底局限在哪里相比于折纸的几何操作,尺规作图就显得有些不够“强大”了。不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尺规作

4、图里的五个基本操作:过已知两点作直线给定圆心和圆周上一点作圆寻找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寻找圆与直线的交点寻找圆与圆的交点这5项操作看上去变化多端,但前3项操作都是唯一解,后两项操作最多也只能产生两个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尺规作图最多只能解决二次问题,加减乘除和不断开方就已经是尺规作图的极限了。能解决三次问题的折纸规则,势必比尺规作图更加强大。正因为如此,一些尺规作图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折纸几何中却能办到。比如折纸法可以实现作正七边形,而这是无法用尺规作图办到的。我们有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用折纸法能完成尺规作图办不

5、到的事情。“倍立方体”问题是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难题之一,它要求把立方体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本质上是求作2的立方根。由于尺规作图最多只能开平方,因而它无法完成“倍立方体”的任务。但是,折纸公理6相当于解三次方程,解决“倍立方体”难题似乎是游刃有余。有意思的是,用纸片折出2的立方根比想象中的更加简单。取一张正方形纸片,将它横着划分成三等份(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然后,将右边界中下面那个三等分点折到正方形内上面那条三等分线上,同时将纸片的右下角顶点折到正方形的左边界。那么,纸片的左边界就被分成了

6、3√2:1两段。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建立各线段长度的关系,我们不难证明它的正确性。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动笔算一算,来看看三次方程是如何产生的。第7个折纸公理本文写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故事就结束了吧。10年以后也就是2001年,事情又有了转折:数学家羽鳥公士郎(KoshiroHatori)发现,上述的6个折纸公理并不是完整的。他给出了折纸的第7个定理。从形式上看,第7公理与已有的公理如出一辙,并不出人意料,很难想象这个公理整整十年里竟然一直没被发现。继续阅读之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想想,这个缺失的操作是什么。

7、这段历史背景无疑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题。补充的公理是:7.已知点A和a、b两直线,可以沿着一条垂直于b的折痕,把A折到a上。后来,这7条公理就合称为了藤田-羽鳥公理(Huzita–Hatori公理),你可以在维基百科上读到这个条目。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世界顶级折纸艺术家罗伯特•朗(RobertJ.Lang)对这些公理进行了一番整理和分析,证明了这7条公理已经包含折纸几何中的全部操作了。看,艺术家都是先搞数学的!罗伯特•朗注意到,上述7项基本操作其实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操作要素组合而成的,例如“

8、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线上”、“折痕经过已知点”等等。说得更贴切一些,这些更加基本的操作要素其实是对折痕的“限制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痕完全由斜率和截距确定,它等价于一个包含两个变量的方程。不同的折叠要素对折痕的限制力是不同的,例如“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点上”就同时要求x1'=x2并且y1'=y2,可以建立出两个等量关系,一下子就把折痕的两个变量都限制住了。而“折痕经过已知点”则只能列出一个方程,只能确定一个变量(形式上通常表示为与另一个变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