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教学设计

16《社戏》教学设计

ID:6309121

大小:6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09

16《社戏》教学设计_第1页
16《社戏》教学设计_第2页
16《社戏》教学设计_第3页
16《社戏》教学设计_第4页
16《社戏》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16《社戏》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桂平市木圭镇第二初级中学潘舒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1)生字: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惮踱棹(2)词语:归省自失撺掇行辈絮叨依稀惮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小说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

2、小说主题的作用。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3.学习生动流畅的语言。教学难点1.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2.人物刻画对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教学突破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10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把钥匙。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有关《社戏》的图文资料。链接:http://image.baidu.com/i?word=%E7%A4%BE%E6%88%8F&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ut

3、f-8&fm=hao1232.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3.熟读课文,梳理本课的思路,酝酿感情。学生准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查找并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3.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情节,初步体会感知作者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多媒体mp3显示:(欣赏歌曲罗大佑的《童年》)(链接在酷狗音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快乐的,是充满好奇的、幻想的。在成人之后回忆这段往事,对于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让鲁迅先生的《社戏》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背

4、景1.解题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10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3.文学体裁——小说回顾小说有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

5、,小说的情节结构。4.写作背景简介5.检查预习(1)生字读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撺掇cuānduo凫水fú惮dàn踱duó棹zhào(2)词语解释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行辈:排行和辈分。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惮:怕,畏惧。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人物有谁?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社戏10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6、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⑸赵庄看社戏。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⑺六一公公送豆。4.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所写的几件事的?看戏前(1——3)看戏中(4——30)看戏后(31——40)四、细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分析第一部分——看戏前(1——3)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明确: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2、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且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但在我是乐土”(指安乐的地方)3、为什么说平桥村是

7、“我”的乐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4、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明确:(1)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2)“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3)大家去钓虾,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5、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乐事吗?明确:一同去放牛;还有后文写到的一起去赵庄看社戏。106、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在平桥村的乐事,为下文写到赵庄去看戏做铺垫。7、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部分写看社戏的?在文中找出答案。“

8、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第4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填写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