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

ID:65487294

大小:202.50 KB

页数:116页

时间:2023-11-09

上传者:U-3730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1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2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3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4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5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6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7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8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9页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 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江永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四)分析语文 试题分析 成绩统计 得分统计 解答分析 突出问题1.审题不清、不准。2.答题缺乏条理与层次。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2小题。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②家里的中国书好像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③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书”,不许小孩。④中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单一塞,就平安无事,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取材于《黄裳自选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上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不露(lòu)马脚纰(pí)漏触摸B.不露(lòu)马脚纰(pī)漏接触C.不露(lù)马脚纰(pí)漏触摸D.不露(lù)马脚纰(pī)漏接触 [解析]B。触摸: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接触:①挨上,碰着。②(人与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 2.将文段部分正确排序的一项是A.②④⑤①③B.①④⑤③②C.②③⑤①④D.①②④③⑤ [解析]C。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笫3、4小题。“过期鸡肉优先供给中国市场”,这句话让人五味杂陈。①它的潜台词是,在中国,造假不会追责,欺骗不需代价;监管部门越俎代庖,消费者随意对待。②这句话如果让人愤怒,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洋供应商为什么就敢这么胆大妄为?③是他们逃避监管的能力太高,还是食药监管部门不作为?④如果属于前者,就说明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监管部门失职,甚至是犯罪。 3.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五味杂陈B.潜台词C.越俎代庖D.甚至 [解析]C。五味杂陈:各种味道均有。潜台词: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甚至:连词,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4.语段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①B.②C.③D.④ [解析]D。①在“追责”前加“被”,在“随意”前加“被”。②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如果”提至“这句话”前。③搭配不当,将“高”改成“强”。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养晦堂记曾国藩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①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适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ɡǔ)竖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自谓辞晦()居显,泰然自处()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③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所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qiáo)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③湛默:湛,深。深沉静默的样子。[补注]有以:犹“有为”。有所作为。觊(jì):希望。盖:句首语气词。驷:古同“四”。“驷,马一乘也。”没:通“殁(mò)”,“殁,终也。”《《草草:忧虑劳神的样子。挈:举(着),提(着),谈。澌(sī):尽。既而:不久。事畜:侍奉,奉养。畜养,保存,养活。烜(xuǎn)赫:形容名声很大、声势很盛。焜(kūn):光明。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常终身幽默幽默:沉寂B.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加:增加C.及夫身没观之没:通“殁”D.后之君子,亦观省焉省:反省 [解析]B。加:超过 6.填入下面句中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自谓辞晦()居显,泰然自处()高明。A.也则以B.者而以C.者而于D.也则于 [解析]C。有些虚词在一些用法上相同。 7.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B.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C.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D.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泥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 [解析]D。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B.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C.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泥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D.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解析]C。句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错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3分)(2)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3分)(3)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4分) [答案](1)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而,连词,表结果,就。就:接近,靠近。高:高处,高位。觊jì:希望。寂寂:①寂静无声。②冷落,冷清。)(2)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既而:不久。外:放到外面。)(3)饥饿寒冻不能够仰事父母、俯蓄妻儿却没有怨言,不被整个世上的人了解却不愁闷。(事畜:侍奉,奉养;畜养,保存,养活。而:却。见:助词,表被动。) [参考译文]平凡的人只要还有血气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往高位爬,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也有一些君子,(他们)大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他们)确实见过那些(名利)的重要性,但也知道一般人所争夺的名利都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景公(虽然)有四千匹骏马,还是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评长论短(意思是说齐景公虽然富有,但却比不上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的伯夷叔齐二人)。我曾经就这一说法推论开去,(发现)从秦汉到现在的达官贵人多得数不清。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时,举止雍容,自认为才能和智慧都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追名逐利而生、忧思劳神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认为才能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蝇营狗苟而生、草草忙忙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等,也没有什么不同。既然这样,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称离开沉静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高而明亮的位置。(他们)竟然不知道自己与眼前蝇营狗苟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即将一同消尽,而且没有丝毫的差别。难道不可悲吗? 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并写信给我,让我为它作记。 过去周代末年,庄生怜恤天下的士人深陷于权势利益,被毁谤和荣誉拘泥,所以告诫人们要隐晦、沉默,藏起锋芒,像他所称许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一样,并多次表达这个意思。而扬雄也说道:“旺盛的火必定熄灭,隆隆的雷声终究消失。富贵的人,鬼神窥探他的盛衰。”(所以)君子处世的原则应是,在心里恰然自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饥饿寒冻不能够仰事父母、俯蓄妻儿却没有怨言,不被整个世人了解却不愁闷。自认为晦暗是天下最纯粹的光明。像那些在显耀的仕途中疲于奔命的人,一旦权势败落、意图萧索,那么追求像寻常贫贱人一样(的生活)也不可能了,哪里还能看到当初所谓的显赫辉煌呢?我详细陈述“养晦”的原因,大意是为了坚定孟容的志向,后世的君子,也可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赏析]本文是受朋友之托而为书斋作记的文字。文末表明写作目的有二,一为“坚孟容之志”,二为让后世的君子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后者。文章首先抓住“凡民”与“君子”两种处世态度作议,表明“养晦”之难能而可贵;接着以齐景公与伯夷叔齐作比,进而推论从古至今那些“高据势要”“而其间又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与“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为下文突出好友刘孟容的高贵品格蓄势;末段进而阐明“晦”与“显”的内在联系,表明了一时之荣不若永恒之名的旨意。文章深入浅出,诚意正心,滋润当今。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这两首诗描写的共同景象是____(1分),都表现了月夜____的特点(1分)。(2)结合诗句,试简要比较两首诗诗人心境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1)赏析形象(意象)。(2)赏析情感。①抓住意象:确认,感受,想象,领悟。②结合表达技巧和语言。 [答案](1)秋夜(1分)宁静(1分)(2)白诗,一、二句以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三、四句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3分)朱诗,以夜不能眠的细节和梧桐冷月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3分) [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1、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两句紧扣题目“秋夜”,写深夜“无眠”之状。首先诗人交代了因秋气萧瑟凄清“无眠”的客观原因。一个“清”字,不但表现了自然之秋凉,而且借此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之凄凉。接着的“烛花频剪欲三更”,紧承“夜久”而来,诗人却选择了“频剪烛花”这个典型动作,把心绪寄寓在“剪”这一动作上。“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正如杜甫在《独酌成诗》中写道:“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既然灯花是喜事的预兆,诗人为何要“剪掉”,而且是“频剪”,从这一连续的动作中,我们不但感觉到诗人没有对灯花报有消解愁绪的希望,而且感受到的恰是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频剪”即多次剪除,表现出了诗人不安而焦虑的心理过程。“烛花频剪欲三更”中的“欲三更”,不但呼应前句的“夜久”,更突出了诗人因寂寞、孤独而久久不能入睡的苦痛。接着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里诗人由叙事而进入写景。如何排遣这无尽的孤独寂寞呢?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就是说,还是睡觉吧,也许还能忘记这无尽的孤独和寂寞。可是,走到床边,却看到低眉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树影。其中一个“凉”字,不但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渲染了天气之凉,而且更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孤寂与凄凉。结句“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以景结情,表面写“景”,实则思念之情,孤独之感蕴含其中。从审美意象的选择来说,“梧桐树”是对秋天来临最为敏感的一个树种,即人们所说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在诗歌中,往往用来象征一种凄凉的思念之情。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时在《鹧鸪天》中又写道:“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些都是表现出了愁苦的情绪。同时,诗人也选择的“月”这一审美意象。这与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诗人,新愁旧绪交织于心,又哪能安然入睡啊!从写作视角来看,诗人把场景由室内转而室外,由“铺床凉满梧桐月”中的“月”而来,诗人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一以贯之,顺势而下,进一层地表达了望月思人的情感。其中,“梧桐缺处”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感到寂寞惆怅之情,酸楚之感。可以说,这“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是景中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含“愁”。总之,朱淑真《秋夜》这首绝句,语言浅显而情感深厚,在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同时,诗歌不但意境高远,而且情感深长,真正体现出诗人词作的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忧怨悲愤,跌宕凄恻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2)画图省识春风面,。(3),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答案](1)或取诸怀抱放浪形骸之外(2)环珮空归夜月魂(3)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中俄德贸易联盟将取代美国世纪[西班牙《起义报》网站10月9日文章]题:北京—莫斯科—柏林联盟的未来:中俄能把美国从欧亚赶出去吗?(作者墨西哥国际问题专家佩佩·埃斯科瓦尔)(1)幽灵正在穿越迅速老化的“美国新世纪”:北京—莫斯科—柏林的战略贸易联盟有可能将在未来实现。(2)建立这一联盟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北京和莫斯科高层的高度重视,柏林、新德里和德黑兰对此都表现出兴趣。但在华盛顿的政治圈和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中都丝毫未有提及。美国精英们拒绝承认此前曾短暂实现的“单极时刻”正在终结。五角大楼热衷于称之为“全方位优势地位”时代的结束对美国人来讲是难以接受的事实。 (3)莫斯科认为,华盛顿及其北约盟友们似乎越来越有兴趣对俄罗斯施加新的“铁幕”,乌克兰只是序幕。在北京—莫斯科—柏林联盟看来,新“铁幕”企图孤立俄罗斯,为它与德国的关系制造新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分化欧亚大陆,阻止未来出现一个不受华盛顿控制的贸易一体化进程。(4)按照习近平的设想,“中国梦”包括未来的新“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为欧亚贸易提供便利的快速走廊。北京感到了来自华盛顿和东京在海上给它施加的压力,对此它的应对措施是从两条阵线上发展欧亚大陆的陆地贸易,其一是通过西伯利亚,另一条则通过中亚。 (5)中国和俄罗斯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不再受到美国实力和华盛顿意愿控制的德国。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危机中,柏林的地缘战略似乎在慢慢地与华盛顿划开界限。尤其是德国工业界更渴望继续保持与中俄之间没有限制的贸易合作。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德国在欧盟框架结构内走上迈向世界强国的道路。(6)中国在欧亚发挥的新的地缘政治作用在近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秉持的“低调”作风如今已荡然无存。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计划在快速发展。最终结果可能是建立起由公路、高速铁路、输油管线和港口组成的连接中国与西欧和地中涛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 (7)对于欧亚大陆的未来规划,奥巴马政府最主要的回应就是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与此同时激化中国与日本和印度之间的矛盾,并巩固与这些国家的战略联盟。(8)德国工商界已经意识到一个新的现实:和“中国制造”的商品通过未来的“丝绸之路”抵达欧洲一样,欧洲商品也将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市场。到2018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9)3个月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有关北京与柏林之间高铁项目的讨论则刚刚出现在报端。这条高铁线的建成将像一块磁铁一样,把沿线的数十个欧亚国家都吸引过来。这条高铁线可能既是一条高铁“丝绸之路”,也是华盛顿的终极噩梦。(10)然而,奥巴马政府依旧是短视的,始终相信它的技术和军事实力足以使它在欧亚地区保持优势地位。但是,北京掌握着进入欧亚市场的途径,手里还攥着大笔钞票,莫斯科则有大量能源。中国和俄罗斯加深战略合作值得期待,这将吸引欧亚其他地区大国的加入。我们可以认为,在欧亚未来世纪中,美国很有可能逐渐被排除在欧亚之外,北京—莫斯科—柏林轴心将成为游戏的变化因素。2025年将见分晓。(选自2014年10月13日《参考消息》) 12.“北京—莫斯科—柏林的战略贸易联盟”与“美国世纪”之争的焦点是,对此,中国的应对措施是,以发挥其新的地缘政治作用。(4分) [解析]筛选信息。第一空见第(3)段末句,第二空见第(4)段末句。 [答案]欧亚大陆(或欧亚地区或欧亚贸易)发展陆地贸易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新世纪”正在迅速老化,中俄德战略贸易联盟将在2025年得以实现。B.中国掌握着进入欧亚市场的途径,手里还攥着大笔钞票,而莫斯科则有大量能源,这为中国和俄罗斯加深战略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C.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实施海上遏制措施,与此同时激化中国与日本和印度之间的矛盾,并巩固其自身与这些国家的战略联盟——这就是当今美国政府针对欧亚大陆的未来规划作出的回应。D.作者认为,华盛顿及其北约盟友们正逐步对俄罗斯施加新的“铁幕”,对乌克兰的行动便是明证;其目的是孤立俄罗斯,为它与德国的关系制造新的障碍,最终分化欧亚大陆,阻止中俄德贸易一体化进程。 [解析]B。A注意第(1)段“有可能”一词与第(10)段“2025年将见分晓”的所指对象。B对应信息见第(10)段。C对应信息见第(7)段,注意“最主要的”一词。D对应信息见第(3)段,注意“莫斯科认为”与“在北京—莫斯科—柏林联盟看来”。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华盛顿政治圈的美国人未提及也拒绝承认北京—莫斯科—柏林的战略贸易联盟,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是难以接受的事实。B.针对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危机,德国的战略表明了他们的想法,即慢慢地与华盛顿划开界限,继续保持与中俄之间没有限制的贸易合作,进而在欧盟框架结构内走上迈向世界强国的道路。C.如果中国与德国的高铁“丝绸之路”项目得以落实,那么到2018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D.奥巴马政府始终相信它的技术和军事实力足以使它在欧亚地区保持优势地位,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解析]D。A对应信息见第(2)段。B对应信息见第(5)段,注意“似乎”“德国工业界”“可能会”等词。C对应信息见第(8)段,注意句中的“有望”一词。D对应信息见第(10)段,注意“短视”一词。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父亲的蜂,我的蜜李辉一父亲,站在我家屋后洒满阳光的山坡上。一个多月后,那里将鲜花盛开。“我得为蜂箱选个合适的位置:向阳、背风,花草树木要多。以后这就是蜜蜂的家了。”父亲忙了两天开始修整那片山坡,两天后,把蜂箱从院子里扛到山坡土。五个蜂箱,来回十趟,60分钟。父亲修整山坡时弯下的腰,扛着蜂箱时俯下的背,与地面折成那么虔诚那么低微又那么坚韧的角度。其实我是不愿意父亲养蜂的。我知道被蜜蜂蜇一下有多疼。可是,自从上年秋天我考上高中,父亲就开始琢磨养蜂了。他说,花销大了,不能光靠种地。父亲还说,蜂的种类有很多,蜜蜂蜇人是最不疼的。 二父亲说:“现在正是蜜蜂长大长壮的时候。再过两个月,蜜蜂就要开始干活了。这段时间,要让蜜蜂吃好养好。”可不是嘛,母亲总说:“你们这些半大小子,还没到能上山下地干活的年龄,正在长身体,营养不能少。”我觉得我像只早春的蜜蜂。父亲买回白糖,加水熬成糖浆,一桶桶提上山坡。这是蜜蜂采蜜前两个月的食物——“等蜜蜂采回蜜,可就比这糖水甜多了!”父亲说。 三我要离家去县城上学了。“等到秋天你再开学,爸就能给你多带点钱了。还能给你带点蜂蜜。学习紧张,睡觉前可以喝一杯蜂蜜水。”“今年的花很盛,咱家的蜜蜂已经采到蜜了。”母亲在给我的信里说。“蜜蜂娇贵得很,难伺候,每天要喂水,通风,防雨,打药。还要照顾田里的活,我又帮不上什么忙,你爸一个人可真够忙的。”我的功课是数理化,父亲的功课是,蜜蜂,还有我。 四我盼望的暑假来了。父亲穿着防蜂服,戴着防蜂帽,在蜂箱之间穿梭忙碌着。我也穿戴着同样的一身,最后还是忍受不了快要湿逮后背的汗水,逃回屋子里。“挨晒受热总比挨蜇好。就算穿戴再整齐再小心,你爸还不是三两天就被蜇一回。”母亲说。我知道了,蜜不都是甜的。有些蜜,是咸的;有些蜜,是苦的;还有些蜜,是疼的。 五收购蜂蜜的商贩来了。通常他们会提前几天通知父亲,但不确定具体哪一天来。他们总是在早晨来,很早很早,趁着你还没起来就敲门,就是想搞突然袭击,防止养蜂人提前往蜂蜜里兑水。父亲听了直摇头:“瞎说,蜂蜜里还能兑水?”商贩收我家蜂蜜的价格比别人家每斤多5毛钱。他们说:“你家有学生,要花钱。”可我总觉得是因为父亲的蜂蜜甜、纯、真。 六我希望暑假长些再长些。夏天长了,山坡上的花就能开得久些,父亲就不用带着蜜蜂追赶花期了。我曾经看到过山林边追赶花期的外地养蜂人,也曾听说过养蜂人在向别处转移蜂箱的时候,经常在半路上出事。我担心父亲。可是,9月就要来了,我要回县城上学。父亲和他的蜜蜂,要赶着花期走。我走时,书包里装着两大瓶蜂蜜,衣袋包裹着蜂蜜换来的钱。晚上,我睡不着。我在想,父亲简易的木棚里,一定钻进了初秋阵阵的凉风。许久,我终于想到了安慰自己入睡的理由:养蜂人的花期,总要比享受蜂蜜的人的花期长。 七秋风渐渐吹起的时候,我知道父亲终于带着他的蜜蜂和收获的蜂蜜回家了。母亲在信里告诉我,父亲已经在为蜜蜂过冬做准备了。现在蜜蜂数量多了,父亲要买至少两百斤白糖,作为蜜蜂一冬的食物。母亲还要准备几条厚被子,盖在蜂箱上保暖。寒假里,我帮父亲往山坡上运白糖。他一大袋,我一小袋。每天晚上临睡前,我拿着手电筒跟父亲巡视蜂箱,把被风吹落的棉被重新盖好,压上砖头。蜜蜂暖了,父亲的心里就暖了。 我希望冬天快点过去。我是冬天里父亲采不回蜜的蜜蜂。我什么时候才能采回属于我自己的蜜,让父亲、母亲尝一尝我的甜呢?一个又一个冬天过去了,我却不再是父亲天天都要回巢的蜂。我去了更远的地方,我去过的地方,父亲和他的蜜蜂,从来不曾抵达。春暖花儿将开的日子,我又要走了。我走时,父亲正站在那片山坡上,望着我的方向。那片山坡洒满阳光。不久,那里将鲜花盛开。(选自《读者·人文版》2014年第11期) 15.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父亲的蜂,我的蜜”这个标题含义的理解。(4分) [解析]理解标题的含义。也是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答案]①标题的含义是:父亲养蜂采蜜,而我享受父亲的劳动成果——蜂蜜及蜂蜜换来的钱。②标题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全文内容围绕该标题展开。③标题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父亲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在我身上,只希望我生活得更甜,赞美了无私无言的父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父爱的感激之情。 16.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分析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1)内容(事件);(1)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答案]父亲是一个责任心强,聪明能干,勤劳纯朴,技术熟练,爱子情深的农民和养蜂人。 17.本文语言质朴而感情真挚,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赏析。(5分) [解析]赏析语言特色。根据试题要求,研读文章,举出极有代表性的两例,简要分析其质朴的表现,以及表达的真挚感情。 [答案](1)“夏天长了,山坡上的花就能开得久些,父亲就不用带着蜜蜂追赶花期了。”心理描写,作者懂得了父亲劳作的艰辛,体会到了深沉的父爱,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那片山坡上洒满阳光。不久,那里将鲜花盛开。”①该处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采蜜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充满希望的气氛。②用环境暗示了父亲无言的大爱,深化了文章主题,令人回味无穷。③暗示父亲对我的付出不会因为我的长大而改变,不会变成索取,只会永远给我的生活加蜜。(从语句含义、作用角度,突出“感情”重点。举例恰当,分析在理,表述流畅。) 18.“春暖花儿将开的日子,我又要走了。我走时,父亲正站在那片山坡上,望着我的方向。”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作品,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解析]紧紧围绕文章主题,体现劳动创造世界、感恩之意,思考“我”要“走”的深层原因。(语句通畅,言之成理) [答案](1)(描写父亲送“我”,呼应开头,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父爱。)看着父亲送我的情景,我再次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父爱。我离开家和父母亲,去更远的地方,就是要做一只能够采蜜的蜜蜂,采回属于我自己的蜜,让父亲、母亲尝一尝我的甜。(2)为人子女,我们要能够感受父爱,更要能够像父亲一样,勤奋劳作,创造财富,回报父母。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19、20小题均必做) 19.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①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①狂:志向高远,勇于追求。②狷(juàn):拘谨,安于现状,但不做坏事。材料中,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解析]回答此题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中行之人”“狂狷之人”各是什么样的人。其次,要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最后发表看法——如何看待孔子的选择。 [答案](示例)赞成。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3分)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3分) [补注]不得:不能得到。中行:按照中庸之道行事的人。∕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而:连词,承接。与之:与,和。之,代词,他。必也:也,副词,表示强调,加重语气。进取:积极上进,力图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所,助词,指不为的事情。 [译文]1、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2、孔子说:“务必选择笃行中道的人为朋友,否则,交到的人不是狂者就是狷者,而狂者偏激,狷者保守。”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事实上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应该适当偏高于实际能力之上一点,才是最恰当的。定得太低,大家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完成;定得太高,大家明明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干脆放弃。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复旦大学副教授陶友兰认为,影视作品“本土化”的翻译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意译,它能够较好地弥补中西方文化隔阂,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比如在美国喜剧《老友记》中,对于“神马都是浮云”等翻译的运用让国内观众产生的共鸣。但他也指出,“本土化”不能滥用,影视作品的类型与受众群体是翻译时必须考虑的要素,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尤其是涉及宗教政治话题的影片中就不适合加这些元素。 在整个电影市场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电影人一直在寻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度。据业内人士透露,就目前来看,“不要跳戏”是最实际有效的衡量标准。“不要跳戏”要求在保持西方电影原来意味与特色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让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元素。“一般来说,这种本土元素在二三处为宜,如果太多了,就不免落入刻意迎合受众的嫌疑,让电影原来的美感与风格大打折扣。”在热播大片《环太平洋》中,译者将机甲战士的一记绝杀(原文为“ElbowRocket”,直译应为“手肘火箭”)翻译为“天马流星拳”,引起人们对译制片的激烈争议。 你是否认可《环太平洋》中“天马流星拳”这一翻译?请结合以上新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解析]阅读新闻,写作新闻短评。 [答案]不认可。“天马流星拳”的翻译违背了“本土化翻译”的原则,本土元素太浓,有用刻意搞笑的词汇以迎合受众的嫌疑。也与“不要跳戏”的衡量标准相悖,未能保持西方电影原来的韵味与特色,让西方电影原来的美感与风格大打折扣。所以,这种翻译会受到人们的批评。(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八年过去了……沉重的铁门“当啷”一声打开了。几个穿黑衣服的人走了进来,一言不发地把布鲁诺架起来就走。即使在法庭上,布鲁诺的神色仍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在法庭上,坐着以残酷闻名的宗教裁判所最高审判员,还有红衣主教、主教和神学家们。 宣判开始了,宣判书说,宗教裁判所的“温和的劝诚”对“异端”不发生任何作用,他“不诚实”而且“顽固”得像魔鬼一样。现在只有把他交给世俗的政权。最后,宣判书向世俗的政权建议:“对异端尽可能惩戒得温和一些,切勿流血。”布鲁诺的心像给一阵寒风吹过似的,抖了一下……然而他仍然是平静的,从那破裂的嘴唇里,轻轻地,然而清晰地吐出这样几个字:“我想,你们宣判时怀着的恐惧,比我听到这个判决的时候更大吧。”审判员和主教面面相觑。到这时候,“异端”还没有屈服!(节选自郑文光《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将上述材料转为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少于150字。 [解析]要求用第一人称叙述,首先要确定“我”是谁,文段中可以是“布鲁诺”“宗教裁判所最高审判员”“红衣主教”“主教”“神学家们”等。其次,要改变对场景的叙述角度和对其他人物的称呼。最后,要适当压缩一些内容。 [答案](示例)沉重的铁门“当啷”一声打开了。几个穿黑衣服的人走了进来,我被他们一言不发地架起来到了法庭。在法庭上,坐着以残酷闻名的宗教裁判所最高审判员,还有红衣主教、主教和神学家们。他们宣判我的罪行是“不诚实”而且“顽固”,最后判决把我“交给世俗的政权”惩戒。我平静地听着他们宣判,轻轻地,然而清晰地吐出几个字:“我想,你们宣判时怀着的恐惧,比我听到这个判决的时候更大吧!”(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处在纷杂喧嚣的人世间,人总是被现实的恶喜鞭驱着前行。但就好像一幅水墨丹青,过分拥挤的构图,并不会使人有美的遐想。细细咀嚼走过的日子,可以安安静静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独享心有余白的感觉;抑或什么都不想,让那颗超载的心,留有一分余白。融身于宽宽的天地余白之中,才会使人倾倒于分寸的美丽。(祝勇《心留余白》)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思路]审题时,考生要抓住材料的隐含信息,即“留余白”的深刻含义。比喻生活中的思考和休闲,与劳作和忙碌相对(构图)。具体构思时,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其次,注意论证的着力点要准确到位,不能忽东忽西。本文题在论证角度上有许多突破口:1、论证心留什么余白。如:洞悉自我、审视自我、自我回想等。 2、可以论证心留余白的好处,突出心留余白的结果。如:心留余白,洞悉自我,可以清除我们内心的尘垢,提升自己,走向超越之路;可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让自己活得真实而坦然;可以明确自己的位置,从而脚踏实地而不至于盲目虚妄;可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执着进取而不至于随波逐流;可以估量自身的价值,从而积极乐观而不至于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等。3、论证怎样来心留余白,突出心留余白的方法。如:松弛绷紧的神经,冷却燥热的心;有必胜的信念;有坦荡的胸怀等。 如果写记叙文,首先要突出所述事件的价值或意义。既然是“心留余白”,就要写出或酸或甜或苦或辣的某种感悟或真切的体验,不能泛泛地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余白,那是没有价值或意义的。其次,写记叙文还必须突出心留余白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有对心留余白的深刻洞察或体悟。换句话说,就本命题写记叙文时,笔墨重心与“心留余白”为何物关系不大,关键是要详细写出具体心留余白的故事情节。 论点确立后,怎样找理由?1.借用他人的理论、观点。2.联想到该事物的相关事物,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斜风细雨不须归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开始却没有结束的世界里,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的旅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是被纷扰喧嚣的外物鞭策着前行,心被装得太满,就如构图拥挤的水墨画,怎能让人有美的遐想?所以,让我们卸下不必要的包袱,给心灵留一点余白,用澄澈的心看待人生,感受超然物外的快乐吧! 满城风絮也好,风侵纸窗也罢,斜风细雨不须归。心留余白者,能够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诗文俱佳、精于金石的李叔同先生,曾是春风得意的翩翩少年郎。但他却在别人的不解、惋惜声中,斩断尘缘,皈依佛门。他没有被纷繁外物扰乱了心智,而是选择青灯古佛来坚守心灵的净地。或许不出家,他能在文学及篆刻领域收获更大的成功,但出家的弘一法师后半生是满足的,他获得了宁静的内心,保持了人格的完整。他圆寂前的肺腑之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更是见证了他人格的完满与人生的完满。 范仲淹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红尘中,无数人为名利奔走。而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默默践行着这句话。对比大众的狂欢,莫言显得十分淡定。他坦言获奖后自己压力很大,希望能回到家乡继续安静写作。他没有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份质朴与真诚,以淡泊的心境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蛙》《生死疲劳》等深刻探讨人性、令人拍案称奇的佳作。心留余白,鞭策我们前进。 有惊世之才的沈复没有去追求封侯拜相、封妻荫子,而是在简单生活中,如一次出游甚至一块石头中,获得灵感,写成《浮生六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子房官至留侯却不让内心被功名利禄所役使,辞官归隐,尽显淡泊;川端康诚呓语“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并以这份对美的敏感著就了经典《雪国》……他们因心留余白,而被后人所仰望。风轻轻吹拂,雨丝亲吻着路面,在斜风细雨中,让我们停下匆匆的步伐,去聆听雨落的声音,为一朵花微笑,为一片云驻足,让心灵留一分余白,以空灵的心境去拥抱丰盈的人生吧。在这斜风细雨中,迟些归去。 [评分]内容:作者从文学经典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入题,扣住“心留余白”的主题,选择的切入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典型性。故本项评18分。表达:本文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将名人名言、名句名篇嵌入文中,使得文章富有意蕴和美感。在字、词的选用上,作者非常谨慎,尤其是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非常准确。故本项评18分。发展等级:在论述中,作者从文学人物入笔,以人物的内心留有余白为点,扩展到对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的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深邃性。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进退有度。故本项评18分。综合以上亮点,该作文最后得分:内容18分+表达18分+发展等级18分=54分。 心留余白一幅水墨丹青,上面通常只有寥寥几笔,且笔力轻淡,给人以朦胧之感,画面上的大部分都是空白的。这留白就是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不同之处:西方油画大多填充得满满的,不留一丝一毫的空白,故其写实性强;而中国水墨讲究意境,不是刻板地描摹实际,而是留有大片空白,目的在于让人们自由发挥想象,感悟留白背后的深意。 画如此,人心是不是亦如此呢?禅诗云:“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凡夫心中之所以无法得到宁静、平和与淡然,是因为心中堆放了太多太多的杂物,胸中淤积,自然苦闷不堪,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或许,我们应该定时清扫一下心中的灰尘,留下一点自由的空间,保持新鲜空气的流通,然后再泡上一壶香茗,坐在竹制的躺椅上,静静地小憩,静静地聆听窗外鸟儿的鸣唱,让心灵在自然的安抚和浸润下变得从容恬静。那一片在心田上留下的空白将如甘霖玉露,把一切喧嚣都清洗一空。 林清玄曾经说过:“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应用宽容与豁达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碰到了即便是有缘,即使到了要下车的时候,也要心存感激地告别,在心里留下那空白的一隅之地,等到多年后想起时依然心存甘味。 心里的那片空白是灵魂的栖息地,是拂去世俗的尘杂,找回本心的地方。印第安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恨不得有风火轮,向前飞奔,忘了肉体和灵魂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此快速的生活,我们是否早已把自己的灵魂抛在了十万八千里之外了呢?等一等灵魂吧!让肉体和灵魂以同样的速度前进,让心灵在那空白中,获得救赎。让心留有余白吧,辟出一处宁静的港湾让你的心休息! [评分]内容:文章开篇用水墨画的留白引出关于人生留白的主题,入题简洁有力,不蔓不枝。然后从林清玄的名言切入,点出人生的留白就是保持一种平静和淡然,并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论述,具有现实意义。故本项评19分。表达:主体部分,例子鲜活,条分缕析,将论述逐步引向深入。文章最后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故本项评17分。发展等级:这篇论述性散文语言在富有逻辑性的同时还富有文采。无论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的运用,还是句式如排比、长短句交叉的安排,都使文章富有韵律。故本项评17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