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

ID:75338884

大小:439.63 KB

页数:71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1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2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3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4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5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6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7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8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9页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_第10页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2014210003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与防治研究(1937—1949)——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StudyontheprevalenceandpreventionofcommoninfectiousdiseasesinYunnanduringtheperiodofRepublicofChina(1937-1949)--Takingtheplague,cholera,malariaandsmallpoxasExamples硕士研究生:石晴指导教师:车辚副教授申请学位类别:理学硕士专业:科学技术史培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二O一七年五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云南农业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及规定,即:云南农业大学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云南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 摘要民国时期,云南战争不断,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较为缓慢,加之云南特殊的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常见传染病在云南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本文即以20世纪30-40年代的云南作为空间范围,对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进行分类述论。本文综合利用历史学和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40年代云南常见传染病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流行原因、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展开详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在对研究问题所用资料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按照医疗疾病史研究的范式,首先对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流行的原因进行阐述,主要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认为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疫病流行的原因中,特别是战乱或灾荒年代,社会因素有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主要从发病机理和流行状况两个方面阐述当时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在云南不同区域的流行状况,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后,发现民国时期云南常见地方病种类较多,以鼠疫、疟疾为主,分布范围广,发病人口规模大。就其地理分布而言,滇西疫情较滇东、滇南更为严重。而昆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往来频繁,人员复杂,使得昆明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最后是从政府防治措施和民间应对两个方面就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的防治措施展开论述。认为当时对于这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众和个人积极参与防治,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并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山区村民对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土法治疗层面,甚至采取迷信活动,这是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一种防治模式。总体来说,因为处于战乱时期,其药品的品种和数量供应严重不足,疫病终未控制。至新中国成立时,各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本文通过全面论述传染病流行原因、流行状况和防治措施,研究认为民国时期传染病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国家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医治民众疾病,说明防治疾病已上升至国家行为。而民间对疫病的防治依旧采用传统方法,可以看出当时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存在分离局面。关键词: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疫病防治;流行i StudyontheprevalenceandpreventionofcommoninfectiousdiseasesinYunnanduringtheperiodofRepublicofChina(1937-1949)--Takingtheplague,cholera,malariaandsmallpoxasExamplesShiQingDirectedbyCheLinAbstract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warsinYunnanprovince,economy,cultureandtrafficdevelopmentisrelativelyslow,andtheYunnanclimatespecialnaturalandgeographicalconditions,thecommoninfectiousdiseaselikeplague,cholera,malaria,smallpoxinYunnanprovincehavedifferentlevelsofpopularity.Inththispaper,using20century30-40’sYunnanastemporalandspatialrange,theprevalenceofinfectiousdiseasesinYunnanand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classificationofthetheory,withparticularemphasisontheepidemicofinfectiousdiseasesandpreventionduringthewar.Theresearchmethodsofhistoryandpreventivemedicineinthispaper,thispaperdiscusseson1940sYunnancommoninfectiousdiseaselikeplague,cholera,malaria,smallpox’spopularreasons,theepidemicsituationandpreventionmeasuresindetail,themaincontentsareasfollows:inthematerialsandmethodsusedtostudytheproblembasedonasimpleintroduction,accordingtotheresearchparadigmofmedicalhistoryofdisease.Firstofall,explainingplague,cholera,malariaandsmallpox’sepidemicreasons.Thethesisismainlyfromtwoaspectsofnaturalfactorsandsocialfactors,factorsthatinfluencethespreadofinfectiousdiseasesperplexingintertwined.Inthecauseoftheepidemic,especiallyintimesofwarorfamine,socialii factorssometimesplayadecisiverole.Thenmainlyfromthetwoaspectsofthepathogenesisandprevalenceoftheplague,cholera,smallpoxandmalariaepidemicsituationindifferentregionsofYunnan,throughcombinghistoricaldata,foundthattheperiodoftheRepublicofYunnanendemicspeciesaremorecommon,withtheplague,malaria,widedistribution,largescalepopulation.Consideringgeographicaldistribution,theepidemicismoreseriousthanineasternYunnan.Asthe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centerofKunming,thefrequenttrafficandcomplexstaffmaketheepidemicinKunmingmoreserious.Finally,itdiscussesthemeasuresofpreventionandcontrolofplague,cholera,malariaandsmallpoxfromtwoaspectsofthegovernment's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andthefolkresponse.Atthattime,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thesecommoninfectiousdiseaseswereledbythegovernment,andthepublicandindividualswereactivelyinvolvedinthepreventionandcontrol.Atthesametime,wealsoseethemountainvillager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ommoninfectiousdiseases,stillremaininthetraditionaltreatmentmethod,andeventakesuperstitiousactivities,thisisakindofcontrolmodeisdifferentfromthemodethatfromtoptodown.Overall,becauseofthewarperiod,thesupplyofvarietiesandquantitiesofdrugsisseriousshortage,theepidemichasnotbeencontrolled.TothefoundingofnewChina,avarietyofinfectiousdiseasesstillseriouslythreatenpeople'shealthandlife.Inthispaper,acomprehensivediscussionofepidemicinfectiousdiseaseepidemicsituationandpreventionmeasures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infectiousdiseaseshavebecometheobjectofnationalconcern,countryusetheirownstrengthtocurepeople'sdisease,preventingdiseasehasrisentonationalbehavior.And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diseaseisstillusingtraditionalmethods,wecanseethatthereisaseparationofstateandlocalinteraction.Keywords:TheperiodofRepublicofChina;Yunnan;commoninfectiousdiseases;diseasepreventionandcure;prevalence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选题缘由及意义...............................................11.1.1选题缘由...............................................11.1.2选题意义...............................................11.2研究现状回顾.................................................11.2.1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21.2.2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31.2.3战争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61.3研究思路.....................................................71.4研究难点、创新点及不足.......................................81.4.1研究难点...............................................81.4.2研究创新点.............................................81.4.3研究不足之处...........................................81.5研究资料与方法...............................................91.5.1研究资料...............................................91.5.2研究方法..............................................102.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原因....................112.1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112.1.1地质地貌..............................................112.1.2气候与河流............................................122.1.3自然灾害..............................................132.2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132.2.1经济、交通与传染病....................................142.2.2文化、生活习惯与传染病................................152.2.3军事战乱与传染病......................................17iv 3.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193.11937—1949年云南鼠疫流行...................................203.1.1发病机理..............................................203.1.2流行状况..............................................203.21937—1949年云南霍乱流行...................................213.2.1发病机理..............................................213.2.2流行状况..............................................223.31937—1949年云南疟疾流行...................................253.3.1发病机理..............................................253.3.2流行状况..............................................273.4天花流行...................................................293.4.1发病机理..............................................293.4.2流行状况..............................................293.5小结.......................................................324.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防治.........................334.11937—1949年云南鼠疫防治...................................334.1.1政府的措施............................................334.1.2民间的应对............................................354.21937—1949年云南霍乱防治...................................364.2.1政府的措施............................................364.2.2民间的应对............................................394.31937—1949年云南疟疾防治...................................404.3.1政府的措施............................................404.3.2民间的应对............................................444.41937—1949年云南天花防治...................................444.4.1政府的措施............................................444.4.2民间的应对............................................464.5小结.......................................................465.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反思..................48v 5.11937—1949年云南战争与传染病...............................485.21937—1949年国家与地方.....................................495.3疾病的“隐喻”..............................................506.结论..........................................................52参考文献.........................................................53附录..............................................................56附录一:1937—1949云南疫情年表.................................56附录二:民国时期云南主要传染病防治药物、医院、诊所统计表.......60致谢..............................................................63vi 1绪论1.1选题缘由及意义1.1.1选题缘由对这一课题的最初兴趣是笔者在阅读公共卫生的相关资料中产生的。在云南省档案馆搜集和整理资料时,笔者无意间读到一些民国时期,特别是在40年代有关云南地方传染病史的相关资料。在给导师汇报了这一情况后,导师鼓励我以此为一手史料,结合其中鲜为人们所关注的宣传广告材料,再读一读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调查报告等诸如此类的史料,可为疾病史研究奠定基础。由此便展开了以云南省40年代传染病史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由于笔者非专业出身,首先要攻读一些疾病史防治研究的入门书籍及相关专业的书籍。这个过程历时一年有余,但依然没有走入真正的医学领域,只能停留在外围,用人文的视角探究疾病史的预防与治疗,这是需要说明的。1.1.2选题意义学术价值:由于从事传染病防治史研究的学者多系医学史或历史学出身,因此不论医学界还是历史学界,对传染病史的研究都更多地倾向于本专业。本研究亦是如此,基于科技史的角度,填补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研究方面的不足。由于目前对于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的研究成果不多,许多问题都有待向纵深推进。因此,如何及时而详细地记录这些历史,并从宏观和微观上探讨整个云南在当时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关注战乱场景中的传染病防治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由此看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方志、调查报告等内容,整理出民国时期云南的自然环境概况及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分布、发病规模、预防手段和治疗措施等。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的系统梳理,了解政府、公众及个人在疾病预防以及传染病防治中的角色,一方面能够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对今天云南常见疫病预防即传染病治疗在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方面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1.2研究现状回顾对于研究现状的回顾以时间为轴,分为20世纪50年代前后两部分,即民国时期传染病的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传染病研究。鉴于民国时期传染病研究的相关论著不多,故简要述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染病史的研究主要是两大学科群体。一是医史学界对民国时期传染病的研究,一是历史学界对民国时期传染病的研究,故又分作两小部分进行阐述。在阐述中分别以鼠疫、霍乱、疟疾等为代表性传染病,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述论。另,基于本文1 是在战争背景下叙述传染病防治史,故单列出一部分对战争背景下的传染病防治史研究进行回顾。对于国际中国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涉足于中国历史上的疫情研究,是在随着1960年代以后医学人类学的发展,西方史学界才开始注目于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教授的《瘟疫与人①——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一书,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CarolBenedict)专著的《中国19世纪的腺鼠疫》,澳大利亚学者费克光(CarneyT.Fisher)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历史上的鼠疫》。1.2.1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我国近代传染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因此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历史研究在早期的疾病史研究中已占有相当比重(见下表)。②表1—120世纪50年代以前疾病史研究概况Table1-1Asurveyofdiseasehistorybefore1950s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皮肤性病外科病妇科病其他疾病病论文771610277820百分比(%)46.79.76.116.44.24.812.1资料来源: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是(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页。虽说我国古代已有对传染病的论述,如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的《伤寒论》便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鉴于笔者医疗认知和水平有限,对于当时传染病的种类及医疗防治并未展开详细论述。而真正意义上最早述论传染③病史的著作是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该书详细介绍了18种传染病,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重要传染病。其中“疾病史”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提出的医学史问题,成为后继者研究疾病史的出发点。同时,本书还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便利。由此陈邦贤(1889-1976)也成了中国人研究中国医学史之先驱。1922年,时逸人(1896-1966年)亦意识到研究传染病学的重要性,主张“传染病学有独立专科之必要”,并努力实现“中医科学化”。时逸人编著的《中国传染病学》④成为防治传染病的经典著作。1932①麦克尼尔(美)著,杨玉龄译:《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台北: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②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所编《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收录的论文统计。③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20年。④时逸人:《中国传染病学》,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年。2 ①年王吉民、伍连德的《中国医史》对近代流行的主要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等均有较详实的记载。同时,伍连德作为我国近代医学界的重要人物,曾经领导过鼠疫预防与防治、海港检疫等工作,由此保留了许多重要史②③④⑤料,为本文提供了诸多参考。此外,伍连德、黄子芳、金宝善、厉绥元、李⑥⑦延安、姚寻源等人还发表了一些有关民国时期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成为了解当时疾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因而也成为当时疾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2.2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1、医史学界对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结束了民国时期长期以来受压制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传染病史研究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李跃南的《云南瘴气(疟疾)流行简史》⑧⑨⑩、庞京周的《中国疟疾概史》、陈方之的《中国猩红热简史》等,虽说这些论文注重明清及其以前的时期,但对民国时期的疫病防治亦有简单回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等18家单位在1964—1973年间联合编写的《中国鼠疫流行史》(内部资料,1981年汇集成上、下两册),11这是目前国内有关鼠疫研究最为全面的资料集。文革时期,鲜有民国时期疾病医疗史的研究。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环12境的改变,在传染病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陈胜昆的《中国疾病史》利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海关报告”、医学杂志等资料,探讨近代中国的传染病史,13包括鼠疫、霍乱、天花等。李文波的《中国传染病史料》对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传染病史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以民国时期的传染病史为主,约占全书内容的三14分之二。张大庆的《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是第一部研究民国疾病社会史的专著,该书从疾病的构成、疾病观念的转变、医学建制化、医疗卫生体系的建构、卫生知识的大众化等角度,诠释了民国时期疾病的社会意义。张泰15山的《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对①王吉民、伍连德:《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②伍连德:《论中国当筹防病之方实行卫生之法》,《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第1期③黄子芳:《中国卫生建设刍议》,《卫生杂志》,1928年特刊号。④金宝善:《卫生署乡村卫生设施之概括》,《中国医学杂志》,1933年第5期。⑤厉绥元:《卫生行政之史的回顾》,《社会卫生》,1946年第6期。⑥李延安:《中国乡村卫生调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9期。⑦姚寻源:《西北卫生事业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6年第1期。⑧李跃南:《云南瘴气(疟疾)流行简史》,《中华医学杂志》,1954年第3期。⑨庞京周:《中国疟疾概史》,《医学与保健组织》第1号,1957年第1期。⑩陈方之:《中国猩红热简史》,《医学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2期。11转引自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页。12陈胜昆:《中国疾病史》,台北:自然科学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13李文波:《中国传染病史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4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5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3 民国时期传染病的流行概括、救疗措施、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建设进行详细论述,史料充分,有理有据,不失为研究这一时期传染病的上乘之作。上述著作为笔者撰写本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和线索,更为甚者,在资料的梳理和写作方法上也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历史学界对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关于鼠疫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曹树基和李玉尚合著的《鼠疫:战争与和①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杨念群专著的《再造“病人”②—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等。当然,在此之前,曹树基和李③玉尚已经合作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鼠疫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其中关于云南鼠疫的研究,对本文的写作具有直接性的指导意义。如李玉尚、曹树基的《18④⑤——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等。虽说述论清代云南鼠疫,但传染病史的防治具有历史继承性,民国时期对鼠疫的防治很大程度上是在清代鼠疫防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霍乱防治的研究,香港大学的程恺礼著《霍乱在中国(1820—1930):⑥⑦传染病国际化的一面》,余新忠等对1932年全国性霍乱辟有专章论述,还有单版社,2008年。①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②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③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3—192页。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7—32页。曹树基:《明代后期的华北大鼠疫》,《中华读书报》,1998年8月5日。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3—167页。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8—210页。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9—32页。李玉尚:《近代民众河医生对鼠疫的观察与命名》,《中华医史杂志》,2002年第3期,第173—178页。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4—127页。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94—116页。曹树基:《光绪年间云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镇和村庄为基础的研究》,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编:《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第132—152页。李玉尚:《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近代广东、福建为例》,《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第82—94页。李玉尚、曹树基:《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第67—71页。李玉尚:《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2004年,第1—51页。曹树基:《历史时期的鼠疫流行模式与社会变迁》,谢遐龄等主编:《SARS、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136页。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的传染病流行与社会应对——中国与西方的比较》,燕爽主编:《SARS与社会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40页。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72—81页。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78—190页。④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8—210页。⑤李玉尚、曹树基:《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第67—71页。⑥程恺礼:《霍乱在中国(1820—1930):传染病国际化的一面》,《灾害学》,2001年第3期。⑦余新忠、赵献海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第279—306页。4 ①丽对清代古代霍乱的研究——《清代古代霍乱流行研究》等。这些论著对笔者研究民国时期霍乱防治具有指导意义,促使笔者在此基础上展开霍乱防治史的述论。至于民国时期的霍乱与战争的关系,李玉尚的《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②③究(1820——1953)》,刘炳涛的《1932年陕西省的霍乱疫情及其社会应对》等,虽不涉及云南,但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云南地方霍乱与战争的关系提供了方法④上的指导。而许新民、梁建的《1938——1942年间云南霍乱的应对机制》一文对于战乱期间的云南霍乱防治进行了详细阐述,不仅理清了这一时期霍乱的流行情况和应对机制,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变迁视野下阐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⑤关于疟疾防治的研究成果有周钦贤的《中国初期防疟工作简史》,徐伟文的⑥⑦《我国疟疾现状及其防治》,杨煌的《云南省疟疾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杨恒⑧林的《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概况》、朱力平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疟疾流行史》⑨等,均对疟疾防治史研究有显著述评。⑩关于天花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张勇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天花的预防》和11刘娟:《疫病防治与健康传播:重庆的天花灭绝实践(1891——1952)》是为数不多的论著。关于血吸虫病的研究成果,研究区域集中在江西、云南等南方地12区,王小军的《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肖建1314文的《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胡晴的《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史》以及15王小军的《简论民国时期对血吸虫病灾害的调查》。这些论文建构了笔者对血吸虫病史的初步认识,从而也有利于本文相关内容的撰述。综合上述两部分内容来看,医史学界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主要侧重病理与防治层面,对其人文方面较少关注。他们注重实地调查,以实证案例为主线,对当时传染病史的防治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历史学界对民国时期传染病史的①单丽:《清代古代霍乱流行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②李玉尚:《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③刘炳涛:《1932年陕西省的霍乱疫情及其社会应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④许新民、梁建:《1938—1942年间云南霍乱的应对机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总第十七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70—85页。⑤周钦贤:《中国初期防疟工作简史》,《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年第1期。⑥徐伟文:《我国疟疾现状及其防治》,《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5年第3期。⑦杨煌:《云南省疟疾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地方病通报》,1997年第4期。⑧杨恒林:《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概况》,《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2001年第1期。⑨朱力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疟疾流行史》,尹绍亭、(日)秋道弥智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⑩张勇:《南京国民政府对天花的预防》,《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11刘娟:《疫病防治与健康传播:重庆的天花灭绝实践(1891-1952)》,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12王小军:《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3肖建文《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4胡晴:《云南血吸虫病的流行史》,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5王小军:《简论民国时期对血吸虫病灾害的调查》,《兰台世界》,2011年第16期。5 研究,主要集中在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等具体病种上,关注国家与地方、社会与个人、疾病与环境等方面,这对我们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去理解疾病与生活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医学者要有历史知识,历史学者要有医学背景,从而促进传染病防治史的研究工作。1.2.3战争与传染病史的研究回顾战争、灾荒、疾病是人类社会的三大利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对于三者之间相关作用机理的探讨,已经成为历史学论著的选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疫病与战争、灾荒的复杂关系,对于还原历史真貌是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建立战争及和平时期传染病的不同模式,是研究战争与传染病复①②杂关系的方向。普林真的《战争中的传染病》,王向东主编的《疾病与战争》,③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都阐述了传染病对战争的影响。而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l)的《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④击》一书可谓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以鼠疫为例,曹树基、李玉尚合著的《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⑤社会变迁(1230—1960)》即是这一主题的经典代表作。相关论文有曹树基、李⑥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中提出云南、广东都是中国鼠疫的自⑦然疫源地。随后发表的《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再次肯定了这一观点,并从长时段角度反思1946年滇西南疫病爆发的原因——源于缅甸境内,或源于日军的细菌战。以霍乱为例,战争期间的霍乱流行研究以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战争和云南咸同回乱为代表,此时全国性霍乱大流行再次爆发。齐敬霞的《鸦片战争中英军⑧的传染病流行》,余新忠的《咸同之际江南瘟疫略探——兼论战争与瘟疫的关⑨⑩系》,李玉尚的《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等,均从不同程度地阐述了战争与霍乱的关系,这对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战争与霍乱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11路。以疟疾为例,武洋的《1939——1944年云南抗疟委员会疟防研究》,贾晓①FriedrichPrinzing,EpidemicsResultingfromtheWars,theClarendonPress,1919.②王向东主编:《疾病与战争》,人民军事出版社,1993年。③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④[美]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l)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⑤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⑥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94—116页。⑦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⑧齐敬霞:《鸦片战争中英军的传染病流行》,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⑨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略探——兼论战争与瘟疫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⑩李玉尚:《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年总45期。11武洋:《1939—1944年云南抗疟委员会疟防研究》,云南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12年。6 ①阳的《思茅县疟疾防治研究(1919——1959)》,均有涉及民国战乱时期疟疾的防治工作。天花的传播也与战乱有关,由于战乱期间,无法贯彻实施种痘事宜,使得天花横行,导致山区人们遭受了重大损失。由此可见,战乱极大地促进了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也加大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难度。不论是何种传染病,在战争时期的传播与防治远甚于和平时代。由此告诫人们,珍爱和平,关注疾病,远离战火,因为和平时期更加有利于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1.3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国时期(1937——1949年)云南常见的传染病。研究问题是战争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历史进程及其战争因素在疾病传播与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从医学体系来讲,中国历史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传染病,对应现代病种无外乎鼠疫、霍乱、天花、疟疾和血吸虫病等数种。本文所述常见地方性传染病,囿于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资料所限,主要以鼠疫、霍乱、疟疾和天花为例。在此基础上,全面探析战争时期常见地方性传染病的防治进程,以及民间应对常见传染病防治的措施。本文以20世纪30-40年代的云南作为空间范围,对云南常见传染病进行详细述论。之所以选定这样的空间范围,旨在对战争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和防治措施进行分区域地论证。其时间界定在40年代,是根据已有的研究成②果进行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基于本文欲考量战争因素在地方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在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和论著后,对这十余年间的地方性传染病进行分类研究时,笔者发现前人研究中已有对1912—1937年疾病社会史的全面③④研究,1939—1944年云南地方性传染病的统计材料及1944—1946年的战后之⑤疫的讨论,对于随后的解放战争(1946——1949)时段尚未能详细论述。而笔者所见云南材料多系描述这一时段传染病的防治,这又能更好地在延长时段的基础上加以描述,以更加清晰地思路理清这一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注释:囿于材料所限,在论述战争与传染病的作用机制时,以鼠疫为主。)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染病防治是在外敌入侵,并伴随日本侵略者使用细菌武器制造加剧了滇西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展开的。1944——1946年是战后之疫,介于抗战结束和内战尚未开始的过渡时期。1946——1949年是内战时期,传染病再①贾晓阳:《思茅县疟疾防治研究(1919—1959)》,云南大学本科学位论文,2013年。②《中国鼠疫流行史》将云南鼠疫流行分成1772—1855年、1856—1937年、1938—1949年、1950—1955年四个流行阶段。③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④范日新:《中国1939—1944年十种法定传染病流行史料汇辑》(内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印,1955年,第3页。⑤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7 次爆发。由此可知,通过细分时段的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战争时期地方传染病防治的详细过程,并细微地发现一些可供值得研究的问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如此细致地分时段进行研究,仅是外在表征,并没有从时间上割裂传染病的内在联系。而且,我们可以在更长时段内量化研究地方性传染病,这对我们深入分析地方性传染病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大有裨益。另外,本文所界定的特定时空下的传染病防治研究,尤其是探讨战乱年代传染病防治的作用机理,可为更长时段和更大范围的相关背景下的研究论题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样本,从而加深我们对战争时期地方性传染病防治进程的细微认知,以及了解传染病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机制。1.4研究难点、创新点及不足1.4.1研究难点1、本文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有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等方面,涉及面广,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驾驭起来不太容易。2、在述论民国时期传染病防治时,由于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对于如何避免以偏概全,以及尽量阐述清楚传染病的防治情况,不容易把握。1.4.2研究创新点1、资料的收集工作,不仅需要从档案、方志、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资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阅读相关调查报告,尤其是50年代初期的医疗卫生调查资料。2、本文研究的时段,恰好处于战时阶段,在战争背景下思考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治,不同于和平时期传染病的防治,这是另外一种模式的探讨。通过战时背景,理解战争与疾病传播以及与防治工作的复杂关系,旨在说明对战争时期传染病防治的另一种模式。1.4.3研究不足之处1、时间尺度较短,难以长时段地分析战争背景下地方性传染病的防治进程。由于本文仅是对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性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且分时段进行概述,没有做到长时段地看问题,导致对1947年鼠疫全面爆发原因的分析产生歧义。2、本文侧重以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探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战争时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而对一般状态下的传染病防治未做过多述论,这是本论文较大的缺陷。另外,对于疾病防治的公共卫生领域未有过多涉足,也成了本文的不足。3、就方法论而言,本文依然停留在传统历史学研究者通常使用的单纯的资料累积、状态描述的研究方法,并未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传染病防8 治对战争深层次上的影响及其反应机制。1.5研究资料与方法疾病史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潮流,方兴未艾。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对历史时期传染病防治史的研究,在方法和资料上向医学与历史学科交叉、多种方法的运用,获取多种资料源的综合利用方向上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档案资料、方志资料、调查资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等。在方法上,以历史文献方法为主,兼以实证分析,对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进程及其战争背景下的疾病防治进行研究。1.5.1研究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国时期云南常见的地方性传染病。研究问题是战争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历史进程及其战争因素在疾病传播与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按照传染病学的分类研究,以鼠疫、霍乱、疟疾等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四大类:1、档案类资料各级政府部门的档案资料,包括中央和省级政府关于地方疾病、防疫疫情、①②医疗卫生的政策、统计数据等。另外,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导的人口调查资料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进行修正后可以提供时间断面上的参考。这些档案资料为研究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史提供了背景资料。2、方志类资料各级地方志资料,包括省级通志和县级方志,省级通志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③④为《云南省志》、《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卫生志》等。方志资料对于民国时期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人口发展、医疗卫生、疾病防治等内容有较为详细地论述。3、调查类资料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由各级政府、学术团体和个人所进行的社会调查与医疗卫生研究资料。在云南地区,既有由政府相关部门主持的农村医疗调查,又有由学术单位或个人进行的田野调查,尤其是抗战军兴,西南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为加强农村建设,支持抗战,各学术团体和研究者加强了对云南农村的医疗调查①这些资料主要集中于一些民国资料汇编中,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94年)、李文海主编,夏明芳、黄兴涛:《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云南省档案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云南省档案馆编:《滇越铁路史料汇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等。②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省档案史料丛编》第2辑《近代云南人口史料(1909-1982)》(内部发行),1987年。③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④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9 研究。而30年代或50年代的医疗卫生调查资料,便成为本文的重要史料来源。报刊杂志和游记等资料4、报刊杂志资料中包含丰富的地区信息,其中一些法令性文件有时也会在报刊上面登载,可以较好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医疗卫生情况。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云南地区的游记资料,既有国内学者的游记,也有西方人因各种目的而进行的考察或游历。钟文典主编的《抗战防疫进行时——国联防疫分团在广西(1938——①1940)》中提到法国医学博士穆克瑞在广西参与防疫工作期间,1939年6月游历云南之时,对云南的民情、社情有所介绍,并且对当时云南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考察,这些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地方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视角。《云南日报》、《滇话》等。1.5.2研究方法本文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主要研究方法有史料研究、案例研究等。对于任何方法的运用都要建立在大量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而囿于笔者所获资料的有限,本文所用方法并未有任何独特。1、文献解析法历史文献方法是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民国时期地方性传染病史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从民国时期云南相关的史料出发,查阅各地方志、调查报告等,全面掌握历史资料和数据。2、实证分析法本文拟在探讨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实证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在一起,以民国时期常见的传染病史为落脚点进行研究。3、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法更加直观的反映当时常见地方性传染病的发病规模、地域分布以及给当时人们所带来的影响程度等,对分析当时云南常见地方性传染病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佐证。4、图表统计法:对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绘制出反应1937—1949年云南常见地方性传染病的发病规模、地域分布以及给当时人们所带来的影响的图表,以期更直观地说明问题,使有关结论清晰明了。同时,本论文利用互联网检索技术,百度搜索、知网搜索、万方搜索平台获取相关史料。从史实资料的调查出发,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实现研究目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方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料基础上,没有资料就没有方法,而且方法的应用都是针对研究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因此,解决问题才是学者研究的核心。只有这样,才会对科技史研究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①钟文典:《抗战防疫进行时—国联防疫分团在广西(1938—1940)》,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7—210页。10 2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之而来的大量公职人员涌入西南地区,军用及民用物资运输剧增,军队调动频繁,交通工具增多,为躲避战乱的难民迁徙不定,饿殍遍野,人员往来密集,再加上各种自然因素及战争本身①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共同构成了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本章即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当时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原因。2.1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20世纪40年代,当时云南省处于龙云、卢汉集团的统治时期,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较为缓慢,以战争为基础的多种因素叠加,使得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常见地方性传染病在云南省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如果暂时抛开战争等社会因素不言,云南所特有的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与传染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是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2.1.1地质地貌我国是全球地方性传染病流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境内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曾有过鼠疫、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情的爆发流行,历史上这些地方性疫病均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云南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省区之一。从地质构造看上,东、西部分属于两种大型构造单元,构造类型和形成时代完全不同;断裂带发育,西部的构造线多为南北方向,构造线间距小,东部构造线方向较为复杂;近代新构造运动强烈,具有间歇性、差异性上升运动的特点,地震频繁,为我国主要地震区之一。受构造影响,云南东、西部分属于不同的地貌区域,东部为高原,高原面呈波状起伏,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断陷湖盆,其东部、东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路南石林等自然奇观闻名于世;西部为横断山系纵谷区,其北部“三江地区”是青藏高原的南延,山川相间,山高谷深,山势呈“帚”状向南渐渐散开,谷地展宽,南部低热河谷盆地为国内不可多得的②热带宝地。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为云南地方性传染病的滋生提供了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状况复杂、垂直高差大是云南各地都有的地形特点。从地形地貌来说,云南省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区仅占6%,成为云南主要城镇、居民点集中的地域,也是云南主要工农业基地所①许新民、梁建:《1938—1942年间云南霍乱的应对机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总第十七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70—85页。②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编纂:《云南省志》第一卷《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11 ①在。境内大部分地区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在这些山间盆地(俗称小坝子)中,湖泊纵横,构成了云南地貌的粗略轮廓。而在这样的地理单元内,水系又将山地②和山间盆地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半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在这些半独立的山间小区域间,常常有传染病的发生。曹树基的《战后之疫:1944—1947③年滇西鼠疫研究》一文中就讲述这一时期施甸疫村几乎都分布在平坝上,山地上的村庄基本不受干扰。由此可见,不同地形区对传染病的分布、传播是有着不同影响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议题,需要更多学者参与进来。2.1.2气候与河流从气候上看,云南省地处北纬27°以南地区,南临印度洋,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下,气候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在独特的大气环流控制下,有“四季不分明,干湿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水平差异复杂,垂④直差异明显”的特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对云南立体、多样性气候的生动写照。对于气候与传染病的关系,以鼠疫为例,李玉尚等学者对清代云南气候变化与鼠疫流行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提出影响清代以来云南鼠疫流行最关键的因素是⑤气候。民国时期,特别是1946年滇西鼠疫的再次爆发,亦让人们想到与当时的气候有着紧密的关联。1947年,云南省下关市卫生院院长张鹏飞说:“不幸今年入夏以来,雨季降临,阴雨缠绵,气湿气温,适宜鼠疫杆菌及鼠蚤之繁殖,保山⑥过去若断若续之鼠疫遂益猖獗。”以霍乱为例,据单丽的《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发现霍乱大流行的年份,气温往往表现出与常年不同的迹象。同时旱⑦涝亦相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当然,在“靠天吃饭”的传统时代,气候的异常变化极易导致农作物收成的变化,饥荒也使得民众对疾病的抵抗力大为降低,为霍乱的肆虐创造条件。但对于气候是如何作用于传染病的,这是个比较艰难的课题,需要相关学者今后持续关注和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云南的河流多沿断裂带发育,受山地控制,呈“帚”状水系。全省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72条,归属于金沙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一个省区有六大水系又分别注入两大洋,在全国实为罕见。这些河流既有流量大、水位洪枯变化大的季风区河①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编纂:《云南省志》第一卷《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②杨煜达:《中小流域的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清代云南瀰苴河流域水患考述》,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53页。③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65—75页。④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编纂:《云南省志》第一卷《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页。⑤李玉尚、刘琼:《气候变化与其清代以来云南的鼠疫流行》,《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4年第15期。⑥张鹏飞:《呈请成立检查站预防鼠疫由》(1947年),云南省档案馆藏,21/3/232。⑦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2页。12 流的水文特征,又具有河岸坡度陡、河床比降大、急流险滩多的山区河流的特点。境内有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7个,是我国五大湖区之一。按湖泊的地理位置分为滇中、滇西北、滇南和滇东四大湖群,大多是在断裂陷落基础上,经溶蚀、流水侵蚀或冰川作用等外力影响下而形成的,湖泊的长轴方向多与构造①线一致。河流湖泊处多滋生细菌,尤其是为水生细菌的繁衍提供“温床”。2.1.3自然灾害关于灾荒与疫病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其热点,也成为历史学论著的主要论题。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即指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疫病的流行,虽然灾害和疫病之间并没有那种必然性的联系,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灾害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疾病的爆发与流行。如李玉尚等学者研究发现,影响清代以来云南鼠疫流行最关键的因素是气候。在云南,只有当社会出现动荡甚至战乱时,社会因素才超越气候因素,成为影响鼠疫的罪魁祸首。而传统时代云南铜矿开发、盐业开发、茶叶贸易等为最重要的产业,对于鼠类生态系统的扰动,并不如人们想②象中的那么大。民国时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据夏明方统计,从1912—1948年,全国各地(不含新疆、内蒙和西藏)总共有16689县次发生一种或③数种灾害,年均451次,平均每年有1/4的国土笼罩在各种自然灾害之中。这些自然灾害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造成水质恶化,空气污染,大量生物体死亡腐烂或者垃圾、粪便等地表排泄物的漂流,从而严重损害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导④致传染病流行。由此可见,在社会动乱时,疫病流行除了自然因素外,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社会因素。由此可见,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云南地方性传染病的分布特征。即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传染病的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但就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鼠疫为例,云南是典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2.2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社会中的经济、交通,文化、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战乱等因素,对云南常见传染病流行过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自然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民国时期,战乱不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云南,在疫病防治方面自然无法与东南地区相提并论。本节即通过描述这一时段的社会场景,来勾勒出当时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①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编纂:《云南省志》第一卷《地理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页。②李玉尚、刘琼:《气候变化与清代以来云南的鼠疫流行》,《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4年第15期,第1—19页。③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第35页。④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第70页。13 2.2.1经济、交通与传染病经济条件与疾病防治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条件使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防病意识、改善个人的生活居住条件、能够获得及时的防病治病服务,从而有利于增进健康、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反之,若经济状况窘迫、生活条件恶劣,则难以获得适时的防病治病服务,导致健康下降、发病率和病死①率增加。民国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云南经济开始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缓慢解体,近代工商企业开始出现,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云南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工矿业和金融财政等经济命脉,在一些经济②较发达的地区,初步具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辛亥革命后,云南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道路,在唐继尧、龙云、卢汉等领导集团下,云南经济有所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坝区。相对于坝区而言,广袤的山区交通不便,处于半封闭或全封闭状态,很多山区在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甚至连吃饭都成了最大的生活问题,这在当时的云南山区具有普遍性。我们知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换言之,经济为疾病防治提供物质基础。山区经济落后,传染病至此,由于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欠缺,百姓们往往是谈“瘟”色变,村民有的依靠土医土法治疗,有的求神拜佛,祈望得到神灵的庇佑,而更多的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不论是鼠疫、霍乱、疟疾、天花,还是其他传染病,皆是如此,只有在县级政区以上的相关人员才能得到部分药物治疗。因此,山区疫病的防治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云南的交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本省人员流动较过去频繁,特别是滇越铁路通车后,加之内迁人员云集,过往军队不断,各种疫疾的发生和流行大大增加。特别是日军在缅甸和滇西施行细菌战,更使得疫疾泛滥,危害极为严③重。与此同时,交通道路沿线开始提供医疗保障。早在1901年和1903年,法国领事馆先后在昆明开设大法施医院(后改称大法医院),在蒙自县开设法国医院,对旅客乘车提供医疗保障。此外,滇越铁路形成的封闭式管理界限也为云南的预防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客观上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人们的出行。1911年10月,云南辛亥光复后,蒙自发生兵变,有希腊人及中国随从乘车在滇越铁路黑龙潭90号山洞内被枪击伤,“随搭货车至老街医治”,其中一中国人因④老街水土恶劣,复被“送阿迷法国医院医治”。1931年,蒙自的芷村至河口铁路沿线伤寒、疟疾流行,省民政厅组织人员在河口、开远、宜良、昆明火车站对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3页。②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经济综合志》编委会编撰:《云南省志》卷八《经济综合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③吴宝璋:《抗战时期云南的红十字会工作:防疫》,《云南红十字会史》2004年,第42页。④《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昆明:1986年,第65页。14 ①旅客进行检疫。1932年《云南省民政厅五年卫生工作报告》记载:“民国二十年五月,蒙自县属芷村,发见时疫,民政厅据滇越铁道军警总局呈报,当令该局详细调查填报,并转饬铁道医院,就近研究防疫救治办法。一面令昆明市政府,派市立医院医员,到车站检查疫情,并令河口督办,及昆明宜良阿迷蒙自等县,派员调查,先事预防。军警总局呈复,调查时疫详情,多系伤寒、痢疾、疟疾病②症等,延至时疫中旬,时疫始行消灭。”铁路的封闭式管理、巡警式排查和医院的沿线配置相结合,有助于控制瘟疫、消灭疫情。换个角度考虑,虽说铁路沿线的医院确实对乘火车出行的旅客提供了医疗保障,但之所以在铁路交通沿线设置医院,给予医疗保障,不也说明了铁路交通在便利人们出行和货物流通的同时,也加速了传染病传播的速度。尤其是战乱时期,传染病随交通沿线传入云南,使得云南各地普遍遭遇疫病。当时诸多疫病都是沿着滇越铁路、滇越公路等交通主干线由外地传播至云南各地,这在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史料中是极其容易见到的。如鼠疫的传播,霍乱的传播,疟疾的传播都是如此,下文将展开详细述论,在此不赘。在这些交通要道,传染病随即而来,沿着交通干线肆意传播。由此可以看到,在疫病预防及治疗时,首要任务是管制交通,实行交通检疫,进而防治疾病传播。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会说,交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疫病的防治提供医疗保障,也成为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2.2.2文化、生活习惯与传染病文化是动态的持久性作用力的过程,杨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③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斑斓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作者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美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者詹姆斯·A·特罗斯特(JamesA.Trostle)的④著作《流行病与文化》介绍了“文化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描述人类健康、与众不同的受众沟通并致力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防范的方法,从文化实践的角度诠释了信仰、习俗和权势理论对流行病的检测、探源和实施干预等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墨文·苏塞儿(MervynSusser)所言,“本著作实际上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类学家就文化概念对流行病学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诠释”。由此得以认识到文化与疫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尤其是关于疾病的“隐喻”,更是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使得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提①赵翠珍:《十九世纪以来开远医疗卫生概略》,《开远市文史资料选辑》1992年第5辑,第103页。②《云南省民政厅五年卫生工作报告》.1932年石印本(此书无页码)。③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④[美]詹姆斯·A·特罗斯特著,刘新建、刘新义译:《流行病与文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15 高自身的防病意识,因此,大多农民缺乏卫生观念。一些传统旧俗与疾病,尤其是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所需,其疾病的发生也往往与此有关。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环境卫生不容乐观。村民所生活的聚落里,常见生活污水乱排,家中垃圾随意倾倒门外或河中,臭气触鼻,由此滋生多种蝇虫及细菌,而农民又不知灭蝇的重要性,因此在农家厨房中,苍①蝇糜集,有如黑漆一团,成为传染病传播的源头。另外,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观念严重。由于个人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很多人身上生虱子,皮肤长脓疮,然而很多人都相信患病是因为运气不好,或水土不服,更或认为是因此行为不检,天怒神咒,所以他们的防疫方法就是“拜菩萨,求神灵,十字路口或老树下烧香上供,门口上挂小纸狗等行为。就像种牛痘免天花这一类最浅显的事情,②他们还有不晓得的,仍然是焚香扣头,要求天花姥姥保佑……”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个人卫生习惯,自然影响到公共卫生,也必然会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负面影响。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人们大多生活在山区,其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与山水紧密相关。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喝水”过着山居生活,逐渐形成了汉族居坝,傣族临水,彝族上山的独特垂直形态。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山区居民喝生水、吃生肉的习惯,别人劝说,则以“眼不见为净”搪塞,使得村民常拉肚子。由于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得一些疫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得以滋生和传播,比如霍乱、疟疾等。因此,这一时期传染病的流行与村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当时云南府城的卫生状况极为糟糕,晚清法国驻云南府总领事方苏雅描述:“走在狭窄、阴暗、粘稠、肮脏且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而深邃的巷道深处,他闻到一种挥发物的味道,这种味道像是从古老的中世纪城市的阴暗角落里发出的一样。路两边是一滩滩从屋内渗出的脏水,上面覆盖着一层腐败物慢慢消失后形成的脏东西,像镀了锡的金属薄片,在阳光下闪闪③发光。”家庭卫生用水方面,在西式厕所和淋浴设备进入中国人家庭之前,主要是淘米、洗菜、洗衣、清扫,其用水量不大。进入民国,自来水兴起,昂贵的水费使普通民众十分注意节约用水,宝贵的自来水只能用于饮食,至于洗涤、清扫还依然是用井水和河水。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旧有的习俗的影④响,普通民众没有洗澡的习惯,滇谚有“不起早,不洗澡,不讨小”之说,一般家庭没有专门的卫生间、洗澡间。张大庆在《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①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7页。②张受棠:《医药评论》,1935年第123期。③李开义,殷晓俊:《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④石仙:《黔滇旅行记》,于希贤,沙露茵:《云南古代游记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页。16 ①1937)》和张泰山在《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②设为中心》中均详细阐述了社会生活习惯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2.2.3军事战乱与传染病民国时期正处在一个战乱连年的时期,既有国内战争,也伴随着民族战争。频繁的战争,不仅有大规模军队移动,同时也形成了大批的难民,这便为传染病③的流行和扩散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源。战争期间不仅社会经济衰弱,而且人民的生活也无规律,不论军人或民众常常是精神高度紧张;加之颠沛流离、水土不服、疲劳过度、睡眠不足、饮食不洁、人口集中、公共卫生条件较差、受伤军民众多而不能普遍救治等,以至于他们身体抵抗力薄弱,病原微生物趁机猖獗传播。此④所谓“大兵与大疫相连”。战乱作为人祸的一种,会造成流动性的灾民群体,群体的流动致使传染病易发。鼠疫是云南的一种地方病,受黄胸鼠鼠疫生态系统自身特点及云南地区间传统贸易的局限性,和平条件下鼠疫流行区域有限,战争时期的烈性传染病,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应当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为了说明战争背景下鼠疫的发生、传播与防治,曹树基等学者先归纳出和平时期近代各地人间鼠疫的发生的三种方式,即1、捕猎病獭及其他啮齿动物而引起,2、挖掘鼠粮引起,3、鼠疫动物病引起。进而说明鼠疫的传播途径,1、商旅传播,2、公众活动,3、亲友探视,4、和平时期的军队移动。对于鼠疫的防治,民间则是以逃避为主。虽然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却是人民避免死亡的唯一抉⑤择。由此可以看出在和平时期鼠疫的发生、传播与防治措施的具体情况。本文叙述鼠疫的时段恰在战乱时期,故论文的重心在于阐述战乱时期鼠疫的发生、传播与防治。流行病学认为,各种人群对霍乱都是易感的,患病与否更多取决于暴露机会⑥的影响。据单丽研究发现,战乱时期霍乱流行,1864年陕西乾县疫发霍乱,城⑦内死人三千,其时正值回民叛乱。与之相类似的案例在民国时期的云南,亦是常有发生。民国时期的霍乱,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可借鉴李玉尚的《传染病对太⑧⑨平天国战局的影响》和齐敬霞的《鸦片战争中英军的传染病流行》研究成果和写作思路,这两篇文章对笔者的研究起到点睛之笔。据滇南峨山文史资料载,“抗日战争后期当地发生的鼠疫、霍乱多系由滇西战场逃回的染上日军传播的霍乱病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7)》,第45—46页。②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6页。③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37页。④周尚:《战时卫生教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87—88页。⑤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3—167页。⑥谢正旸、叶天星:《霍乱与副霍乱》,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第267页。⑦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复旦大学,2001年,第97页。⑧李玉尚:《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年总45期。⑨齐敬霞:《鸦片战争中英军的传染病流行》,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7 ①菌的人”。由吴宝璋主编的《云南红十字会史》一书中记载:1942年5月初,滇西霍乱大流行,并迅速向昆明传播。究其原因,当时日军由缅甸入侵滇西,“丧心病狂地用重金收买少数丧尽天良的缅奸与汉奸,在滇西公路沿线的水沟、水池、水井中投放传染很快、死亡率很高的霍乱细菌,以图在滇西引起霍乱大流行,达②到害我同胞,占我土地之目的。”1942年5月4日,日军54架轰炸滇西重镇保山城。据当时县府粗略统计,死者万余人,伤者无法计数,炸毁房屋3000余间。③由于保山尸横遍野,越发加重了霍乱的传播。后来,据说“滇西这次霍乱浩劫,死亡近万人,其中保山地区最为严重,死亡四五千人,下关两三千人,永平一千④多人。”由此可见,滇南霍乱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滇西战场上逃回的染上霍乱的患者所引起的。昆明市官渡区委员会主编的问世间资料选辑第九辑中记载:⑤“霍乱也是日本侵华使用的细菌战之一,吃着带霍乱菌的生冷食物即被传染。”而天花对战争的影响,最典型的案例是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军事时,在与阿兹特克人的战役中,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病毒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西班牙人由此反败为胜。由此可见,天花病毒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注释:虽然这些战争并未涉及到云南地区,但依然可见天花对战争的重大影响。)综上所述,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需要说明的是,在疫病流行的原因中,特别是战乱或灾荒年代,社会因素有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因此,研究疫病,必须要考虑当时的社会政局。正如张泰山在其著作中所言,“民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同样遭受了传染病、⑥战争、灾荒的洗劫”。①普永富、李廷亮:《记抗日战争时期白土村暴发的鼠疫霍乱》,《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96年,第109—112页。②刘家茂:《霍乱为何蔓延滇西》,《抗战纪实》,第142页。③余力、正德:《日机轰炸保山罪行》,《抗战纪实》,第147页。④刘家茂:《霍乱为何蔓延滇西》,《抗战纪实》,第142页。⑤周亮:《解放前官渡区的“流行病”》,《昆明市官渡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1998年,第167页。⑥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页。18 3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按现代医学的解释,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与其他疾病相比,传染病具有四个疾病特征: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有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他人);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又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又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有感染后的免疫。其中,根据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等情形,可以分为①急性和慢性两类,人们常将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称为“瘟疫”。地方传染病是相当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自然地方病,前者是动物间流行的一种疾病,它们的病原体并不依赖于人而能在自然界中不断地循环,人只有进入到该地,并且有特定的传播媒介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感染,如鼠疫、霍乱等疫病;后者是一种只存在于一定地区的疾病,它们的病原因子可以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其中地理条件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疟疾、血②吸虫病等。地方性传染病常发生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且为年复一年经常性出现的一种疾病。在条件有利时,它会波及到一定数量的人群,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条件不利时,它又会以一种隐性的状态潜伏下来。因此,地方传染病产生和存在③的原因,与一定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群落的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以少数民族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而著称。在云南这种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下,为各种地方性传染病病原体、传播媒介以及贮存宿主(包括野栖动物和各种家畜)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④较为有力的生存环境。再加之,本文所研究的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事连绵,人口流动性较大,无疑会加速地方性传染病的传播。范日新在其编著的《中国1939—1944年十种法定传染病流行史料汇辑》中关于民国时期法定传染病的种类持10种说,即鼠疫、天花、斑疹伤害、回归热、⑤霍乱、痢疾、伤寒(包括副伤寒)、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从现有云南地方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民国时期(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的常见地方传染病以鼠疫、霍乱、疟疾为主,本论文即以鼠疫、霍乱、疟疾、天花为例,说明民国时期云南常见传染病人的发病机理和流行状况。①转引自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5—6页。②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的现状》,《云南医药卫生简史》,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③陈晓苍:《昆明历史上几种传染病的防治简况》,《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昆明: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1991年。④孙殿军:《中国西部地区地方病防治策略》,北京:国家卫生部,2002年。⑤范日新:《中国1939—1944年十种法定传染病流行史料汇辑》(内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印,1955年,第3页。19 3.11937—1949年云南鼠疫流行3.1.1发病机理按照现代传染病学的观点,大部分,甚至所有独特的传染病,都是由动物传①给人类的,源自穴居啮齿动物的淋巴腺鼠疫即是如此。鼠疫在人类历史上被视为一种较为可怕的灾难性疫病,其病原体是由鼠疫杆菌所引起的。鼠疫最初是在老鼠间流行的一种动物疾病,大量的鼠类死亡后,其身体上寄生的跳蚤会重新寻找新的宿主。当人体被感染后的跳蚤叮咬后,就会把鼠疫杆菌传播到人体内,此时,人便被感染,最终导致发病。所以,鼠疫的发病机理,简而言之,即是寄生②在死鼠身上的被感染的跳蚤另寻新宿主叮人而传染给人。患者在发病时,轻度者会引起淋巴结炎;严重者病原体会侵入到患者血液,从而引起败血症或肺炎等。另外,该疫病也可经过呼吸道传播而被感染,其明显的发病症状有高热、出血倾③向,甚至出现极度衰竭等严重的中毒现象。关于鼠疫从鼠间鼠疫到人间鼠疫传播④的图景,曹树基在其著作中有清晰的阐述,在此不赘。3.1.2流行状况据现有研究已知,云南属黄胸鼠疫自然疫源地。清代云南鼠疫的传播路线,据李玉尚等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云南鼠疫的传播是从乾隆中期的丽江府开始的,尔后向南传到大理府、蒙化厅、景东和楚雄府,向东传到云南府,再由云南府传到其南部的澄江府与临安府与东部的曲靖府,前后历时四十⑤年。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每年在全国各地,鼠疫都有流行。据不完整的历史记载,1949年之前的半个世纪,多次的鼠疫暴发流行至少造成百万人死亡,仅1910—1920年东北和华北三次大范围的鼠疫暴发流行就有十五六万⑥人死亡。云南省过去的几次鼠疫大流行都曾波及到昆明市,仅乾嘉时期的鼠疫流行死⑦亡人数就将近占当时昆明人口总数的一半比例。1938年12月,滇西大理一带,也都曾发病或流行过鼠疫,在腾冲、瑞丽、芒市以及保山施甸坝一带,甚至蔓延⑧至楚雄地区,均先后出现过鼠疫病人,并对昆明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944年8①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1页。②陈晓苍:《昆明历史上几种传染病的防治简况》,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1991年,第100页。③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的现状》,《云南医药卫生简史》,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47页。④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第27—28页。⑤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⑥李海红:《“赤脚医生”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8页。⑦陈晓苍:《昆明历史上几种传染病的防治简况》,《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昆明: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1991年,第101页。⑧沈种苓:《论本市常见的传染病》,《云南医刊》第一卷第二期,昆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20 月,腾冲、芒市、陇川、干崖等县城内人畜暴尸,虽已发动群众掩埋,而余腥自①在;民间贫民无力医治,随以死亡者颇不乏人。1944年12月,梁河各地先后②染患鼠疫,死亡已达60余人,蛮东,桤木寨仍流染不息。1945年1月,云南省卫生处为腾龙边区鼠疫流行严重请拨款救急。1946年秋,曾有一例鼠疫女性患者进入昆明市区,住在报国街,病人经医师黄龙山诊断报告,当时陈朝觐任市警察局卫生科长,亲自会同科主任龚克昌到报国街确诊后,用车把病人送到碧鸡③坊隔离治疗。鼠疫作为民国时期云南常见地方病,就其发病规模来说,《云南医药卫生简史》(1992年版)中明确记载,“自1938年至1949年,云南省鼠疫患④者共6899人,死亡2448人,病死率为35.5%。”《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下)》中也有记载:“窃滇西鼠疫已成地方性病,较之往年发现为早。此种疫疠为患甚虞。查本年滇西疫区辽阔,情势猖獗,万分严重。谨将鼠疫发现地区及时间,至目前止,分别将有关鼠疫疫情报告如下:1946年6月1日芒市发生鼠疫4例,6月15日梁河、遮岛发现鼠疫数例,死2人;6月23日九保、河西鼠疫流行;6月26日保山施甸、由旺发生鼠疫;6月27日保山人和桥发现鼠疫,死21人、病8人。又秉仁镇信义乡亦有症候。1946年7月1日保山县城岫东路发生鼠疫,死1病1,已据验诊确实。1946年7月5日保山人和桥仍存病例⑤3人,新生病例2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鼠疫在云南省的发病规模及波及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滇西地区,这对当地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战争期间的鼠疫传播,除了人为疫情的出现外,还有散佚军人流动,带来的传播途径。由此可知,鼠疫是民国时期云南最为常见的地方传染病之一,在滇西尤甚。从文献记载来看,其分布之广,发病规模大,是显而易见的。3.21937—1949年云南霍乱流行3.2.1发病机理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此菌亦非肉眼所能见)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健康的人引用了经霍乱患者排泄物直接污染,或苍蝇间接污染的水、食物等,并把霍乱弧菌带入人体内最终所引起的感染。由此可见,苍蝇为本病最好之媒介,其他土地不洁,或潮湿及普通胃肠病,暴饮暴食等为其诱因,至于气节,以夏秋①《腾冲县政府为流疫严重请电知昆明红十字会等多备药品前来救护呈》(1944年8月31日),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②《云南省卫生处转报梁河所属各地鼠疫情形请鉴核备案呈》(1944年12月13日),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③陆林:《云南省传染病历史、现状及挑战》,昆明: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9年。④伍法同:《云南历史上的瘟疫灾害》,《云南日报》,2003061,第C2版。⑤云南省档案局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第677页。21 ①雨季,最为流行。该病状可分为类似症和真性病二种,前者症状,有时亦颇剧烈,且能流行,惟无细菌而已,故不可不注意,分述如下:(1)类似症的临床表现为忽然发生吐泻,手足厥冷,颜面苍白,精力减少,或绝止,高度脱力,体温降低,脉搏减少,或频数,腓肠肌疼痛(即小腿疼痛),神识清白,约经过数小时,或十数小时,即可恢复。(2)真性症的病状经过,约分为三期:第一期前驱期即被传染后,经数小时乃至两日间之潜伏期,突来无痛性下痢,腹部雷鸣,食欲不振,口渴,倦怠,手足厥冷,持续一日乃至三日,即入第二期。第二期发作期下痢初为常色,渐变为灰白色,稀薄呈淘米水样,继发呕吐,亦呈淘米水样,一日数十回,全身衰弱,体温下降,眼窝陷落,鼻梁屹立,皮肤发生皱襞,指纹部凹陷尤甚,故又名瘪螺痧之名,腓肠肌痉挛,下肢麻木,故俗名麻脚瘟,瞳孔反应缓慢,声音嘶哑,呼吸急迫,脉搏微弱,神识多不明了,现苦闷之状,心悸亢进,口唇,手指渐现青蓝色,约经数小时,或一日,即入第三期。第三期绝脉期因频频吐泻,体内多量水分消失,血液浓稠,以致血行障碍,脉搏停止,皮肤厥冷,呈紫蓝色,即切开血管,亦惟有少量血液流出,贴发泡膏,亦不起水疱,约一二小时,即行死②亡;然亦有至此期,呕吐停止,下痢渐稠,幸而恢复者,故此期又名恢复期。3.2.2流行状况自182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霍乱爆发流行不下百次之多,先是在东南沿海,后沿长江、珠江流域上溯至各个城市。20世纪初,更沿水陆交通线至华中、西③南、西北及北方一些地区。第六次世界霍乱大流行(1899—1923年末)是云南④省霍乱广泛流行较早的一次记载,也是全国霍乱流行的高峰期。此次霍乱对云南省影响较大,波及范围广。1934年云南全省各月传染病表显示云南省全年报告霍乱病人16671例,死亡2015人,病死率达12%,在传染病病人总数上居普⑤通疟疾、伤寒、赤痢之后列第四位。①沈种苓:《论本市常见的传染病》,《云南医刊》第一卷第四期,昆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一月十五日。②沈种苓:《论本市常见的传染病》,《云南医刊》第一卷第四期,昆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一月十五日。③李海红:《“赤脚医生”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8页。④云南红十字会史:《抗战时期云南的红十字会工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页。⑤许新民、梁建:《1938—1942年间云南霍乱的应对机制》,《中国西南文化研究(总第十七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70—85页。22 表3-11934年云南全省霍乱疫情统计表(单位:人)Table3-1StatisticaltableofcholeraepidemicinYunnanProvincein1934(unit:person)数据来源:《续云南通志长编》,卷三十九,民政四·卫生一·卫生行政。1938—1939年,为再一次全国性霍乱大流行。此次流行主要是由于日本入侵我国时,在缅甸、滇西等地进行的霍乱细菌战所引起的。当时缅甸华侨大量涌入,导致霍乱病人也随之从滇西进入,使得滇西各县、昆明甚至全省发生霍乱流行。据田敬国在《云南几种地方病流行简史》一文中记录:云南省因霍乱死亡人数达10万人以上,昆明死亡人数在1万人左右,昆明市立医院收治病人就达1048①人。自1939年秋,霍乱波及到昆明及附近的26个县、市,7月至11月发病患者有4700余人,死亡3487人,病死率为74.2%。此次霍乱的传播路线是沿交通线迅速扩散,滇中、滇南、滇西地区均被波及。表3-21939年云南省霍乱患者人数及地点分布表Table3-2TablenumberandplaceofcholerapatientsinYunnanProvincein1939地点患者人数死亡人数地点患者人数死亡人数宜良531231昆阳6262昆明431207呈贡6119华宁422422安宁3230建水415415寻甸4014凤仪199197盐兴3030宾川162107蒙自1916①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的现状》,《云南医药卫生简史》,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54—155页。23 河西156150澄江1712广通156150弥渡183昆明县14457曲靖103易门11976开远1010嵩明115100墨江44弥勒9884马龙21路南6849陆良8080大理6432合计34652561资料来源:《续云南通志长编》卷三十九《民政四·卫生一·卫生行政》。1942年广州沦陷,日本封锁滇越铁路后,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通①道,霍乱遂沿滇缅公路传播至云南内地,而且蔓延到远离交通线的村镇。1942年5月12日昆明市发现首例霍乱患者。不及一个月,郊县均有流行,6月为发②病高峰,共发病2910例,死亡1289例,病死率为44.29%。1942年4月—11月云南霍乱的发病情况,详见下表2-3。表3-31942年4月—11月云南霍乱流行统计Table3-3StatisticsofcholeraepidemicsinYunnanfromApril1942toNovember44县市地区病例数死亡数地区病例数死亡数地区病例数死亡数昆明1068291普洱298宁洱54漾濞119104禄丰3210华宁10永平199106泸西144103路南211鹤庆1030891风仪4916云龙10473罗平4216个旧31永仁173易门2920禄劝11756镇南71玉溪173楚雄7224师宗80呈贡394232华坪33元谋864265曲靖8226邓川4323广南223223沾益5124富民23584开远15577弥勒7432邱北3317崇明22牟定1413武定15521昆阳170晋宁16495宣威112景东116116①云南省档案馆藏:《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成立公函》,云南:云南科技彩印厂,1923年。②昆明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卫生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24 文山8746永胜10410彝良60永宁10陆良10总计59483041资料来源:《云南医药卫生简史》1987年版,第155页。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有可统计的44个县、市发现霍乱病例,总病例数达5953,死亡数3042。4月至11月发病患者有5948人,死亡3041人,病死率虽占51.1%,却占死亡总数的99.9%。这说明,云南雨季是该病高危死亡期,这点对于防治霍乱尤为重要。另外,从这44个县、市的分布情况来看,当时霍乱几乎遍布于整个云南省,其中以昆明、鹤庆、呈贡、富民、元谋、景东及广南等发病数和死亡人数较为严重;彝良、永宁、个旧、华坪、陆良、华宁及嵩明等这些地区的疫情相对轻缓。从地理分布来看,霍乱疫情滇西较滇东、滇南更为严重。抗战期间,大理数度霍乱流行。1940年大理、下关、凤仪霍乱流行,大院子村36户,死亡36人,杨兆妹家5天死亡5人。1942年大理霍乱流行更为严重,①患病413人,死亡293人,死亡率高达70.9%。1946年6月,泸西县地发生真性霍乱,得病时上吐下泻,死亡最速。在此10日内小龙甸村死亡已达30余人,②现正传染至城内,已死10余人。外有一种痧症,死亡亦速。以上即是这一时期云南的霍乱分布及发病规模情况的简要阐述,由此可见,战争时期,尤其是外敌入侵时,霍乱更为猖獗。3.31937—1949年云南疟疾流行3.3.1发病机理疟疾,又称间歇热,亦名池沼热,是通过疟蚊携带疟原虫传播引起的虫媒性传染病,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中,疟疾对人类的生命都造成巨大的威胁。该传染病是疟原虫所引起的寒热间发的寄生虫病,因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寒热间作,古③代常被称为寒热病。许端庆在《云南医刊》《夏季卫生概要》中提到:当疟原虫传入人体后,不久即发现疟疾之正式病状矣,当每次发作时,先来恶寒战栗,继则发高热,末了乃自出大汗一身,热即渐自退下;如系隔日发作者,称为三日疟,隔日发作一次者称为间日疟,致恶性疟则常来沉重之脑神经症状(如昏迷等),胃肠症状(呕吐,下痢),或肾脏病状等,其热型亦不显著,且为疟疾中较危险④之一型。人类中疟原虫分为间日疟虫、三日疟虫及恶性疟虫三种,云南以间日疟最为①《大理市卫生志》,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48页,第9页。②李法先:《云南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李法先为泸西县霍乱流行请速咨省府救济事致王孟怀函》(1942年6月6日),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③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页。④许端庆:《夏令卫生概要》,《云南医刊》第一卷第二期,云南: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十五日。25 普遍,次之以恶性疟。据1935年冯兰洲统计,我国已知的按蚊达二十多种之多,①其中8种为疟疾的媒介。该传染病在我国流行时间久远,范围较广。近代以后,每年各地多有疟疾流行。民国时期云南每年都发生疟疾,蔓延甚烈,尤以滇西为甚,对云南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肿大、贫血为主要特征,从其发病机制而言,主要是由于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崩解红细胞释放出代谢产物及其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热源共同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因而导致人体寒热交替,疟疾发病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前驱期、潜伏期、发作期、间歇期、再燃、复发等六个阶段。1、前驱期:在这一阶段中,发作前数天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等症状。2、潜伏期:在这一阶段中,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称为带虫者。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3、发作期:此一时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疼、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搏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状,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整个发作历时6—10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4、间歇期: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疟原虫完成1次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间歇期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正常范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页。26 围内,偶见低热者。5、再燃: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殖,一俟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再燃。6、复发: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①发作,称为复发。复发见于间日疟、卵形疟患者,恶性疟、三日患者无复发。3.3.2流行状况云南疟疾流行已久,古称“瘴气”,俗称“打摆子”。历史上云南曾被说成是“瘴疠之区”。就云南来说,由于地处边远和交通不便,以及受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广大山区和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预防医学的知识运用有限;云南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仍十分猖獗,极大地威胁着各族群众的生命安全。云南近代的疟疾,随着殖民主义者掠夺式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疟区的扩大。这里用一个事例可以说明,滇缅公路的修筑,出动民工二十余万人,全数人力,仅土方就达1900余万方。沿途各县气候恶劣,瘴疠横行,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从1937年11月—1938年9月,仅用几个月时间即修通,据不完全统计死亡3000余人,按九个月计算,每月死亡约333人,每天死11人左右。行驶于滇缅公路上的司机,不少人也死于疟疾;一些远征军的官兵身染疟疾,极大②地影响了战斗力。单不言都是患疟疾,仅此一点也可谓惊人。疟疾高发区由最早几个接近边境的地区如腾冲、龙陵、河口、澜沧、沧源、车里、佛海等地向内地传播蔓延。就云南全省来看,疟疾高发区达三十多县,而散在流行,几乎遍及全省。许多地区流行民谣:“要到橄榄坝,先把老婆嫁,四月五月烟瘴起,新客尽死,九月十月瘴烟恶,老客魂也落。”、“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赶街。”、“白天苍蝇扰,晚上蚊子咬。男人瘦,女人黄。疫病猖獗如虎狼,③尸体遍地无人葬。”这反映了恶性疟疾带来的惨状。近代时期的云南疟疾肆虐,从我省西南部地区有的县疟疾流行的悲惨境况,可见解放前本省疟疾严重流行的一斑。根据史料记载,思茅是我省西部重镇,原有居民七万多人,从1919年疟疾开始流行,连绵三十年未断,至解放前夕仅剩不足两万人,1952年郑祖佑等到此开展防疟工作,全城人口只有1092人。《云县县志》中记载:云县自1933①参见李跃南:《云南瘴气(疟疾)流行简史》,《中华医史杂志》,1954年第3期;庞京周:《中国疟疾概史》,《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1期;周祖杰主编:《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②田敬国:《云南医药卫生简史》,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③吴宝璋:《云南红十字会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页。27 年至1940年疟疾流行,七年间死亡三万余人。解放前疟疾曾蔓延至云南全省,120个县(市)都曾发生过疟疾疫情的流行,恶性疟流行县达65个,发病率及①死亡率之高,甚为惊人。据1941年对云南部分地区疟疾疫情调查的情况,更可见当时该病流行的严重性。(见下表)表3-41941年云南部分地区脾肿基金疟原虫指数调查Table3-4InvestigationofmalariaindexofspleenswellingfundinsomeareasofYunnanin1941地名脾肿指数疟原虫指数地名脾肿指数疟原虫指数思茅75.26%32.7%云县94.39%49.13%元江49.56%18.15%顺宁90%56%石屏65.4%35.7%畹町26.5%56.2%河口47.3%18.18%芒市33.6%28.9%宁洱73.8%63.4%遮放32.1%56.2%资料来源:《云南卫生》1951年第21期,第113页。尽管建国60多年来,云南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务工、经商、旅游、移民等出入境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云南边境地区已成为了疟疾流行的一个区域。近10年来,云南省的疟疾发病和死亡数一直处于全国之首,特别是地处边境的瑞丽市、碗町市、潞西县、盈江县、陇川县、勐腊县、勐海县及景洪市等25个边境县(市)是云南省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另外,通过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19个口岸入境者疟疾血清学的检测,8个边境州(市)中德宏州的IFAT阳性率排名第一,边境口岸中以中缅边境入境者阳性率最高(6.8%),受检入境者中,中国籍以云南户籍阳性率(3.7%)最②高,外国籍中则以缅甸籍入境者(11.7%)最高,这充分表明随着中缅经济和生活交流的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增加,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途径,中缅边境地带尤其是滇西德宏地区也已成为境外疟疾传染源输入云南省的高危地带。由此可见,鼠疫、霍乱、疟疾等常见地方性传染病在云南分布较广,发病规模较大,对云南人口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由此给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带来消极影响。①于伟国:《云南疟疾疫情与蚊媒评价体系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论文,2005年,第8页。②宋健:《云南保山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现状与媒介潜势研究》,大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0页。28 3.4天花流行3.4.1发病机理天花,俗称“痘子”,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曾为儿科四大病症(痘、痧、惊、疳)之一。该病传染性猛烈,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是对儿童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幸存者常常终生留下痘痕(麻面)。天花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秋两季。其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由于人类对天花无天然免疫力,一旦吸入带有天花病毒的飞沫后就会感染,因此人类在与天花的抗①争中,发明了种痘术,以预防天花。天花早期症状是全身中毒、突然寒战、发高烧(39℃—41℃)、头痛、全身酸痛、呕吐等。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瘢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②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3.4.2流行状况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近代,我国天花流行年年发生、月月不断,每隔几年即大流行一次,每年因患天花死亡者数以万计。从下表③中可见天花历年流行情况:表3-5民国时期我国天花患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Table3-5StatisticsofthenumberanddeathofsmallpoxinChinaduringtheRepublicofChina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1947患病人数278925461264697776450557353382056215832死亡人数4372881996114294472467125712989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因天花病而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并绘制出人口死亡率曲线图,如下:①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197页。②张勇:《南京国民政府对天花的预防》,《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刘娟:《疫病防治与健康传播:重庆的天花灭绝实践(1891-1952)》,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③《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一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14页。29 图3-1民国时期我国天花人口死亡率变化曲线Figure3-1MortalityvariationcurveofsmallpoxpopulationinChinaduringtheRepublicofChina从上图可以看出,因天花病而死亡的人数百分比有四个高峰年,分别是1938年、1941年、1943年和1947年;低估期是1940年、1942年、1945年和1946年。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前,天花在我国流行非常猖獗。直至新中国成立后,①人们通过种痘来预防天花。在人痘接种发明后,就受到了极大的控制。同理,我们将空间缩小至云南,来看看民国时期云南天花死亡率的变化轨迹。②表3-6民国时期云南天花患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Table3-6StatisticsonthenumberanddeathsofsmallpoxinYunnanduringtheRepublicofChina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1947患病2511175263441166396869295167290人数死亡8426262187618826459人数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云南因天花病而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并绘制出人口死亡率曲线图,如下:①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第25页。②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434—494页。30 图3-2民国时期云南天花人口死亡率变化曲线Table3-2MortalityvariationcurveofsmallpoxpopulationinYunnanduringtheRepublicofChina从上图可以看出,云南地区因天花病而死亡率分为显著的三个时段,1939年至1941年处于上升期,1942年至1946年一直下降,然后又开始上升。如此曲线式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不同于全国天花死亡率。接下来很有意思的话题是,将二者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由于上述全国天花死亡率和云南天花死亡率的统计并非建立在同一死亡率指数内,因此必须将二者放入同一死亡率指数中,这样比较,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图3-3民国时期云南天花人口死亡率与全国天花死亡率比较曲线Table3-3ComparativeanalysisofmortalityrateofYunnansmallpoxpopulationandnationalsmallpoxmortalityduringtheRepublicofChina31 由此发现,同一时期,全国天花死亡率与云南天花死亡率并非吻合。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数据来源不同,造成的统计误差,其可能性较大。二是若误差在可控范围内,云南天花死亡率确实存在不同之处。这说明地方性传染病防治的的区域性、文化性、技术性等差别很大,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3.5小结综上所述,笔者对民国时期云南主要地方传染病的流行病谱进行归纳如下表:表3-7民国时期云南主要地方传染病的病谱Table3-7SpectrumofmainlocalinfectiousdiseasesinYunnanduringtheRepublicofChina病名别名症状病因鼠疫黑瘟疫、痒子、痒子症、羊毛发热、淋巴结肿大、肺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甲级瘟、核子瘟、疣疫、恶核等出血倾向等烈性传染病。瘪落痧、吊(钓)脚痧、麻足剧烈腹痛,上吐下泻,大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甲级霍乱瘟、吐泻抽筋症等便如泔水,四肢痉挛冰烈性传染病冷,休克等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疟疾打摆子、寒热病等战、高热、出汗退热,以染病及贫血和脾大等痘子、痘疮、痘疹、痘疫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天花酸痛,体温升高,惊厥,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吸昏迷等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资料来源:1、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此基础上,通过本章述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民国时期,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再加上较为落后的经济、文化,使得云南常见地方病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发病人口规模较大。2、就其地理分布而言,不论是鼠疫、霍乱,还是疟疾、天花等疫情,滇西较滇东、滇南更为严重,甚至滇西就是鼠疫自然疫源地。而昆明由于是当时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往来频繁,人员复杂,这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得昆明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32 4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云南地区较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已对当时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甚至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为此,政府、公众及个人展开相互配合,全力合作,共同对其进行预防治疗。根据民国时期云南省常见地方性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来看,这一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公共卫生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及实施。而对于地方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预防环节要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最终达到消除常见传染病的目的。但与此同时,山区乡村的传染病防治并没有取得较好疗效,依然以传统土法治疗为主,少有现代医学治疗措施。4.11937—1949年云南鼠疫防治鼠疫为人类最可怕的毁灭性传染病,由鼠疫杆菌引起,一般先在鼠间流行,①大量鼠类死亡后因死鼠体上寄生的跳蚤另寻找新宿主叮人而传染给人。鉴于此,全省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同时积极展开捕鼠行动。4.1.1政府的措施当时政府应对鼠疫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外科手术法,如切除淋巴腺,用刀割、针刺排出脓血,还有内服药物之法,用药物敷于淋巴腺等。同时要求民众积极参与捕鼠,用老鼠夹、捕鼠笼、养猫等等。经过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卫生处对疫病的防治手段,公众及个人也都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借鉴西医防治方法,使得鼠疫防治从传统的防治方法迈向了现代化,这对鼠疫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政府还实施交通管制,积极宣传和普及鼠疫预防知识等。1、管制交通,实行交通检疫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潜伏期,正是这种潜伏期,具有极大隐蔽性,常常使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甚或受感染的动物,通过一定方式将病毒传播和扩散,由此造成某种传染病迅速爆发或流行。因此,在传染病发生或流行之时,实施交通管制、严格交通检疫,是控制传染病②继续传播与扩散的一项重要措施。民国时期,云南政府在传染病的救疗过程中,将交通管制作为重要的救疗措施。滇西地区,1946年7月12日,云南省卫生处处长缪安成根据调查得出滇西鼠疫疫情状况,特地向云南省省政府主席卢汉提出滇西鼠疫防治措施:(1)疫区及邻近各县已通令设立检疫站。(2)保山城区及人和乡、秉仁镇等地,已由保山①陈晓苍:《昆明历史上几种传染病的防治简况》,《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昆明: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100页。②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115—116页。33 卫生院及征调当地公私医院、开业医务员分设4个巡回防治组、5个检疫站、2个隔离所及职处于6日增派防治队第三、四两队前往协助该地防治,并在功果桥及惠通桥设置检疫站。(3)函请警备司令部、省会警务处通令滇西所属宪警机关随时派得力人员会同检疫防治。(4)召开昆明市各医院鼠疫防治谈话会,征集医药人员出发防治。(5)腾属河西、九保、遮岛、莲山等处已由行总滇西办事处腾冲医院当地医师及滇西鼠疫防治队第一队分驻各地防治。这是政府制定的防治鼠①疫的详细措施。滇中地区,1946年秋,昆明市政府还针对鼠疫采取了三条预防措施:首先,在碧鸡关设立检疫站,对从疫区来的车辆进行灭蚤灭鼠,旅客进行检疫和打预防针。当时滇西鼠疫每年都有发生,检疫站一直成立至解放。检疫站人员有站长和医师各一人,检疫消毒员二人,事务员一人,先后任过站长的有李辉麟,解希贤、西耀州、龚克昌、杨泽丰、奚怀忠。其次,全昆明市广泛进行一次灭鼠活动,调了10多个清洁员,用面粉数百斤,烤制成薄饼表面刷药后,切成两厘米大小的毒饵,挨户免费发给居民毒鼠,毒杀了大量老鼠。第三,医院、诊所医护人员,②对市民广泛进行打鼠疫预防针。1947年,昆明市警察局接到省卫生处函,要求③为防止疾病传统召开卫生捕鼠运动。2、边救疗边宣传鼠疫预防知识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而要让广大民众知晓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则必须向民众宣传和普及传染病④的预防知识。民国时期云南政府在防治鼠疫时,采取边救疗边宣传的方法加大对鼠疫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滇西地区,中央及本省卫生局皆极注意,如民国29年(1940)瑞丽发生鼠疫之处,中央及本省皆曾派员专机前往防治;31年(1942)腾冲一带鼠疫,中央及本省亦经派队前往,而鼠疫专家伯力士及西北防疫处处长杨永年及本省卫生处缪处长均曾前往视察;35年(1946)腾保各县鼠疫,本省卫生当局曾动员不少人力物力以资救济。迄今虽未能根本扑灭,然治疗方面尚可收相当效果,使患⑤者死亡率大为减少。与此同时,政府还开展宣传活动。活动采用发放宣传单、广告等多种形式,对于普及民间鼠疫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3、疫情的思考①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677页。②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的现状》,《云南医药卫生简史》,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③《为防止疾病传统召开卫生捕鼠运动致函卫生处》,云南省档案馆藏,1947年10月7日,档案号:1021—003—00069—013。④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239页。⑤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699页。34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使用细菌武器制造加剧了滇西疫情。如前后出动飞机撒布感染鼠疫杆菌的跳蚤和老鼠,造成了当地鼠间及人间鼠疫流行。据日本细菌战犯柄泽十三夫于伯力受审时供认,“当时采用的方法是以伤寒和副伤寒菌污染水井和食物,同时还散播过鼠疫跳蚤”,“以便给那些进攻的华军造成一种染疫①地带”。由此引发当地的鼠疫流行,并逐渐通过军人传播。据滇南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当时鼠疫病原的携带者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个逃散军人,从滇西战场逃②回路经我们村时病发,死于村边山神庙内而使病毒传播”。这表明当年日本所制造的鼠疫流行的危害性较大。以至后期当地鼠疫复发,人们认为这是当年日军在③云南留下的罪证。后曹树基撰文《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论,认为此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并给出这是近年来鼠疫史研究中民族主义思潮的表征。对于1946年滇西南疫情再次爆发的原因,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源于缅甸境内,或源于日军的细菌战,而不认同“滇西即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说法。一是上文提到的曹树基老师的观点,即该地区鼠间鼠疫一直存在,后因这一时期鼠类大量死亡,人为因素的作用而爆发了新一轮的鼠疫。也就说,该地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针对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笔者倾向于后者。因无更多资料和方法上的突破,加之笔者能力有限,并未提出自己看法。4.1.2民间的应对民间缺医少药,面对鼠疫,首先想到的就是捕鼠、灭鼠。面对鼠疫的流行,村民选择逃避,远离城镇等传统方式。但该传染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行为,据《腾龙边区医疗防疫队鼠疫防治工作简报》载,“腾龙边区鼠疫潜伏,历史悠久,近以战灾(抗战)关系,诱起爆发,每日均见新病例”。对于此种情况,地方呈文政府,恳请云南省卫生处为腾龙边区鼠疫流行严重请拨款救急,因为,当地“除由职处尽力防治,商同地方官绅与公谊救护队协助办理外,复查保密公路通车在即,疫势严重,传染甚虞,决非局部物资及地方力量所能阻遏,理合呈请钧厅鉴核迅予呈转核发专案防疫费。据报目前情形,拟恳一次拨发500万元,拟定疫苗血清费为120万元,工作人员3个月薪津生活等费(医师5人、护士3人、环境卫生员1人)为196万元,鼠疫隔离医院及准备金为184万元,④以资救济”。由此可见,抗战时期滇西鼠疫流行时的防治,地方公众或个人的能①《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1950年,莫斯科),转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等编:《中国鼠疫流行史》(下册),第1751页。本文转引自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愈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7—68页。②普永富、李廷亮:《记抗日战争时期白土村暴发的鼠疫霍乱》,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峨山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96年。③曹树基:《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④缪安成:《云南省卫生处为腾龙边区鼠疫流行严重请拨款救急呈》,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35 力是十分有限的,必须依靠政府给予拨款,解决缺医少药的困境。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这一时期政府与民间的防治鼠疫的主要措施,见下表:表4-1民国时期云南鼠疫传染病的防治措施Table4-1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ofplagueinfectiousdiseasesinYunnanduringtheRepublicofChina病名政府防治措施民间应对措施外科手术法,如切除淋巴腺,用刀割、针土法:用老鼠夹、捕鼠笼,养猫等捕鼠。刺排出脓血,或用蚂蟥吸出脓血,用药迷信:烧香拜佛,请巫婆、神汉等。鼠疫物敷于淋巴腺;还有内服药物之法。个人日常生活方面:住室、饮食、起居交通管制,隔离患者。等;传染病流行时:隔离,厕所,房屋,宣传和普及鼠疫预防知识。器具,衣被,垃圾等。4.21937—1949年云南霍乱防治霍乱的防治工作,根据搜集及整理出的材料,发现霍乱防治以政府为主导,公众积极参与,个人按照政府及公众要求防疫霍乱。同时,由于人为疫情的出现,加剧了霍乱防治的困难。4.2.1政府的措施自嘉庆道光之际真性霍乱从外国传入,其防治就接踵而至。民国时期的单次霍乱大流行研究主要集中于1919年和1932年。李玉尚认为,就江南地区而言,霍乱对于中国公共卫生机关的触动,肇始于1919年,1932年的霍乱使得霍乱防①疫机构普遍起来。总体而言,霍乱对社会的触动相当晚近。1、组织防疫队,建立隔离医院面对霍乱的流行与危害,民国28年(1939)时,即由卫生处利用昆明各医学院、军医学校及护士学校教授与高年级学生,并抽派卫生人员组织防疫队,分赴各交通线县份为民众免费注射,似此卫生机关既可得大量人员协助,而医事学②校学生亦可藉以为公共卫生实习。1941年以前,云南省政府对于霍乱患者指定以昆明第一卫生所,进行免费收容,隔离治疗。1942年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局组织24个单位成立“昆明临时防疫委员会”,在各县区交通要道设立检疫站,为民众免费注射霍乱疫苗237980人,市立医院积极收治霍乱病人,同时开展对饮用③水消毒、患者家庭隔离的工作。另外,卫生研究处借用云南大学的校产,在西郊八公里处的渔街子设立一个可收容一百张病床的隔离医院,专门作为收容传染病患者用。由此可见,民国33年(1944)以前,对霍乱患者则以昆明第一卫生①李玉尚:《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81页。②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698—699页。③昆明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卫生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9页。36 所免费收容。以上是1939—1944年昆明市就霍乱防治的基本措施。由此可见在抗战时期,昆明霍乱防治是以政府为主导。2、实施防疫注射,颁发检疫证民国时期云南政府通过卫生防疫部门对霍乱等传染病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控制霍乱的流行。1939年7月,昆明霍乱大流行时,卫生局为免除霍乱,举行防疫注射,共组织19队。同济医学院师生参加了其中的10队,每队11人,校方停课五日,从26—30日,每日均在街头举行注射,共注射20576人,疫苗由中央防疫处供①给。可见这一时期的防疫亦是政府主导型的防治举措。1942年滇西霍乱猖獗,各驻保山卫生机关积极防疫注射。该医疗队派员往诸葛营、沙坝街、鹿鸣村、厚②庄、航空站、滇缅路局所、城北区小学等处注射,共计2693人。1942年6月泸西县霍乱流行时,亦是速咨省府救济。尤其是在泸邑医药缺乏,预防难周的情况下,更是完全依赖政府机构,“恳提会咨请府饬下卫生实验处速派医生并携带③药品到县救治”,以致发出“由此不致霍乱蔓延,则地方幸甚”的感慨。而对于人为疫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采取措施。1942年5月,日寇从缅甸侵入滇西畹町,相继侵占龙陵、芒市、腾冲、,派飞机轰炸保山、下关、祥云、昆明,并进行细菌战,投掷灭绝人性的霍乱细菌弹,使滇西病疫成灾,甚至传入昆明波及全省。为防止霍乱沿公路流行于邻省,1942年7月应贵州方面的要求,昆明红十字分会,在滇黔公路进入贵州之前设立检疫站,对出入境车辆人员实施④检疫,车辆须经消毒,人员须注射霍乱预防针,发给检疫证,才予放行。1943—1945年昆明仍有霍乱流行,危害严重。昆明各卫生机构不断开展防疫工作,昆明红十字分会则实施门诊及巡回注射霍乱疫苗。据史料记载,1945年7月19—31日,昆明红十字会医院注射疫苗共计3801人,其中门诊注射194人,巡回注射3607人。其巡回注射地点在小东门、小南门、大东马市口、文明新街、近⑤日楼、劝业场、三牌坊、翠湖公园、得胜桥等地。预防注射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向民众宣传了预防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较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对这些传染病的免⑥疫力,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保护水源,改良环境卫生①老农:《昆明市霍乱预防注射工作报告》,《同济医学季刊》,1940年第3期。②吴宝璋:《关于远征军医疗救护工作》,《云南红十字会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页。③李法先:《云南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李法先为泸西县霍乱流行请速咨省府救济事致王孟怀函》(1942年6月6日),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④《云南省民政厅为贵州省设公路入境检疫站事故昆明红十字分会函》,昆明:昆明市档案馆档案,1942年。⑤昆明市档案馆档案:《昆明红十字会医院免费防疫注射统计表》,1945年。⑥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210页。37 水是霍乱的主要传播途径,食物在霍乱传播中仅次于水。因此,战争时期,水源的保护和食物的摄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饮水和食物的干净,首要职责是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彻底清理。正如当时省政府所言,“改良饮料水固为目前当务之急,但环境卫生不讲求,仅改良饮料水,恐不足以收宏效。政府对于如①何改良环境卫生应斟酌各地情形,拟定切实有效之计划,迅付施行。”为此,昆明市公共卫生委员会专门制定了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纲要,略如下述各项:(1)环境卫生调查⋯⋯如公井、公厕、水溏垃圾等之调查,以为改良之参考。(2)有关卫生商店管理⋯⋯如酒菜饭馆、理发店、浴室、旅社、清凉饮食店等之经当检查,促进改良等。(3)自来水厂促进改良⋯⋯协助市府作改良设计,并令该厂注意检验水质等。(4)井水消毒⋯⋯组织消毒队,办理全市公井消毒工作。(5)垃圾处理⋯⋯协助警局改良垃圾处置办法,并建造焚秽炉等。(6)厕所及粪便管理⋯⋯组织消毒队,办理全市公厕消毒工作,并协助警局改良公厕。(7)病家消毒⋯⋯如霍乱发生及组织病家消毒队到病家实施消毒,以资防治。(8)环境卫生干部人员训练⋯⋯开办环境卫生人员训练班,召训人员,以充干部。(9)屠宰场整理⋯⋯协助警局整理屠宰场,坚持工作。(10)房屋卫生⋯⋯先从房屋卫生检查。(11)菜市整理⋯⋯协助警局选移菜市,并酌添建菜蓬。②(12)宣传⋯⋯利用传单、标语、广播、演讲等灌输市民。由此可见,政府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以实行交通检疫为主的同时,公众注重水源清洁,禁止在河流上及井旁洗涤衣服,或一切污染物用具,强迫预防法注射等,必要时须断绝交通。在防治霍乱方面成绩突出的是大理红十字分会。1942年6月29日,红十字会专门设立霍乱医院于大理县城内关岳庙,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由于大理红十字分会的有效工作,1946年4月,中国③红十字总会为该会颁发奖状,以表彰其在抗战期间为防治霍乱作出的贡献。①云南省政府:《为消灭四害预防疾病事令云南省民政厅》,档案号:1021—003—00163—002,1943年4月30日,云南省档案馆藏。②《昆明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卅年度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纲要》,1941年4月1日,档案号:1011—001—00966—046,云南省档案馆藏。③王立忠:《中国红十字会90年》,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93页。38 4.2.2民间的应对①有学者通过分析认为,霍乱更倾向于在贫苦的底层民众中发生。民间引发霍乱多因摄取不洁水及食物,然后出现剧烈呕吐、严重脱水、肌肉痉挛及其周围②循环衰竭等症状,就个人来说,政府及公众要求个人勿饮未经煮沸之水,勿食生冷之物,勿暴饮暴食,胃肠有病,速加治疗,凡认为可疑,及未加盖之物,或隔宿之物,最好勿食,或每日饮稀盐酸开水数次,即在煮沸的开水内,滴入稀盐酸数滴,每日饮数次,但每日所用稀盐酸之量,勿超过十公撮以上;注射疫苗,亦有相当效果,此外勿接近患者,以及少到公众场所,可使传染机会自然减少。③但由于医药奇缺,科普程度有限,面对霍乱疫情,民间还是土法治疗,刮痧、揉肚子、拔火罐等,甚至大搞迷信活动。如1939年霍乱传至弥勒县,地方政府④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老百姓面对惨状,只能烧香拜佛,祈祷免灾。罗平县也是如此,百姓惶恐不安,都认为“老天爷要收这朝人啦”。许多人只得求神⑤拜佛,有的在大门、铺板和墙壁上拍石灰手印,试图以此驱邪。20世纪40年代在滇南发生的霍乱,由滇西传入,而民间对此的治疗,采取“刮痧、揉肚子、拔火罐,以稻草香叶烟熏,口服棉籽汤和各种止泻草药,但都无济于事。”甚至寄希望于鬼神。开始是泼水饭,在院墙上画排墙鬼;后来家家关门闭户,门墙上由女人用左手盖上石灰印;大门头上倒挂纸剪刀、双台葫芦和仙人掌;男人不再参加抬埋死人,而由妇女头戴倒三脚(即用于支锅煮食的铁制三脚架)抹黑脸,不穿外裤、倒披蓑衣,倒抬死人棺材,认为这样可以“羞死鬼”;外出的人不得回家,回来也都要先进三个厕所,以摆脱魔鬼的纠缠;过河要泼水三次以驱走病魔。当所用这些办法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即是借助那些平时自称神⑥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巫婆、神汉也未能脱此厄运。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这与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自上而下的防治模式有所不同。民间依然是比较传统的治疗模式,尤其是在广袤的山区,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形区下的治疗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城镇坝区的自上而下的治疗模式,民国时期农村山区依然停留在传统治疗的方式上,这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常见的疫病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由此可见,民间对于霍乱的防治,由于缺医少药,并没有走出土法治疗,再加上老百姓对疾病的恐惧,很多采取逃避的方式,背井离乡。对于这种从政府、公众到个人自上而下的防治措施,对抗战时期的传染病防①李玉尚:《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67页。②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地方病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3—138页。③《血吸虫病》,白鹤鸣:《云南省地方病防治知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41—45页。④《弥勒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61页。⑤《罗平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0页。⑥普永富、李廷亮:《记抗日战争时期白土村暴发的鼠疫霍乱》,《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96年,第109—112页。39 治起到了一定的实效。但人为疫情的出现,是这一阶段霍乱防治中的显著特征,这一点同鼠疫相似。4.31937—1949年云南疟疾防治云南存在着不同蚊虫和疟型,从传染学角度来讲,疟疾患者是传染源,疟蚊是疟疾传播的媒介,消灭传染病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隔离传染源,消灭传播途径。在此过程相关举措,可以归纳为:对患者而言,要积极进行疟史调查和疟原虫调查,进行预防性的服药;而对于疟蚊则要利用杀虫剂进行喷洒,以及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例如除草、休整沟渠等等。4.3.1政府的措施1、调查疫区,确定范围,为防疫提供依据传染病一旦发生或流行,首要任务是弄清疫区及其源头,这是实施救疗的关键环节。疟疾在云南流行时,当时的民政厅就已确定疫区范围。20世纪30年代初,云南省民政厅划定当时的疟疾区域,主要有,富州、景谷、元江、澜沧、镇沅、景东、江城、车里、南峤、佛海、镇越、六顺、屏边、双江等14县;陇川、瑞丽、潞西、宁江、盈江、莲山、沧源等7个设治局,以及河口对汛督办署所属之那发汛、新店汛、坝泗汛、龙脾汛和麻栗坡对汛督办署所属之芽坪汛、攀枝花汛、玉皇阁汛、天保汛等处。由此可见,当时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区多是烟瘴之地,滇南亦是如此。这样一来即为我们防治疟疾划定重点区域,从而有利于各地方防治工作的展开。当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救疗工作只到县级。如1948年云南省组织医疗防疫巡回三队协助各县防治疟疾,但并未深入乡村。由此可知,乡村疟疾的防治很有可能处于空白阶段。2、建立防治机构,领导防疫工作云南疟疾的流行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成为了云南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员的重视,直到1939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急需打通云南西部的国际交通线路,加速滇缅铁路的修建工程,但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的流行,大大妨碍了这一计划的施行。于是才由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出卫生署长金宝善到云南,组建云南省抗疟委员会,由缪云台任主任委员,李培天(民政厅长)、陆崇仁(财政厅长)、姚永政(卫生署寄生虫主任教授)、陶葆楷(西南联大教授)等任委员。下设疟疾研究所(所长姚永政、副所长吴征鉴)及抗疟总队(总队长缪安成)。抗疟总队下分设云县、思茅、普洱、顺宁四个抗疟所,所长分别为郑祖佑、徐遐龄、汤一冈、汪极等人当任。于①1940年后开展了对云南部分地区疟疾的防治工作。但由于纵(继)因币值低落,①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状况》,《云南医药卫生简史》,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35—136页。40 奉发经费与实际需要不敷尚巨,致计划无法成立。惟幸卫生署于抗战期间,批发①美红会捐赠“奎宁丸”及“阿的平”等治疟药品数百万粒,以资救济。对于领取抗疟药品的人员,各抗疟所往往“不能进行家庭访办法,对于治疗效果,殊难②考察改进”。由此可见,虽说防治机构的成立有利于当时传染病的预防机制工作,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防疫工作的成效是大大折扣的。3、颁布防疫法规,组建卫生院传染病医院的建立对于救疗传染病患者至关重要,虽然从民国初年起,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相继建立了传染病医院,特别是从1930年代起,随着各地卫生机关相继建立,有的地方也组建了一些普通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但总体来看,③专职的传染病医院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直至民国时期,才有相关的卫生院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云南省政府颁发《云南省卫生处组织规程》,其中要求云南省要在县级建立起相关的卫生院,全省120个县普遍建立县卫生院。但是在山区农村依然没有卫生防疫设施,使得广大群众无法得有有效治疗,进一步扩散了疫情。④对于颁布传染病预防法规的重要性,时人多有论及,但真正起到实质作用的并不多,尤其是战乱年代。国共内战时期(1946—1949),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以“总统令”修正公布《传染病防治条例》,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法规才得以有效实施。4、医务人员深入基层,指导防疫工作这一时期省政府工作的进行除了制定基层县政府卫生工作考核表(见下表样式)外,⑤表4-2云南省县长工作考核表(三十七年度,卫生事项)Table4-2Yunnancountymagistrate'sworkscale(thirty-seven,healthmatters)县名县长姓名工作概况平时奖惩及其事由本机关对于该县事由医疗传染病环境妇婴学校医药卫生生命人经所定之工作百分救济管理卫生卫生卫生管理教育统计事费比分标准百分比该县长应得之各事由医疗传染病环境妇婴学校医药卫生生命人经①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下)》,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698页。②《顺宁抗疟所二十九年度半年内工作概况》,1940年,档案号:1021—1—34,云南省档案馆藏。③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139页。④详见胡安定:《中国卫生行政设施计划》,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1页。⑤云南省卫生处,《民国三十七年度峨山、双柏、盐丰、路南、漾濞、剑川、鹤庆等县长卫生工作考核表》,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11—002—00392—036。41 项分数救济管理卫生卫生卫生管理教育统计事费百分比平时奖惩增减之分数工作实得分数本工作事项在县长工作百分比总标准内实占之比率依照总标准规定比率之实得分数备考考核机关名称长官签名盖章繆安成更重要的是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基层,指导防疫工作,这是云南省运用近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手段开展较大规模防治地方病流行病的开端。应该肯定的是,当时投身于这一防治工作的云南一些医学界的老前辈,在战争环境之中,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近代预防医学的知识,积极努力地工作,培训了云南省的第一批近代预防医学的技术人才。如郑祖佑医师所负责的云县抗疟所,就培训抗疟人员一千六百多人,并在四十六个县内开展了防治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云南预防医学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外也有不少的云南医学界人士为云南的地方性传染病作过不少的实地调查研究,如孙建毅、徐彪南等医师四十年代都曾赴边疆对疟疾、鼠疫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病作过不少的防治研究①工作。为云南地方预防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面对肆虐的疟疾,红十字会也做了不谢的努力。主要是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积极开展灭蚊防疟。二是国际红十字会及海外华侨,长期无私地给云南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医疗疟疾的特②效药品——奎宁药片(药丸)。史料记载,仅1941年,美国红十字会就捐赠奎③宁片60万片。玻利维亚华侨则帮助祖国慈善委员会捐购奎宁丸。5、改良个人卫生习惯,强调预防为主(1)防蚊,防蝇,灭蝇:蚊可传播疟疾,蝇可传播伤寒,霍乱,痢疾,故预防上甚为重要。A.防蚊法:a.卧室之门窗,以装置铁纱为最好,否则至少要备蚊帐;b.如①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状况》,《云南医药卫生简史》,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35—136页。②吴宝璋:《抗战时期云南的红十字会工作:防疫》,《云南红十字会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页。③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国民党云南昆明执行委员会有关华侨捐赠奎宁丸不能售卖的训令》,1941.7.31。42 住宅卑湿或附近有池沼,水塘者,应多开明沟使之疏通,俾积水得以流出,池沼中养鱼可天然扑杀蚊虫或湿布石油(煤油)于池沼中亦可。C.改良用水,以不用蓄水缸,水池,木桶等,而代以自来水为妥,但如不可能时,应注意阻止蚊虫入水产卵,如加盖于蓄水池或木桶之上。B.防蝇及减蝇:凡一切食具及剩余饮食等,勿使苍蝇驻足产卵,同时,以免蝇足上附着的各种细菌传入口中。致减蝇之要点亦只有注意毁减其产生地,应时时加以清洁整理;夏日碗橱以装置纱窗为妥。(2)不可饮生水及冷食因水中常混有各种病菌(伤寒病菌,大肠菌,霍乱菌等);井水,河水更是病菌的集中处,故凡用生水制的,夏日街头售卖的各种冷饮,如木瓜粉,凉粉,荷兰水,冰淇淋等千万不可吃喝,如系用生水洗过,洗过的生菜及其他食物等,或未熟及腐烂之水果亦勿食,既已熟之水果仍须去皮或用冷开水洗净为妥。(3)处置粪便处置粪便,亦可防蝇之一基本方法,因如将便桶随意倾入粪缸内,则其中藏着的各种传染病病菌辗转流入河水,并水内,或由苍蝇附带给人以传染之,故便桶未倾入粪缸前应切实消毒,最简便者,莫如加少许石炭酸于其中,粪缸应每日加石灰乳或撒生石灰粉于其四周,使苍蝇绝迹。(4)食前洗手,手指勿入口鼻,入厕后必洗手此等虽属细小之事,但与疾病之发生关系极大,且此等卫生习惯,应从小就养成之。(5)注射预防针当夏日各种传染病将临或盛行之时,应及早施行预防注册(如伤寒,霍乱之混合疫苗),虽稍有反应,但已经注射后,即可获得暂时的免疫性了。(6)如已发现传染病,应立即将患者严格的施行隔离法,或送入公立的传①染病隔离医院。由此可知,政府防治疟疾的措施,首先是调查疫区传染源,确立疫区范围,为防疫工作奠定基础。接下来是组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同时颁布防疫法规,开展防疫工作。在改良个人卫生的同时,强调预防工作,并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这对控制疫病传播和防治地方病起到一定的成效。可以看出,政府防治疟疾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合理,但鉴于战乱年代,缺医少药,很多工作只能停留至县级,造成乡村防疫工作的空白。而民间对于疟疾的防治,是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4.3.2民间的应对云南自古以来便是烟瘴之地,古有诸葛南进,遇瘴气受阻,至唐代,南诏与①许端庆:《夏令卫生概要》,《云南医刊》第一卷第二期,昆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十五日日。43 大唐的战争亦是如此。而至民国时期,特别是在1937至1949年之间历经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云南仍是烟瘴之地。因此,疟疾对当时的战争肯定是有影响的。虽说,战乱时期的防疟工作政府高度重视,但民间的疟防工作更多只是依靠草医、草药来进行,甚至采用巫医治疗。民国时期的云南地理位置偏远,民族众多,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少数民族对于疟疾的防治认识不清,总是认为鬼神作崇,因此在病后多以送鬼方式治疗。当遇见疟疾的时候,往往要以全寨子或姓氏来进行祭祀,因而一些山区的送神送鬼活动仍十分突出。此外,还有用鸡卦法的,民间最为常用的是用黑狗血祛除疟疾,而且百姓对此深信不疑。由此可见,边疆民族地区村民的行为往往受到其内心深入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民国时期,中国历经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几乎使得整个中国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同时期的世界也历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一来,相比之下,战乱时代,自然就不太重视医疗卫生防治工作。因而一个国家要想在卫生防疫事业上有显著的发展,则必有赖于和平的内外环境。此外,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有效治愈疟疾的药品,这对当时是致命的。4.41937—1949年云南天花防治天花的预防接种,主要是开展种痘术。种痘术可分为人痘术和牛痘术,人痘术最早出现在中国,说是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清代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说:“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牛痘术是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于1796年发明的,1805年传入中国澳门。与人痘术相比,牛痘比人痘更安全、简便,牛痘接种术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牛痘疫苗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免疫接种。4.4.1政府的措施民国时期,由于天花成为威胁幼儿生存的主要传染病,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制定各县市预防天花工作实施办法,具体见下文:各县市预防天花工作实施办法①一、各县市卫生机关以预防天花为中心工作之一,予以考成。二、各县市卫生机关应乘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机会举办训练保甲长种痘知能并督导参加种痘工作以期切实为普遍。三、各县市卫生机关应深入乡区,扩展种痘工作得就下列各种方式分别①云南省卫生署:《制定民国三十一年度各县市预防天花工作实施办法》,1942年3月14日,档案号:1106—005—01603—007,云南省档案馆藏。44 办理。(一)门诊种痘;(二)定期集团种痘;(三)巡回种痘(注意利用乡村场集机会);(四)委托私立诊辽院所(已立案)及驻在当地之卫生机构协助种痘。四、各县市卫生机关布种牛痘,应特别注意初种及多年未曾种痘之人,通常应以每隔二年种痘一次为原则。五、当天轮流行时,各县市卫生机关应注意办理(一)病例之搜寻及报告;(二)患者之隔离治疗;(三)随时及终结消毒;(四)接触者之管理;(五)卫生宣传(对实际病例患病,经过可妥慎利用作为宣传资料)及新传染来源之调查等事项并得实施强迫种痘(参阅防疫必携第二种天花防治实施办法)。六、各县市卫生机关办理种痘工作应完全免费办理,种痘人员之旅费及种痘材料应在各该卫生机关经费或事业费内开支。七、各县市卫生机关办理种痘工作应着重实际,对统计数字务求绝对准确,不得虚报。八、各县市卫生机关办理种痘应备置种痘记录备查并应由省卫生处规定种痘工作报告办法。九、各县市卫生机关每届种痘时,应将关于种痘之必要事项连同种痘人员姓名及预定日程先期呈由县政府通饬各区署传知所属各乡镇保甲协助推行。十、各县市中如有施用旧法传浆接种,可使天花病毒直接辗转传染酿成巨大流行,应即严予查禁。十一、省卫生处于春秋二季种痘结束后应汇填种痘报告表,分别于六月底及十二月底呈报卫生署备核痘苗消耗数量及制造机关并应由省卫生处核明,一并具报。从上述政府公文及办法规定来看,民国时期,云南各县市对预防天花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对天花预防工作积极备案,采取合理有效方法,对当时天花防治起到良好效果。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彰显出国家或政府行为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疾病预防是在国家行为领导下具体展开实施。关于天花病毒的防治,主要是以种牛痘为主,如下表所示。45 ①表4-3国民月会督导员报告表Table4-3ThenationalmonthlyreportSupervisor月会组合保长甲长户长主持机关或团体翠峰镇公所(第三保)地点保办公处时间三十二年十月二日上午十时月会人数缺席人数主席姓名贾鸿鹄报告人姓名贾登凤记录姓名贾登凤讲解内容要点禁种鸦片报告内容要点要防天花,必须种痘督导情形该保月会成绩有表现,惟人数还少督导意见以后该保长应加以督促备注资料来源:靳文宝:《就翠峰镇第二保办公处报告防种鸦片与防天花应种痘一案给予督导意见》,1943年10月2日,档案号:1011—006—00046—024,云南省档案馆藏。同时,云南省政府对于防预天花前经颁发种痘条例规定,凡小孩无正当事由而不于规定种痘期内种痘者,得扣其父母监护人以十元以下罚金,实含有强制性②质。但我们从上一章表3—3、3—4和图3—1、3—2、3—3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对天花的防治尽管采取种痘方式,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此病以预防为主,提倡接种天花疫苗,感染天花的病人才得到有效控制。4.4.2民间的应对民国时期民间对天花的防治,亦是以种痘为主,这得力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只不过,这一时期的种痘术,还是以传染的“人痘”为主,即取天花患者痘痂制浆,接种于健康儿童,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有点类似“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但是,由于山区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极其不便,即使是免费预防接种,诸多山区依然很难受益。这一点,与霍乱接种极其相似。可见,民国时期的预防接种主要是在县级及其以上的城镇开展,对于广大的山区农村,特别是山区儿童,往往很难获得这种“恩赐”。尤其是那些适龄儿童不入校的学生,更是无法种痘。由此亦可理解这一时期天花依旧流行的原因了。4.5小结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疫病,作为民国时期云南常见地方性传染疾病,对云南人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由此带来的人口伤亡亦为严重。这对当时云南人口数据、结构及分布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由此给云南社会经济、文化①国民月会督导员靳文宝:《就翠峰镇第二保办公处报告防种鸦片与防天花应种痘一案给予督导意见》,1943年10月2日,档案号:1011—006—00046—024,云南省档案馆藏。②云南省卫生署:《制定民国三十一年度各县市预防天花工作实施办法》,1942年3月14日,档案号:1106—005—01603—007,云南省档案馆藏。46 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为此,政府、公众及个人共同的全方位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通过本章的述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20世纪40年代,云南常见传染病的流行促使政府、公众、个人积极参与防治。而其防治是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自上而下的防治模式对今天常见的疫病预防提供了历史资鉴。2、从疫病预防的主体来看,民国时期,疫病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说明人口及其生命亦成为国家关注的对象;同时,国家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医治民众疾病,说明防治疾病已上升至国家行为。3、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山区村民对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土法治疗层面,甚至采取迷信活动,这是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一种防治模式,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和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格外关注的地方。由此可见,对于这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当时是以政府为主导,颁布相关条例,并对政府官员提出职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预防工作的深入发展。公众在广大群众之间积极宣传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针对疫病的传播途径,号召人们参与卫生工作,讲究个人卫生,以切断疫病传播的媒介。每个生命个体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贯彻“预防为主”的同时,他们也都按照政府和公众的要求,注射疫苗,参与卫生工作。通过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传染病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因为处于战乱时期,其药品的品种和数量供应严重不足,疫病终未控制。至新中国成立时,各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47 51937—1949年云南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反思本文叙述的时段是民国时期,而这一时期云南长期处于战乱,战争成了这一时期的“标签”,我们看到了因战争而造成的人口伤亡,往往却忽视了由战争引发的疾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后果。本章虽是对这一时期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反思,但首先述论战争与传染病的复杂关系,接着讲述国家与地方在疾病防治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对疾病防治中的“隐喻”工作进行阐述,使本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5.11937—1949年云南战争与传染病瘟疫、战争、灾荒被称为制造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它们时常并驾齐驱,肆虐人间。民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同样遭受了传染病、战争、①灾荒的洗劫。战争与传染病的复杂关系,因人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动荡不安,战事不断。根据张泰山在其著作《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中关于疫病流行的历史时段分布研究,发现疫病流行的高峰期与时局动荡、战乱频繁是②有密切关联的。近代医学家亦言,“疫之发生,多在兵荒饥馑之岁”。故老子“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盖以尸体积野,腐臭充盈,加以人民惊乱忙迫,饥饱失常,足为釀生急性传染病之素因”。由此可知,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人口的死亡,由于战争和人口频繁流动等引起的传染病导致的人口死亡大大超过了直接由军事造成的人口死亡。据李玉尚、曹树基的研究,咸同云南回民事变中,云南人口损失的③70%死于鼠疫。民国初期,云南地区由于军阀战争不断,人口流动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致使人口损失较为严重。而民国时期,战事更是连绵不断,抗日战争还没结束,已在酝酿内战。纵观民国时期,就云南全省来说,因战乱、饥荒、传④染病等造成的人口损失较为严重。民国时期,针对传染病的防治,从政府、公众到个人,各个领域的制度都较完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疗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治疗方式是在战争背景下展开的,无疑又加剧了传染病防治的难度。抗战期间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政府要求“应从速组织防疫队,往前线检查病原,实施中毒及治疗;对于后方民众,应灌⑤输卫生常识,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预防措施”。①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页。②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第31页。③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9—32页。④邹启宇、苗文俊主编:《中国人口·云南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83—84页。⑤沈种苓:《长期抗战与卫生》,第4页。48 从长时段的战争期间的传染病来看,战争背景下的传染病会影响到人类的迁移、民族的盛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兴灭、政体的①变革、产业的转型、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展。20世纪40年代,国内战乱不断,抗战还未结束,内战业已酝酿。而这一时期,云南地方传染病泛滥,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猩红热等层出不穷。这无疑会加速当地人口的死亡,甚至因传染病死亡的人口远甚战争本身。不论是鼠疫、霍乱、疟疾,还是其他传染病,都不自觉地影响了战争的历史进程。日军侵略者使用细菌武器所制造的疫情,加速了人口的感染与死亡。相对于战时的防治工作,不论是政府、公众还是个人,都积极投入其中,为疫情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但真正控制传染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政府的重视,经费的充裕,以及强大的宣传与监督控制力量,还有民众的良性互动和西药的功效,真正控制了地方传染病。但目前我们对传染性疾病是如何作用于战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复杂关系,传染病流行究竟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仍不甚清晰,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相关学者、专家可在这一领域深入展开研究。5.21937—1949年国家与地方民国时期,以战争为基础的多种因素叠加,共同构成了云南传染病的爆发。这一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家层面的行为,国家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建立相应的机构来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云南的现代卫生医疗体制开始起步,并得到发展。尤其是抗战期间内迁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等,给这个在抗战前还比较落后的省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省内山区群众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他们在面对如此灾难时,并没有完全地转换思维。对于疾病的到来,他们显得手足无措,不是逃难,就是迷信活动。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民国时期的云南,先后处于唐继尧、龙云和卢汉的统计集团,面对战乱的现状,政府有时也是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任由民间蔓延。然而民间的土法治疗效果明显不行。后来老百姓采取迷信活动,例如烧香拜佛,拍石灰手印,女人裸体羞鬼等等。当然,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还是发挥作用的,比如掩埋尸体,清洁扫除,改良饮用水,建盖厕所,扑蝇灭鼠等重视公共卫生的行为。在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和个人响应的号召下,卫生实验处成立后,全省传②染病防治工作得以加强,具体表现在:①[美]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l)著,余新忠、毕会成译:《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②许新民、梁建:《1938—1942年间云南霍乱的应对机制》,《中国西南文化研究(总第十七辑)》,昆明:49 第一,责令各卫生分院按月编制工作报告和疫情报告,统计传染病种类、患病人数、死亡人数,全省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始有具体的统计数字;第二,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加强疫情的报告,由地方政府负责人直接向卫生实验处报告,及时掌握疫情态势和各地医药短缺情况;第三,拟定传染病防治办法,调拨药品、器械,组织防疫队,赴疫区防治。由于政府采取上述防疫机制,现代卫生防疫体制由此在西南边疆初步建立,当然,还存在诸多缺陷,从民间的防治措施来看,这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措施,在广大山区农村,依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于1949年12月9日相继解放,随着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云南省的医药卫生工作走上了新的轨道,预防医学①这一关系到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医学学科得到了高度重视。由此可见,须战乱年代加剧了传染病的流行,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忙于战事,以致传染病威胁老百姓生命时,二者都显得“力不从心”。5.3疾病的“隐喻”关于“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通过自己罹患癌症的经验,发现了疾病是怎样作为隐喻被利用的。柄谷行人更提示说须区分“肉体上的疾病”与“作为隐喻的疾病”的差别。换句话说,与每个人身体上的反应无关,疾病以某种分类表、符号论式的体系存在着,这是一种脱离了每个病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社会制②度。对于民间防治常见传染病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常常见到送鬼神、贴石灰手印、妇女裸体抬棺羞“鬼”等等迷信活动,这种大量存在的送鬼及其相关巫术,是对当时自然的敬畏,这是由于地方民众自身生产力落后,科普知识匮乏,同外界联系较少等作用的共同结果。如果把上述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我们会发现民国时期,民间尚处于“自治”状态,虽然政府大力防治地方传染病,但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掀起大规模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才使得传染病得以有效控制,甚至彻底消灭。对于当时的患者,并非所见文献记载中描述的那样,都能给予正面的治疗,哪怕是民间采取迷信活动也罢。事实上,很多患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人性照顾,他们因为身缠“鬼神”而被给予焚烧、活埋、枪杀、强制隔离等残酷手段,一人患病,全家遭殃。他们往往会被贴上各种不合理的标签,受到不平等、无人性的待遇。因此,大多数患者常常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最终失去生命。如果我们揭开这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70—85页。①田敬国:《云南近代预防医学状况》,《云南医药卫生简史》,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35—136页。②转引自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50 层所谓“隐喻”的面纱,还原疾病本身,以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①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尽可能消除或抵制这些阴森恐怖的“隐喻”,这应该是我们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同时,诚如苏珊所言,“身体不是战场”,战争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伤亡,还有疾病对人们身心的摧残。①[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IllnessasMetaphorandAIDSandItsMetaphors),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17页。51 6结论本研究通过阐述民国时期(1937—1949)年战乱十年的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研究发现战乱时期传染病分布范围较广,流行情况复杂,防治难度较大。虽然政府、公众及个人无不积极投身于这样一场“革命”,但在特殊背景和时期下,传染病的防治,尤其是民间山区防治效果并未十分显著。论文第一章述论云南环境与传染病的关系,即常见传染病在云南爆发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给予陈述。第二章阐述这一时期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与流行状况,上述内容是疾病防治工作的背景材料。第三章是本文重点述论的内容,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即政府、公众及个人的防治工作入手,针对这种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相结合的防治制度和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不能抹杀的历史功绩。但换个角度,即从地方看国家,发现民间山地乡民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诊治水平。由于缺医少药,很多时候依然采用草医草药,甚至寄希望于鬼神。这是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一种防治模式,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和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格外关注的地方。而这种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防治模式的研究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第四章是本文的升华,探讨战争与疾病、国家与地方的复杂关系,以及疾病的“隐喻”,从而认识到不论是鼠疫、霍乱、疟疾、天花,还是其他传染病,都不自觉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从而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预防与治疗传染病的基础。另外,本文研究的时段均处于战乱年代,虽说都是战争年代,但日本侵略者采取的细菌武器制造加剧了滇西疫情,如前后出动飞机散布感染鼠疫杆菌的跳蚤和老鼠,造成了当地鼠间及人间鼠疫流行。以至到了内战时,滇西传染病再次爆发。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理论形成之前,人们就此认为鼠疫源于日军细菌战的遗留。即是在50年代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理论后,社会舆论依旧认同上述看法。直到曹树基提出商榷意见后,才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但讨论依然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未散播至民间。由此可得出两点认知,一是战争对疫病的爆发与传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时疾病带来的死伤人数甚至会超越战争本身,①这是今天的我们要避免战争的原因之一。二是从对鼠疫爆发原因的分析来看,我们需要站在更长时间尺度来考虑问题,合理考辨资料,准确运用方法,而且还要尽量避免民族主义思潮在学术研究中的折射,从而得出科学认识,进而有益于历史问题的理性解决。①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2 参考文献[1]云南省档案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云南省档案馆藏.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成立公函[M].云南:云南科技彩印厂,1923.[3](民国)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等撰: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49年铅印本.[4](民国)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等撰,李春龙等点校: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5](民国)云南地志编辑处.云南产业志[M].杭州:杭州市图书馆,1992年油印本.[6]昆明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昆明市情[M].昆明:昆明市清泉彩印厂,1924.[7]彭文伟.中国公共卫生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余云岫.传染病[M].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47.[9]耿贯一.传染病泛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M].昆明:昆明市政协印刷厂,1991.[11]田敬国.云南医药卫生简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2.[12]陈洪、陆林.云南省重点传染病防治指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3]毕汝刚.公共卫生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14]陈方之.卫生学与卫生行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7]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中国红十字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的九十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20]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李梦东.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张显清.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史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24]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5]陈我隆.霍乱的防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53 [27]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8]黄虹.抗战时期重庆公共卫生研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29]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陈学敏.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钟文典.抗战防疫进行时—国联防疫分团在广西[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2]政协昆明市官渡区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M].云南:云南教育学院印刷厂,1998.[33]田敬国.云南医药卫生简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34][美]约翰伯纳姆著,颜宜葳译,张大庆校.什么是医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美]麦克尼尔著,杨玉龄译.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36][美]詹姆斯·A·特罗斯特著,刘新建、刘新义译.流行病与文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37][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M].(IllnessasMetaphorandAIDSandItsMetaphors),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8][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39]李建民.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40]曹树基.光绪年间云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镇和村庄为基础的研究[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1):132-152.[41]李玉尚.和平时期的鼠疫流行与人口死亡——以近代广东、福建为例[J].史学月刊》,2003,(3):82-94.[42]李玉尚、曹树基.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J].中华医史杂志,2003,(2):67-71.[43]李玉尚.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45):1-51.[44]曹树基.历史时期的鼠疫流行模式与社会变迁[J].SARS、全球化与中国,2004:171-136.[45]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781-190.[46]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J].历史研究,2002,(3):114-127.[47]刘士永.“清洁”、“卫生”与“保健”——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公共卫生观念之转变[J].台湾史研究,2001,(8):21-25.[48]刘士永.日治时期台湾地区的疾病结构演变[J].新史学,1932,(4).[49]张勇.南京国民政府对天花的预防[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 13-18.[50]张晓风.民国时期的传染病防治[J].中国档案,2003,(9).[51]张海梅.抗战期间的疫病救治述论[J].历史档案,2006,(2).[52]周耀明.日军细菌战:浙江瓯江流域人间鼠疫至祸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1).[53]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J].历史研究,1997,(1):17-32.[54]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J].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2001:133-167.[55]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J].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2001:168-210.[56]李玉尚.近代民众和医生对鼠疫的观察与命名[J].中华医史杂志,2002,(3):173-178.[57]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J].新史学,1997,(4):17-19.[58]张性益.我国疟疾现状及防治[J].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S2期.[59]庞京周.中国疟疾概史[J].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1期.[60]曹树基、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J].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2002:94-116.[61]单丽.清代古代霍乱流行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62]胡勇.传染病与近代上海社会(1910—1949)——以和平时期的鼠疫、霍乱和麻风病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05.[63]梅莉、晏昌贵.关于明代传染病的初步考察[D].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64]徐新民.近代云南瘟疫流行考述[D].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65]齐敬霞.鸦片战争中英军的传染病流行[D].上海:复旦大学,2004.55 附录附录一:1937—1949云南疫情年表1937年1、鼠疫:云南的澜沧(死6人)、勐海。2、天花:云南昆明84/251例。3、伤寒:云南昆明(1937—1944年)208/3089例。4、痢疾:云南昆明(1937—1944年)12/141例。1938年1、鼠疫:云南的瑞丽、盈江、勐海,共50例。2、天花:昆明地区2/11例。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云南昆明流行,死亡率为36.21%。4、疟疾:云南昆明住院672例。1939年1、鼠疫:云南的瑞丽、盈江、勐海,共100例。2、霍乱:云南3504例(另说:2515/3437例,其中昆明819/1460例)。3、天花:云南6/75例(昆明21例)。4、疟疾:滇西流行。1940年1、鼠疫:云南的瑞丽(102/131例)、盈江、勐海、石屏等4个县流行。2、霍乱:云南曲靖2例。3、天花:云南2/26例。4、疟疾:云南10681例。1941年1、鼠疫:云南的盈江、瑞丽(6/10)、西盟(1941—1942年间死100人)56 流行。2、霍乱:暂无统计。3、天花:云南62/344例。4、疟疾:云南353/30084例。1942年1、鼠疫:云南的瑞丽、盈江、陇川、潞西(202/366例)、西盟等5个县流行。2、霍乱:云南3254/7620例(昆明地区1289/2910例)。3、天花:云南187/1166例。4、疟疾:云南276/43680例。1943年1、鼠疫:云南的盈江、潞西(69/150例)、陇川流行。2、霍乱:云南268/806例。3、天花:云南61/396例。4、疟疾:云南昆明发病率345/10万。1944年1、鼠疫:云南的腾冲、梁河、盈江、陇川、潞西等5个县流行,共341/596例。2、霍乱:云南5/53例。3、天花:云南88/869例。4、疟疾:云南207/31893例。57 1945年1、鼠疫:云南的腾冲、盈江、梁河、莲山、陇川、瑞丽、潞西、龙陵等8个县流行,共1772/3763例。2、霍乱:云南47/212例。3、天花:云南26/295例。4、疟疾:云南174/31480例。1946年1、鼠疫:云南的保山、腾冲、梁河、盈江、莲山、潞西、等6个县流行,共1162/2419例。2、霍乱:云南19例。3、天花:云南4/167例。4、疟疾:云南131/30625例。1947年1、鼠疫:云南的保山、腾冲、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等7个县流行,共593/1143例。2、霍乱:暂无统计。3、天花:昆明地区1/10例。4、疟疾:暂无统计。1948年1、鼠疫:云南的祥云、下关、腾冲、盈江、莲山、潞西、龙陵等7个县流行,共112/666例。2、霍乱:暂无统计。3、天花:云南59/290例。4、疟疾:云南9/2577例。58 1949年1、鼠疫:云南的弥渡、巍山、下关、凤仪、盈江、保山、莲山、潞西、大理等9个县流行,共390/1230例。2、霍乱:暂无统计。3、天花:昆明地区5例。4、疟疾:暂无统计。资料统计来源:转引自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笔者略作改动;另,昆明地区疫情数据源自昆明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卫生志》。59 附录二:民国时期云南主要传染病防治药物、医院、诊所统计表出售地点药物名称药物功效治疗:气喘,气急,哮病,呼吸困难,咳嗽,中国各埠各大药房均有出售。分经处:云德国忽苏尔气连年咳呛,慢性支气管炎,痉挛性或抽搐性南蒙自西关外昆明马市口万来祥西药行。喘乐咳嗽,枯草热神经痛性头痛等症服之立能救急凑效迅速神验无比。功能:使儿童全身发育亦能消除疾病与无云南总代理:昆明市正义路五洲大药房形,且服用“燕窝精”后必当肥壮、舒畅、(春影阁)燕窝精强健、欢笑、喜乐、诚婴儿之至宝也。为父母者爱子孙不可不知更不可不备此健康保障之“燕窝精”。仁济眼药水主治:风火眼痛、婴孩奶眼、新老眼病。痈(Karbunkel)已呈显著的坏死性病灶进行者,用水杨酸撒布于患部,再用敷料浸湿发诺尔溶液热掩之,初拥时,每日换绷带二次,旧药新用:继则每日一次;其效果甚佳,短期内即可使水杨酸Acidum化脓成熟,且可无痛。Salicylicum据一部分学者报告,凡丹青,白喉,猩红热,酒精Alkohol败血症心内膜炎等“菌血”性疾病,用33%之酒精30——40ccm行静脉注射,屡见佳效,此外,用于肺脓疡亦甚好,用量:每日静脉注射20%之酒精10ccm每隔3——5日另注射15%者30——40ccm。补使命,处方得宜。成分名贵,质料新鲜浓各大药房均有出售上海新亚药厂驻滇推醇。补力十分伟大,补针筋肉注射,完全无广办事处昆明护国路二九五号补使命痛。补粉补片,分男用女用,味美可口,功效伟著。凡病后调补,老衰虚弱。新出水溶液注射剂:注射便捷,吸收迅速,亦分男用女用,筋肉注射,丝毫无痛。60 云南总代理:昆明市大光油,大灵止痛辟疫、救济扶危、油味清香、药力准确正义路,五洲大药房丹,济众水四时感冒、发烧发热、伤风头痛、迅速见功(春影阁)、呕吐肚痛、霍乱抽筋。信谊化学制药股份有新惜花散梅主治:各期梅毒,回归热。疟,鼠咬症,雅限公司,驻滇办事处毒特效药司,顽疮,假性白血病,肺痈,热带原虫病万钟街八号。等。居家旅行防疫至宝总发行处:云南新吾大药房监制。云南省功效:此药水乃假新吾医生数十年静心研究昆明市正义路三三0之结晶,系经多方试验并选择各国良药配制至三三二号神灵水而成,处方妥善,药性和平,确能起死回生。有病者服之其病立却,无病者服之亦能预防疾病,夏秋间防止瘟疫尤著特效,诸君请试服之方知名符其实也。内服主治:伤风咳嗽、霍乱吐泻、头晕目眩红白痢疾、发冷发热、三阴疟疾、绞肠腹痛防疫救急。外用主治:汤火烫伤、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风火牙痛、头部晕痛、毒物咬伤、诸般外症擦之立效。诊所及医院门诊时间及诊治科目地址名称沈种苓医师诊门诊时间:下午一时至五时。出诊时间:上诊所地址:五华坊八所午八时至十一时(须预先挂号)。号秦光弘医师诊门诊时间:下午一时至五时。出诊时间:下诊所地址:护国路二所午五时以后。三四号许端庆医师诊门诊时间:下午三时至六时。出诊时间:下诊所地址:福照街二所午七时以后。十号61 诊治科目:产妇科、小儿科、内外科、花柳医院地址:昆明市华病及新法戒烟。山南路一二五至一二住院流产:设多数产床以供产妇住院。六号光周医院西医接生:手术精良、收费极廉、外出接生随请随到。良药发售:自制特效药品十余种,如:明珠眼药水、砂眼药膏、砂眼药水、头疼伤风散、心口胀痛散等。资料来源:《云南医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一卷第二期、第一卷第三期、第一卷第四期、第一卷第六期,云南: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7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出版、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一日出版、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版、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8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62 致谢从预防医学的视角展开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这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初学者而言,也称得上是一种挑战。不过,既然在最开始的时候选择了这块难啃的骨头,那么,无论后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要坚持走下去。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三年时光里,对于我来说,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并且我总会认为在最后的这篇致谢中,将是我在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封情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车辚老师,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车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教导和耐心的指点,在与车老师的每一次接触中,我无时无刻不被导师严谨的学术精神所鼓舞着。从我确定研究方向、到撰写开题报告、设置论文大纲、调整论文结构再到最终的定稿,车老师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另外,在课余时间,车老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让我们尽可能多的参加学术会议,以此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您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业,同时也关注着我们的个人成长。您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让我们这群远离家乡异地求学的学子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因此,我们唯有努力前行,才不啻辜负您的教诲与培养。其次,要感谢秦莹教授,秦老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科技史、民族学、科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秦老师带领我们赴姚安县前场镇调研,使我们不仅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秦老师还教会我们更多课堂以外的生活、工作实用技巧。另外要感谢诸锡斌老师、李伯川老师、沈云都老师、董华老师、袁国友老师、莫力老师、马雁老师、沈梅老师、赖毅老师,是您们在课堂上细心地精彩讲授,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获益匪浅。感谢学院办公室赵胜男老师、朱园老师、张颖老师、蔡庆龄老师和学院领导们的关心和照顾!另外,还要感谢与我一同走过研究生求学岁月的同学们,和你们一起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是你们给予了我不一样的生活观!最后我想说的是,坚持,其实是个十分浅显的词,知道它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在求学这条路上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并致力做到始终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我会坚持走下去。石晴2017年5月于昆明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