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

ID:8829910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8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_第1页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_第2页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_第3页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_第4页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_第5页
资源描述:

《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讲《易经》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1-B序卦时间:西历2000年11月16日地点:台中教育大学记录:哲萱 木木“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乾、坤、屯,序卦传作者要做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就着已经排好的顺序,来想一些理由,然后把这个理由贯穿起来。所以这些理由呢,有些时候非常合理,有些时候比较牵强,那我们无所谓。早上讲过了,读易经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读,像这三个卦,乾、坤,然后是屯,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屯是物之始生,你看屯这个字,就是植物刚刚生长的时候,它长叶子,这里

2、是它的根,然后长了以后他会冒出土地,这个字就是屯,所以屯是物之始生也,是没有错的,这是本意。那么什么时候物会始生呢,就是太阳出来,暖和的时候,所以屯下面加一个日,就是春天的春,本来春应该这样写,后来我们把它写成这样子,因为许多字都用这个头,用这个三划两撇,其实不应该这样。“春”就是“屯”, “屯”就是春天到的时候。好,然后万物生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从它最先发生的时候说起,而万物之发生,你要知道乾坤的创生力无穷,所以它一创生就是整个天地全部饱满。因为内在饱满,所以创生出来的万物,就充满着整个天地,在这

3、里有一种直觉的智慧,什么智慧呢?就是宇宙的创生并不是先创一个星球,然后再创第二个星球,越创越多越创越多——宇宙不是这样的。宇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如果它有开始,它是一下子就这么丰满的,应该是如此。乃至于再讲比较玄的话,宇宙什么时候结束?如果有结束的话,宇宙老早已经结束了,什么意思?宇宙就是如此如此,既然是如此如此,它就不能有开始,也不能有未来,它是如此如此,所以宇宙就是一个“在”,一个永恒的“在”,就是他如此如此地充实饱满,所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这万物的生,你不要用一般的逻辑去推理:先生

4、一个,再生两个,再生三个——不是这样。是一下子生,全部生,过去现在未来,全部都生。接下去马上是“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用“屯”来代表一下子充满的状况,屯既是满、盈,也是始生。所以屯者盈也,是一种永恒的看法;屯者物之始生也,是一种现象界的看法。“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是本体界的看法;“屯者物之始生也”,是现象界看法。物始生后要怎么办呢?“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物刚生的时候一定是蒙,这蒙是覆盖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物刚刚生的时候,不清楚,不明白,叫作蒙,它要长大长大才明白起来,所以“

5、相见乎离”嘛。所以“帝出乎震,齐乎巽”,“齐乎巽”的时候也是一个蒙,因为他还不明不白的,这个蒙后来就引申为智慧未开的一个人生阶段——儿童时期是蒙的,所以叫童蒙。儿童的蒙,心智还没有开朗,我们对他教导,就是启蒙。英文叫作“discovery”,“cover”不就是把他盖起来吗,把盖子掀开就是“发现”,“启蒙”。“蒙者,蒙也”,——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蒙的意思。你读到这个地方一定会奇怪,这还用讲吗?我当然知道,蒙者蒙也。——你不要这样想。其实这是一种训诂法,叫作“同字训诂法”。这个同字训诂是有用的,“

6、蒙”者蒙也,前面的第一个“蒙”应该用引号引起来,物生必蒙的蒙不需要引号,故受之以“蒙”要用引号。用引号代表“蒙”卦,这个卦为什么称为蒙呢?以山跟水,就是以坎卦和艮卦合起来的这个卦为什么叫“蒙”呢?此卦何以称为蒙?曰:它表示天地人生之蒙昧的状况。所以上面的“蒙”是蒙卦,下面“蒙也”的蒙,是蒙昧。“‘蒙’者蒙也”,意思就是说,所谓“蒙卦”的意思,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蒙”的意思了。这样就有意思了,你会说这样解我也会,老师如果考试考一个词,比如说考乾坤,你解释说:“乾坤”者乾坤也,这样你不能说我错吧?——

7、你不能这样子推理哈,“蒙”者蒙也是有意思的。“物之稚也”,就是物在孩童的时候。我们把蒙卦引申到童蒙,又说启蒙,这就变成一种教育的理念,所以蒙卦是教育之卦。可见我们古人对于人的蒙昧有相当的感受,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乾坤两卦不算的话,蒙卦算作第二卦。但是蒙卦不能作为第一卦,因为第一卦一定是物之始生,物一生出来,人一到世界上来,我们就马上要知道,必须加以教导,所以要有蒙卦,这个蒙卦是讲教育。我们古时候的私塾,所读的书叫蒙学,又叫蒙书,比如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最流行的蒙书

8、。我们说童蒙要养正,这个养不是生理的养育,乃是一种人格的教育。怎么教育呢?要用正道来教他。所以重视教育,使他能够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物质性的成长,也是心灵性的成长。“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有需求而不知节制,就会有争端,这就是荀子“性恶说”的原理。荀子为什么说性恶?因为他看到人间有许多的争斗,为什么会争斗?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需要。衣食需求不足的时候,就会互相争斗,于是看到人性之恶。在易经这里就表现了,“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一方面是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