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

ID:8986240

大小:4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4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_第1页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_第2页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_第3页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_第4页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摘要: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陆羽《茶经》一出,饮茶之风遂起。由此,饮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出现在士人阶层,尤其是在宋代。其突出表现就是大量文人茶诗的创作。笔者认为,在这样长期的文化活动中,茶已经从审美对象转化为审美思维本身,乃至成为宋诗的根本属性之一。因此,本文拟就宋人茶诗切入,力求对宋诗中的茶性作深入的把握。关键词:宋诗茶诗茶性一、茶诗的盛行和茶性的浸染虽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进门七件事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但这里终究是作为一种饮品。究其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乃至审美思维浸淫在民族血脉的根源,其实是在北宋初期广

2、阔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经过唐时的一番洗礼与更进,品茗到了北宋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活动,无论是在茶叶的烘焙、品茗的程序还是在茶理的总结上皆取得了显著成就。不用说像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人,就连皇室也不由得加入到这场盛事中来。早在宋太祖时就专门设立了专制贡茶的地点——北苑,并以模具为龙凤图区别于庶人之饮。到了咸平年间,丁谓始创龙团凤饼,四十年后经蔡襄改造又诞生了小龙团茶,成为无比贵重的茶之精品。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

3、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欧阳公辛劳一生亦不过蒙赐一饼,其重可知。“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饮茶”(欧阳修《茶歌》);“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蔡襄《和孙子翰谢寄茶》)。仅从这两句,茶对文人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宋徽宗《大观茶论》有言:“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随着茗事的兴盛,茶诗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宋代许多名盛一时的文人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等,都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作。文人对茶在“品”而非“饮”。饮茶得之快感,品茶得之美感;饮茶意在解渴,品茶意在情趣。正是这些与品茗

4、相对的诗作使得茶成为了一种审美对象,而喝茶也从单纯的解饮转变为一种艺术活动。除却“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苏轼《汲江煎茶》),“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欧阳修《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这些对煮茶过程和茶本身的直接描绘,茶诗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借物抒情的“托象”式展现,此外则是沟通物我天人的“神遇”式阐发。所谓“托象”即是指将外物作为媒介,驰骋心目,托物言志,通过对外物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作为性清且雅的尤物,茶自然是很好的选择。譬如范仲淹在其著名的《和章岷斗茶歌》中提到的“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泠

5、然便欲乘风飞”两句就化用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典并结合了茶泠然之性,其政治抱负跃然纸上。次又以饮茶比升仙,满溢着对高洁、自由的向往之心。又如苏轼《试院煎茶》中所言:“我今家贫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家贫而未弃饮,简约其具亦可得其真味。淡泊安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生活中的达观心态由此表露无遗。这都是在借的茶的属性抒发自我的抱负与追求。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双井茶》),“要及

6、新茶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之一》)等等。宋人茶诗的另一种表达是“神遇”式的阐发,即以茶作为一种带有“灵性”的媒介进行与形而上的沟通,最终至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例如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中的一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皆法音”。这是说佛性自在万物之中,需从寻常处体味。在这里,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又如朱熹《咏茶》诗:“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迭翠成堆。”表面上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实则韵味深厚。品茗方罢,茶香未去,内心清明之际一时似仙

7、似梦,一抬头,窗外远山重迭,翠色空蒙。此刻,人与万化产生了微妙的呼应,尘虑散尽,有的只是寄心天地的悠远与豁达。品茶讲究妙和自然,超凡脱俗,而茶又具有“和”、“清”、“静”、“寂”等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相吻合的性质,因此茶在文士中的流行也在意料之中。随着茶文学的长期发展,茶逐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具化的代表融入到文学创作的审美思维中,让原本作为审美对象的茶成为了审美本身。这样的转变使得不止是茶诗,就连宋诗整体都具有了一种茶性,最后甚至成为了宋诗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追求。“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这是苏轼对此的理解。然而这“

8、由显入隐”的转变过程实非“空静”二字可以涵盖,下面就对茶性在宋诗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