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

ID:8998283

大小:25.5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4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_第1页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_第2页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_第3页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_第4页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传统儒学的衍变历程儒家文化绵延两千多年,而不同年代,不同学者的儒学思想多有不同,如先秦儒家孔孟开创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宋朝时的朱熹汲取了佛道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他们虽有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但是在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使他们难以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当时的中国现实问题,这也必然导致他们基本上都在根本上认同于儒学思想的精髓。同时,随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接触、认识到了解,许多西方学者也逐步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德立教、以行践教、温文尔雅、朴实教化”的西方社会无法比拟的巨大功能。并使他们产生了对中华文明的优越性的钦羡之情。1、孔孟学说与儒家文化儒家

2、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千百年来在中国古代众多学派中,儒家文化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并且在世界各大文化系统中,儒学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其影响超越了国界,在东亚国家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伦理性为特色的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敬德”方能“保民”。重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始终是以伦理德性为核心来构筑其价值体系,它是一种把人作为主要对象,寻求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要为要旨的德性哲学。以纯朴的世俗性把血缘宗法关系社会化的伦理精神,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古代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无不浸透着儒家的伦理精神,对整个的社会生活方式

3、起着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远乎哉”,表明“仁”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表明仁内在于人心。因此,只要自己内心有求仁的一念自觉,仁就会真实地呈现于自己的心中。人自己要发展成就仁,就必需由自己为自己作决定,不可能由外在的依据开始。内在的仁,就是“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的天赋道德心,内在的仁就是天赋人性,孟子也指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这里的“身”说明天下国家的最根本的依据仍然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积极进取,便可以修养成君子,达到

4、“仁”的境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孟子·公孙丑下》甚至可以达到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子思在《中庸》论天地之道中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每一个生命有机体不仅可以自由生存发展,而且利他,互利,互助,共同地和谐地自由生存发展,这种相互和谐的思想就是“仁”。天道的“仁”与“正义”为人性的本质之所在,人道的如何可能,提供了形上的终极依据,“仁”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和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关怀和尊重,体现了对人的自身价值的绝对肯定。孔子是中国儒家文

5、化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孔子之后的精神继承者孟子,孟子之后的精神继承者王阳明及其弟子们,其哲学思想都可见诸于孔子哲学。其最根本的值得推崇之处乃是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及“圣心良知”的思想给了他以很大的启迪。我们知道,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尚和平,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高境界是:“引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儒家的理想社会状态追求的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鳃寡孤独废

6、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一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礼记·礼运篇》在理想的大同社会里,天下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儒家的理想社会不仅仅是政治上、经济上的圆满社会,而且是一种道德完善的社会,是一种和谐的社会。但我们应该注意,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仅要从政治、社会方面去分析,而且要从追求“普遍和谐”的角度去思考,而普遍和谐观可以至少从“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四个层面去把握。儒家认为:自然乃是

7、世间最完美之和谐的统一体,因而只有人与社会之和谐,才可达人与自然之和谐;有人与自然之和谐,才可以有人与人之和谐;有人与人之和谐,才有人自我身心内外之和谐,反之亦然。在孔子的哲学里,非常重视“礼”,也就是秩序性观念。《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礼的运用是为了达成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此种和谐是可容纳差异的包含秩序性的和谐,这可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中得以体现。儒学思想在中国流行了2500多年,它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已将其精神深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