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

ID:9093459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7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_第1页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_第2页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_第3页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_第4页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邹旭辉--拯救心灵的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拯救心灵的出路(一)——对心理症状的解读一、症状的意义雨果说,海洋是广阔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这个空间是丰富的,也是神秘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灵空间是最陌生的地方,最动荡的地方,也最令人畏惧。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心灵,这是令人不安的。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过多地去探究心灵,而当我们不快乐时,我们会问自己很多问题,会思考很多。我们会去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大多数人能够从暂时的悲伤和失意中摆脱出来,而有一些人,他们长期沉浸在心理的痛苦中,苦苦摆脱而不能,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次失恋,会感到人生的黑暗和没有

2、意义,以致自杀;焦虑,难以入眠,以至黑夜比白天漫长;恐惧空旷的广场或者上上下下的电梯;不停地洗手,因为害怕细菌的致病;迷恋网络而无法摆脱;见到陌生人就脸红,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卑,在人面前自惭形秽……各种各样的症状五花八门,然而,痛苦是相同的。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和障碍呢?谁是幕后的元凶?谁又在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呢?(一)每一个症状都是有意义的所有发生的东西,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由头的。每一种心理症状,同样都表达了某种意义,关键是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意义。我们所指的意义,是指心理症状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它从哪里来?它要改变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现状揭示了什么

3、?心理疏导疗法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心理症状,认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二)症状都是有动力的每一种症状都试图在保护自己,症状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形式,是一种替代形式。症状如盾牌,然而这个盾牌束缚了自我,它是一种变态的形式。为了防止“万一”,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一万”(三)症状是一种逃避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说出真理,有时并不容易被人接受。可我们还是不得不指出,症状是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并且是一种逃避的捷径。这可能会激起一些人们的阻抗和反驳,然而,事实正是这样。承认一个事实,对人来说,有时是一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当我们承认它,我们才能够得以解脱。形形色色的症状,其实都是我们想躲起来,想

4、逃避开去。最大的逃避又莫过于自杀,那是让我们彻底地退出人生的舞台。(四)逃避的背后是恐惧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地向后退却,这是相当的正常。是恐惧在驱使我们这样做,恐惧激发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自我保护以症状的形式出现。比如焦虑,就是应对危险或者可能危险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的懦弱,我们鄙视这种行为。我们不会直接地用恐惧和退缩来作为理由,我们冠冕堂皇地找出诸多其他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于是,我们自己迷失在迷雾之中,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是什么让我们躲了起来,我们戳穿了自己为自己编造的谎言,我们才有机会解救自己。正如皇帝的新装

5、,如果他认为自己是穿着华丽的衣服,他不会由此去改变,而只有他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谎言,他才可能去改变,重新穿上正常的衣服。(五)自我欺骗的机制当我们在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谎言,而谎言渐渐使我毁灭的作用。自己信以为真。为此,形成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信念往往具有可怕的自正是由于自我欺骗,我们会对自己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茫。为了拯救自己于迷途,往往会激起强烈的自尊,形成一系列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有时完全会脱离现实,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而我们坚信非如此不可,因此进入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赖以维持自尊的体系,是不是真的不可动摇,是不是真的对我们人生有利?偏执的自尊,只不过

6、是一种“虚荣”而已。可这种“虚荣”,却有可能把自己拖入深渊,毫无“体面”和“尊严”可言。因此,心理疏导最大的任务就是认识自己,而心理医生充当的角色,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镜子中我们照出了自己,照出自己的真相,照出自己的诚实。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去帮助自己,这才是最有用的帮助。(六)症状的土壤为什么会产生不良的作用机制,使自己的心理在逃避、恐惧和自我欺骗中滑行,陷入这样的怪圈。其中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现代的科学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各种心理流派也大多在心理假设的范畴。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大致能够得以一些比较确切的结论。首先家庭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摇篮安放在其家庭之中,最初的看护

7、者往往是父母。如果一个人没有家庭,他一出生便被抛弃,或者离开父母,或者父母死亡,而又没有一个能够充当父母角色的人,这样的创伤是巨大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够反映出父母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出了问题的孩子,几乎总有一个出了问题的母亲在背后。这显然言辞有些过于断然,但事实往往很不幸地证明了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一个不被欢迎,不被接纳的孩子(如意外怀孕)往往一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