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ID:9673104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_第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维度。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两者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兼具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

2、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168鉴于此,对两者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和焦点,且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两者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本文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彼此联动为切入点,阐释两者的内在契合,旨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双向践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3]从本质内蕴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

3、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

4、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溯源、去汲取智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全面地把握、更自觉地践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来强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未变的价值目标  首先,自古以来,国富民强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管子》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李斯列传》)可见,国富

5、民强的目标追求与变法(改革)相互彰显,自始至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绚丽底色。其次,传统文化秉承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呈现出带有古典特色的民主。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些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国家治理必须顺民心、尊民意、察民情。再次,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以仁和礼为基本价值内核,强调教养开化、谦恭互敬、忠信守德,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德性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倡导和谐理念与和合文化,蕴涵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

6、而不同等深刻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之经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当今社会面对差异性和多样性必须一以贯之的态度。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  首先,自由是传统文化所希冀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自由偏向于内心的自由,注重于通过修身养性慎独来进阶更高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不逾矩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等等,深刻反映了古代先贤对于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春秋

7、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魏晋时代儒、释、道的碰撞与交流,突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由文化氛围的践行。其次,平等、公正是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意蕴。天下大同的中国古典社会理想是其最为集中的体现本文由.L.收集整理。《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状态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因素,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再次,法治也是传统社会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仁为核心,强调德治与礼教。但是在实际的国家治理中,却是外儒内法

8、,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协调运行。传统文化认为,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商君书》),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