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

ID:10159386

大小: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6-12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_第1页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_第2页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_第3页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_第4页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媒体人如何适应媒体融合主持人:黄馨茹赵金嘉宾:姜楠经济观察报新媒体事业部主任孙玉松今晚网副主编高四维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记者主持人的话:媒体融合成为时下业内最热门的话题,相关文章见仁见智,但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媒体融合将使传统媒体的内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业务形态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改变将体现在每一个传统媒体采编人员身上,并经由他们来实现。那么这些变革的参与者对媒体融合有何看法?该如何去适应这一大势?请看嘉宾观点。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异地重建”姜楠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颠覆式的变革,传统媒体已处在一个“强制拆迁、异地重建”的境地。只要你在这个时代

2、生存,所有原来的媒体要素将被层层拆解,归为碎片;然后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媒体平台上重新架构组建起来。所以,作为传统媒体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变革中,我们应该打破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思考如何顺势而为。◆满足已改变的需求1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以及思考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也使需求有了根本性变化或是创造了新的需求。传统媒体竞争力减弱的原因就是其信息提供方式和新的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列举几种传统纸媒所无法满足的读者需求:一是时间维度,传统纸媒最快也就是日报,而现在互联网提供的是“秒报”,用户需要的是第一时间了解他所关心的新

3、闻资讯;二是空间维度,用户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资讯,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去报摊买份报纸并在拥挤的地铁上无法阅读;三是互动维度,受制于纸媒这种介质,用户无法就某一新闻发表评论或第一时间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无法与编辑或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其实以上三种需求,目前很多传统媒体的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基本都已满足,但这些就够了吗?互联网带来信息获取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问题,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更加个性的、精准的、方便的、高质量的内容成为用户的“痛点”。谁能够戳中用户的这个“痛点”,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改变传

4、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显然,原有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现有需求,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渠道以及互联网资源,改变传统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尝试的课题。12对于今天知识型的工作来说,如何提高专业度和效率,是未来在竞争中取胜的核心。在资金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采用众包式的生产方式,UGC的制作内容,可能是有效的方案。关键是如何众包,如何UGC,如何保证内容质量,这些是难点。只有设计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解决好各方利益分配问题,才能保证其质量和高效。其实最好的激励机制,或者说找到用户参与的机制,应该是基于人性、研究人性方方面面的

5、。这种机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是根据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读者定位,在不断尝试中慢慢形成,以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思考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媒体靠发行和广告盈利的模式,如今已越来越难(今年很多传统媒体广告额下滑幅度超过40%),其根本原因是读者的大量流失,一个媒体失去了关注度和影响力,自然也就失去了广告传播价值。更让传统媒体焦虑的是,面对移动互联网跨界的竞争、自媒体的崛起、版权的侵害、逐年递增的成本等诸多问题,似乎靠内容收费或广告营收的前景越来越渺茫,其根本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已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是关注度。12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新的商业模式,顺应这

6、个时代的发展。很多科技公司可以给我们带来商业模式上的启发,如360和小米,前者是通过免费杀毒占领市场,再通过其他增值服务获利的代表;后者则是通过让用户参与产品制造,从而不断扩大销售的粉丝经济的代表。我们其实可以尝试采用这两个成功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商业的边界,如原创内容完全免费,或是让我们的用户参与生产内容(相信那些对某个领域极有兴趣的用户会写出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再研发收费的增值产品,或采用众筹模式提供给目标企业,反之亦可。总之,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固定标准,需要我们开阔视野,不断思索,不断尝试。◆重建内部组织结构传统纸媒的重建要从

7、媒体的定位、用户的需求、业务的增减、员工的考核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其核心是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12在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上,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可以给我们启发,其根本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对企业战略、流程、组织、机制、财务、人力结构进行变革,通过多赢模式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想达到真正的适合本企业的组织模式,需要对财务管理、IT平台、绩效考核制度等管理工具进行大改造,这样的“管理工具”没有适合每一个企业的统一标准,需要企业针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多次沟通测试之后(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慢慢形成。虽然过程比较漫长

8、,但成熟之后,组织便形成了一个有机生态系统,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甚至是企业外的附属单位,都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