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

ID:10181501

大小:31.9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6-12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_第1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_第2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_第3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_第4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沙土公社概况沙土公社位于城北面2公里处。西北与观巢公社交界,南与县城和袁河毗连,隔河与珠珊公社相望,北靠下村公社,西接河下公社,东邻水西公社。总面积56.07平方公里。辖12个大队,161个生产了,119个自然村,4103户,1,6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人,均汉族。  沙土公社以原沙土乡驻地沙土村而得名。解放前夕属一区沙土、送桥乡。解放后属城区沙土、送桥、宝平、富塘乡。合作化时有贯早、沙土、富塘、堆上、送桥等初级社转为18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沙土公社。1960年与送公社分开。1963年又合并为沙土公社。  本社地处县城

2、郊区平原,西北属丘陵地带,南部袁河环绕,孔目江从西北边境,主峰九龙坡高程414.3米。浙赣铁路横贯中部。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并行穿过西部。新欧公路纵贯于西部。  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浙赣铁路以南系河谷冲积平原,水足田肥。北部丘陵地、除孔目江外,还兴修了小(一)型水库1个,以及九成坡水库和老东坡水库。现在耕地面积21,315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粮食年产10,860,800斤。棉花年产7,238担。因人多田少,在搞好农业的前提下,大抓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以副养农,工副业收入将近半数。社办企业不断壮大,有农机厂、电站、纸袋厂、林场、茶场、园林场、机制砖瓦

3、厂等。职工465人,1980年完成年产80.5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社办中学1所,小学12所,教职员工239人,学生5706人,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教工72人,学生1080人。中西医院1所,医务人员25人,病床6张。  [桥背大队] 紧靠公社驻地西面,与新余火车站毗连。南以浙赣铁路为界,西部有公路纵贯,东北有孔目江环绕,全境属平原地带。辖16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403户,2,216人。耕地1.783亩。解放前属一区附城乡。解放初属城区沙土乡。合作化时,由堆上、毛家、贯早、桥背四个初级社转为沙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沙土公社沙土大队。1961年分为

4、堆上、毛家、贯早、桥背四个大队。1973年分为堆上、桥背两个大队。以原驻地桥背而命名。长埠堎 大队驻地。座落长带形的山坡下,故名。浙赣铁路横贯于南。新(余)欧(里)公路穿越于西。66户,109人。[林氏族谱]明天启年间,大材由闽之漳浦县迁居畲土(今沙土)。清康熙间,第四代荣公由畲分迁于此。林书诚:本村人,民国时期任东乡、贵溪县长。  履祥里 座落长埠堎东北1.3公里田畈中央,东北紧靠孔目江。46户,259人。始居李姓。[李氏族谱]十三世祖宝珍,号祥里。南宋高宗年间,由潭溪迁大沙陂上首(即李祥里)。日李祥理者,因公姓号而遂名其里也。后廖姓继居,因谐音更名履祥里

5、。廖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沙陂下舍迁此。后在黄姓迁入。  桥背 位于长埠堎北面1公里平地上。东北靠小溪,新欧公路在村西通过。40户,208人。[辉溪李氏族背]祥里后裔于南宋初,由履祥里迁辉溪桥(今桥背)。辉溪桥重修于明正统八年,村背桥而建,故名。  松山 位于长埠堎西北0.5公里山坡上。南接新余火车站,新欧公路从村西穿过。40户,230人。[喻邑曾氏族谱]曾晖居广东平阳县东岭铺,后子孙辗转迁赣州会昌。明嘉靖年间,由会昌迁此。村建松林坡上而得名。  七家山 位地长埠堎北偏东0.7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横贯于南,孔目江支流环绕于东北。70户。299人。[林氏族谱]清

6、康熙年间,世华兄弟沙土分局。因始居漆姓,傍山建村而得名,后谐音演变为七家山。林自立。现任抚州地区农业局长。  贯早 紧靠长埠堎东面0.3公里田畈中央。村南靠新余火车站,村北小溪向东南汇入孔目江。187户,1,011人。[章氏族谱]清顺治年间,添锡由县城东门章家迁此。有邹、杨、傅、文、张、施、胡姓聚居。原名贯庄,传说是贯姓庄田,后改贯溪,三易其名为贯早。  [东陂大队] 位于长埠堎北面5公里山坡下。上新公路穿过东部,孔目江环绕于西南,全境属丘陵地。辖10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406户,2,170人。耕地2,419亩。解放初属河下乡。1952年属东陂乡。合作化时

7、由矮岭、东陂、太坪三个初级社转为东陂高级社。公社化时为东陂大队。1961年分为东陂、太坪两个大队。1968年合为东陂大队。  东陂 大队驻地。村处小溪东面的山坡上,小溪截流筑陂,故名。东靠上新公路。含坑头,52户,307人。秋屋45户,249人。堎上54户,286人。三村共151户,842人。[东陂王氏族谱]宋太宗年间,宪重从县城西门徙居于此。其元孙,智、仁、勇兄弟于元明宗年间分居,智居丘陵山坑之首,名坑头。仁居旧屋(秋屋)。勇居丘陵山坡上,名堎上。后有黄、陈、邹、彭、詹、刘、施、康姓迁入。  黄家山 位于东陂北面1公里山脚下。东靠上新公路,北邻下村公社。4

8、1户,197人。[黄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嘉痒从遂川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