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ID:10289305

大小:7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6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_第1页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_第2页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_第3页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_第4页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践乌托邦再批判内容提要: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包括精神生产。实践是主体性活动,不能克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因此也不能实现自由。美不是实践的产物,实践不能释审美的性质。实践美学是主体性美学,不能解释审美何以可能。审美是主体间性的实现,存在的主体间性解决了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关键词:实践、主体间性、审美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已经持续有十年有余了。在论争中暴露出了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实践作为现实的、物质的生产不能解释审美本质问题。面对这个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扬弃实践美学。但是一些实践美学家坚信实践美学是“

2、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把它当作学术来对待,而是看成一种不可更改的信仰。这样,他们只能曲意为之辩解。张玉能先生为实践美学辩护的文章《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1]就是如此。张文存在着偷换概念、逻辑混乱、教条思维等问题,因此,它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以及它提出的“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的命题就缺乏合理的论证。对此,有必要加以进一步加以辩正、澄清,以利于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一.实践是自由的吗?  我在《实践乌托邦批判》[2]中提出,实践美学建立在实践乌托邦的基础上。所谓实践乌托邦,是指把实践由一个历史科学的概念变

3、成一个哲学的基本范畴;把它的外延由物质生产扩大到了精神活动;把它的内涵由现实的、异化的活动抬高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张玉能对此加以反驳,坚持认为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当然也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实践包括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实践是超越的、自由的活动。但是他的反驳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存在着致命的漏洞。由于实践美学建立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以实践作为基本的范畴,用实践来解释审美,这就涉及到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还是一个历史科学的概念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张玉能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他坚持实践既是哲学基本范畴,又是历史科学概念。实践是马克思的历史唯

4、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旨在说明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因素决定着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解释,不言而喻,它是一种历史科学。科学与哲学属于不同的领域,科学是形而下的,现实的、实证的,而哲学是形而上的,超越的、思辨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又是科学的说法不过是苏联哲学的错误命题。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本身不是哲学,因为它没有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出发,即没有从存在这个哲学范畴出发建立一个思辨的体系,阐释存在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出

5、发,建立了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等社会历史科学的概念,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其中实践概念具有关键的地位,因为它作为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着社会意识,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没有建立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哲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不是哲学,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存在着哲学层次,包含着哲学思想,它超越历史科学的层次,阐述了人的存在的根本意义——自由。在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

6、学思想与历史科学体系不同,它不是从现实的、异化的社会存在概念或实践概念出发,而是从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存在的超越性、自由性出发,批判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异化、并提出了自由的理想,即在历史的终点——共产主义克服异化、实现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当然,青年马克思有也社会乌托邦、拔高实践的倾向,从而模糊了哲学与历史科学的界限。后来的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以及中国的实践美学正是发展了这种倾向,把实践当作哲学的基本范畴,建立了实践本体论哲学。我们应该区分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与历史局限,而不能拘泥于一些个别论述。可惜实践美学以及张玉能没有做到这一点。  

7、其次,实践的外延究竟有多大?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明确地指出,实践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如黑格尔)的根本区别。张玉能不同意李泽厚的观点,并认为李泽厚不能代表实践美学,似乎刘纲纪、蒋孔阳等才是实践美学的代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是李泽厚,也有其他代表人物,但仅居于次要地位,这是公认的现实。而且这些代表人物的实践观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他们都把物质生产作为基本的实践活动,都用物质生产来解释审美的本质,即都认为物质生产产生、创造、决定了审美;都把“

8、劳动创造了美”以及“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基本命题。退一步说,即使李泽厚不代表实践美学,实践在马克思那里的本来意义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其中物质生产是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其他实践活动都只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派生形式。马克思指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