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

ID:10308993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_第1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_第2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_第3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_第4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脾胃湿热证研究的论文【摘要】对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文献、诊断标准、发生机理及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脾胃湿热证往往呈亢进的病理反应,有感染、炎症的基础,也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击和防御因子高水平异常表达及胃肠微生态明显改变的病理状况,与脾气虚证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

2、及嗜酸乳酸杆菌(la)的生物拮抗为切入点,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病理基础的可行性。【关键词】脾胃湿热证/诊断;脾胃湿热证/中医病机;证候;疾病模型,动物脾胃湿热证乃脾胃实证中的常见证型,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一类湿热病证,尤以南方地区最为多见。近30多年来,有关脾本质的研究多从脾虚证入手,而脾胃实证的研究却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脾本质研究的深入。脾胃虚实证候是脾本质的两个方面,只有对虚实证候都进行研究才可能反映脾本质特征

3、的全貌。临床单纯的脾虚证并不多见,而以虚实夹杂及脾胃实证较为常见;且脾胃实证临床治疗效果也较脾虚证为佳。因此,在重视脾虚证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脾胃实证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本课题组对脾胃湿热证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总结如下。.cOm1中医文献研究历代关于脾胃湿热证研究大致经历了秦汉萌芽、金元奠基、明清形成及建国后发展4个阶段。秦汉时期,有关医籍虽未直接对脾胃湿热证进行描述,但《内经》中关于“湿盛则濡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学术思想的出现却

4、开了后世脾胃湿热证理论形成的先河。金元时期,医学流派蜂起,各家学说争鸣。刘完素《宣明方论》中的“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停滞而生水湿,故湿者多自热生”及“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膈”,已明确提出湿热的概念和“积湿生热”、“湿自热生”的论点,并初步阐述了湿与热相互转化的病机以及用苦寒药物治疗的观点。李东垣则十分重视后天脾胃,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湿热证“皆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朱丹溪《格致余论》中的“东南地土卑弱,湿热相火为病最多

5、”,“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则首次提出湿热相合为病,并认识到湿热发病不仅具有地域气候特点,而且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内经》湿热病因学说。以上论述提示,金元时期的医家已经对脾胃与湿热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并根据湿热病证的特殊症状和发病季节,结合患者体质的异同与饮食特点,进一步探求了湿热病证的辨治规律,从而为脾胃湿热证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时期,著名医家叶天士《温热论》中的“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酒客里湿素盛”、“酒肉之湿助热”及“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

6、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等在论及湿热的病因病机时,既强调外湿与地域、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相关,也重视内湿在湿热证形成中的作用;认为湿热乃内外湿邪相合而成;同时初步指出,湿热侵犯人体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辨证尤重舌诊;治疗主张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并重视气机的调畅。而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则较系统地论述了湿热病证,其“湿乃阳明太阴同病”、“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湿热的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从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

7、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强调湿热病是脾胃先伤,复感湿热之邪而成。“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则指出辨证时应以“湿”与“热”的偏重分合为准绳;治疗时,须辨太阴湿盛或阳明胃热为主;具体以分解湿热、不使相合为原则。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广泛汲取历代医家有关湿热病证论述之精华,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了三焦分证之治疗大法,如治疗湿重于热和湿热并重之名方三仁汤、黄芩滑石汤即出自吴氏之手。总之,明清医家总结前人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及辨治方面对湿热病证进行了系统阐述,突出了脾胃在湿热病中的中心地位,

8、从而促进了脾胃湿热证理论的形成。建国以后,尤其是近10余年来,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在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制定、治疗药物筛选、动物模型复制以及从病证结合入手对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多数学者较一致地认为,与脾气虚证相比,脾胃湿热证往往呈现亢进状态的病理反应,既有感染、炎症的基础,又有神经、内分泌、免疫、胃肠运动及相关基因的病理改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25卷第1期劳绍贤,等.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2诊断标准探索目前对脾胃湿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