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

ID:50833082

大小:6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08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_第1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_第2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_第3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_第4页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关键词】脾胃湿热摘要:分析近年来脾胃湿热证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尚须深入,以期进一步统一;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脾胃湿热证模型,故建立理想的、较为公认的脾胃湿热证模型迫在眉睫;关于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比较分散,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有待大力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脾胃湿热证研究的深入。关键词:脾胃湿热/诊断;疾病模型,动物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1],脾胃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72个,其中消化

2、系统疾病占多数,约为389%[2]。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许多研究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组织病理学、胃肠动力学、免疫学、神经内分泌、能量代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1建立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的基本思路目前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订的《胃痞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89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3、试行方案)》;1995年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及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以及一些地方的医学会、研究院所等单位为了研究的需要,自行拟订的标准,如福建省脾胃学说研究会[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3]的诊断标准。上述标准在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点,如均强调黄腻苔为诊断脾胃湿热证的必备舌象,均有食欲不振或纳差、大便澹而不爽或有粘液等症状。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大多是某地区、某单位、某些专家根

4、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制定而成的,所以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而且每个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获得广泛性的支持。诊断标准不能统一,使得研究得出的结论无法进行合理的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对我研究所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通过详细整理有关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归纳岀脾胃湿热证的有关症状104种,设计岀专家问卷调查表,进而向全国范围内知名的中医脾胃病学专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临床病例的调查和治疗,经统计学分析后,初步建立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为肢体酸重、如绵裹首、舌苔黄腻、粘液便,次症为神倦乏力、不成形便、舌质红、纳呆、口粘,凡具备3个主症、

5、或两个主症兼1个次症、或1个主症兼两个次症均可诊断。但是,由于在建立标准时所涉及的病种有15个,既有胃肠疾病,也有肝胆疾病,还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种过于混杂,因此建立的诊断标准,将“肢体酸重”、“如绵裹首”这两个症状作为首要症状,与我们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的主症是不相吻合的,缺乏特异性和临床实用性。这提示我们在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时,不能离开具体的疾病来单纯研究中医的“证”,而要把疾病、证型、症状结合起来,即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借用病、证、症结合的思路,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再次进行了脾胃

6、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我们在进一步总结有关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以及专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实际,确立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表现的候选条目,制定了相关的临床症状调查问卷表;临床调研后,将所观察的症状资料量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岀判别函数方程,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为舌苔黄腻、胃脱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澹、纳呆,次症为口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再同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1个主症兼2个次症,或3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可以看岀,在这个标准中,既有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表现

7、,也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较为符合临床实际。进而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对这一标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仅限于本医院,样本例数仅146例,因此得到的诊断标准只是初步的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手段,通过多家科研单位的协作,进行大样本、多社区的调查,收集更多、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以作进一步的验证。我们还可以扩大病种,继续采用病证结合及以药测证的方法,对其他常见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如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疾病(FD、IBS)等

8、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岀它们的各自特征,分别建立各自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