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

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

ID:10331973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_第1页
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_第2页
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论文把思考和写作作为行动或活动的一种方式来理解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现实的问题形成理论的需要,理论的需要形成思想的论域;而论域中概念命题的定义明晰,从根本上则可视为现实问题之解决方案的曲折表达或论证。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话语形式来实现其目的诉求,则不过是基于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性选择考量罢了。当然,思想的技术和效率受制于科学共同体或库恩所谓范型;它们是所谓学术性、客观性的提供者或保证。斯特劳斯断言“哲学从根本上说是政治哲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尝谓:“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2、,此务为治者也。只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体用概念的被使用以及由此而生的意义演变,也颇可印证这一点。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公共平台第六十九。4陈明:《中体西用:启蒙与救亡之外――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展现》,《原道》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版。5参见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相关章节,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6参见张汝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第13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1995年版。7国内不少学者对天人合一以及道家思想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做了许多讨论。例如王庆节的《解释学、海德格尔

3、与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等。8也有人认为,西方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已经瓦解,如罗蒂。9过程哲学创立者怀特海指出自己的理论与中国、印度思想接近。但怀氏是相信上帝存在的,那是作为潜在可能性的“永恒客体”进入“现实实体”的根据;相对而言,儒家更加强调圣人“则天而行”、“人文化成”。这种不同或许因为怀氏属于基督教背景中的思辨哲学家,儒学则是对民族之历史和生活经验整理反思而成的文化系统。10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11余英时借用科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文本,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

4、出版社,北京,1986年版)关于action的inside与outside和thought与event之区分诠释章学诚的史学理念,指出二者颇多契合,足可互相发明。氏著:《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12余氏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认为,戴震与章学诚的区分关键就在一主“经学即理学”,一主“六经皆事”。但他把这种分野归入“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则又不足以彰显其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参见该书相关章节。13当然,在儒学中,这种有效性常常是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的基础上而为言的。14这里的“生命”不是单

5、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不是思辨哲学的抽象。海德格尔说:“只要此在生存,此在就必定以能在的方式向来尚不是某种东西。”王庆节这样阐释:“亲在生存的本真意义就在于亲在不断地从现在出发,向着将来,从曾在中开发出新的现在;这就是亲在本身‘生命’的路程。”《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第9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15“所以迹”,在道家笔下是道,是天。儒家转换为“所以为法”,指“用心”“心术”等。在今天,它应该可以理解为对存在的深切体会与充分承担这样一种情怀或品德。16这是“六经注我”的真正境界。17所以,

6、每当社会变迁发生,“变”总是成为思考的主题。近代,魏源就在《默觚》疾呼:“变古愈尽,便民愈甚。”18卡西尔的观点。参见叶秀山:《思·史·诗》“卡西尔的符号现象学”,人民出版社,北京,1988年版。19《王龙溪先生全集》“天泉证道记”。20这点笔者另有专文讨论。21这是一种回归。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它是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22张之洞在激进派看来是保守的,在顽固派眼里则已属“离经叛道”。李泽厚的情形也多少类似。这里的表述是基于笔者个人的理解。23请注意:本文首先把“道”理解为动词――“实践”;作名

7、词时则理解为“具有有效性之观念”。24《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皆有功烈于民者也。”25阳明在《传习录》上卷比较强调“心上工夫”(“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人只要在性上用功”);下卷则注重“事上工夫”(“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26张万鸿在讨论了阳明后学各家工夫论的长短得失后指出:“本体必透过工夫而呈现发用”;不同工夫则有内指和外指的方向――内指即本体之呈现方式;外指即本

8、体之发用,二者合一才是“即用见体,即体见用”,“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参见氏著:《从阳明后学看道德实践之流弊问题》,:.arts.cuhk.edu.hk/~hkshp。27廖伟成:《牟宗三先生逆觉体证义之研究》。:http//.dses.ylc.edu.t。28郑家栋编:《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第15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29这一预设本身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