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

ID:10344658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_第3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_第4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探究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在主客对立之中没有自由可言,不仅人与自然的对立没有自由可言,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没有自由可言。一、天人合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存在的基本规定之一,即存在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它区别于把存在规定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的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涉及到三个领域: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其中只有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我与世界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但现实生存是主客对立的,因此不

2、是本真的存在,而是异化的存在。在主客对立之中没有自由可言,不仅人与自然的对立没有自由可言,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没有自由可言。只有超越主客对立,才有自由可言。本真的存在不是现实生存,而是可能的存在、应然的存在,它指向自由。本真的存在超越现实存在,也就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状态,世界不再是客体而成为主体,我不再是支配者,而是自由的主体。在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中,人与世界互相尊重、互相交往,融合为一体。这就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存在是解释性的,因此解释活动也具有主体间性。现代解释学告别传统认识论,认为解释不是主

3、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解释是理解,理解是主体间性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而达到充分的沟通,彼此理解,最终把对象认识变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变成对象认识,从而把握了世界的意义。这就是主体间性的解释,解释的主体间性。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对美学的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美学的根本问题即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审美作为生存方式的自由性问题和审美作为解释方式的超越性问题。现代主体间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

4、,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客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审美成为人的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和对存在意义的领悟方式。审美超越现实认识,是对世界的真正把握。[1](P285 ̄295)用主体间性的理论来观照中国古典美学,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也具有主体间性。西方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在主体获得充分独立后超越主体性而达到的的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是主体尚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1](P348 ̄359)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植根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土壤中。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

5、、主体与客体都是浑然未分,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命直接沟通,人与自然有机的统一。[2](P55)从存在论的角度上来说,天人合一就是就是一种古典的主体间性。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主体与客体相融合,并以人与世界的和谐为最高境界。因此,审美就成为主体间性的实现,是人与世界的充分融合。就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认为,人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同情。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一种感兴,而感兴是主体间性的活动。感兴论认为审美是世界对主体的感发和主体对世界的回应。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

6、对象(世界和艺术)不是死寂的客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在自我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交流和体验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直觉体验不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是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和生命的体验。由此看来,就存在论角度而言,中国古典美学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实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方式,就解释学的角度而言,以审美感兴获得了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融通,从而实现了自由的存在方式。审美感兴的产物是意象,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核心概念,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特点。对意象概念的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经历了意与象

7、的联结过程,而这就是主体间性美学确立的过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感说,并且还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态势。一.物感说的释义物,作为客体的一方,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并不是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范畴,它的内涵是指外在于审美主体并作为对象的客观事物,它既可以是自然物象,也可以是社会情事。并且还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态势。感,作为主体的一方,是指感应、感发、感通、刺激、触兴,从而实现心与物的相联系相融合。物感说是指

8、客观事物(客体)对艺术家(主体)心灵的刺激感通,使之情感波动,是以物感心。物感说,唯物、客观地阐释了文艺创作的动因。在物感说的框架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交融而产生艺术作品,主体并不是孤立地、无缘无故地产生创作冲动,同时也不是对客体的被动依赖。二.物感说的哲学理据天地人的异质同构追求与自然生命协调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是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