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ID:26088721

大小:6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4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_第3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_第4页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存在的基本规定之一,即存在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它区别于把存在规定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的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涉及到三个领域: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其.L.中只有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我与世界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但现实生存是主客对立的,因此不是本真的存在,而是异化的存在。在主客对立之中没有自由可言,不仅人与自然的对立没有自由可言,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

2、没有自由可言。只有超越主客对立,才有自由可言。本真的存在不是现实生存,而是可能的存在、应然的存在,它指向自由。本真的存在超越现实存在,也就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状态,世界不再是客体而成为主体,我不再是支配者,而是自由的主体。在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中,人与世界互相尊重、互相交往,融合为一体。这就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存在是解释性的,因此解释活动也具有主体间性。现代解释学告别传统认识论,认为解释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解释是理解,理解是主体间性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而达到充分的沟通,

3、彼此理解,最终把对象认识变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变成对象认识,从而把握了世界的意义。这就是主体间性的解释,解释的主体间性。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对美学的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美学的根本问题即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审美作为生存方式的自由性问题和审美作为解释方式的超越性问题。现代主体间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客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审美成为人的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和对存在意义的领悟方式。审美超越现实认识,是对世界的真正把握。

4、[1](P285 ̄295)  用主体间性的理论来观照中国古典美学,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也具有主体间性。西方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在主体获得充分独立后超越主体性而达到的的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是主体尚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1](P348 ̄359)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植根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土壤中。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都是浑然未分,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命直接沟通,人与自然有机的统一。[2](P55)从存在论的角度上来说,天人合一就是就是一种古典的主体间性。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主体

5、与客体相融合,并以人与世界的和谐为最高境界。因此,审美就成为主体间性的实现,是人与世界的充分融合。就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认为,人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同情。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一种感兴,而感兴是主体间性的活动。感兴论认为审美是世界对主体的感发和主体对世界的回应。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世界和艺术)不是死寂的客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在自我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交流和体验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直觉体验不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属于本体论的范畴,是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和生命的体验。由

6、此看来,就存在论角度而言,中国古典美学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实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方式,就解释学的角度而言,以审美感兴获得了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融通,从而实现了自由的存在方式。  审美感兴的产物是意象,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核心概念,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特点。对意象概念的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经历了意与象的联结过程,而这就是主体间性美学确立的过程。  二、象:道之显现  中国哲学的象不是西方哲学中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沟通天人的中介,它具有非客观性。就存在论的主体间性而言,老子之道象规定了象之作为显现世界本体道的载

7、体,《周易》之易象规定了象之作为沟通人与世界的中介性的符号,使象成为前主体的主体间性的概念。  老子最早提出了象的概念,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在老子那里,象指的是道象,是本体道的显现,它可以传递道的真意。[3]象作为道的显现形态,一方面是有,呈现为可以为直观所把握的存在物,如:其中有象;另一方面又是无,如:大象无形、无物之象等,总之是惚兮恍兮的特殊道象。道象非客观之物,也非主观之物,乃是道的现身,也是对道的体悟方式,具有主体间性性质,从而能够消除我与世界的间隔,显示存在本体。  《周易》将象与意联系

8、起来,似乎从主观方面规定象,但这个意是天意,还是指道。《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4](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