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

ID:3916356

大小:145.3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5

上传者:U-2517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31卷第4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No.4Vol.312010年8月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Aug2010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精神叶经文(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湖南衡阳421008)摘要: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关键词:意;象;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0)04017003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首态的不同,实质上来源于各民族认识世界的观照方式、审见于!周易∀,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美目的、情感表达的不同。鲍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的!美(!系辞传#下∀)。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学∀一书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识的科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希腊人便对人的心理作了几传#上∀)。象在中国文化中既指自然的物体形态,象何式的知、情、意的划分。而早在中国先秦的儒家诗学中,的提出从一开始便具有宗教思维的抽象性。古者,包栖氏就强调美与善、情与理的统一,并在感性的认知中烙上民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族的、文化心理的、道德的印痕。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象从一开始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就孕育了中华民族对时空、万物、宇宙、人生辩证思维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抽象性。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意在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以前,在儒家诗学中已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确定言志说,继之出现了缘情说与之对立。在汉、佾∀)六朝时期又出现了才、情、性等文艺理论。此时前二者论美与善的关系,后者则强调情与理的统一。的意实际上综合了志、情、才,是对缘情与言而意象的美学根基并非仅基于儒家诗学,它也是志对立统一的超越,并基本具有了主体对审美客体形上庄、禅哲学的外化,是东方艺术自由精神的彰显,更追求的审美特质。贴近艺术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意与象的结合,在刘勰的独照之匠,窥首先,物感说。南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应物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之后,便成为东方人特有的美象形,可谓是中国文人画创作的主体原则。应物与学主张。圣人立象以尽意实际上暗示了形与神、物感同理,应者,感应也,感于物而动,动而生情,以形与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地位,以通神明情运法,物我共化。物感最早形成于音乐、诗学理论中,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实际上已蕴含了审美主体从有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无限的品质表现。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具有唯心的特点。但东、西艺术形(!礼记#乐记∀)。但其本质却是整个东方艺术对于心理和收稿日期:20100326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资助;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现代城市导向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研究∀(09YBB053)。作者简介:叶经文(1971∃),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水彩画研究。170 谐的追求。美学追求即强调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但偏重于无限;肯定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认知与直觉的统一,但偏重于直觉;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心雕龙#物色∀)却更希冀心理和谐道的超然韵致。在这里,东方的意是以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象艺术精神,内化为古典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追求和主体对逍遥游的心象世界的建构;在艺术形态徊。(!文心雕龙#物色∀)上外化为对意境、象外之境的营建,以及对神、以上明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外物观,但外物只妙、逸等美学范畴的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是艺术创作的基点,而理想的追求是物∃∃∃心理的和谐统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在中国古典美学一。古典诗学中的赋、比、兴手法,辞、赋等文中,从先秦便体现了艺术主体对意象的超越和境界体,东方绘画中的游心说、写心说更是对物感的追寻。毕竟,象是有限的,艺术主体为了实现澄怀说的直接回应。悟道,须得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汇感于天,将心是指艺术主体的心理情感活动,游心、写心自己的生命与自然之境交融、互渗,成就一个包容无限时在审美活动中是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空的心象世界。对道的自由的感悟。庄子逍遥游实质是心游何为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云:诗有三境,一曰或游心,而逍遥意指在大自然的自由活动。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可见,意境的获得过程是主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体心理对物象观照、应物而生的移情过程。以王维!山居遥游∀)秋瞑∀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以养中,至矣。(庄子!逍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篇是象∃∃∃遥游∀)自然形象:秋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并没给人这里,游心的主体凸现,潜涵着东方艺术所特有的特别的印象,平淡不奇、波澜不惊。一旦主体把无生命的意象精神与心理结构。从杨雄书,心画矣,南朝姚最的客体灌注以性灵,通过审美移情,物化为心,成为内心情师造化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了审感的表现时,便自然能在清闲、幽静、诗意、舒心的物境美主体的独立性。而西方主体的独立,则是在印象主义摆中,寻觅到一种超脱尘俗、恬静、超然的心境。脱绘画的宗教价值中建立起来的。可见意象的审美观,审美主体的意境来自于意象又超越意象,是由主体在实质是抽象的写心行为。意∃∃∃象、情∃∃∃景中升华而来。同为美学范畴的境界写心并非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审美范畴,其中深蕴着与意境,在内涵上基本一致,但是溯源前者,我们更能东方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审美的形上追求。首先,追求明白东方古典艺术中蕴涵的抽象意志。境与界并非主、客体的同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为复合词,先秦以前它们分别代表时间与空间的界限。[2](刘勰!文心雕龙∀)、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宗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炳!画山水序∀)。其次,追求的终极目标∃∃∃悟道。道生境界一词,始于汉,特指国土地域之疆界。谨封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一疆,守境界。随着佛学与魏晋玄学之风的兴起,境界成为阴一阳谓之道(!周易本义#周易序∀),可见只要将道佛学之境、心灵之境、艺术之境的完美统一。与象联系起来理解,自然能体悟其中奥秘。道之为令人疑惑的是,是否每一主体在艺术实践中都能达到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最高的境界?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引诗人戴叔伦物(!庄子∀)。的话并发感慨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前也。他将诗人追求象外之境、象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可名(!庄子∀)。外之象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在他之前,象外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可见,便在庄子的忘言与王弼的忘象中有所体现。道的获得,关键是艺术主体对象的深切妙悟,对意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其象也;言生于象则的形上超越。于是从先秦伊始,对道的探寻就借助于主体存言焉,则所存者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的虚静之上,要求主体拥有澄怀、味象的艺术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涵养,讲究专一、抱一的艺术态度,达到涤除玄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王弼鉴、无身、座忘的非功利境界,最终实现意象审美!周易略例#明象∀)。象外说在艺术领域的确立,直接的形上妙悟。可追溯到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叙∀:理绝于中古之上者,道不可言说,但它融于天地、万物、山水之间,它是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经验的也是之内。超验的。因此,它既不同于理式的模仿说,也不如果说唐以前的意境论是朦胧的而并未成体系的拘于西方抽象的视觉理论,而是完整地体现了东方意象的话,至宋始,意境论便进入完整、成熟的阶段,并在171 儒、道、释的融汇中,成为古典艺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块为了获得逸的境界,为了区别于院体画派和民间理论基石。这直接反映在宋代文人的绘画理论中,如苏轼画匠,文人画家在创作方法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苏轼的可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欧阳修萧条淡泊,难的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米芾笔精墨妙、石涛画之意%%正如前文中谈到意的目的在于写心,的∃画,还有倪云林逸笔草草,聊以胸中逸气耳而心境的获得在于对意境的营建,最后实现审美%%可见笔墨为上、乃造平淡、人品画品等艺术主体的高峰体验,即悟道。主张,一方面承载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意、意象、象外之境的衍化历程,也是中国古也无意识地滋长了文人的自恋情结,孕育了其有别于市民典文化不断否定、嬗变、再生的历程,它们同魏晋书法的艺术的精英意识。意、唐诗的境、宋元文人画的逸相对应,勾画了清代末季,中国古典文化进入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期。东方艺术中主体精神推进的心路历程。逸是文人画的最在坚定守护意境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主导地位的理高境界,也是审美主体对象外之境的艺术体验。唐人论家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最具代表性。首先,朱景玄在张怀罐论书的神、骨、肉和论画的神、妙、他认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其次他对意境能中,首次提出神、妙、能、逸的品画准则。此时论作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逸格在绘画的神似、笔墨、气韵之下,并非是品评的最总之,在近二千年古典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整个华夏高标准。至宋以后,由于禅的思想方法与体悟精神渗染了民族艺术体系的根基都建立在东方意象表现的基础之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逸在气、韵、笔墨的融上。从艺术主体上讲,它要求主体以境造心、澄怀味汇中,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终极目标。象,把对道的妙悟作为艺术的高峰体验;从审美客体宋人黄修复的!益州名画录∀,确立了逸在文人画来讲:艺术创作的题材包罗万象,有花鸟、人物、动物、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街市%%但是却更崇尚自然山水的表现;从绘画本体来讲:尔。%%若投刃于解牛,类运而于斫鼻。自心付手,曲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笔精墨妙,但独尊笔墨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大凡画艺,应物象形。所体现的风骚之心和蕴涵的天地之气。于是,整个中国古其天机迥高,思与神会%%。故目之曰&神格尔∋。画之典文化孕育的意象精神便表现为三者的结合,即审美主体逸格,最难其情。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的形上超越,绘画本体的独立及主、客体异质同构的表现。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可见,逸实质是象外之境的外化,它要求主参考文献:体洞达气韵,观象忘象,以意为上,将宇宙、天地、山川[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2.融于心,寄之于情,始作于画,故能出于意志,洗炼情思,[2]李剑桥.儒家经典上[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进入逸的境界。1997:271.ImageSpiritofChineseClassicalAestheticsYEJingwen(DepartmentofFineArts,HengyangNormalUniversity,HengyangHunan421008,China)Abstract:ComparedwithWesternClassicalPaintingwhichpursuedimitation,ClassicalChinesePaintingpaidmoreattentiontotheperformanceofimage,theharmonybetweenmeaningsandappearanceandtheharmonybetweensubjectsandobjects.Image,whichwasdifferentfromtheWesternclassicrealiststyleandthemodernWesternabstractperformance,wastheculturalrepresentationofClassicalChinesePaintingpursuingpsychologicalharmony.Therefore,incontemporaryage,upholdingandpromotinginimageaestheticismtheprimitiveculturalawarenessonth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particularlyhasapracticalsignificance.Keywords:meaning;appearance;image;artisticconception1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