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

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

ID:10365375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_第1页
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_第2页
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应彰显“雅正格调”【摘要】按照雅正格调语文的基本观点,课堂教学需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皆有追求,并能辩证处理两者的关系。以《秋声赋》教学设计为例,在教学设计中,从文赋的文体特征出发,落实对教学法度的追求;从教学的审美要求出发,落实对文本与课堂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涵泳和讨论等形式,确保学生有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空间,在体悟致用中加强巩固,形成文本阅读与欣赏的核心素养。中国1/vie  【关键词】雅正格调;文体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1005-6009(2017)27-0036-03  【作者简介】薛海兵,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

2、通,226001)教科处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顶层设计一直存在缺憾。这些缺憾主要源于四个方面,即学科性质的争议性、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教学内容的模糊性、教学目标的被搁置。学科性质的争议直接导致了其他三个问题的存在,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不良倾向,即激进的伪人文倾向、保守的伪实用倾向、任性的伪自由倾向。这四大缺憾与三种倾向的存在,语文教学就缺少了必要的中和性的审美。  这些没有理解学科教学辩证法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对语言、思维和审美实施富有辩证性的有效教学,使得语文被阉割,学生被设计,课堂被曲解,牺牲了学科与学生,无疑

3、是将语文教学拖向了背离人道主义的深渊,同时也走向了背离科学与审美的深渊。  基于对这些现状的思考,笔者主张建构“格调语文”以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理想。格调语文主要有两个理论支撑,即古代诗学的格调说与现代美学的格调论。关于古代诗学的格调说,邓红梅(2009)认为,“格调就是指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体制声律、艺术风貌、品第水准的整体形态”,格调说是“通过衡量诗歌格调的高低,来判断诗人的人生境界与诗艺修养的深浅”。她指出了古代诗歌格调论的基本范畴及其评价功能。关于现代美学的格调论,叶朗教授(2009)认为,“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这种审美趣味在人的各种劳动及其成果中得到体现。对于

4、作品而言,作品的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凡思想和艺术两美齐备的作品,就会被誉为格调高雅、纯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格调就是指作品在被创造与被批评活动中从形式与意蕴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法度范式和审美趣味的整体风貌。格调在任何领域都指向作品与人,作品的格调是人的格调的映射。  基于以上认识,在做《秋声赋》的教学设计时,笔者从格调语文教学主张出发,将其目标确立为使学生理解文赋的“体物言志”的主要特征和“触物兴词”的艺术手法,以及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悲秋情怀”三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入境:导入与激趣  教师: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情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5、的《秋声赋》,上承杜牧的《阿房宫赋》,下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历来被看作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经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秋声赋》,体味文本中蕴藏的文学美和哲理美。  二、诵读:感知与发现  1.自由诵读:作为文赋的《秋声赋》在诵读上有何特殊之处?  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诵读文章,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并点评。关键是要放声地读,读出滋味,并努力体验其文体特点。  2.整体感知:梳理基本内容与思路。  组织学生交流基本内容与写作思路,即写什么与怎么写,并交流对于文章内在逻辑与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内容加以梳理与概括。根据学情组织学生诵读局部文字。  明确:文章按照“闻秋声,求其因,

6、感其心”的思路展开全文,“求其因”部分又步步深入,由果而因分别写了秋状、秋气和秋心三方面的内容。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3.发现问题:对文本内容、艺术与特色进行质疑并梳理。  学习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中所提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教师巡视,对学生中的问题倾向和特殊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教师明确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并组织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明确:经过讨论汇总,我们打算集中讨论以下五个��题:(1)作者如何描写无形之声,如何写出其特点,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作者阐述“秋心”的文字?(3)“嗟乎”一段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与上文的“秋心”有何关系?(4)

7、如何评价作者“感其心”中流露出的心态?(5)本文是否体现了文赋的典型写法,特点是什么?  三、涵泳:格物与知味  (一)研究体物类问题,欣赏文学美  1.研究一般描写的形象性:作者如何描写无形之声?如何写出其特点?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正在夜读的欧阳修,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全身心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与描写手法,然后联系全文,思考其作用。  明确: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多重比喻,对秋声作直接描摹,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