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

ID:10425994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_第1页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_第2页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_第3页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_第4页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杨烈雄作者简介:杨烈雄,1939年生,1960年毕业于华南师院中文系,现为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1980年2月起开展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改试验,取得显著效果。发表《论古今联合式合成词偏义现象的差异》等论文82篇,出版《文言翻译学》等专著三部,主编全省高师教材一部,参著书籍五部,共130万字。是惠州市第一个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和到美国高校讲学的教师。两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教学优秀奖、广东省园丁奖,获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内容提要:本文从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入手来研究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根据作者对文言判断句判断

2、关系表示法的见解,提出了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不是“……,……也”和“……者,……也”,而是既没有判断词,又没有语气助词和副词的“……,……”式的新观点。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的看法提出异议。关键词:判断关系表示法典型结构一、有关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问题的探讨文言文一般不用判断词表示判断关系,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但是对文言一般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关系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上。(一)语气助词“也”单独用于句末或者与语气助词“者”相呼应是否可以

3、表判断的问题1、学术界的第一种看法是,语气助词“也”单独用于句末时可以表判断。例如,周秉钧主编的《古汉语自学手册》就认为肯定判断句的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常见的是“……者,……也”的形式,所举的例子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①第二种看法是,语气助词“者”、“也”相呼应可表判断。例如,孙钧锡编著的《文言基础知识》就认为,判断句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用“者”、“也”相呼应来表示判断,构成“……者,……也”的形式,所举的例子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②第三种看法是,语气助词“也”只是帮

4、助判断而已。例如,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认为,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所举的例子是“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张骞,汉中人也”;等等。③2、我们的看法是:(1)认为语气助词“也”用于句末可以表示判断关系的第一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所谓“表示判断”就是表示一种谓语断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认为语气助词“也”处于句末可表示判断的话,就是认为“也”能像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那样表示一种谓语断定主语是什么的逻辑关系。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语气助词“也”用于直陈句末时,它的词汇意义都

5、很“虚”,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能表示一种确认的语气。由于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不是用语气所能表示的,因此,就算语气助词“也”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末尾,也不可能像具有实义的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那样,表示一种判断与被判断的逻辑关系,这一点,从“陈胜者,阳城人也”、“我,子瑜友也”等句子去掉了“也”其意思并没有改变,仍然是“陈胜是阳城人”、“我是子瑜的朋友”的意思,仍然是判断句,就可以得到证实。(2)认为语气助词“也”与语气助词“者”相呼应可以表示判断关系的看法也不对。这是因为:既然语气助词“也”用于直陈句末能表示判断关系,那么,词汇意义更“虚”

6、,只能表示舒缓语气的语气助词“者”就更不能表示判断关系了,“也”和“者”各自都不能表示判断关系;“也”和“者”互相呼应又怎能表示判断关系呢?就拿“陈胜者,阳城人也”和“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等句子中的语气助词“也”、“者”来说,它们各自都不能表示判断关系,说它们互相呼应来表示判断就完全没有根据了。(3)认为用于判断句末的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的看法是对的。这是因为:认为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也就是认为它只能表示一种确认语气而不能直接表示判断关系,完全符合文言文的实际情况。但是,既然语气助词“也”只能帮助判断,就是说被帮助的句子在用“也”来帮助之前就

7、已经是判断句了,那么,这个句子是用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判断的呢?这部教材并没有说明。(二)副词是否可以表示判断的问题1、学术界的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副词有时能表判断。如周秉钧主编的《古汉语自学手册》认为,肯定判断句的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四种类型是用副词“乃”、“即”等表判断。④孙钧锡编的《文言基础知识》也认为,文言判断句主要形式的第五种是用副词表示判断。⑤这两部教材都举“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作例子。第二种看法是,副词只能加强判断。如杨春霖主编的《实用古汉语教程》认为,判断句的第二种表示方法是用副词加强判断。所举

8、的例子也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