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

ID:10464914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_第1页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_第2页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_第3页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论文.freelain)的结构映射到“目的域”(targetdomain),用始发域的内在逻辑重新编排目的域的要素1。也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由此可看出,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应该说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对于不便直接表达出的意义,运用隐喻就

2、更容易被理解。“平淡的言谈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精确。”3隐喻不仅能够传达表层信息,还能创造性地表达内在意蕴,酣畅淋漓地描述空灵的精神世界。事实上,隐喻有着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魅力: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想象,逻辑诉诸规则;隐喻追求独特和生动,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4。一、隐喻的民族性G.Lakoff和M.Johnson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

3、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非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其概念隐喻却可保持活力5。尽管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使人类对自身、对外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由于不同隐喻包含着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不同文化的隐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在汉文化和英语文化中,“脸红”(turnredintheface)之中的红色(red)都可以用来表示“难为情”。英语中的“

4、Strikeber(像黄瓜一样镇静),okeapigbuta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害群之马处处有)。Hecriesokethere'sfire(无风不起浪)。Itisapoormousethathadonlyonehole(狡兔三窟)。事实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一切物理世界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一个民族的隐喻是这个民族集体意识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能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允许的范围内对物理世界的相似

5、点进行思考和利用。所以,人们对意象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萨丕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即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7。意象的选取和引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实际上,意象只有在它们起作用的文化情景中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文化心理决定了语符所反映的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不同民族隐喻方式的差异,带来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忌讳。例如,汉人讨厌猫头鹰、数字4,不喜欢别人送钟表,不喜欢分梨等等。既然隐喻具有民族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就要

6、明白,只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才会受到当地人的欢迎。综上所述,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心理特征。而不同的意象蕴涵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因素。因此不同民族的意象选取便和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通过这些意象,我们会发现各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我们只有把这些意象按照目的语的思维特点及相应的民族文化进行理解和运用,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好它们。毫无疑问,从民族性角度来研究隐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隐喻的特点——包括不同的民族文

7、化对隐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隐喻的民族性的一般认知特征Ungerer和Schmid指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8。Mey认为,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工具”9。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现实情景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的,这种描述把现实情景与固有的

8、意象图式(imageschemas)联系起来。Lakoff和Johnson认为,语言表达本身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喻1。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不是语言有关。按照Langacker的看法,人的心智是体验的,心理过程让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心理过程本身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对语言意义的构成过程的研究和描写必须参照实际语言使用中人与社会和人与语境的相互作用10248。Langacker还指出,词语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