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ID:1047982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_第1页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_第2页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_第3页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摘要:以太昊伏羲祭典为首的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索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财富的有效途径,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天水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以期取得成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主要表现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羲皇故里天水,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许多以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

2、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曲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皮影、剪纸、刺绣、印染、造纸、雕漆、雕刻艺术,以及存在于民间的节庆礼仪、民族民俗活动等,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异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给后人展示了我市积淀厚重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遍布于我市城乡,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像一串串散落的珍珠,镶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

3、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后继乏人。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有些非物质文化,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无不经历过,60年代的见识过,70年代的听说过,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却听也没听过。现在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均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人们所淡忘。  

4、天水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辛轩先生说:我市的非物质文化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一样,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濒于消亡,有的毁弃,有的流失,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如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然而,这支队伍由于年龄的因素,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年轻一代很少有兴趣加入这个行列,其结果是对于民俗文化保护与继承的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工艺面临失传。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

5、加入这个行列,成为现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太昊伏羲祭典的保护与传承过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它还传递着一种不能遗失的精神,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它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远古先民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而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三皇本记》中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6、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日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日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这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且丰富的描述。  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他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

7、的功绩,后人修建了天水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伏羲祭祀始自春秋,自秦汉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形成了内涵丰富、厚重、独特的祭祀文化。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民国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  据张鹏《太昊庙乐曲》、胡缵宗《太昊庙乐章》等记载,明嘉靖时秦州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