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ID:10496103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_第1页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_第2页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_第3页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_第4页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论文关键词:资本市场 信用管理体系 诚信制度  论文摘要: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信用制度的缺失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造假、欺诈等违背诚信的行为屡屡出现,威胁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阻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而且可能诱发金融风险,危害到社会稳定。本文对资本市场的信用现状与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资本市场的诚信制度的相关对策,以推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保障监管效率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的重要基础。信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在这个过渡时期,旧有经济体制下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诚信危机”:从红光实业、琼民源、猴王、郑百文事件到亿安科技、蓝田股份、银广夏,再到中小企业板琼花事件,其数量之多,造假额度之大,信息虚假与欺诈等行为之严重,无不让投资者触目惊心、失望之极,严重打击了证券市场的信用基础。塑造诚信形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市场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来讲是

3、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的。健全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  一、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回顾我国证券市场15年的发展史,信用违规事件屡见不鲜,上市前财务数据造假,中介机构配合包装上市;上市后公司不履行法定义务,信息披露不及时,募集资金挪用、违规担保严重,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盲目寻求再融资等等。具体表现在:蒙混过关,欺骗上市;虚报利润,假账盛行;内外勾结,虚假重组;债务混乱,诉讼不断。  (二)中介机构信用缺失  信息是信用的基础,而资本市场对信息

4、具有高度依赖性。资本市场上的公开信息需要中介机构来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鉴定和把关。但随着大量上市公司信用缺失行为被揭露,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问题也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帮助企业造假,骗取上市资格;在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中严重失职;协助上市公司操纵利润,通过增发和配股继续套钱;与上市公司、庄家相勾结,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等,从而达到为自身谋利益的目的。  (三)政府信用缺失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与其他市场相比,资本市场是更典型和更“高级”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缓冲能力。其弹性和缓冲能力表现为一系

5、列政策错误都不可能短期内打跨市场,因此一个错误政策的效果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翻开深沪股市15年的走势图,几乎所有的大起大落都与政策干预相关,中国股市也因此以“政策市”而闻名。同时,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机成为优先选择。政策对市场超强的影响力使得投资者改变了研究对象,对政策研究变得比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更重要。政策对市场的一再干预,违背了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证券市场行情不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而成了中国政府政策的“晴雨表”。投资者在一再受到伤害后发现政策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政策的市场基础也逐渐丧失了。最

6、近几年,投资者可以明显发现政策的威力正在丧失,这正是政府信用被严重破坏的结果。  (四)机构投资者信用缺失  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其运作模式可以引导市场的投资理念,塑造市场的行为规则,从这一角度看,投资者的信用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机构投资者的信用问题。机构投资者本应是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应该在市场上起到榜样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却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利用“对倒”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利用“倒仓”来控制股票的虚假价格变化,利用投资组合公告进行信息的误导,玩“净值游戏”来回避外界对基金等机构投资

7、者的了解,借助于机构背后的公司“独立”地进行投资组合交易等。  二、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一)体制转轨的特殊国情是造成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制度原因  在改革开放前3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只有一种信用,那就是国家信用。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中央计划者统一安排生产、流通、交易以及伴随这些过程的金融活动,交易的双方都假定对方会按照事先的约定交钱和交货,因为交易双方的所有者均为国家,彼此并不怀疑对方,也不必担心违约所造成的后果,违约所产生的问题会由国家来解决。经济改革之后,经济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经济交换通过市

8、场由参与者自主完成,国家信用涵盖的范围日益缩小,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