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

ID:10529290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_第1页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_第2页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_第3页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_第4页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的论文【摘要】  泻心汤最早出自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其方名的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此外,《金匮要略》泻心汤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泻心汤均非同一处方,前者为泻心汤的变方,后者为甘草泻心汤。【关键词】金匮要略泻心汤汤液经法大黄黄连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泻心汤的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

2、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另据明代施沛《祖剂》[1]中记载,本方为伊尹三黄汤。清代医家张璐认为:“伊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2]许占民[3]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淳于意所用“火齐汤”即为泻心汤,刘渡舟[4]也持这一观点。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泻心汤的出处要上溯到殷商时代,至晚也要到西汉。然而,历史上对“火齐汤”的认识还有其他观点。如金元时期医家张子和认为:“火齐者,黄连解毒汤也。”[5]明代医家刘纯在《玉机微义》中的方剂“黄连解毒汤”

3、条下注云:“此太仓公火剂汤也。.”[6]《名医类案》记载,“千夫长近二十,忽瞑眩,热且咳。医曰:疹也。以火齐汤发之而疮出,愈。”[5]这又与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的清热解毒之法不符。而晚于《玉机微义》、《名医类案》的《本草纲目》记载,“火齐”为“琉璃”,李时珍引《异物志》云:“南天竺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亦琉璃、云母之类也。”[7]近人章太炎先生考释,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火齐”实为“云母”。[8]古代君主王侯都好追求养生、长生之道,

4、支持方士、道家从事炼丹、服食的研究工作。[9]而《神农本草经》以云母为上品,唐代宫廷、民间均有记载使用云母治疗内伤杂病。根据以上资料,不排除火齐汤为云母汤的可能性。因此,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之前,笔者认为火齐汤即为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的观点以不予采纳为妥。又,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文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汤液即为《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所云“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据中国中

5、医研究院王淑民考证,《汤液经法》不是商相伊尹之作,其成书上限不早于西汉,而流传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便已失传。[10]据对敦煌卷子遗书[1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研究发现,《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而《辅行诀》即为确切的证明资料。[12]《辅行诀》载:“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

6、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又说:“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

7、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通过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张仲景不仅大量引用了《汤液经法》的方剂,而且根据病情的需要,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药味数量有所增减,当然还对引用方的原适应症作了修订,也就是皇甫谧《甲乙经序》中所说的“论广”之意。[13]据此,笔者查阅《辅行诀》,其中均使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物的方剂共有2首,其他以泻心汤为方名的方剂有3首,因组成药物与本方有异,不予讨论。这2首泻心汤为: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

8、一食顷,绞去滓,顿服。大泻心汤。治心中忡怔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从主治症状来看,两方均有心中不安、胸部痞满两个症状,大泻心汤除此之外还有口苦、舌上生疮、面赤、吐血、衄血、下血六个症状,而《金匮要略》泻心汤主治症状仅三个,即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从药物组成来看,小泻心汤为泻心汤原方,各药等分,均为三两。大泻心汤除大黄、黄连、黄芩外,还有芍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