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ID:1055398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_第1页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_第2页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_第3页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创造性的特征。正是诗歌的这些特征,它非常适宜作为现代人个性、情感的涵养和智力的培育。相应地,现代诗教必然要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诗教的现代形式——审美化教学。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

2、,它有别于传统道德教化,也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学”。  传统诗教的道德教化形式有值得借鉴传承的一面,比如记诵,“口而诵,心而惟”。韩愈说:“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一面谈,一面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当时学生逃学的情况便是形象的证明。传统诗教局限于“尊孔”、“读经”,思想囿于朱熹等人的注解,教法是完全强制性的接受学习,不允许学生的个性体悟、思维发散,不利于学生心智发育。  “应试教学”是新时代的科举,以升学就业为目标,肆无忌禅地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负担,造成学生死气沉

3、沉地被动地学习和发展,只突出智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训练,忽视其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学方法倚重于“注入式”(填鸭式)、单调的题海战术及频繁的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形象注解。  “唯理智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互缠绞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唯理智教育”中知识而不是情感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整个教育活动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中心加以组织,而且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知识的转移过程。再把这个过程细化为不同环节,一环一环,让学生觉得透不过气来,应接不暇,高度紧张。“唯理智教育”会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

4、兴趣,情感压抑,最终得不到和谐发展。  二、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  (一)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身份解读诗歌,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的创造性被堙没了,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地位被取消了,学生的个性体

5、验无从产生。  寻找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  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正确,也可能离题万里,但不管哪一种感受都是真实的,是学生的真实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师应十分珍视这一原初感受,这是寻求感性契合的基础

6、。  感性契合的途径是多样的。较常运用的有朗诵、演唱、游历、想像等。  教师通过感性契合的途径,使学生亲近诗歌,初步体验阅读诗歌所获得的情趣、意味、诗思等。为进一步拓宽诗歌意境、玩味诗歌理趣、咀嚼诗歌蕴含作好铺垫。  (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感性契合是初步导入,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学生个性丰富性的初步吻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难免使教学浮光掠影,在肤浅的平面上滑行,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将被阻塞。因此我们还应进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1、深层对话是为了挖掘诗歌意蕴,拓宽诗歌意境,收获更丰富的审美

7、体验而进行的心灵碰撞和交汇。深层对话应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应以术语套话插标签,或者进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小结,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的穿插点化来实现。  进行深层对话具体途径有艺术还原、比较联想、主客相生、品味诗眼等。  艺术还原主要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诗歌形象,从情感、历史、风格流派的具体分析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的美丑。  比较联想是指通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的相关点作内容和形式的比较,使教学往深层发展。联想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元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再造诗歌形象。  主

8、客相生是说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