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

ID:1055833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_第1页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_第2页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_第3页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_第4页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儒道思想异同对艺术创作影响摘要:儒、道二家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儒家与道家思想内涵异同点深入分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艺术创作;文艺思潮Abstract:Confucianism,TaoismtwothoughtandtheoryinChinathedevelopmentofartisticcreationprocesshasaprofoundinfluence.ThiswillbethroughtheConfucianandTaoistthoughtconnotati

2、onandin-depthanalysisofeffectonart.Keywords:;Confucianism;Taoism;artisticcreation;trendofthoughtinliteratureandart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儒道之异:(一)“出世之道”与“入世经学”6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

3、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可以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6儒道两家出

4、世入世与有为无为的观点对中国古诗艺术的创作影响较大,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

5、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而李白,表现更多的是一个“逸”字。在他的诗篇中,他写自己的闲情逸趣,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怀念,写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等等。这些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展示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李白。“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吴夜歌》其三)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6、常有的感情。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天真纯朴的一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卢山瀑布》)这是李白忘情山水的代表作品。(二)“有为治国”与“无为国治”在治国方面,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有为治国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6

7、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杨少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3期]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孟子提出“仁者无敌”,道家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服饰艺术的创作中;儒家文化强调“礼”“仁”观念,孔子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其他色彩定为间色,将正色和间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服饰色彩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如《论语》“恶紫之夺朱”,

8、以礼的形式保持单色的纯正性。同时,在尊卑伦理体制下,统治阶级崇美尚丽,追求气象宏大的华丽尊贵,其服装多用金银色装饰。反映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礼仪性服装更多使用以“五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