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ID:9078250

大小:3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6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_第1页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张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张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具体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论

2、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孔子

3、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以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骄傲;“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惧。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孟子提出“善”、“信”、“美”、“大”、“圣”、“神”的人格美的六个等级,《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问曰:

4、“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大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善”就是“可欲”,即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信”就是“有诸己”,即个体在行动中处处以仁义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美”就是“充实”,即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方面,也就是内在修养充实、真善统一、内外一致;“大”就是“充实而有光辉”,指的是人的道德人格光照四方;“圣”就是“大而化之”,指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神”是“圣而不可知之”,圣人为什么能用道德人格化

5、育天下,这是神秘莫测的,一般人是难以把握的。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出的六个标准也是和“仁”息息相关的。荀子的”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指出人格美的两个特征“全”与“粹”,“全”是指全面深入地掌握了体现儒家之道的礼仪知识;“粹”指的是“道贯”或“统类”,也就是儒家之道的根本精神。可见,儒家关于人格美的标准都是与“仁”相联系的,是按照君子的标准规定的。道家很少提到对人格的严格要求,只求自然为好。它主张无为,不要刻意按照社会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拥有这三宝,就可以“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6、老子提出的要求是对圣人的要求,实际上老子心中的圣人就是自然人性的最高代表。关于艺术美,儒家提出“尽善尽美”的价值标准。孔子评价《韶》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还符合道德美,因为《韶》乐是舜乐,舜行禅让,行仁义之道,所以《韶》乐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感官的愉悦享受,在内容上也是完全符合“礼”和“仁”的规范的。而《武》乐不完全符合道德美,因为孔子认为周武王是用暴力从商朝夺取证权的,这是不符合“礼”和“仁”的要求的,在内容上没有体现道德规范所以是未尽善的。可见,儒家关于艺术美的标准也是和伦理道德紧密相关的。儒家不

7、仅把道德作为艺术美判断的标准,而且将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把诗的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儒家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表现了伦理道德,而道家则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艺术。这并不是说它否认感性形式的美,而是它认为最高的美是超越感性形式美的一种自由的生活境界。《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最美的音乐不是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