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

ID:10661225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_第1页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_第2页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_第3页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_第4页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摘要】本文以学术发展为脉络、以学科史料为基础,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小儿脾胃学说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包括起源、奠基、成熟、发展4个部分,着重论述小儿脾胃学说的起源、流派及争鸣。目的在于使小儿脾胃学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试图在中医儿科领域中,较全面地构建小儿脾胃学说的理论框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关键词】中医儿科学;脾胃学说;源流;儿童小儿脾胃学说是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学说,和其他理论学说一样,它也经历了漫长、分散、断续的发展过程,为了使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本文论述如下。  1《黄帝内经》是其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最早在

2、理论上阐明了脾胃学说,在不同的篇目中,分别论述了脾胃的基本生理、脾胃与五脏肢体的关系、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胃的病理和脾胃病的治则治法,从而奠定了小儿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在临床上发展了《内经》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小儿脾胃学说的临床基础。《伤寒论》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在于:将《内经》的脾胃理论运用于临床;把脾胃置于六经来研究;详细地归纳了各种脾胃病证的临床证候;在舌候、脉候等证候表现上阐明脾胃的病因病理;制定了脾胃病的治则治法;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脾胃病方剂。脾胃病在《伤寒论》中归类于大阴、阳明二经证,亦见于其他经变证。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关于胃之

3、虚实,《素问·五脏别论》有泻而不能藏、实而不能满之说。若邪实壅积,则“胃家实”,由此而生出热、渴、烦、呕、呃、痞、秘、结症,治以清下为主,创制了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白虎汤、小柴胡汤、白头翁汤等。太阴病以脾虚寒为本,因脾虚运化失司而致水谷、水液代谢障碍,可产生水肿、呕吐、腹痛、腹胀、下利等症。治以温法为主,创制了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吴茱萸汤等方剂。  2至隋唐,学说渐具雏形  春秋至隋唐,小儿脾胃学说逐步发展,渐具雏形。  《颅囟经》对小儿疳痢证的病因、症状、诊断、治法、方药、甚至服药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指出“胃气虚”“

4、逆气”是其直接病因;详述疳证15种症状,分为肚疳、骨疳、筋疳、腑疳、血疳、心疳、脾疳,可见当时已有脏腑辨证之雏形,对钱乙的五脏辨证产生了直接影响;载疳痢之方共18首,其中方名见于《小儿药证直诀》者有:紫霜丸、朱砂丸、胡黄连丸、调中丸;综观其治法,涉及下、清、和、消、涩、温、补,其中温补所占比例很少;分析诸方,疳证常用攻逐、消导、健运、补气法,痢证常用攻逐、清利、调和、收涩法。有的是诸法合用,表现为攻补兼施、寒温共济,毒和并用。  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详论儿科255候,指出了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对大量的小儿脾胃病进行了证候病因病机论述。《诸病源

5、候论·养小儿候》中指出,“小儿始生,生气尚盛”“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胃肠嫩弱”“不胜药势”,说明了小儿生机旺盛,朝气蓬勃。但是,小儿各脏腑器官发育不完善,脾胃易为邪伤,出现功能紊乱的表现。《诸病源候论》提到的小儿脾胃病相关症有:黄疸、下利、赤利、热利、利后虚羸、呕吐、霍乱、秽、吐血、伤饱、哺露、大腹丁溪、大小便不通、大小便数、腹痛、腹胀、食不消、不生肌肉、斑毒、虫症、脱肛等,有的证名沿用至今。上述病因可归纳为:外邪入侵、喂养不当、内伤虚损三大类。  3宋代钱乙系统总结,理论奠基  宋·钱乙对小儿脾胃与发病、脾胃的病理、脾胃的病证,及治疗

6、方药作了详细系统的总结,在脾胃学术思想方面独具卓识,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1脾胃虚衰,诸邪遂生钱乙倡“脾胃虚衰,诸邪遂生”之说[1],强调脾胃在小儿发病、治疗上的重大意义。《小儿药证直诀》中,不但把伤食、积癖、疳证、吐泻、腹胀等证都从脾胃论治,而且对于伤风、咳嗽、疮疹、黄疸、肿病、夜啼等证,也认为与脾胃相关,应从脾胃论治。治法上往往采用先调理脾胃,使中气恢复后再治其本病,比如治伤风、吐泻、肺热咳嗽、腹胀等,都是如此。即使有可下之证,也是先实脾而后下,防止攻下损伤脾胃。  3.2脾主困脾胃主要的生理特点在《内经》中已予以高度概括

7、,那就是“主运化”。脾胃的病理特点《内经》里没有概括,《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钱乙据此提出“脾主困”。他认为:“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脾主困”作为病理特点,与“脾主运化”的生理特点是对应的。在临床上,脾胃失健有虚实两个方面,实证包括食滞内阻、脾为湿困、升降失常等;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故治脾(尤其是补脾)强调助运,强调气机的升运。钱乙“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后世李东垣论脾胃,重视脾胃的升降、脾胃的阳气;叶天士主张“

8、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也是从调整气机的角度来健运脾胃,解除脾困[2]。  3.3立脾胃治法基于脾主困的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