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

ID:10683346

大小:49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_第1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_第2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_第3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_第4页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简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目前对于国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追求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和谐,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给出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即为“社会”、“经济”、“自然”。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利用这种方法构筑的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操作定义环境城市绿化绿地覆盖率(城市植栽正投影面积总和/城市总面积)×100%人均公共绿地城市规划范围内已完成公园绿地面积/城市总人口数自然地区面积比(自然地区总面积/城市总面积)×100%湿地面积比(湿地总

2、面积/城市总面积)×100%水田面积比(水田总面积/城市总面积)×100%自然性河段长度比(自然性河段长度/城市内河川总长度)×100%城市环境人日均垃圾量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城市总人口数河川中度以上污染长度比(城市内河川中度污染以上总长度/城市内河川总长度)×100%空气污染(PSI>100之日数/测定日数)×100%噪声污染(不合格时段数/总时段数)×100%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率(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户数+专用污水下水道接管户数+建筑物污水处理设施设置户数/总户数)×100%资源回收率(堆肥量+资源回收量)/(垃圾清运量/资源回收量)×100%

3、环保预算占总预算比(环境保护支出/总预算)×100%城市透水面积比(城市透水面积/城市总面积)×100%生态工程法占总工程比率(使用生态工法工程数目/总工程数)×100%社会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城市总人口数/城市总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年出生人数-当年死亡人数)÷当年年中人口数×1000城市人口老化度(65岁以上人口/14岁以下人口)×100%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人数/城市总人口数)×100%居住适宜度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户居住面积/户量人均公共设施面积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城市总人口数大众运输易行性大众运输乘客人次

4、/大众运输行驶里程数机动车拥有率汽、机车数量/城市总人口数自来水普及率(实际供水人口数/行政区域人口数)×100%自来水水质不合格率(检验件数/不合格件数)×100%社会保障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刑事案件发生率(刑事案件发生数/城市总人口数)/×100%医疗区域城市面积/医疗机构数万人病床数(病床数/城市总人口数)×100%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比率(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数/城市总人口)×100%资源条件日人均生活配水量(每年自来水供生活用水/城市总人口数)/365日日人均生活配电量(每用户全年平均用电量/户量)/365日文化户均家庭娱

5、乐教育和文化支出比(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消费支出总计)×100%文化支出预算占总预算百分比(文化支出/总预算)×100%社会教育机构服务范围城市面积/社会教育机构数经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一级产业人口数/总就业人口数)×100%第三产业人口比例(三级产业人口数/总就业人口数)×100%产业结构差异e=H/logS;H=-Σ(ni/N)log(ni/N)S:职业类别数N:总就业人数ni:i职业人口数生产效益人均经常性收入每户每年经常性收入总计/平均每户人数通过ISO14001之工厂比例(通过ISO14001之工厂数目/工厂总数)×100%基

6、本消费(食品饮料费用/消费支出)×100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种对于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对生态城市进行了分解,并对于每个子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了选择性评价,例如环境系统中的绿化、环境治理,社会系统中的人口结构等等。按照三级指标的操作定义计算出各三级指标之后,该评价系统又针对各三级指标选取了一阈值,阈值的选择可以参照国际通用标准或召开专家座谈会来进行测定,之后该系统将各项指标现值同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并指导后续建设。但本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

7、各系统之前的协调发展,同样的,各系统直接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套指标系统仅仅从微观层面剖析了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却无法反映出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无法如实反映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其次,生态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生态城市的内涵中就包含了能量流、物质流等得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套评价体系侧重于对现状值与阈值的对比评价,虽然有少数指标的现值对可持续发展水平有一定测度,但却无法形成一个能够综合评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体系。另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同样需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都需要依托城市现有的自然、地理、人文

8、等资源,因此,要想真正科学、客观的评价一个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评价指标。最后,该评价系统所采用的最终评判标准仅仅是各现状值与阈值的对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