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

ID:10719274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_第1页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_第2页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_第3页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_第4页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界近年讨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理由一直聚讼纷纭,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多数情况下讨论者在三个前提性理由上存在一些没有经过批判性考察的预设前提,彼此之间自说自话,并不在同一个平台讨论理由。这三个前提性理由是:什么是哲学本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初形态的马克思哲学有无摘要: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这个

2、基础本体论理由有过反复思索。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深思的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理由。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现代形而上学意味,是具有“人学”意味的、人生成为人的内在依据。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批判作用和现实批判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实践  :A:1008-410X(2009)04-0010-05    在学界近年讨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理由一直聚讼纷纭,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多数情况下讨论者在三个前提性理由上存在一些没有经过批判性考察的预设前提,彼此之间自说自话,并不在同一个平台讨论理由。这三个前提

3、性理由是:什么是哲学本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初形态的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本文拟在厘清这些前提性理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作一些分析。    一    哲学的本性是反思,哲学的功能是批判。所谓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并非我们通常所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之规律的总和”,而是说,哲学是对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门具体学科的各种前提、假设、公理的批判和反思,为各门具体学科实现“范式”革命,确立最根本依据。这里,所谓最根本依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体。从这个作用上说,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所谓“不解”,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

4、形态的哲学对“最根本依据”见仁见智,没有“唯一”、“确定”和“最终”。而哲学的作用之一,也就在对“唯一”、“确定”和“最终”进行不断自我否定和超越的过程中,体现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那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的智慧本性。正所谓“哲学无对错”,但“哲学有作用”。  当然,哲学上的本体作为最根本依据,包括存在的最终依据和存在者的最终依据两个层面。存在的最终依据是在哲学对存在的反思、批判过程中确立的;而存在者的最终依据则是在哲学对存在者的反思、批判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存在者,都是存在作用上的存在者;而存在则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与

5、一切存在者相比,存在具有优先地位。因此,哲学在对存在者反思之前,首先要对存在进行反思。而对存在进行反思所确立的最根本依据,就是元哲学作用上的本体论,或者叫基础本体论。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人们也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但是一般的存在者对其存在并无所关注和察觉,它们不会提出关于存在的理由;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理由,才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作用。因此,哲学反思和批判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人作为存在者之一对人自身存在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就是我们常说的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或者说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的思索,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基础本体论。而且,人从哲学上对自身存在方式的

6、反思,决定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作用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人对外部世界的把握方式。  从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来分析,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根据这个基础本体论理由是有过反复思索的。对马克思早期著作有过深入研读的人都会发现,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深思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理由,而且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也正是从这个基础本体论理由的深思中体现出来。  例如,他大学时代《博士论文》的显著特点就是,既从“人”的角度论哲学,又从哲学的高度论“人”。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比较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感性知觉的可靠性及

7、偶然性与必定性的对立这两个理由上。德谟克利特否定人的感性知觉的真实可靠性,转而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真实的知识”。据说,为此他还将自己的眼睛弄瞎,“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至蒙蔽理性的敏锐”,这种所谓“真实的知识”、“理性”,在他看来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不可捉摸的必定性。相反,伊壁鸠鲁则充分信任人的感性知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性知觉”,自由和幸福的哲学就存在于人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现实的感性生活充满了偶然性,“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