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

ID:10735322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_第1页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_第2页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替考拉宁论文【摘要】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分离替考拉宁各主要组分的新方法。方法通过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缓冲液的浓度及pH、温度及电压的优化,选择最佳的分离条件。结果最佳分离条件硼酸盐∶磷酸二氢钠缓冲液(40mmol/L硼砂,10mmol/L磷酸二氢钠,用硼酸调节pH9.35,内含0.35%十二烷基硫酸钠);检测波长214nm,电压30kV,30℃,基线分离了替考拉宁的主要组分.freelicellarelectrokiiccapillarychromatographymethodforseparationofponentsofteicoplanin

2、.MethodsConcentrationofsurfactant,pHvalue,concentrationofbuffer,.freelperatureasumconditionsforseparationdodecylsulfate,thebaselineseparationofponentsofteicoplaninethodethodmaybeusedinqualitycontrolandstabilitystudy.KEYicellarelectrokiiccapillarychromatography;Teicoplanin;ponents替考拉宁(

3、teicoplanin)是继万古霉素后开发的另一种抗耐药菌糖肽类抗生素,它主要对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特别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引起的感染有很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抗生素[1]。替考拉宁是由6个化学结构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图1)。文献报道的分析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2,3]。毛细管电泳技术作为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分离技术,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是电泳技术与色谱技术的交叉,既能分离带电组分又能分离中性物质,是毛细管电泳中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药物分析中有着广泛的

4、应用。本文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应用于测定替考拉宁中的6个主要组分,为该药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1材料与方法1.1实验仪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BeckmanP/ACE5000型,紫外检测器,黄金系列色谱工作站,未涂层石英毛细管67cm(有效长度60cm)×50μm(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1.2实验材料图1替考拉宁的结构式硼砂(分析纯),硼酸(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分析纯),磷酸二氢钠(分析纯),替考拉宁及替考拉宁A22组分(华北制药集团研究开发新药中心,批号070601)。1.3实验方法(1)溶液的制备取样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2

5、5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含2.0mg的样品溶液,摇匀,备用。取替考拉宁A22组分50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含2.0mg的溶液。(2)电泳条件毛细管为67cm×50μm未涂层石英毛细管;背景缓冲液为硼酸盐∶磷酸二氢钠缓冲液(40mmol/L硼砂,10mmol/L磷酸二氢钠,用硼酸调节pH9.35,内含0.35%SDS);操作电压30kV,毛细管柱温30℃,压力进样2s(低压),紫外检测波长214nm。2实验结果2.1SDS浓度对分离的影响以SDS为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并考察了SDS的浓度对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6、当浓度增加到3.3%时,分离度达到最高,继续增加浓度到4.5%时,使得与各组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迁移时间大大增长,但分离度并没有增加,因此,确定了SDS的最佳浓度为3.3%。2.2缓冲液的种类及浓度对分离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不同的缓冲液系统(磷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和tris磷酸缓冲液及硼砂缓冲液),结果表明只有硼砂缓冲液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缓冲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较大,硼砂缓冲液的浓度升高,使ζ电位降低,电渗流减小,迁移时间延长,分离度变大;当缓冲液浓度为40mmol/L时,分离度升高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硼砂缓冲液的浓度,使电流增加和焦耳热增加,导致色谱峰的扩散,

7、分离度降低。2.3缓冲液的pH对分离的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形成的胶束的电泳迁移方向与电渗流方向相反,背景缓冲液的pH值对分离的影响较大。在本实验中,化合物的迁移时间随pH值的升高而延长,这是可能由于增大了化合物在胶束相中的分配系数,使化合物的迁移时间变长。实验证明当pH9.35时最佳,各主要组分的达到基线分离。2.4磷酸二氢钠对分离的影响当缓冲液中加入少量磷酸二氢钠时,分离度明显增加。当磷酸二氢钠的浓度增加到10mmol/L时,分离度升高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时分离度不再增加。2.5温度及电压对分离的影响温度的变化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较小。本实验选择的温度为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