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

ID:10787943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_第1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_第2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_第3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_第4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

2、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

3、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3)形成特色各

4、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

5、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

6、,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

7、族政治观。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