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

ID:10788856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_第1页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_第2页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_第3页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_第4页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论文.free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45.)1.基本社会化。即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等。2.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等社会机构中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3.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4.再社会化(或重新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

2、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个体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者是指诸如罪犯、劳教人员等社会化失败者,被强制接受教育和改造,以便重新回归社会。(二)法律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其中,与个体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法律社会化问题。所谓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简而言之,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形

3、成法律意识的过程。就个体而言,要实现法律社会化,其具体要求就是形成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脑对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态度的总称。国内有学者按个体法律意识的功能结构,将其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亚结构:(注: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59,51,55,54.)1.作为认识功能的法律知识,它是个体形成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2.作为评价功能的对法律的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实施合法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关键性因素。3.作为调节功能的守法行为素养,这实质上是个体的一种抗诱惑能力、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完善与否,表明个体社会化的

4、成熟程度,也是防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关口。二、社会化的缺陷与违法犯罪(一)个体社会化的缺陷如果说,社会化意味着人格的成熟,那么,事实上,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十分完善的社会化。虽然大多数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基本顺利的,但也有少数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即出现了不完全社会化甚至错误的社会化,形成了不健全人格,造成适应社会困难,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进程中,法律社会化的缺陷至关重要。如果说其他方面社会化的缺陷导致了生活能力与适应环境的困难,那么,法律社会化的缺陷就直接与违法犯罪相联系。有学者认为,个体法律社会化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罗大华,何为民

5、,解玉敏.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59,51,55,54.)1.没有接受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处于“法盲”或“半法盲”状态。2.认知水平偏低,是非不分,难以理解和接受法律规范。3.对法律持轻蔑态度,视法律程序为儿戏,不愿尊重与遵守法律。4.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轻率地作出决定,不进行法律咨询,以致有意无意地违反法律。5.缺乏守法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贪图利益,随意行事。6.不愿履行法律义务,如拒绝赡养老人,拒交个人所得税等。7.由于法律意识不健全,划不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在理解与执行法律规范时发生困难,造成违法行为的产生,如防卫过当,刑事案件私了,因债务纠纷扣留人

6、质等。(二)不健全人格是违法犯罪的心理基础社会化尤其是法律社会化的缺陷,必然对个体人格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即形成不健全人格。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健全人格与不健全人格两大类。健全人格就是社会化程度较高或基本上达到社会化要求的人格,它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行为方式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健全人格者在社会成员中占大多数。不健全人格是经历了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而形成的不成熟人格、矛盾冲突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其主要表现是:1.价值取向偏离,甚至与社会整体利益相悖。2.认知水平低,思维偏激,是非、善恶判断力差。3.需求层次低,欲望强烈,且不善于通过合乎规范的途径予以满足。4.道德和

7、法律意识淡漠,由于受反社会不良文化影响,不尊重社会道德与法律,行为既不受良心谴责,对刑罚惩罚也没有恐惧反应。5.品德不良,由自私、缺乏同情心、行为不端发展到冷酷无情、粗野肆虐,恶习难改。6.缺乏高级情感体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水平低;常常被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占据心头,且缺乏必要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甚至任其宣泄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7.缺乏必要的建设能力,只有不利于社会的消极能力、破坏能力。8.自我意识的缺陷,不能客观地评价与调节自我。要么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