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

ID:9780579

大小:7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8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_第1页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_第2页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_第3页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_第4页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再社会化;自由刑;刑事政策内容提要: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是刑事司法领域的一大障碍,其困难来自三方面,即犯罪人自身、社会成员以及刑事司法体制。为此,应当改革自由刑,转变社会成员的犯罪观,加强对出狱人的立法保护。“现行刑事司法是一部庞大的机器,吞噬并吐出大量的人。这些人轮番失去生命、荣誉、道德感和健康。因而留下不能消除的创伤,流入不断增加的职业犯罪和累犯队伍中去,一般没有希望复原。”[1](p267)这是菲利对十九世纪刑事司法悲观的评述。100多年过去了,刑事司

2、法仍然存在着此类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恐怕犯罪人重归社会时的阻碍重重这一刑事司法的缺陷难脱其辞。不能合理解决或缓解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即使刑罚实现了其矫正功能,也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犯罪人的再犯会使得刑罚仅仅停留在报应目的实现的层面上。[2](p637-647)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在社会局面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以及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的趋势下的意义更加凸显,帮助人格可塑性强的青少年重归正轨也是刑事司法不可推脱的责任之一。一、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

3、)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3](p154)社会化使得人由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其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此处“合格”的标准意味着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能够恰当的扮演自己的角色。.cOm国内的学者将社会化定义为:“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4](p120)“社会化即是不断获得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5](p76)他们对于社会化内容的概括在笔者看来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技能的掌握,观念的培养,规范的学习

4、与社会角色的获得。法学领域中,主体的社会化则意味着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点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社会化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人类缺少很强的社会本能,而替代这些本能的是文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学习文化模式。这就是社会化的目的。”[6](p154)(二)再社会化的含义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作为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定义时,不同的学者出现了不同的见解。美国社会学家neilsmelser认为:“再社会化是指一个人早年学习不完全或面对某种新环境不适应而重新学习价

5、值、角色和行为方式,亦即在生活每一阶段中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的过程。”而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戴维•波诺普(davidpopenoe)在其《社会学》中将再社会化定义为:“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7](p185)学者的定义虽然存在分歧,但是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了旧价值观的抛弃与新价值观学习、吸纳的这一动态过程。对于面临再社会化的犯罪人来说,这种转变是从监狱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是从特殊群体到正常群体的转变。为了重返社会,犯罪人需要以一种新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来重

6、塑自己的人生。社会学学者goodman将再社会化分为两类,即自愿的再社会化(voluntaryresocialization)与非自愿的再社会化(involuntaryresocialization)。自愿的再社会化是个体旨在以新认同取代既有认同,或者以新的价值与行为模式取代旧的价值与行为;非自愿的再社会化是个体与过去完全隔离,并对个体的日常活动施以相当的控制。很明显,犯罪人的再社会化主要是一种自愿的再社会化,需要犯罪人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并采纳一种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根据环境条件的变

7、化自动接收新的生活方式和参加新的社会生活。因此,犯罪人,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再社会化人的主观态度与积极性是其再社会化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难以控制与把握的因素。二、犯罪人再社会化存在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人难以实现再社会化是与刑法、刑事体制未能合理的为犯罪人重返社会创造一定的条件紧密相连的。综合主观与客观上阻碍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即犯罪人自身、社会成员的偏见与刑事司法体制的缺陷。(一)从犯罪人的角度犯罪人在监狱经过改造后以某种特定的身份重返社会,但是由于自己

8、的这种特殊身份与经历,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增加了其再社会化的难度。主观上,犯罪人在回归社会时,通常会认为自己为“刑余之身”,认为自己被打上了“罪恶”的烙印,而且在长时间被桎梏在高墙之内,对这种生活的适应甚至会让他们对高墙产生依赖。犯罪人主观上的自卑与再社会化的主动性的丧失,阻碍了他们再社会化的信心与热情。而在客观上,犯罪人在经历了“与世隔绝”的改造后,逐渐的远离了社会。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他们的理念愈发落后,而在当代,这种趋势愈发突出。犯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他们出狱后很难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