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

ID:10905587

大小:1.44 MB

页数:83页

时间:2018-07-08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_第1页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_第2页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_第3页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_第4页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士学位论文—-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设计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DesignandConstructionofHighwayDouble-archTunnel2012届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5月26日毕业设计成绩单学生姓名学号20080061班级土0801-2专业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题目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评定成绩指导教师得分评阅人得分答辩小组组长得分成绩:院长(主任)签字:年月日毕业设计任务书题 目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0801-2学生

2、姓名戴斌飞承担指导任务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导师姓名朱正国导师职称副教授一、设计内容对双喜岭双连拱隧道进行设计,内容主要有:1.设计依据及原则:包括设计应遵循的主要规范规程及主要原则。2.工程概况:包括本工程的设计范围、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述;地面环境等。3.隧道结构选型及构造要求:包括结构选型、衬砌的构造要求、支护和衬砌设计参数的确定。4.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检算:包括计算荷载的确定、计算模型的建立、衬砌结构计算、结构配筋计算。5.施工方法设计:包括主要施工方法确定、主要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组织、指导性施工进度、

3、施工监控量测等。应附图:地质纵剖面图,支护结构设计横剖面图、衬砌结构横剖面图、防水结构图,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图等。6.外文翻译,隧道及地下工程方向设计施工相关文献翻译。二、基本要求1.通过文献、资料阅读,掌握朱家峪Ⅲ号隧道结构设计方法;2.熟悉衬砌结构设计计算方法。3.掌握隧道施工方法及施工组织设计。三、主要技术指标另见具体资料。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1.《隧道设计规范》;2.《隧道施工规范》;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5.《隧道设计手册》;6.《隧道施工手册》;五、进度计划第1

4、~2周外文翻译;第3周熟悉资料,查阅文献,弄清设计意图;第4周写出开题报告;第5~7周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检算;第8~11周施工方法设计;第12~14周防水设计;第15周文整,答辩教研组主任签字时 间年月日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 目公路双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学生姓名戴斌飞学号20080061班级土0801-2专业土木工程1、研究背景伴随着西部经济大开发进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不可避免地要修建大量的公路隧道,建设中主要采用已积累了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洞分离式方案,但采用此方案的隧道净距至少应大于隧道

5、洞径的1~4倍,在特殊地质及地形条件的地区,从总体路线线形、线桥隧衔接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往往受到较大局限,尤其是在山岭重丘区,连拱隧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2、国内外研究现状连拱隧道1974年诞生于日本。虽然起步较晚,然而却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适宜一些特殊地形、地质条件,其它类型的隧道难以替代。2000年,日本对其国内近30座连拱隧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调查,平均双连拱隧道长度约220m,并且长度小于300m的隧道约占70%以上,95%以上的双连拱隧道长度不超过500m,都是在短区间采用。日本已修建了

6、许多连拱隧道,但只是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双连拱隧道的断面型式进行了研究,许多双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的控制基准尚未确定。到目前为止,最大跨度的连拱隧道出现在日本―大代古填连拱隧道,跨度为37.4m,中墙类型为整体曲中墙。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在连拱隧道及连拱型结构物修建方面已有的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但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和设计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在双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方法、中墙施工力学特性、围岩变形控制基准等方面,一直是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连拱隧道的许多设计、施工的标准还没有确定,只是

7、针对特有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近年来由于城市地下工程的增加和土地使用上的限制以及文物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需要,必须采用连拱隧道施工的情况增加了。同时,日本连拱隧道多为城市隧道或浅埋隧道,最大埋深不足25m的占70%,其中多数为地表有文物、住宅等要求严格控制地表下沉的结构物存在等情况。按照不同的施工方法,连拱隧道边墙处常采用扩大基脚(三导洞法施工)或两翼加强肋(中导洞台阶法施工)形式,以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国内有关双连拱隧道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中,隧道的设计形式主要采用双洞

8、分离式方案修建,在单洞单拱隧道施工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特殊地质及地形条件的地区,从线桥隧衔接方式、总体路线线型、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双洞分离式方案往往受到较大局限,为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连拱及小间距隧道方案则成为重要的可选方案,尤其是在地形条件等因素限制下的中短长度的隧道,采用连拱隧道形式几乎成为唯一的方案。目前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在建及拟建的高速公路及市政道路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连拱及小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