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

ID:10911752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_第1页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_第2页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_第3页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_第4页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摘要:《知性论》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的一篇重要的单篇哲学论文,近代以来得到许多如梁启超、侯外庐等这样的大学者肯定,他们肯定《知性论》是从辨名实相符或者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从知识如何产生的角度来论述对“性”这一概念的认识,王船山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从名实的关系来论人们的所谓“知”即现代所说的“知识”获得,二是批判浮屠、老庄、王阳明等派别各取一物来确定“性”的定义,是浅薄的,不能成立的。关键词:《知性论》;知;名实;体用知性论【王船山原著】6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摘要:《知性论》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的一篇重要的单篇哲学论

2、文,近代以来得到许多如梁启超、侯外庐等这样的大学者肯定,他们肯定《知性论》是从辨名实相符或者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从知识如何产生的角度来论述对“性”这一概念的认识,王船山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从名实的关系来论人们的所谓“知”即现代所说的“知识”获得,二是批判浮屠、老庄、王阳明等派别各取一物来确定“性”的定义,是浅薄的,不能成立的。关键词:《知性论》;知;名实;体用知性论【王船山原著】6王船山《知性论》注、译及其评论摘要:《知性论》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的一篇重要的单篇哲学论文,近代以来得到许多如梁启超、侯外庐等这样的大学者肯定,他们肯定《知性论》是从辨名实相符或者用现代术语

3、来说是从知识如何产生的角度来论述对“性”这一概念的认识,王船山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从名实的关系来论人们的所谓“知”即现代所说的“知识”获得,二是批判浮屠、老庄、王阳明等派别各取一物来确定“性”的定义,是浅薄的,不能成立的。关键词:《知性论》;知;名实;体用知性论【王船山原著】6言性者,皆曰吾知性也。折之曰性弗然也,犹将曰,性胡不然也!故必正告之曰,尔所言性者非性也。今吾勿问其性,且问其知①。知实而不知名②,知名而不知实③,皆不知也。言性者于此而必穷。目击而遇之,有其成象,而不能为之名,如是者于体非芒然也,而不给于用④。无以名之,斯无以用之也。习闻而识之,谓有名之必有实,而究不能

4、得其实。如是者执名以起用,而芒然⑤于其体,虽有用,固异体之用,非其用也。夫二者则有辨矣。知实而不知名,弗求名焉,则用将终绌⑥。问以审之,学以证之,思以反求之,则实在而终得乎名,体定而终伸其用。此夫妇之知能,所以可成乎忠孝也。知名而不知实,以为既知之矣,则终始于名,而惝怳⑦以测其影。斯问而益疑,学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以其名加诸迥异之体,枝辞⑧日兴,愈离其本。此异同之辨说,所以成乎淫邪也。夫言性者,则皆有名之可执,有用之可见,而终不知何者之为性。盖不知何如之为知,而以知名当之,名则奚不可施哉!谓山鸡为凤,山鸡不能辞,凤不能竞也。谓死鼠为璞,死鼠不知却,玉不能争也。故浮屠、老子、庄周、

5、列御寇、告不害、荀卿、扬雄、荀悦、韩愈、王守仁各取一物以为性,而自诧曰知,彼亦有所挟者存也。苟悬其名,惟人之置之矣。名之所加,亦必有实矣。山鸡非凤,而非无山鸡。死鼠非璞,而非无死鼠。以作用为性,夫人之因应,非无作用也。以杳冥之精⑨为性,人之于杳冥,非无精也。以未始有有无为性,无有无无之始,非无化机⑩也。以恶为性,人固非无恶,恶固非无自生也。以善恶混为性,歘然而动,非无混者也。以三品为性,要其终而言之,三品者非无所自成也。以无善恶为性,人之昭昭灵灵者,非无此不属善不属恶者也。情有之,才有之,气有之,质有之,心有之,孰得谓其皆诬。然而皆非性也。故其不知性也,非见有性而不知何以名之也。惟与

6、性形影绝,梦想不至,但闻其名,随取一物而当之也。于是浮屠之遁词曰三性,苟随取一物以当性之名,岂徒三哉?世万其人,人万其心,皆可指射以当性之名,不同之极致,算数之所穷而皆性矣。故可直折之曰,其所云性者非性,其所自谓知者非知。犹之乎谓云为天,闻筍葅而煮箦以食也。【注释】①知:知识。《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道、了解。《玉篇》:“知,识也。”②名:指事物的名称、概念。③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④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⑤芒然:亦作“

7、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⑥绌:不足,不够。⑦惝怳:模糊;恍忽。⑧枝辞: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⑨杳冥之精:指神秘莫测的神妙。⑩化机:变化的枢机。歘然:忽然。6三品: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三性:佛教认为一切法可分为善、恶、无记等三类: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