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

ID:1103756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_第1页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_第2页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_第3页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_第4页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把握地理课堂讨论时机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及求同存异。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加令人关注和接受。课堂讨论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有助于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品格,还可以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使地理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课堂讨论时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突出教学重点时,及时引入讨论教学内容存在主次之分,对于重点教学内容,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

2、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重要内容,在演示和讲解后启发学生讨论“若黄赤交角变大或者变小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范围和地球五带的划分会有何影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黄赤交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地球公转这一地理意义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突破教学难点时,适时引入讨论5针对高中自然地理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或原理,设计运用或环环相扣、层层分解的讨论,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地球运动中的难点之一“地方时概念,时区的划分以及区时计算、地球上两个日期范围的确定”。可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地方时,生活中能不能使用,进而引出人们对全球进行时区划分的必要及怎

3、么划分更有利于生活方便再次展开讨论。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跨国界区时计算训练,最后根据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全球两个日期的形成及范围的确定,结论是——日界线的地方时是几点钟,新的一天就占多大时间范围。通过这种递进式讨论,使学生对这一高考难点同时也是生活常识的知识难点得到突破。3.认知发生偏差时,恰当引入讨论在课堂讲授和做练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概念模糊不清,内容认知不准。如“北京时间”、“北京地方时”、“120°E经线地方时”的不同;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水田、旱地等的差别,这种认知不清会直接影响练习的正答率。又如,“内陆循环只发生在陆地

4、内流区域”、“等震线是地震等级衰减线”、“尼罗河谷地绿色长廊属于经度地带性规律”等错误认知。此时若能抓住这类易混问题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在比较纠正中加以解决,往往比教师“独白”、“一言堂”能收到更好的效果。4.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引入讨论5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影响,常常出现学生思维受阻,对教师的提问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不应立即解答,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理清思路、解决地理问题。如围绕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可设疑:今晚8时在天顶附近看到某一恒星,明晚8时在同一地方还能看到它吗?若不能应该怎么看?很多学生顿时“卡壳”,巧妙引导前后左右相邻学生讨论,最终得到正确答案,即

5、不能看到同一颗恒星,要提前3分56秒才能看到。而后又设问:太阳日和恒星日为什么都是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两个周期?谁是真正的周期?最终通过讨论大家得出最本质的答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这样看似问题解决了,实际仍然没有达到通过讨论来开发智力提高能力之目的,最后可留下讨论题:如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改变,从中会得到几种可能的答案?5.广泛联系实际时,灵活引入讨论地理教学常将课本知识与自然现象、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相联系,对这类问题,教师稍作讲解便可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如讲授“物体水平运动产5生

6、偏向”这一抽象知识点时,讨论雨伞上的水滴在转动雨伞时会怎样运动?今天放学回家请你帮助家长在刷碗池刷一次碗,当你放掉池中的水时,认真观察水的运动,思考为什么刷碗槽中的水会旋转着流出去,向哪个方向旋转?这一知识的解决为以后学习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可奠定基础。又如,很多地理谚语都是地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精辟总结,如“谷雨前后点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东风当日雨”、“早晨明霞,晚上泡麻”等。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农谚的科学性和使用范围,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智慧火花碰撞时,睿智引入讨论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及深化,拓宽知识视野,深化讨论

7、交流。如“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一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和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最大的高度角,也就是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角。可以启发学生讨论其分布规律进而得出计算公式H正午=90°-

8、φ±δ

9、。为了深化这一教学难点可开展讨论,当地方时为0点时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没有太阳的子夜是没有太阳高度角的,课本知识也只要求知道黑夜太阳高度角小于0°。但是,在南北极点周围的极昼范围内是有子夜太阳的,它会有什么规律?可以计算吗?通过大家讨论得出子夜太阳高度公式H子夜=δ+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