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

ID:11232104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_第1页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_第2页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_第3页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_第4页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浅谈中学语文三种语言的语感教学[内容提要]言语智慧教育作为一个言语教育哲学上的命题,在心理学上可以转化为语感命题,即言语主体通过言语图式对言语对象的深刻直觉的心智能力。本文试图将语感研究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力图探求中学语文教学中“精粹语言”、“目标语言”、“伙伴语言”这三种语言语感教学的不同途径。[关键词]精粹语言目标语言伙伴语言语感实践语感分析语文课通过学习言语,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海德格尔现代语文教学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2、教学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反对把人变成政治的人或者工具的人,主张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学的“语感中心说”,他把语感和语感教学从仅仅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和一种教学方法的地位提升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指出了语感教学的意义:语感是一个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培育敏锐、正确、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于是,语感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可同时,它也是个难点。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感觉是无法教学的,它具有先天性,完全靠学生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悟性。但事

3、实上,这些乍看起来好像无需思考的敏锐感觉其实是对语言文字表象感受和理性思考的高水平的和谐统一。随着心理学对语感生成分析的深入,语感被定义为是一种言语主体通过言语图式对言语对象的深刻的直觉的心智技能。既然是种技能,那它就能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这就指出了语感教学的可操作性。根据语感的心理学定义,我们发现培养语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语感图式。所谓语感图式,就是主体在言语实践中预先存在的以有关言语经验、言语知识的体系,即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我们之所以不采用“认知结构”这个概念,是因为认知结构是个静态的概念,与之相比,“

4、图式”是运动的,它的主动加工机能决定它是不断发展的,这一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语感图式的动态表现分两种可能,一种是顺向输入,即6语感图式同化言语对象,将新的言语信息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之中。另一种是逆向输入,即语感图式顺应言语对象,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派生或者重新组建新的图式。明白了语感图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我们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不同,这些方法的选择运用也有所不相同。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内容选择了教学方法。现代语言学将学习语言划分为“目标语言”和“伙伴语言”,

5、“目标语言”指作为学习蓝本的语言素材,作为学习蓝本,这种语言素材必定是高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准。“伙伴语言”是指学习者当时的语言水准,即学习者与水平相近的伙伴交际时经常运用的语言。洪镇涛先生的“语感训练说”在此基础上,将中学语文课本的教材内容分为精粹语言、目标语言和伙伴语言三大部分。本文就试图探讨这三种语言不同的语感教学途径。精粹语言所谓“精粹语言”,就是指我国古典文学中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华部分。我认为这颇类似于王荣生先生所划分的定篇概念。在人教版的初中课本中主要表现为古代诗歌、词、赋、韵文和散文。对于这种语言的语感教学应倾向

6、于语感实践,重在让学生感受积累。一、涵咏体味,获取语感诵读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对精粹语言的学习光是诵读不加涵咏是远远不够的。所谓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究方法。曾国藩说:“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泉之灌稻。泳者,如鱼之游泳,如人之濯足。……善读书之人,因视书如水,视此心如花,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当然这是大师的境界,但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只有沉入体味,才能感觉出文言文的精练含蓄之美,才不会对老祖宗的文字有味同嚼蜡之感。例如读“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时候要感受到那份内心的宁静

7、;读“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时要体味到那份孤独和自我排遣;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时,要感受到戍边战士思乡恋家的柔肠;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体味出那份出世智者的放达和自在。读文不仅读出颜色来,读出声响来,更要读出感悟和共鸣来。在语言实践中,通过对语言作品的潜心的、反复的吟诵,不断丰富和积累对语言文字的体验、体味,进而体悟到文章的妙处佳境,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或同化。二、熟读成诵,积累语感由于学生的阅历和程度不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每一篇古文都能做到涵泳。所以那些还未能

8、完全被学生理解体味的文章,更要要求学生背诵。虽然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但是也不排斥在背诵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因为学生总是要长大,有些东西他们现在不理解或者理解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将来会慢慢理解,而且记住的东西通过反刍,语感图式不断补充强化,6印象反而更加深刻。所以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这种积累的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