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

ID:11253347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上传者:U-2149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_第1页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_第2页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_第3页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_第4页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  语文教学中的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如何把课文作为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呢?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渗透“写”的。  一、抓住读写结合的好形式――仿写  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是每个小学生先天具有的。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小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从小学生的穿衣吃饭、唱歌跳舞到写字作画,无不如此。所以学生在学习写作及训练时,也需要例子和范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练书法有了字帖,自然会得心应手。仿写,正好把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一)仿写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后,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1、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2、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  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时候却是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叶、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仿写课文的结构,训练“言之有序”   有些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对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很有借鉴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又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做风车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也是学生仿写训练的范例,课文通过描写牛顿看安装风车看得入迷,次数多和时间长来体现牛顿对风车特别感兴趣,而后让学生仿照这段的写法,把自己喜欢干什么和怎么喜欢的写出来,就是以课文中的段落为范例告诉学生如何围绕一个意思,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三)仿写课文的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的。  二、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一篇文章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一)抓住课文空白点补写。如《少年闰土》中写闰土雪地捕鸟这一段,文中省略了闰土捕捉到的一些鸟的名称,让学生填补。这样“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鸟的种类的储备,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如《爬天都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边小泡泡中出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提示。由于已有前面老爷爷和我的相互鼓励作为铺垫,于是,让学生在小泡泡中写下自己的体会就水到渠成。学生写出了:“他们攀上天都峰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看到天都峰顶那美丽的景色,去触摸那七彩的云端,唯有努力攀登,永不放弃”……。  (二)抓住范文的特点仿写。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了《桂林山水》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构篇方式,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  (三)抓住课文的情境空间续写。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于是,教师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因此,效果颇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