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

ID:11274641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_第1页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_第2页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_第3页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_第4页
资源描述:

《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永久性下腔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放置预防肺栓塞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病理(一)静脉壁的损伤静脉壁损伤时可击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导致血小板的凝聚、黏附形成血栓。(二)血流缓慢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因为静脉血流缓慢,在瓣窦内形成涡流,不仅击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血小板在血流中轴移向内膜,促成血栓形成。(三)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2、二、表现临床和分型(一)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二)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大腿肿胀,下肢肿胀往往并不严重。局限在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前有深压痛,作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导致小腿剧痛。(三)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表现为全下肢普遍肿胀、剧痛,股三角区、月国窝、小腿肌

3、层都可有压痛。分股白肿;表现体温升高和脉率加快;股青肿:表现皮温降低呈青紫色。如果股白肿治疗不及时往往转变成股青肿。[摘要]目的评价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YT)患者中预防肺栓塞(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全部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采用B/BRAUNVENATECHTMLP滤器,滤器均位于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中.结果18例滤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手术均获成功,无滤器释放不全、穿孔、脱落、移位、出血和滤器释放通路血栓形成。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

4、1-26个月,未出现滤器移位、倾斜、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PE)。结论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以安全和有效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且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关键词]肺栓塞/预防;下腔静脉滤器。1、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8例、女10例,年龄26-80岁,平均57.4岁。左下肢(DVT)13例,右下肢(DVT)5例。发病时间2-30天,平均12.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患肢肿胀、疼痛,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Homans阳性,患肢周径比健侧粗2.0-13.5cm,平均5.4cm。同时患者发病前有

5、外伤、手术、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病史。本组全部病例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混合型15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1例。术前均常规行胸片检查。一、置入永久下腔静脉滤器的方法:本组18例均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B/BRAUNVENATECHTMLP)。全组病例均经股静脉入路释放滤器,滤器的置入在下肢(DVT)治疗前,DSA下经健侧肢体采用SeIdinger技术股静脉穿刺,插入6F血管鞘,送人5FCobra导管造影,明确肾静脉开口位置以及下腔静脉无异常后,导入滤器释放器,使其尖

6、端位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以下1-2cm处,释放滤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释放完毕后拔管,局部压迫10-15分钟,摄片作为随访对照资料。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本组18例均采用抗凝溶栓保守治疗,即患肢足背静脉穿刺,阻断大隐静脉,患肢足踝上方绑止血带,压闭下肢浅静脉而保持深静脉通畅。注入尿激酶25万u溶于50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每天一次,药物经交通支到达深静脉,从而在局部起到溶栓的作用。同时经此通道注入低分之右旋糖酐500Ml,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塞通200mg溶于250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每天一次,连

7、用14天。皮下注射低分之肝素5000u,每天1-2次,连用14天,定期检查PT、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溶栓治疗完成后,口服华法令2.5mg-5.0mg每天一次,查凝血酶原时间,按国际标准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使INR值维持在2-3之间,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天一次,至少3个月以上。2结果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NT)的治疗结果:本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中,均采用抗凝溶栓保守治疗,患肢疼痛缓解,肿胀消退,肌张力恢复正常。患肢周径逐渐缩小,由治疗前较健侧粗2.0-13.5cm,平均5.4c

8、m,缩小至较健侧粗0.5-2.5cm,平均1.5cm,彩色Doppler证实静脉再通或部分在通。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过敏反应,有一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经治疗和调整用药量后缓解,其余均未发现脑部、泌尿和消化道等部位出血,治疗效果满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