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

ID:11278449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_第1页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_第2页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_第3页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_第4页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疳证辨证论治之我见论文【摘要】“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疳证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freel。3.2体质量低下: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3.3毛发干枯。3.4面色萎黄。4疳证的病因、病机4.1疳证的病因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脾胃受损加重,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证。或由于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等药物,耗损阴液而形成。4.2疳证的病机《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高

2、度阐明了疳证的病机。概括而言“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疾病久治未愈;或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日久损伤了脾胃之阴,而形成疳证。”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因脾胃受损程度不一,病程长短有别,病情轻重差异悬殊。脾胃阴液受损之初,肌肤失荣不著者,为病情轻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4.2.1基本病机阴损生热。4.2.2常证病机厌

3、食转疳:小儿厌食日久,营养不足,津液大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羸瘦,转成疳气。它病转疳:因小儿患久吐久泻等疾病,致使津液受损,形成疳气。积久成疳:小儿伤乳、伤食若不能合理调治,则转成积滞。进一步迁延失治,积热内生,耗损津液,形体日渐羸瘦,转化成疳积。虫积成疳:临床最常见的是蛔虫等寄生虫久居肠中,吸食人体阴津血液等营养,导致阴津受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消瘦,转成疳积(蛔疳)。气液大伤:疳气和疳积若久治不愈,脾胃日亏,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导致气液大损,阴血匮乏,难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身体日渐羸瘦

4、,形成干疳。干疳重者脾气衰败,阴液败亡,阴阳离决,可致卒然死亡。4.2.3兼证病机疳之常证,失治误治,导致脾胃虚衰加重,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累及肺、心、肝、肾四脏,而出现各种兼证,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也。脾病及肺:脾病及肺,肺阴受损,阴虚生内热,出现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同时由于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脾病及心:脾病及心,心阴受损,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心疳”,又称“口疳”。脾病及肝: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则视物不清,

5、夜盲目翳者,谓之“肝疳”,又称“眼疳”。脾病及肾:脾病及肾,肾之阴精不足,阴损及阳,阴阳两亏,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称为“肾疳”,又称“骨疳”。阴损及阳:脾虚日重,阴津大亏,阴损及阳,阳虚水泛,全身浮肿,称为“疳肿胀”。5辨证论治5.1辨证要点主要辨清常证与兼证,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兼证分肺疳、心疳、眼疳、肾疳与疳肿胀。若皮肤紫癜者,为疳证之恶候,提示气血大衰,血络不固;若出现神萎息微,杳不思纳者,为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5.2治疗原则:养阴生津,理脾消疳。5.3

6、分证论治5.3.1常证(1)疳气证候表现: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心烦起急,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于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消耗性疾病耗伤脾胃阴液转化而来。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振;脾虚则可导致肝木亢盛,故见情绪激动,易发脾气;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为脾胃阴液受损之象。治法:养胃生津,理脾消疳。方剂:白术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第5版教材、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等选用资生健脾丸。方解:人参、

7、白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共为君;葛根生津止渴为臣;藿香叶、木香芳香理气,使其补而不腻。全方共奏健脾强胃,生津消疳之效。加减:纳差明显者,加香稻芽开胃进食;阴津受损明显者,加沙参、麦冬清养胃阴;有虚热者,加银柴胡,胡黄连清虚热。(2)疳积证候表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

8、于虚实夹杂证候。病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食欲不振,发稀结穗,形瘦面色无华;胃有伏热,脾失健运则能食不充形骸;心肝之火内扰故夜寐不宁,脾气急躁;积滞于中,络脉瘀阻,故腹膨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薄腻,脉细数均为脾虚夹积之象。治法:导滞祛积,理脾消疳。方剂:消疳理脾汤加减。《医宗金鉴》。第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疳积散,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肥儿丸。方解:麦芽、神曲消食导滞为君;三棱、莪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