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

ID:1150043

大小:237.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8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_第1页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_第2页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_第3页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_第4页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_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_强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46·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强昱内容提要: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普遍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严重影响了老子思想的真理性光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小国寡民”的论述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老子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各方面分析,原来“小国”意指小政府大社会“,寡民”为寡欲之民。结合“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等论述,老子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完整地贯穿于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解释中,构成了全部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侧面。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天下神器春秋末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旧有秩序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愈来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不断走向

2、强盛的诸侯国的挑战,甚至于逐步走向了灭亡的境地。在这一社会转型的重大关头,老子以其过人的智慧考察了过去历史文化发展面临的内在困境,提出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案,对未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人类精神创造中的宝贵财富①。一、小国寡民现实的价值关怀反映于社会政治理论,必然存在着不同的规定。这就要求哲学家对此做出完整系统的说明,与各方面的论述和谐统一。如果能够清楚地把握具体文本的内涵,言简意赅的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蕴藏着的丰富而深刻思想,纵使文字表述十分简略,增加了我们分析理解的难度,但不妨碍我们与老子心灵世界的沟通。与形上学的广受赞誉截然相反,老子的社会政治理论遭到了许

3、多不应有的曲解,最为典型者就是著名的“小国寡民”之论。参照排比有关的文献“,小国寡民”的论断其实潜藏着许多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民少国小显然是大多数人对“小国寡民”最为直观的印象,我们不能排除老子文本中存在这一观念的可①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03年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与东亚价值观”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之一。引用底本为《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符

4、号有所改动。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47·能。但是在根本内涵上“,小国”不能理解为国土疆域面积狭小势力单薄,而应当作政府职能单一解,就是我们今天流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意思。同理“,寡民”不是人口稀少的部落,而是指人民心灵纯洁没有欲望丛生的困扰。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彼此不可分离。根据文意可以判断“,小国寡民”是认识的结论,建立在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上。首先“,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至“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明消除了物质占有土地掠夺的欲望,彼此之间不会再发生侵略的战争,人民的生命至少将不因社会制度的驱使遭到消亡。其次“,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乐其俗”,表示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

5、足以提供单纯简约的生活条件,当然不会有索取于外的欲望冲动,打破自然与人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后则描绘了一幅安宁的田园景象,揭示“小国寡民”取得的实际效果。这里面不乏幻想的成分,可是基调却在于如何实现个体自我的自由,摆脱人类社会无止尽的矛盾纷争造成的人性的沦丧。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三章)的论断,就是提出“小国寡民”治理国家观的潜台词。因为“尚贤”的价值评价瓦解了原本宁静的心灵秩序“,不争”的自我欣赏于是从人类生活中隐退。“难得之货”在日常生活中为“贵”上升为普遍的流行,为了私欲的满足不惜为“盗”,社会秩序愈加动荡。追究这些

6、是非曲直生起的原因,必须是从根源上“不见可欲”,最终能够保持“心不乱”的状态。心灵受到各种经验现象的刺激,引起了情感欲望的无度沸腾。老子没有欲望是万恶之源的观念,仅是认为欲望的放纵超出了应有限度,每一个体又受到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成就的迷惑不能节制,无可挽回地背离了“婴儿”的固有纯洁。人类沉沦于自我的精神物质的创造中不能自拨,与生理需求的适度满足存在着实质的不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的系列论述已明确指出“,居善”的人类最适宜的环境为“地”,以能够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为前提,奠基于对自然与客观存在的认识基础上,而且离开了主体自

7、我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能把握。心灵的最佳存在状态就是像深渊那样凝湛深沉,给予别人的如果是慈爱的仁惠,一定会成为人际交流的珍贵馈赠。言谈之善就是言而有信,表里如一。“治”之“正善”与道家强调的“无为”原则毫不矛盾,因为真正的善政必然反映了“无为”的精神,否则不能实现“治”的安宁和谐。接人待物乃至具体的实践活动,所从事的工作都可以游刃有余,就是“事善能”之意。“时”的永远恰如其分检验着“动善”的合理存在范围,由于自我的现实存在意义必须体现于自觉的能动创造中,能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