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

ID:11521068

大小:3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2

上传者:U-2174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_第1页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_第2页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_第3页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_第4页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成王之道与成圣之道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其中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郭店《老子》甲本是抄写年代最早、思想语言最优的《老子》版本,与其他《老子》版本相比,具有六大优点:一是,郭店《老子》甲本出土于荆门郭店战国楚墓,抄写年代在战国中期之前,且早于郭店《老子》乙本、丙本,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离《老子》原本时间较近,接近《老子》原本。二是,郭店《老子》甲本章次之间逻辑关系严密,也没有前后矛盾的现象,构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三是,郭店《老子》甲本重在论道(只有一处论德),这与老子是道家思想相符,老子是道家思想,不是道德家思想。四是,郭店《老子》甲本不讲鬼神,不讲权术,不讲愚民。五是,郭店《老子》甲本不直接批判儒家,体现了道家的包容精神。六是,郭店《老子》甲本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没有语言模糊和含义玄虚的表述,不重复,不罗嗦,简约而丰富。   郭店《老子》甲本不仅是抄写年代最早的《老子》版本,而且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大超过其他《老子》版本,郭店《老子》甲本应为《老子》祖本的传抄本,即《老子》真经的内容。郭店《老子》甲本论道不论德,可以称为《道经》(《荀子?解蔽》记载,确实有《道经》一书)。郭店《老子》甲本虽只有一千余言,却已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人生论和政治论两个方面。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老子跟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思考着个人安身立命的可能和社会发展的命运。  一、从人到王的人生论:人法道;成为王  老子的人生论,旨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为现实的人生构建出一个可能的人生,即构建出一个终极价值和终极理想。  (一)人从哪里来?道是本源  在天地之前,一定有一个终极的先在的东西,它蕴含物的一切差异和特征。  有将?成,先天地生。  它整全而隐微,不依赖他物,独自存在永不改变。不仅是天地的本源,还可以作为天下万物(包括人)的本源。  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通过经验认识无法企及它(道早于天地,早于人类),因此无法命名,可以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未知其名”和后文的“道恒无名”的表述是一致的。  经验认识无法企及道,所以老子只能勉强命名。为了对道自身的理解,老子对道勉强概括为四个属性:大、逝、远、反,即伟大(完满)、流逝(运动)、深远(永恒)、对反(相反相成)。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实际应为“吾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反”。这种表达的转换是修辞的需要,用顶真修辞能达到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二)人到哪里去?道是归宿  在宇宙中,具有完满性的有四个,那就是道、天、地、王。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其顺序没有把作为本源的道放在最前面,是表达习惯的需要。天地具有重要位置,是人们的共同认知,所以先说天地,同时老子认为,除了天地,还有道和王也一样具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表述为“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已经把王列入四大之一。老子再次特意强调,在宇宙中,王是其中之一,王可以与道、天、地处于同样的位置,这是为了说明人有成为王而与道、天、地同大的可能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四大同在宇宙之中,说明道不在宇宙时空之外。道和物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关联的,所以天、地、王与道同构成宇宙中的四大。   值得注意的是,王不是具有阶级性的侯王,郭店《老子》甲本中另有侯王的概念。王是人的理想人格状态,王能够贯天、地、人而通道。《春秋繁露?王道》中提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  (三)人实现完满的途径:人法道,成为王  在四大中,道、天、地都是客观的,没有主观意志,它们自始至终是自足完满的;而王是人的理想人格状态,在成为王之前的人,具有主观性、自主性和欲望欲求,人本身是不自足不完满的。人只有自身成为王而实现完满的时候,才能与道、天、地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构成宇宙中的四大。王是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理想,这就为作为不完满的人确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人如何成为王而实现完满呢?老子在这一句中给出了答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应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这种表达的转换上文提到过,是修辞的需要,用顶真修辞能达到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人要成为王而实现完满,实现的途径就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人法道,是因为人从道哪里来,道是本源,道自身是完满的;人法天、法地,是因为天地依据道得以生,天地承载万物且涵养万物,天地也是完满的;人法自然,是因为人的自然状态也是接近道的状态,同时人有自身的规定性,这是区别于道、天、地的。  自然不等同于当今意义上的自然界和大自然,不是与社会(或文化)相对立的自然,而是指自身的本然(自:自身、自己;然:本然、本来状态)。人法自然,就是人以自身的本然为法则。  人只有同时法道、法天、法地、法自然,才能成为王而实现完满,与道、天、地同为宇宙中的四大。  1、人法天地  (1)天地的虚空  越是虚空柔弱,越是有力量,越是接近于道。风箱的空间是虚空的状态,却又是实有的力量。天地之间也如此,虽然虚空,却贯通天地,阴阳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之间,其犹橐?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天地的虚静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万物生长不息,其中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2、人法自然  (1)人的自然状态:赤子   人是不自足不完满的,人具有主观性、自主性和欲望欲求,人与道之间常常出现一种分离状态。而婴儿就是人的自然状态,是接近道的状态,老子于是提出“比于赤子”的观点,为人法道作一个比喻和参照,认为具有厚德的人,就像婴儿一样。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德是指物与道相统一而具有的本来属性、本真状态,而不是指社会意义上的道德之德。成年人无法也没有必要完全返回婴儿状态,所以老子只是用婴儿打个比喻(“比于赤子”)。把婴儿仅仅作为比喻,而不是把婴儿作为终极目标,还说明老子认同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老子并不反对文化,只是文化要符合人的自然,当文化背离人的自然,文化则对人构成异化。  婴儿是少欲的,只有本能的合理的生理欲求,没有主观异化的社会观念,婴儿不会因为虚妄的社会观念而自我意识到冲突、矛盾、迷失和苦痛;婴儿与他物和谐相处,婴儿不对其他生命体产生伤害,因此别的生命体也不会对婴儿产生逆反。  ???蛇弗?,攫鸟猛兽弗扣。  婴儿精气、和气都是一种和谐状态,因此也不会出现身心上的病变;婴儿保持了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接近道的状态。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  而成年人受到社会观念的异化和主观欲望的支配,表现为贪生、纵欲、强盛,而贪生就会病变,纵欲就是强为,强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成年人法婴儿(自然)的状态,就是一种童心、单纯、安静、少欲、和谐、简洁、自由、平常心的状态。  (2)人的自然原则:知足知止  老子认为,对人来说,有三样东西经常被人们所珍视,那就是身、名、货,即身心、名望、财富,这三样东西的轻重位置如果没有一个平衡的评估,人就会给自己增加负担,而远离生命本身,其个人之自由就无法得以实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身心、名望、财富三者的关系中,其身心是内在的,名望和财富是外在的、是身外之物。身心是目的,名望、财富只是手段。如果把名望、财富作为目的,身心作为手段,那就是本末倒置,身心就会成为名望、财富的奴隶,就会远离自身和自由。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老子不彻底否定名望、财富的作用,因为名望、财富也是实现身心自由的必要手段,但要把身心作为目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尺度,要知足知止。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人法道  (1)道的运动规律:对反(相反相成)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的运动方式是反(对反),反是“道的四性”(大、逝、远、反)之一,反的基本形式是有和无的相反相成。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道蕴含着有和无两个要素,有和无是相反相成的。有和无相对区别,同时有和无是道的一体两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和无相互转化,有中蕴含着无,无中蕴含着有。天下之物生于道,而道包含有和无两个要素,故云“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和后文的“有无之相生也”表述是一致的。  学界普遍认为无是道,恐怕是一种误解。如果道是无,物是有,那道就不能作为物的本源,本源应蕴含着现象的一切差异和特征。如果道是无,物是有,老子就不会说“有无之相生也”。如果道是“无”,老子就不会说“吾强为之名曰大……”,而会说“吾强为之名曰无……”。  人法道之动(反),就是要认识到相反相成的基本规律,消解二元对立的狭隘认识和非此即彼的虚妄价值判断。  (2)道的运用规律:柔弱  上文提到“弱也者,道之用也”。人法道之用(弱),就是要做到简朴、淡泊、低调、平常心。老子反对已经错误地把外物作为目的去追求,还因此而锋芒骄横,强势结党,这样的人必然是远离身心,自找危险。  持而盈之,不不其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们周遭的现实,与老子描述的人之完满状态有很大的差距,但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差距,正因为难以实现而又可能实现,它才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且愿意为之而努力的精神理想。   老子在论述人成为王的过程时,没有按照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先后顺序,而是按照法天地、法自然、法道的顺序(贯天、地、人而通道),这符合《春秋繁露?王道》的表述顺序:“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  二、从侯王到圣人的政治论:侯王法道,成为圣人  老子的政治论,旨在探索理想的社会形态,即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决定了社会的矛盾纷争,老子试图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解构统治者的权威(从侯王到圣人),实现人民自富、自化、自正、自朴的理想社会。  (一)理想的领导角色:成为圣人  1、成为圣人的途径: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侯王的特征是智(分别心)、辩(巧辩心)、巧(狡诈心)、利(功利心)、伪(虚伪心)、虑(算计心),侯王如果绝弃之,即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则可以成为圣人,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人民就不会为非作歹,就能回到质朴状态。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2、圣人的角色定位:处下不争,知足不强  圣人做到了处下、不争。处下、不争就是民主,就是服务,就是民本思想。处下、不争,也就得到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老子反对等级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前卫的。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处下、不争,还表现为廉洁、不贪、知足为足。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圣人的廉洁知足,还表现在和平外交上,不霸道,不侵略,军队是用来防御的,不是用来侵略的。不得已而用之,胜利而不骄横。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圣人微妙玄达、谨小慎微、充满敬畏,而又焕然敦厚、宁静超脱。遵循大道,不欲尚盈。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二)圣人的治理原则:无为  1、无为故无败   侯王的一切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为,这种为必然是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同时这种为必然也会引起社会的动乱,所以老子主张圣人之无为。圣人坚守无为,无为就是法道,遵循和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以主观欲求进行干预,这种人为的干预将意味着失败。为是人为,违背了自然,无为就是反对人为,维护自然之状态。无为的状态就是不欲、不教、辅万物之自然。如果说无为是遵循事物本身的内在机制,为则是人为之主观控制。为、无为,是针对行为而言,执、无执是针对观念而言。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不教化的思想也是很前卫的,因为教化就是意识形态,就是虚妄价值构建,就是人为干预自然状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利益而进行的愚民手段,这种教化就会对人民构成一种异化和侵犯。如果统治阶级不进行教化,而是坚持自然之道,万物则会自我进化,这样天下反而安定。圣人不教化的另一层意思是,身教重于言教,圣人用自身的道性和修养去影响别人,修复侯王们纷纷犯下的错误。  老子先提出圣人的概念,接着提出侯王的概念,是为侯王提供一个理想目标――成为圣人。道恒无为,侯王法道成为圣人,圣人则坚持无为而治。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2、无为不消极  无为是积极的,无为是为了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相对为来讲的。为是人为,而无为是反对人为,而要坚持自然规律,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  如果把无为解读为消极,解读为无所作为,那就把老子的思想歪曲了。老子的无为,是为了合理的科学的理想的治理,无为不仅不消极,相反是积极的,老子在讲无为的时候,都是带着目标和理想的。   老子主张,要做好大的事情,得从细微之处入手。看得太容易了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问题看得很难,最终反而不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老子承认事物的相对区别,但认为事物是相反相成的,不主张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圣人坚持无为、不言、不居,反而把事情做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老子主张道物结合,既要体悟道,又要认识物。认识物的规定性后,人们就会知道它的界限,知道了事物的界限就不会有危险。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老子还非常重视防微杜渐,主张处理在矛盾尚未出现的时候,治理在混乱尚未发生的时候。处于安定之时,就容易把持;事物尚无征兆,就容易谋划。处理脆小的问题,还能够分判;细微的问题开始萌芽时,还能够驱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在老子的论述中,一方面反对为(“为之者败之”),另一方面又多次提到要为(“为无为”;“为而弗恃也”;“为之于其无有也”),这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当提倡为的时候,为的对象仍然是无为。“为无为”,为的是“无为”;“为而弗恃也”,为的是“弗恃”(不占有);“为之于其无有也”,为的是“无有”(没有发生时)。这三个为,实则无为。  3、无为以公正  由于经验认识无法企及道,道是不能言说的,凡是能够言说的都不是本源的道。体道不能通过经验的认识实现,而是要超越于经验认识和感官欲求;体道还需要消解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排除个人好恶的虚妄价值判断;体道不是普通智力的功利目的所能达到的,需要进入一种静默的生命体悟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同一,达到玄同的境界,玄同是深奥的同一,是一种整全思维,这是体道的方法。玄同之心不仅是体道的方法,还是一种公正之心。不以私利分亲疏,不以私利分厉害,不以私利分贵贱,这还是一种博爱思想。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人民不需要人为去教化,教化就是虚妄价值,就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人民变得巧智多多,人心杂乱。春秋时期动乱的原因就来自侯王自身不正、强作妄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下大乱。天下已经大乱再治理就晚了,社会已经无救了,还不如顺应时势。   “以正治邦”,是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因为不正,所以天多忌讳、民多利器、人多智、法物滋彰。因为天多忌讳、民多利器、人多智、法物滋彰,所以民弥叛、邦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要以正治邦,就要无事、无为、好静、不欲。圣人做到了无事、无为、好静、不欲,人民就会自富、自化、自正、自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对理想社会图景的描述,这种理想之社会,才是真正平等、自由之社会。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认为,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自发秩序理论主张自发的扩展,而不是自觉的规划,主张自然,而不主张人为,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   老子作为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提出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本源之道,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在老子的哲学里,道和物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道是物的本源和归宿;人法道成为王实现完美,则与道同大;侯王法道成为圣人遵守无为,则与道同在。老子立足物推导出道,立足人推导出王,立足于侯王推导出圣人,这是实然和应然的关系,是现实和理想的关系。老子的哲学高度,在现在看来也仍然是积极的、进步的。老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