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

ID:11913245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4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_第1页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_第2页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_第3页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_第4页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特点,探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20例GIST中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MRI和CT均发现肿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可坏死,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等、高信号。结论:CT、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并可清楚定位提供肿瘤及其与毗邻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着较高价值。【关键词】胃肠道

2、;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目前,GIST别定义为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发,表达KIT蛋白,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以往由于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通过对2003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GI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胃肠道间质

3、瘤的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0例,其中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0~81岁,平均52.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腹部包块11例,消化道出血8例,贫血6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1.2检查方法20例GIST中,13例CT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平扫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6例进行后处理重建CTA。7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PhilipsGyroscan1.0NT,常规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SE-T1WI)、T2WI及增强扫

4、描。2结果2.1CT13例GIST均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部分(8/13)见不完整包膜,密度不均匀,肿块向腔内、外生长,直径8~158cm;9例肿块内部见不规则大片状坏死液化灶,典型病例肿块内可见气体进入,其中4例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血管造影检查(CTA)显示供血动脉增粗。本组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大征像。1例肿块不规则,包膜不明显,伴有肝转移。2.2MRI7例GIST,大部分(5/7)边界清晰,可见不完整包膜及肿块内不规则坏死区,直径5~18cm。T1加权图像上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等、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较明显强化;2例可见肿块内

5、出血,坏死和出血MRI信号具特点。对周围器官或组织有不同程度压迫、推移征象,恶性病例分界不清。2.3病理结果20例均手术探查,肿块直径6~18cm,肿块内部可见坏死,8例可见不完整包膜;11例获切除1例因与大血管粘连明显而仅活检。肿瘤黏膜下生长为主,向腔内或浆膜外扩展,其中11例诊断为恶性GIST。免疫组化检查,20例GIST中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6例,人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18例,c-kit(CD117)阳性3例,神经源性特异标志物(S-100)蛋白阳性2例。3讨论8胃肠道间质瘤是较少见的黏膜下肿瘤,据估计,其占胃肿瘤的1~3%,小肠肿瘤的20%,结肠直肠

6、肿瘤的0.2~1.0%。就分布部位来讲,约70%的GIST发生于胃,20%发生于小肠,少于10%的病例发生于大肠,偶见于胃肠道外的肠系膜、腹腔、腹壁。本组1例同时发生于胃和肠系膜。3.1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较女性多见。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腹部包块,胃肠道出血、贫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质量下降等也较常见,有时可有肠梗阻症状。这些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通常在肿瘤较大时才出现,或在体检时偶然发现。Nishida等[2]认为GIST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大于3cm或出现坏死溃疡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3.2CT检查结合本组结果及文献,笔者认为常规上消化道钡餐检

7、查对十二指肠的GIST较有帮助,但对空回肠的GIST则常不能发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病灶隐匿、尤其是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有重要诊治价值,而B超和CT均能对病变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作出较准确的评估。尤其是CT,病灶显示清晰、正确,周围结构关系显示清楚,是小肠GIST的检查首选[2]。在CT表现上,小肠的GIST:①可呈多种形态,但大多境界清晰光整,即使是巨大的恶性GIST,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也相对轻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