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

ID:12062441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_第1页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_第2页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_第3页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_第4页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_第5页
资源描述:

《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儿童学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社会的期望、标准一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亲子间的控制性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制。通常,在儿童一两岁时,当父母要求他们自控、而他们也意识到了周围人的要求并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一定能力时,儿童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在儿童早期,“自控”常以“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3]。儿童是怎样从“外控”走向“自控”的,这是发展心理学者非常关心的课题,从70年代末期以来,国外对此问题有不少研究,本文拟对这些研究作概括的介绍。   1关于父母控制策略的研究   一般来说,儿童一岁以后,父母就开始关注孩

2、子自控能力的培养了,因为这时候,孩子在运动、语言能力等方面迅速成长,开始追求自主,这对他们的父母是一种挑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亲子交往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家长对孩子不再是单纯的宠爱、依顺,而是开始拒绝儿童的要求,同时向他们提出要求,这就是家长的控制、即外部对儿童的社会化施加影响的开始[1]。   1.1父母控制技能的概念   关于父母的控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Schaffer和Crook(1980)提出了“控制技能”这个术语。他们认为,控制技能是指成人用来改变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方式的行为,其作用是引导儿童的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制止某些倾向,增

3、强另一些倾向。Flavell(1977)认为,控制技能是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所用的“促进、制止、命令(监督)、引导、设计(塑造)”的行为。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的交互作用中,总存在着控制技能,这种技能在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中更为显著,尤其在学前阶段。   1.2控制技能的分类   研究者一般把控制技能分成两大部分:身体控制和言语控制[4]。他们发现,父母对儿童的身体控制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减少,言语控制则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多。   控制策略是父母运用他们的控制技能来控制孩子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有研究者根据父母控制策略中包含的控制力度的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强控制型和弱

4、控制型。强控制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评、否定控制等;弱控制策略包括间接命令、说理、协商等。研究发现,弱控制的父母行为,如建议和解释与儿童的顺从呈正相关。强控制策略,如批评和斥责,与儿童的对抗和生气呈正相关。弱控制型策略能激起最理想的唤醒水平,它能帮助儿童较好地去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与之相对,父母的否定与强控制可能导致儿童的焦虑、恐惧、生气和挫折感。   2关于儿童顺从行为的理论   2.1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把顺从看作强化的结果。它认为正强化(表扬、奖励)可以加强目标行为——顺从。惩罚则用来遏制不顺从行为。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顺从行为,是因为不顺从时受到惩罚

5、,而顺从时受到奖赏。   Patterson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对抗行为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控制和压力。如果儿童的对抗行为成功地使父母放弃了他们最初的要求,那么儿童以后的不顺从概率就会增加,因为对父母反抗的成功强化了儿童的违抗行为。   Wahler特别强调正强化在导致儿童违抗行为中的作用,比如父母对儿童不顺从行为的注意会强化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自父母的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能导致儿童的不顺从。   2.2社会剥夺理论   五六十年代盛行的社会剥夺理论曾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社会剥夺引起人想“依赖他人”或“被他人接受”的动机,而社会满足会降低这种动机。当

6、这种动机被唤起时,儿童会处于一种随时准备取悦别人和接受别人影响的状态。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剥夺(如爱的收回)的效果依赖于因社会剥夺而引发的焦虑的大小。   2.3互惠理论   Maccoby和Martin提出,顺从有两种,一种是以互惠为基础的“接受性顺从”,另一种是出于情境压力的“情境性顺从”(如,惩罚的威胁或父母允诺将给儿童以奖赏)。他们认为,如果父母表现出准备接受儿童的影响的状态,那么儿童接受父母影响的准备状态也会增强。Damon(1977)的研究表明,父母与儿童合作,儿童也愿意与父母合作;父母信赖儿童,儿童也愿意相信父母,并与父母合作。他还发现,七八

7、岁的儿童会考虑到“交换”而决定是否顺从父母。Berndt(1979)的研究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在判断别人的行动或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归因时,还不能使用互惠标准,而6岁以上的儿童则要考虑是否互惠。Cox(1974)的研究发现,如果成人刚才依从了儿童的请求,那么随后儿童也更可能顺从成人的要求。   2.4归因理论   归因研究者把儿童顺从的原因归为两种:一种是儿童自身的原因,一种是外部原因。他们认为,这两个原因在顺从行为的产生中有重要的激发作用。依据归因论,如果儿童顺从父母的温和的控制策略,那么这时的顺从会被儿童体验为自己主动做出的,是心甘情愿的。而对父母强控制的

8、顺从则倾向于归因为外部因素,在性质上更多一些情境性。   把这四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