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

ID:12182316

大小:4.81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7-16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_第1页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_第2页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_第3页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_第4页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门技术,它是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这种技术称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或多肽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等技术,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第一节免疫组化的发展史及应用自1941年Coons及

2、其同事首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来,拌随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下表免疫组化的发展过程年代研究者事件1941Coons实用免疫萤光技术1948Fagraeus进一步发展免疫萤光技术1970Sternberger抗体酶标技术1974Taylor证实组织中浆细胞免疫组化1975KohlerMilstein单克隆抗体技术(被成为免疫学上的一场革命,也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能按照人的意志在体外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981HsuABC法1990至今SP法、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由于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显著特

3、点,且能将形态与功能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门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随着大量商品化的单克隆和多可隆抗体出现,配套试剂盒的使用及方法的不断完善,使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病理外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免疫组化可用于各种蛋白质或肽类物质表达水平的检测,细胞属性的判定,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激素受体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检测,以及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的研究等。在病理学研

4、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34。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近年来,拌随基因探针研究而兴起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更使免疫组化如虎添翼,两者相得益彰,将研究推进到了基因水平。越来越多的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发现不仅有助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探讨,而且使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甚至治疗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人类征服癌症代来了希望的曙光。在国外,病理诊断免疫组化开始于70年代,80年代发展至高峰,90年代已列入病理技术室常规工

5、作。在国内,免疫组化到90年代才开始在病理诊断中逐渐普及。第二节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物质。反之亦然。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以期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的研究。如前所述,免疫组化主要涉及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其中关键在于制备高

6、效的抗体,后者又主要取决于抗原的质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在抗体制备上,经历了从抗血清,纯化IgG到单克隆抗体,甚至发展到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分子量较小的特异性片段。就单克隆抗体而言,它是在1975年由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杂交瘤技术后才开始问世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中,它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大大地提高了免疫组化的技术水平。显示技术的发展也相当迅猛,早期只是简单的将标记物结合在抗体上,以后则发展到将标记物结合在抗抗体上或

7、与抗体具有特异亲和性的分子上,用于标记的物质有很多种,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胶体金等。借助于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就可观察到这些标记物发出荧光、酶促反应产生的有色沉淀或高电子密度颗粒,从而观察到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再的部位。由此可见,免疫组化技术以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因其操作比较简便而得以广泛应用。第三节有关的免疫学理论抗原(antigen):抗原应具备的条件:①异物性②理化性质③特异性抗原的种类:①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34不完全抗原②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③抗原的化学结构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8、核酸抗原低分子量物质抗原合成多肽抗原④抗原的理化性状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抗原的制备:材料的准备和预处理组织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