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

ID:12673577

大小:2.71 MB

页数:335页

时间:2018-07-18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_第1页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_第2页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_第3页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_第4页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3d打印设备、快速成型技术、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汇编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10月 主编:杜昌民、刘纪新编委:朱秋莲、殷宪刚、孙维丽、王海艳、周淑芳责任编辑:殷宪刚 目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1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2《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2《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教学大纲15《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5《数字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3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4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46《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60《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70《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86《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92《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99《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02《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12《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7《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122《机械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26《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0《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134《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41《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50《数控机床》课程教学大纲157《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65《CAD/CAM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70《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75《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180《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84《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89《机电设备检修》课程教学大纲195《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98《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201《UG》课程教学大纲205《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209《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13《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18《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24《3D打印设备》课程教学大纲229《3DMAX》课程教学大纲235《青岛现代制造业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43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49第二部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55《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教学大纲255《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263《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大纲266《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268《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270《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273《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276《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279《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大纲282《数控加工技术》实验教学大纲285《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实验教学大纲288《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大纲290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96《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96《工程设计》实验教学大纲29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301《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06第四部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325金工实习教学大纲325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33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本专业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基本理论和制造自动化专业技能,能在机械加工领域内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科研、生产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良好个性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另外本专业还开设选修课,扩展学生专业知识,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现代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及其他社会科学基础素养。2.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信息责任感强。4.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用人单位和社会所认可的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5.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31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4课程名称: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英文名称:DescriptivegeometryandMechanicalDrawing学时:128学分:8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金工实践、计算机文化基础、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船舶技术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械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它研究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以及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本课程目的:本课程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识读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投影理论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分析问题能力、空间想象构形能力以及对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识读和绘制常见机械类专业图样的基本技能;通过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训,掌握应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的技能。本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1.掌握制图基本知识和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2.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4.培养计算机绘图的初步能力。5.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培训职业实用技能。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1.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测量》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在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地继续完成学业。2.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习各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展示毕业设计内容的主要利用方法,为了较好地完成专业学习,需要学好本门课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331 绪论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明确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作用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及学习方法简介。重点: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难点:本课程的目的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作用2.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3.学习方法简介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平面图形的画法及分析。重点:1.制图的基本规定、几何作图2.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图难点: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图教学内容:第一节制图的基本规定(一)图纸幅面和图框格式(二)比例(三)字体(四)图线(五)尺寸注法第二节绘图工具的用法(一)图板和丁字尺(二)三角板(三)比例尺(四)绘图仪器(五)曲线板第三节几何作图(一)圆周的等分和正多边形(二)斜度和锥度(三)圆弧连接(四)工程上常见的平面曲线第四节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图(一)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331 (二)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三)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四)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第五节绘图的方法和步骤(一)仪器绘图(二)徒手绘图第二章投影法概述和点的投影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点在三投影体系中点的投影规律及投影作图方法及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的求解作图及投影作图方法。重点:点在三投影体系中点的投影规律及投影作图方法难点: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的求解作图及投影作图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投影法概述(一)中心投影法(二)平行投影法(三)投影法的性质(四)工程上常用的几种投影图第二节点的两面投影(一)两投影面系形成的条件(二)点的两面投影的投影特性第三节点的三面投影(一)三投影面系形成和点的投影特性(二)点的投影与坐标的关系(三)点的投影作图第四节点的相对位置(一)两点相对位置的判断方法(二)重影点第三章直线的投影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并能掌握特殊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了解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实长及投影作图方法;掌握两直线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掌握直角投影定理具体应用及其作图、判别技巧。重点:1.特殊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331 2.两直线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3.直角投影定理具体应用及其作图、判别技巧难点:直角投影定理具体应用及其作图、判别技巧教学内容:第一节直线及直线上点的投影(一)直线投影图的画法(二)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三)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四)直线的迹点第二节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一)投影面平行线(二)投影面垂直线第三节求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一)直角三角形法(二)换面法第四节两直线的相对位置(一)两直线平行(二)两直线相交(三)两直线交叉第五节直角的投影(一)直角投影定理第四章平面的表示法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平面的表示法;掌握特殊位置平面、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掌握平面内取点和取线的求解或判别作图技巧。重点:1.特殊位置平面、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2.平面内取点和取线的求解或判别作图技巧难点:平面内取线的求解或判别教学内容:第一节平面表示法(一)几何元素表示法(二)迹线表示法第二节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一)投影面垂直面(二)投影面平行面(三)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331 第三节平面内的线和点(一)直线在平面内的几何条件(二)平面内的一般位置直线(三)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四)平面内对投影面的最大斜度线(五)平面内的点第四节平面图形的实形(一)将一般位置面变为投影面垂直面(二)将一般位置面变为投影面平行面第五章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了解直线与平面图、两平面的距离及夹角问题;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掌握直线与平面求交点两平面求交线(其中之一为特殊位置)的求解作图技巧。重点:1.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的投影特性及投影作图方法2.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其中之一为特殊位置)难点: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其中之一为特殊位置)教学内容:第一节平行问题(一)直线和平面平行(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第二节相交问题(一)特殊位置平面与直线或平面相交(二)一般位置直线和平面相交(三)两一般位置平面相交第三节垂直问题(一)直线和平面垂直(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第四节综合问题解题示例(一)综合问题解题示例第七章立体及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基本体的形成;熟练掌握平面基本体、回转基本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的方法;熟练掌握立体的尺寸标注。重点:331 1.平面基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2.回转基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3.立体的尺寸标注难点:回转基本体的表面取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立体及其表面上的点和线(一)立体的三视图及其投影规律(二)平面立体及其表面上的点和线(三)回转体及其表面上的点和线第二节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一)概述(二)平面与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三)平面与圆柱体表面的交线(四)平面与圆锥体表面的交线(五)平面与圆球体表面的交线(六)平面与任意回转体表面的交线(七)组合截交线的画法第三节立体的尺寸标注(一)单个平面立体的尺寸标注(二)回转体的尺寸标注(三)立体切口尺寸的标注第八章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熟练掌握表面交线的求法;初步了解零件上得相贯线、过渡线。重点: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线、平面与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两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两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表面交线的求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立体及其表面上得点和线(一)直线与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点(二)直线与回转体表面的交点第二节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一)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第三节两曲面立体表面的交线(一)概述(二)辅助平面法331 (三)辅助球面法(四)影响相贯线的因素(五)组合相贯线的画法(六)过渡线第四节两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一)两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第五节零件上相贯线、过渡线分析示例(一)零件上相贯线、过渡线分析示例第九章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掌握主视图的选择;掌握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进行组合体的画图、读图和尺寸标注。重点:1.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进行组合体的画图、读图和尺寸标注难点:已知组合体的二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熟练掌握表面交线的求法;初步了解零件上得相贯线、过渡线。教学内容:第一节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分析(一)组合体的组成(二)两形体邻接面的关系(三)形体分析法的概念第二节组合体的视图画法(一)叠加型组合体视图的画法(二)切割型组合体视图的画法第三节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一)标注尺寸的齐全(二)尺寸的清晰布置(三)尺寸标注举例第四节看组合体视图(一)看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二)看图的步骤(三)由已知两视图求作第三视图第五节第三角投影简介(一)概述(二)第三角投影规律 331 第十章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熟练掌握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的画法、剖切标注、各种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尺寸标注;了解常用的简化画法及标注。重点:1.单一平面剖切的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断面图的画法、剖切标注及半剖视图的尺寸标注。2.图样基本表示法的综合应用难点:中徒复杂程度以上的机件的图样表示法的综合应用(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3视图,并按指定的剖视图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视图(一)六个基本视图(二)向视图(三)局部视图(四)斜视图第二节剖视图(一)剖视图的概念(二)剖视图的一般画法(三)三种剖视图(四)剖切平面和剖切方法第三节断面图(一)断面图的概念(二)移出断面(三)重合断面(四)断面图的标注第四节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一)局部放大图(二)简化画法第十一章轴测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正轴测分析;掌握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重点:1.正轴测分析、斜二等轴测图难点: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331 (一)轴测图的概念与形成(二)轴测图的两个参数(三)轴测图的种类第三节斜二等轴测图(一)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二)斜二轴测图的画法(三)圆的斜二轴测图第十二章机械图概述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零件与部件的关系;熟练掌握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重点:1.零件与部件的关系2.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难点: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 紧固件、齿轮、弹簧、和焊接件等的画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零件与部件的关系(一)概述(二)零件的分类第二节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一)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二)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第十三章紧固件、齿轮、弹簧、和焊接件等的画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常用标准件和齿轮、弹簧的作用及有关的基本知识;掌握螺纹画法与标记;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标准件的连接画法,了解其规定标记;熟练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画法;了解键、销、弹簧、滚动轴承的规定画法及图示特点;初步学习查阅和使用有关手册和国家标准。重点:1.螺纹的规定画法及螺纹种类的标记方法2.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画法3.常用标准件的连接画法难点:常用标准件的连接画法及两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画法零件图。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标准件和常用件(二)绘制标准件和标准结构要素注意事项331 第二节螺纹和螺纹紧固件(一)螺纹的形成及其要素(二)螺纹的规定画法(三)螺纹的分类(四)螺纹的标注(五)螺纹紧固件(六)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画法第三节齿轮(一)圆柱齿轮(二)圆锥齿轮(三)蜗轮蜗杆第四节键、销连接(一)键连接(二)销连接第五节弹簧(一)弹簧概述(二)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三)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画法第六节滚动轴承(一)滚动轴承概述(二)滚动轴承的画法(三)滚动轴承的标注第七节金属焊接件(一)焊接代号简介(二)金属焊接图第十四章零件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零件与机器、零件图与装配图之间的关系;掌握零件图的内容和一般零件的零件图画法和阅读;掌握零件图的表达方法及技术要求的给定。重点:1.零件图的视图表达及尺寸标注2.读零件图难点:零件草图的绘制及其技术要求的注写教学内容:第一节零件图的内容(一)引:铣刀头轴的零件图(二)零件图的内容331 第二节零件的表达方案及其选择(一)选择表达方案的方法和步骤(二)表达方案选择举例(三)零件表达方案分析比较第三节零件图的视图的尺寸标注(一)零件尺寸标注的合理性(二)零件尺寸标注的方法和步骤(三)标注尺寸的注意事项第四节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注写(一)表面结构要求(二)极限与配合(三)形状与位置公差代号及其注法第五节读零件图(一)读零件图的要求(二)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三)读图举例第十五章装配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绘制装配图的方法步骤及装配图的尺寸、序号、明细栏的注写。重点:1.装配图的视图表达、尺寸标注、序号,明细栏2.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难点:正确绘制装配图及独立进行装配图的尺寸、序号、明细栏的注写教学内容:第一节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一)装配图的作用(二)装配图的内容第二节表达不见的基本要求和表达方案的选择(一)表达部件的基本要求(二)选择表达的方法和步骤(三)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四)装配图的特殊画法第三节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的注写(一)尺寸标注(二)技术要求第四节装配图中零件的序号和明细栏(一)零件序号331 (二)明细栏第五节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的画法(一)部件测绘(二)画装配图的基本方法第六节常用装配结构简介(一)常用装配结构第七节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一)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12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120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8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论100001制图的基本知识402006投影法概述和点的投影600006直线的投影401005平面的投影401005实验04000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402006立体及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402006直线与立体表面的交点、两立体表面的交线602008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14020016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8040010轴测图401004机械图概述400004紧固件、齿轮、弹簧和焊接件等的画法8020010零件图12040016实验040004装配图12040016合计9582500128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1)第1学期331 笔试闭卷考试:传统制图内容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笔试题型以画图题为主,填空题为辅,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占总分的60%。(2)第2学期笔试闭卷考试:传统制图内容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笔试题型以画图题为主,填空题为辅,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占总分的60%。2.成绩评定(1)第1学期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平时及手工仪器图:占总分的40%。2.笔试闭卷考试:传统制图内容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笔试题型以画图题为主,填空题为辅,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占总分的60%。3、成绩的计算方法①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②实训成绩:包括出勤、实训报告等。③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④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2)第2学期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平时及手工仪器图:占总分的40%。2.笔试闭卷考试:传统制图内容以笔试闭卷考试为主,笔试题型以画图题为主,填空题为辅,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占总分的60%。(3)零部件集中测绘课程设计平时表现及出勤率占10%,测绘草图占30%,齿轮减速器装配仪器图占40%,测绘答辩占20%。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2]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陈东祥.《机械工程制图》(第四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配套习题),2007[4]崔永和.《技术制图》(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王巍.《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编写人:李媛媛审核人:杜昌民《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教学大纲331 课程编码:0110005课程名称: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总学时:128实验学时:8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船舶技术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一:实验目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将相关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此外,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还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实验任务:1.主要目的是通过该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线段的理解。2.使学生全面掌握粗、细、虚、点划线等各种图线的画法。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2.了解平面图形的作图的一般步骤;3.掌握尺寸标注的常用方法;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二:实验目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将相关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此外,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还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实验任务:1.主要目的是通过该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图纸绘制的了解。2.使学生全面掌握读图、识图、绘图的基本方法。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测绘工具的使用;2.了解零件测绘的一般步骤;3.掌握其测绘的常用方法;331 4.进一步巩固零件的视图选择和表达方法;5.查表计算等有关知识;6.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平面图形的画法:1、2、3、4图。1图:2图:3图:331 4图:(一)实验内容1.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纸的绘制(二)实验要求1.系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2.了解平面图形的作图的一般步骤;3.掌握尺寸标注的常用方法;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二:实验一:测绘轴类零件(一)实验内容1.各种测绘工具的使用2.轴的测绘3.图纸的绘制(二)实验要求1.对不同形状的轴零件进行测绘;331 2.在方格纸上绘制草图,根据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图幅3.绘制零件图,并填写实验报告。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8学时。实验一: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要求实验类型1抄画平面图形4必做综合型实验二: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要求实验类型1测绘轴类零件4必做综合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实验一:1.A4图纸没人至少4张;2.丁字尺;3.一整套绘图工具(三角板、曲线板、直尺、绘图铅笔);4.胶带或大头钉;5.图板。实验二:1.测量零件尺寸时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尺寸常用量具有:钢板尺、外卡钳和内卡钳。测量较精确的尺寸,则用游标卡尺,如图1-3所示。331  2.常用的测量方法(1)测量长度尺寸的方法一般可用钢板尺或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如图1-4所示。331 331 331 331 (2)测量回转面直径尺寸的方法用内卡钳测量内径,外卡钳测量外径。测量时,要把内、外卡钳上下、前后移动,测得最大值为其直径尺寸,测量值要在钢板尺上读出。遇到精确的表面,可用游标卡尺测量,方法与用内外卡钳相同,如图1-5a、b、c、d所示。(3)测量壁厚尺寸一般可用钢板尺直接测量,若不能直接测出,可用外卡钳与钢板尺组合,间接测出壁厚,如图1-6所示。(4)测量中心高利用钢板尺和内卡钳可测出孔的中心高,如图1-7所示。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中心高。(5)测量孔中心距可用内卡钳、外卡钳或游标卡尺测量,如图1-8所示。(6)测量圆角一般可用圆角规测量,如图1-9是一组圆角规,每组圆角规有很多片,一半测量外圆角,一半侧量内圆角,每一片标着圆角半径的数值。测量时,只要在圆角规中找到与零件被测部分的形状完全吻合的一片,就可以从片上得知圆角半径的大小。(7)测量螺纹测量螺纹需要测出螺纹的直径和螺距。螺纹的旋向和线数可直接观察。对于外螺纹,可测量外径和螺距,对于内螺纹可测量内径和螺距。测螺距可用螺纹规测量,螺纹规是由一组带牙的钢片组成,如图1-10所示,每片的螺距都标有数值,只要在螺纹规上找到一片与被测螺纹的牙型完全吻合,从该片上就得知被测螺纹的螺距大小。然后把测得的螺距和内、外径的数值与螺纹标准核对,选取与其相近的标准值。具体设备:传动轴1个钢尺1把游标卡尺1个绘图板2号1块丁字尺1把螺旋测微器1个绘图纸A41张内、外卡一对草稿纸(自备)2张圆规(自备)1把三角尺(自备)1副铅笔、橡皮自备五、实验教材331 实验一:1.实验教材[6]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教材[1]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实验二:1.实验教材[1]王旭东,周岭.《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王旭东,周岭.《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杨文瑜.《机械零件测绘》(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李茗.《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4]高红.《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6]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六、考核方式实验一:1.成绩考核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制。2.考核办法1)平时出勤+独立完成作业情况=20分2)图纸绘制每张20分总成绩=10+40+50=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实验二:1.成绩考核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制。2.考核办法1)平时出勤+独立完成作业情况=10分2)零件草图的绘制=40分3)正规零件图的绘制=50分总成绩=10+40+50=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编写人:李媛媛审核人:杜昌民33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英文名称:Electricalandelectronictechnology学时:102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开课学期:1-2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掌握实验室常用电工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目的:本课程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在实验实训基础上,能根据机电设备的运行要求,完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本课程任务:1.掌握电工技术领域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一般电路和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2.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作用和功能,并能正确使用。3.受到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能使用最常用的电工电子仪表,能独立完成不太复杂的电工电子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4.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后修课程:单片微机及其应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和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等。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教学要求:通过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电路模型的学习;深入理解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等。重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331 难点:电路的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路的基本概念(一)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二)电路模型(三)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四)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第二节基本理想电路元件(一)电阻元件(二)电容元件(三)电感元件(四)电压源(五)电流源第三节基尔霍夫定律(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第二章电路的稳态分析教学要求:通过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源;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三相电路的功率。重点:戴维南定理;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三相电源;三相电路的功率。难点: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教学内容:第一节直流电路的分析(一)电路的等效变换(二)支路电流法(三)节点电位法第二节电路定理(一)叠加原理(二)戴维南定理(三)诺顿定理第三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一)正弦量及其相量表示法(二)电路的相量模型(三)诺顿定理331 (四)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五)功率因数的提高(六)最大功率传输(七)电路中的谐振第四节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一)三相交流电源(二)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三)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四)三相负载的功率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教学要求:通过电路的换路定则的学习;深入理解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确定;RC、RL电路的响应电路的暂态分析;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重点:换路定则;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难点:RC、RL电路的响应电路的暂态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路的暂态过程及分析原理第二节换路定理与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确定(一)换路定理(二)初始值计算第三节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一)RC电路(二)RL电路第四节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一)矩形脉冲作用于一阶电路(二)微分电路(三)积分电路(四)耦合电路第四章电机与电器教学要求:通过变压器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的学习;深入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单相异步电机;常用控制电器等知识。重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难点:单相异步电机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磁路与变压器(一)磁路的基本知识(二)铁心线圈331 (三)单相变压器(四)特殊变压器第二节交流电动机(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第三节直流电动机(一)直流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电枢电动势(二)他励电动机(三)并励电动机(四)串励电动机(五)复励电动机第四节控制电机(一)步进电动机(二)伺服电动机第五节低压电器和基本控制电路(一)常用低压电器(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基本控制电路第五章晶体管电路基础教学要求:通过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深入理解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交流电压放大电路的分析;功率放大电路等知识。重点: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交流电压放大电路的分析。难点:功率放大电路。教学内容:第一节半导体的基础知识(一)半导体二极管(二)双极型晶体三极管(三)场效应晶体管第二节二极管应用电路(一)整流电路(二)限幅电路(三)或门电路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放大电路(一)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二)放大电路的分析(三)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四)射极输出器331 (五)功率放大器第四节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一)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及分析(二)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第五节多级放大电路(一)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二)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三)差动放大电路第六章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教学要求:通过集成运放及理想模型的学习;深入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等知识。重点:集成运放的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难点: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学内容:第一节集成运算放大器(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特点以及图形符号(二)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和等效电路模型(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四)常用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主要参数第二节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一)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二)负反馈的类型及判别(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第三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一)比例运算电路(二)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三)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四)有源滤波器第四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一)比较器(二)采样保持电路第五节模拟集成功率放大器及其应用(一)LM386集成功率放大器(二)LM386的典型应用第七章数字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教学要求:通过数字电路概述和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学习;深入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331 加法器、译码、显示器;双稳态及逻辑功能的转换;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等知识。重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加法器、译码、显示器。难点:双稳态及逻辑功能的转换;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字电路基础(一)基本逻辑运算(二)逻辑代数的运算规则(三)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四)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五)逻辑函数的化简第二节集成门电路(一)TTL门电路(二)CMOS门电路(三)TTL电路和CMOS电路的连接第三节组合逻辑电路(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二)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三)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第四节触发器(一)RS触发器(二)JK触发器(三)D触发器(四)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第五节时序逻辑电路(一)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二)计数器(三)寄存器第六节半导体存储器(一)只读存储器(二)随机存储器(三)存储器容量的扩展第八章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教学要求:通过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的学习;深入理解集成D/A转换器和集成A/D转换器等知识。重点: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难点:集成D/A转换器和集成A/D转换器。教学内容:331 第一节数/模转换器(一)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二)权电流型D/A转换器(三)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四)集成D/A转换器第二节模/数转换器(一)联比较型A/D转换器(二)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三)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四)集成A/D转换器ADC0809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70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4216第2章电路的稳态分析14216第3章电路的暂态分析88第4章电机与电器88第5章晶体管电路基础12214第6章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8210第7章数字集成电路及其应用1212第8章模拟量和数字量44万用表的用法、实验台的认识22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的验证22示波器的使用、RLC串联电路22电动机的连接及控制22三极管对低频小信号的放大22负反馈放大电路22基于555定时器的设计22合计80148102五、考核方式331 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殷瑞祥,罗昭智.《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教程》(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陈新龙.《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编写人:朱青青审核人:杜昌民《数字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85课程名称:数字化设计英文名称:DigitalDesign331 学时:72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开课学期:3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数字化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具有乘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目的:通过《数字化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有关软件命令的使用方法,掌握绘制机械图样和其他工程图样的技巧,掌握三维数字化建模软件Pro/E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后续数控加工与CAM技术、CAE技术、CAD二次开发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也为毕业后直接走向设计与生产第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任务:1.培养学生熟悉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相关程序及方法,2.深入了解AutoCAD2009、Pro/E软件的主要功能、方法和技巧,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3.初步培养阅读机械图样并进行三维建模的能力。4.能独立的绘制各种工程图。5.培养学生自学、创新、独立能力以及认真负责和严谨细致工作作风。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数字化设计》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它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三视图、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剖面图等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利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零件装配、创建工程图,培养学生工程绘图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软件奠定扎实的识图和绘图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AutoCAD2009绘图基础教学要求:掌握AutoCAD2009软件的启动和退出,了解AutoCAD2009的工作界面组成,掌握图形文件的打开、新建、保存等操作,了解AutoCAD2009的命令执行方式。重点:AutoCAD2009的工作界面组成难点:AutoCAD2009的命令执行方式教学内容;1、AutoCAD2009绘图基础(1)启动与退出AutoCAD2009(2)AutoCAD2009的工作空间的切换方式(3)AutoCAD2009的工作界面的组成331 (4)图形文件的新建、打开、保存和关闭的操作(5)AutoCAD2009命令执行方式(6)AutoCAD2009的帮助功能第二章二维图形的绘制教学要求:掌握直线、矩形、正多边形、圆等二维图形的操作方式,并利用其绘制基本二维图。重点:直线、矩形、圆命令难点:多段线、圆弧、样条曲线教学内容;2、二维图形的绘制(1)点、直线、射线和构造线(2)多线、多线段及正多边形和矩形(3)圆、圆弧、圆环及椭圆、椭圆弧(4)样条曲线、修订云线(5)对象捕捉及精确绘图第三章二维图形的编辑教学要求:掌握复制、镜像、阵列、修剪等编辑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其编辑基本二维图。重点:复制、镜像、修剪命令难点:拉伸、阵列、倒角命令教学内容;3、二维图形的编辑(1)选取对象(2)编辑对象(3)课堂练习绘制圆轴平面图(4)课堂练习绘制机械零件的平面图(5)使用夹点功能编辑对象(6)编辑对象特性第四章图案填充教学要求:掌握将某种图案填充到指定区域,例如机械图形中的剖面线,工程图形中材料等。重点:图案填充的使用方法难点:图案的选择和修改教学内容;4、图形填充(1)创建图形填充(2)面域对象(3)课堂练习编辑填充图案第五章图层教学要求:331 图层是对图形、文字、标注等对象的归类,是用户组织和管理图形的强有力工具。要求对相应的工程图采用不同的图层、颜色、线型和线宽进行绘制。另外会使用“特性”工具栏设置图层。重点:图层的建立难点:转换图层教学内容;5、图层(1)图层(2)使用“特性”工具栏设置图层第六章文字与表格教学要求:能在AutoCAD中利用“文字”来说明零件的加工要求和填写标题栏以及注释说明等,另外,在工程图中能绘制一些表格,如标题栏、明细表等。重点:文字样式的建立、文字的输入难点:表格样式的建立、表格的插入教学内容;6、文字与表格(1)创建文字样式(2)输入文字(3)输入特殊字符(4)编辑文字(5)使用外部文字(6)创建表格样式和表格第七章图块、设计中心教学要求:利用AutoCAD可创建螺钉、螺母、垫圈、齿轮、轴承和弹簧等图块,并可以将上述图块根据需要插入到指定文件中。另外还可以使用外部参照和设计中心功能,将已经存在的图形插入到当前图形中。重点:块的创建难点:外部参照、设计中心的运用教学内容;7、图块、设计中心(1)块(2)块的属性(3)外部参照(4)AutoCAD设计中心与标准第八章图形查询教学要求:利用AutoCAD根据需要能查询图形的一些数据信息,比如查询直线的端点坐标、圆的圆心位置及其半径等。重点:图形文件信息的查询难点:数据分析331 教学内容;8、图形查询(1)距离查询(2)面积查询(3)坐标查询(4)列表显示(5)图形文件信息查询(6)时间查询第九章尺寸标注教学要求:掌握标注样式的建立、各种尺寸标注的创建以及编辑标注,利用AutoCAD可以轻松完成图纸中要求的标注。重点:各种尺寸标注难点:尺寸的编辑教学内容;9、尺寸标注(1)尺寸标注的概念(2)标注样式(3)标注尺寸(4)多重引线标注(5)标注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6)编辑标注第十章绘制三维图形教学要求:利用AutoCAD可绘制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了解三维图形创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三维模型的相关操作。重点:坐标系的创建、视点的设置难点:创建三维实体模型教学内容;10、绘制三维图形(1)三维绘图工作界面(2)视觉样式、设置视点(3)坐标系(4)三维空间点的位置确定(5)绘制三维图形(6)绘制三维曲面(7)创建三维实体模型第十一章编辑三维图形教学要求: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阵列、镜像和旋转等命令,此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移动、缩放和旋转等操作将两个三维对象按指定的方式对齐。重点:三维操作331 难点:渲染教学内容;11、编辑三维图形(1)三维阵列、三维镜像、三维旋转、三维对齐(2)倒角、圆角(3)布尔操作(4)编辑实体的边、面、体(5)渲染第十二章工程图样的绘制与打印教学要求:能综合利用AutoCAD工具进行一些复杂工程图形的绘制,并能进行相应的图形输出。重点:复杂图形的分析与绘制难点:打印设置与输出课程的教学内容12、工程图样的绘制与打印(1)复杂图形的分析(2)图形的绘制(3)工作空间(4)布局(5)视口(6)图形输出的相关设置第一章Pro/E概述教学要求:熟悉产品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Pro/ENGINEER的主要功能,掌握软件的安装方法与配置方法。重点:熟悉产品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Pro/ENGINEER的主要功能。难点:掌握Pro/ENGINEERWildfire4.0软件的安装方法。教学内容:1-1产品设计的流程1-2Pro/E的主要功能1-3Pro/E的安装第二章界面和使用前的设置教学要求:掌握Pro/E的主窗口组件及其功能,掌握设置工作目录的方法,掌握定制屏幕的方法,了解CONFIG文件的配置方法。重点:掌握设置工作目录的方法。难点:掌握Pro/E的主窗口组件及其功能。教学内容:2-1Pro/E的主窗口2-2标准工具栏331 2-3设置工作目录2-4定制屏幕2-5颜色设置2-6配置文件config.pro第三章草绘模块教学要求:掌握各种草绘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拖动几何编辑草绘的方法,掌握加强尺寸的方法,掌握各种尺寸标注的方法,掌握约束的创建。重点:掌握各种草绘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尺寸标注的方法,掌握约束的创建。难点:掌握二维草绘编辑的方法。教学内容:3-1Pro/E草绘环境中术语3-2草绘基础3-3草绘截面3-4编辑草图3-5标注草绘3-6编辑尺寸3-7创建约束第四章拉伸和旋转教学要求:掌握Pro/E文件的各种操作,掌握拉伸特征和旋转特征的创建,掌握模型树的操作和编辑特征方法。重点:掌握Pro/E文件的各种操作,掌握拉伸特征和旋转特征的创建。难点:掌握模型树的操作和编辑特征方法。教学内容:4-1Pro/E的文件操作4-2拉伸特征4-3旋转特征4-4模型树操作4-5编辑特征4-6综合实例第五章基准特征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基准特征的作用,掌握各种基准特征的创建方法和命名,掌握各种基准特征的显示控制方法,掌握各种基准特征之间的关系。重点:熟练掌握基准特征的作用,掌握各种基准特征的创建方法和命名。难点:熟练掌握基准特征的创建和应用。教学内容:331 5-1基准特征的显示5-2基准工具栏5-3基准面5-4基准轴5-5基准点5-6基准曲线第六章其他草绘型特征教学要求:掌握各种特征所需截面和轨迹的特点,掌握各种特征的创建步骤,掌握各种特征的应用范围,理解几种特征的不同,掌握重新定义各种特征的方法。重点:掌握各种特征的创建步骤,掌握各种特征的应用范围。难点:掌握各种特征所需截面和轨迹的特点,掌握重新定义各种特征的方法。教学内容:6-1扫描特征6-2混合特征6-3扫描混合6-4螺旋扫描特征6-5可变剖面扫描特征6-6边界混合6-7综合实例第七章点放型特征教学要求:掌握孔的四种放置方式,掌握标准孔各参数的含义,掌握抽壳、倒圆角和倒角方法,掌握拔模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筋特征的截面画法。重点:掌握各种孔特征的创建,掌握倒圆角和倒角方法。难点:掌握标准孔各参数的含义,掌握拔模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筋特征的截面画法。教学内容:7-1孔特征7-2壳特征7-3筋特征7-4拔模特征7-5圆角特征7-6倒角特征7-7修饰螺纹特征第八章特征操作工具教学要求:331 掌握复制特征的方法,掌握复制特征时参照的选取方法,掌握变尺寸复制的方法,了解各种各种阵列特征的不同,掌握各种阵列操作的参照选取方法,掌握各种曲面编辑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复制特征和阵列特征的操作方法。难点:掌握变尺寸复制的方法,掌握各种曲面编辑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8-1复制8-2镜像8-3阵列8-4缩放模型8-5曲面编辑工具8-6曲面加厚8-7实体化工具8-8综合实例第九章关系和族表教学要求:掌握关系的定义方法,掌握参数的定义方法,掌握齿轮的画法,掌握几种重要函数的用法,掌握零件库的创建方法。重点:掌握参数关系的定义方法,掌握齿轮的画法。难点:掌握几种重要函数的用法,掌握零件库的创建方法。教学内容:9-1参数关系9-2参数9-3族表9-4综合实例第十章装配基础教学要求:掌握装配约束的类型和使用方法,掌握装配体中零件重新排序的方法,掌握装配体中编辑零件的方法,掌握在装配图中创建零件的方法,掌握装配体分解视图的创建方法。重点:掌握装配约束的类型和使用方法,掌握装配体中编辑零件的方法。难点:掌握在装配图中创建零件的方法,掌握装配体分解视图的创建方法。教学内容:10-1创建装配文件10-2装配约束关系10-3装配的过程10-4装配体中的零件操作10-5在装配环境中编辑零件10-6装配体的分解10-7综合实例331 第十一章工程图教学要求:掌握各种工程图的制作方法,掌握工程图设置文件的制作方法,掌握工程尺寸标注方法,掌握工程图各种技术要求的注法。重点:掌握各种工程图的制作方法,掌握工程尺寸标注方法。难点:掌握各种工程图的制作方法,掌握工程图设置文件的制作方法。教学内容:11-1工程图基础11-2工程图视图操作11-3细化工程图11-4综合实例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0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64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AutoCAD绘图基础22二维图形绘制44二维图形编辑66图案填充22图层22文字与表格44图块、设计中心22图形查询22尺寸标注66绘制三维图形22编辑三维图形22工程图样绘制与打印26第一章Pro/E的概述&第二章界面和使用前的设置22第三章草绘模块22第四章拉伸和旋转66第五章基准特征44第六章其他草绘特征88第七章点放型特征22第八章特征操作工具22第九章关系和族表22第十章装配基础44331 第十一章工程图44合计72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上机考试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作业;期中成绩占1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刘荣珍.《AutoCAD2010基础教程》(第一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2]田绪东,管殿柱.《Pro/EngineerWildfire4.0三维机械设计》(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参考资料:[1]顾峰,左晓明.《AutoCAD2012实用教程》(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潘洪军.《中文版AutoCAD2011基础教程》(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邱志惠.《Pro/ENGINEER实用教程》.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编写人:王海艳审核人:杜昌民《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0003课程名称:线性代数英文名称:linearalgebra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学院各专业先修课程:理论力学331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地位:《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工科、财经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它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目的:制定大纲的原则是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对该领域的基础知识、背景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任务:线性代数是一门研究线性模型的基础知识线性方程组的学科,以研究线性方程组求解方法、过程和解的结构为主要内容。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确定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求解的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各门后续课程和各类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行列式【目的要求】1、掌握应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行列式的计算方法。2、掌握利用行列式解有关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3、熟悉n阶行列式的定义及性质。【教学内容】排列与逆序,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展开,克莱姆法则。【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二)矩阵及其运算【目的要求】1、掌握矩阵的概念及矩阵的运算,掌握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2、熟悉对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3、了解分块矩阵的定义和运算。【教学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逆矩阵,分快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三)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目的要求】1、掌握初等矩阵定义和性质,掌握用初等变换求解方程组的方法。2、熟悉对矩阵进行初等变换的方法,熟悉矩阵秩的定义与求秩的方法。【教学内容】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的解。【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四)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目的要求】331 1、掌握向量的运算及向量组的秩的求法。2、熟悉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的定义和判断方法,熟悉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3、了解向量空间的定义【教学内容】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向量空间。【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五)矩阵的相似及二次型【目的要求】1、掌握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2、熟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和性质。3、了解相似矩阵及对角形矩阵相似的条件;了解二次型及标准型的定义及正定二次型;了解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教学内容】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对称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及标准型;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正定二次型。【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掌握假设检验的概念和步骤,掌握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概率的假设检验。四、教学安排及方式课程内容学时1.行列式82.矩阵及其运算6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84.线性方程组65.相似矩阵及二次型8合计36五、考核方式1、课程:考试课2、考试形式:闭卷3、成绩的计算方法: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期中考试等)40%+期末考试成绩60%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线性代数》(第三版)/赵树嫄主编.-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线性代数》(第三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书目:《线性代数》/惠淑荣,张京,李修清主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8331 编写人:戴琳琳审核人:梁希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2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英文名称:TheoryMechanics学时:72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331 本课程地位: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属于主干课程。工程力学部分内容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的必修课,它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各科力学课程的基础,也是本专业后续核心技能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目的:理论力学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理论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今后学习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断裂力学等一系列后续课程打下重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领域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静力和动力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使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包括把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力学模型),为学习一系列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科学技术创造条件。2.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抽象化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自学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各门力学课程(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理论及许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重点: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目的。难点:理论力学的实践运用范围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力平衡公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定律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图。掌握各种约束类型的约束反力的画法;能熟练准确地画出各种构件的受力图。重点:第一节静力学公理第二节约束和约束力第三节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学模型和力学简图难点:受力图331 教学内容:第一节静力学公理(一)刚体,平衡,力的概念(二)静力学公理(三)静力学公理的推论第二节约束和约束力(一)约束的概念(二)常见约束的类型及常见约束力的画法第三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学模型和力学简图(一)物体的受力分析(二)画受力分析图的步骤(三)力学模型及力学简图第二章平面力系(1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各种约束类型的约束反力的画法;能熟练准确地画出各种构件的受力图。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法则);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掌握力矩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掌握主矢、主矩的概念。能够应用力的平移定理把平面任意力系向已知点简化;理解平面力偶系和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结果,得到平面力系简化结果;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平衡方程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求解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重点: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第二节平面力系对点之矩、平面力偶第三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第五节物体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第六节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难点:力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内力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331 (一)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法则——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二)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三)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法第二节平面力对点之矩·平面力偶(一)平面力对点之矩(二)合力矩定理及力矩的解析表达式(三)力偶和力偶矩(四)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五)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第三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一)力的平移定理(二)平面任意力系向平面内任一点简化(三)平面任意力系向平面内任一点简化结果的分析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一)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二)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第五节物体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问题(一)物系平衡的概念(二)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第六节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一)桁架和节点的概念(二)用截面法求内力第三章空间力系(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的计算方法,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和空间任意力系平衡方程。重点:第一节空间汇交力系第二节力对点与轴的矩第三节空间力偶第四节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主矢和主矩331 第五节空间任意力系平衡方程难点:力对轴之矩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空间汇交力系(一)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二)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与平衡条件第二节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一)力对点的矩以矢量表示——力矩矢(二)力对轴的矩(三)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过该点的轴的矩的关系第三节空间力偶(一)力偶矩以矢量表示——力偶矩矢(二)力偶的等效定理(三)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第四节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主矢和主矩(一)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二)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最后结果)第五节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一)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二)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第六节重心(一)平行力系中心(二)计算重心坐标的公式(三)确定重心的悬挂法与称重法第四章摩擦(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定律,摩擦系数和摩擦角,自锁现象。掌握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了解滚动摩阻的概念。重点:第一节滑动摩擦第二节摩擦角和自锁现象331 第三节考虑摩擦是物体的平衡问题难点:摩擦角、摩擦时的平衡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滑动摩擦(一)静滑动摩擦力的特点(二)动滑动摩擦力的特点第二节摩擦角和自锁现象(一)摩擦角(二)自锁现象(三)测定摩擦系数的一种简易方法,斜面与螺纹自锁条件第三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一)几个新特点(二)做题步骤和平衡问题等同第四节滚动摩阻的概念(一)静滚动摩阻(擦)(二)滚动摩阻(擦)系数,长度量纲第五章点的运动学(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掌握点的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了解自然轴系;点的速度、加速度在自然轴上的投影。重点:第一节矢量法第二节直角坐标法第三节自然法难点:点的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教学内容:第一节矢量法(一)用矢量法表示矢径、速度、加速度(二)矢端曲线第二节直角坐标法(一)用直角坐标法表示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331 (二)直角坐标法和矢量法的联系第三节自然法(一)自然法的概念(二)用自然法表示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第六章刚体的简单运动(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刚体平动的特点和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及计算。重点:第一节刚体的平行移动第二节刚体绕定轴转动第三节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难点: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刚体的平行移动(一)刚体平行移动的概念(二)运动方程(三)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第二节刚体绕定轴的转动(一)刚体绕定轴转动的概念(二)运动方程(三)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第三节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一)点的运动方程(二)速度(三)加速度(四)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图第四节轮系的传动比(一)齿轮传动(二)带轮传动第五节以矢量表示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331 (一)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二)绕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第七章点的合成运动(8学时)教学要求:理解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点、动系的选择方法;熟练应用速度合成定理求解合成运动的速度问题。掌握三种加速度的概念;掌握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了解科氏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重点:第一节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第二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第三节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难点:速度合成定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一)两个坐标系(二)三种运动(三)绝对、相对和牵连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一)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二)速度合成定理第三节牵连运动是平移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一)加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二)加速度的合成定理第四节牵连运动是定轴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科氏加速度(一)加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二)加速度的合成定理第八章刚体的平面运动(10学时)教学要求:331 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特点;理解刚体平面运动的分解;掌握求平面图形任一点速度的基点法和瞬心法,熟练掌握平面运动刚体上各点速度的分析方法(基点法)。掌握确定某瞬时刚体的速度瞬心的方法;熟练应用速度瞬心法求解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掌握平面图形内各点加速度分析的基本方法。重点:第一节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和运动分解第二节求平面图形各点速度的基点法第三节求平面图形各点速度的速度瞬心法难点:平面图形任一点速度的基点法和瞬心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和运动分解(一)平面运动(二)运动方程(三)运动分析第二节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一)基点法(二)速度投影定理第三节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一)速度瞬心(二)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分布(三)速度瞬心的确定方法第四节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一)加速度合成定理(二)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加速度的应用举例第五节运动学综合应用举例(一)机构运动学分析(二)连接点运动学分析第九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1学时)教学要求:掌握质点动力学基本定律。熟练应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解题。熟练掌握质点动力学第一类问题以及质点动力学第二类问题的解法。重点:第一节动力学的基本定律第二节质点的运动微分运动方程难点: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教学内容:331 第一节动力学的基本定律(一)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二)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之间关系定律)(三)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第二节质点的运动微分运动方程(一)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二)在自然轴上的投影(三)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第十章动量定理(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条件。重点:第一节动量与冲量第二节动量定理第三节质心运动定理难点:动量定理及其运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动量与冲量(一)动量(二)冲量第二节动量定理(一)质点的动量定理(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三)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第三节质心运动定理(一)质心运动定理(二)质心运动定理的应用第十一章动量矩定理(4学时)教学要求:331 理解动量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动量矩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条件。熟练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定律。重点:第一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第二节动量矩定理第三节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第四节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第五节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第六节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难点:转动惯量、动量矩定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一)质点的动量矩(二)质点系的动量矩第二节动量矩定理(一)质点的动量矩定理(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三)动量矩守恒定律第三节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一)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二)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的应用第四节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一)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二)回转半径(惯性半径)(三)平行轴定理(四)组合法(五)实验法第五节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一)对质心的动量矩(二)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第六节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331 (一)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二)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第十二章动能定理(8学时)教学要求:理解力的功、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掌握动能定理;了解势力场和势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理;掌握普遍基本定理的综合应用。重点:第一节力的功第二节质点和质点系动能第三节动能定理第四节功率、功率方程、机械效率第五节势力场、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六节普遍定理综合应用举例难点: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普遍定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力的功(一)常力在直线运动中的功(二)变力在曲线运动中的功(三)几种常见力的功第二节质点和质点系动能(一)质点的动能(二)质点系的动能第三节动能定理(一)质点的动能定理(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三)理想约束及内力的功第四节功率、功率方程、机械效率(一)功率(二)功率方程(三)机械效率331 第五节势力场、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势力场(二)势能(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四)势力场的其他性质第六节普遍定理综合应用举例(一)动量,动量矩(二)动能第十三章达朗贝尔原理(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惯性力的概念。掌握质点和质点系达朗贝尔原理;掌握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及应用;了解绕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动反力。重点:第一节惯性力、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第二节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第三节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难点:惯性力、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惯性力、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一)惯性力(二)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第二节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一)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第三节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一)刚体平移(二)刚体定轴转动(三)刚体作平面运动(平行于质量对称面)第十四章虚位移原理(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虚功和虚位移的概念。掌握虚位移原理的基本方法;了解虚位移原理的工程运用。331 重点:第一节约束.虚位移.虚功第二节虚位移原理难点:虚位移、虚功、虚位移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约束.虚位移.虚功(一)约束及其分类(二)虚位移(三)虚功(四)理想约束第二节虚位移原理(一)虚位移原理(二)虚位移原理的应用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68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论100001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400004第二章平面力系10000010第三章空间力系220004第四章摩擦400004第五章点的运动学400004第六章刚体的简单运动200002第七章点的合成运动800008第八章刚体的平面运动8200010第九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100001第十章动量定理400004第十一章动量矩定理400004第十二章动能定理800008第十三章达朗贝尔原理400004第十四章虚位移原理400004合计684000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331 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第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参考资料:[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学习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李厚民,余天庆.《理论力学题解精粹》.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编写人:岳庆超审核人:杜昌民《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3课程名称:材料力学英文名称:MechanicsofMaterials学时:72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学院各专业先修课程:理论力学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中有关力学方面设计计算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问题。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能够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践能力。331 本课程目的:材料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材料力学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任务:1.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实验分析构件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质,为构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能力。3.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工程技术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4.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5.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其它专业基础课和工程结构等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同时他又以先修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等为基础。《材料力学》只讲述结构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荷载方面只作简单说明,在材料上只考虑匀质材料。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应力、应变的概念;2、掌握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内力与截面法。重点:变形固体理想模型的假设,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内力与截面法。难点:内力与截面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一)材料力学与工程应用(二)基本概念(三)材料力学的任务(四)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一)连续性假设(二)均匀性假设(三)各向同性假设(四)小变形与线弹性范围第三节外力及其分类(一)外力按作用的方式分类(二)外力按与时间的关系分类331 第四节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一)内力(二)截面法(三)应力第五节变形与应变(一)位移(二)变形(三)应变第六节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一)拉伸与压缩(二)扭转(三)剪切(四)弯曲第二章轴向拉伸与压缩(16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应力分布的实验验证及应力集中概念,拉压杆的超静定问题;2、理解拉伸与压缩的概念,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3、掌握截面法计算轴力,画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重点:拉压杆的轴力及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的强度计算,胡克定律。难点: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一)受力特点与变形特点(二)拉伸与压缩的实例第二节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一)截面法求内力(二)轴力(三)轴力图(四)圣维南原理第三节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一)拉(压)杆的破坏并不总是沿横截面发生,有时却是沿斜截面发生的第四节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一)试件和实验条件(二)低碳钢的拉伸(三)卸载定律及冷作硬化331 (四)其它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第五节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一)试件和实验条件(二)塑性材料(低碳钢)的压缩(三)脆性材料(铸铁)的压缩第六节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七节失效、安全因数和强度计算(一)安全因数和许用应力(二)强度条件(三)根据水平杆的强度,求许可载荷(四)许可载荷第八节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一)纵向变形(二)横向变形第九节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应变能(一)应变能第十节拉伸、压缩的超静定问题(一)静定结构(二)超静定结构(三)独立平衡方程数(四)超静定结构的求解方法第十一节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一)温度应力(二)装配应力第十二节应力集中的概念(一)形状尺寸的影响(二)材料的影响第十三节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一)剪切的实用计算(二)挤压的实用计算第三章扭转(12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圆轴扭转的应力分析;2、理解扭转的概念,薄壁圆筒的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3、掌握扭转内力——扭矩与扭矩图,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的变形,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重点:扭转内力,剪应力互等定律、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331 难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教学内容:第一节扭转的概念和实例(一)扭转受力特点(二)扭转变形特点第二节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一)外力偶矩(二)扭矩和扭矩图第三节纯剪切(一)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二)切应力互等定理(三)切应变剪切胡克定律第四节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一)变形几何关系(二)物理关系(三)静力关系(四)扭转强度条件(五)强度条件的应用第五节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一)扭转刚度条件(二)扭转强度条件第六节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一)应力公式(二)变形第七节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述(一)翘曲(二)开口/闭口薄壁杆件扭转比较第八节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第四章弯曲内力(8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弯矩、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2、掌握梁的弯曲、纵向对称面、平面弯曲的概念,理解计算简图的由来;梁的内力计算及列方程绘制内力图;利用M,V与q间的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按叠加原理作内力图。重点:梁的内力求解及内力图绘制,利用M,V与q间的微分关系绘剪力图和弯矩图,按叠加原理作内力图。难点:利用M,V与q间的微分关系绘内力图。教学内容:331 第一节弯曲的概念和实例(一)弯曲特点(二)平面弯曲(三)常见弯曲构件截面第二节受弯杆件的简化(一)梁的载荷与支座(二)静定梁的基本形式第三节剪力和弯矩(一)用截面法求剪力(二)用截面法求弯矩第四节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一)梁受均布载荷、集中力、集中力偶作用下的剪力和弯矩(二)剪力方程(三)弯矩方程第五节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问的关系(一)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关系(二)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与弯矩图的方法第六节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一)平面曲杆(二)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第五章弯曲应力(10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弯曲正应力与剪应力的公式推导,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2、掌握正应力与剪应力的计算,梁的最不利位置确定及梁的强度计算。重点:梁的弯曲正应力与剪应力的计算,梁的强度计算。难点:对梁的正应力与剪应力公式的理解及梁的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教学内容:第一节纯弯曲(一)纯弯曲(二)橫力弯曲第二节纯弯曲时的正应力(一)变形几何关系(二)物理关系(三)静力学关系第三节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一)橫力弯曲(二)横力弯曲正应力公式(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331 第四节弯曲切应力(一)矩形截面梁(二)圆形截面梁(三)工字型截面梁第五节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一)合理布置支座(二)合理布置载荷(三)合理设计截面(四)合理设计截面(五)合理放置截面第六章弯曲变形(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梁变形的两个基本量(挠度和转角)及梁的挠曲近似微分方程;2、理解简单超静定梁的解法,理解提高梁的抗弯能力的主要途径;3、掌握用积分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用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梁的刚度条件。重点:用积分法和叠加法计算梁的弯曲变形,梁的刚度条件。难点:确定积分常数的位移边界连续条件;间接叠加法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第二节挠曲线的微分方程(一)基本概念(二)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第三节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一)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的应用和举例第四节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一)叠加法的推导(二)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的应用第五节简单超静定梁(一)基本概念(二)求解方法第六节减小弯曲变形的一些措施(一)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二)改善结构形式,减少弯矩数值(三)采用超静定结构第七章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6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广义胡克定律;2、理解空间应力状态;331 3、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重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图解法。难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应力状态概述(一)应力的点的概念(二)应力的面的概念(三)复杂应力状态第二节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第三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一)斜截面上的应力(二)正负号规则(三)正应力极值和方向第四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一)应力圆(二)应力圆的画法(三)几种对应关系第五节三向应力状态(一)三向应力状态的结论第六节位移与应变分量(一)位移(二)应变分量第七节平面应变状态分析第八节广义胡克定律(一)基本变形时的胡克定律(二)三向应力状态的广义胡克定律-叠加法(三)广义胡克定律的一般形式第九节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第十节强度理论概述(一)杆件基本变形下的强度条件(二)构件由于强度不足将引发两种失效形式第十一节四种常用强度理论(一)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二)最大伸长拉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三)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四)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第十二节莫尔强度理论第十三节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331 第八章组合变形(8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截面核心的含义及确定方法;2、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3、掌握斜弯曲概念及计算,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的计算,掌握偏心压缩,弯扭组合变形的计算。重点:斜弯曲,拉(压弯),偏心压缩及弯扭组合的强度计算。难点:对组合变形及截面核心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一)叠加原理(二)组合变形实例第二节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一)拉伸与弯曲的组合(二)实例第三节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一)偏心压缩的特点(二)实例第四节扭转与弯曲的组合(一)扭转与弯曲组合的特点(二)实例第五节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第九章压杆稳定(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2、理解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理解经验公式求中小柔度压杆临界力;3、掌握轴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稳定计算及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重点:轴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稳定计算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措施。难点: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应用,压杆的稳定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压杆稳定的概念(一)稳定性(二)压杆稳定第二节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一)临界压力(二)欧拉公式第三节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一)从挠曲线微分方程入手求临界压力331 (二)比较变形曲线求临界压力第四节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一)临界压力(二)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三)中小柔度杆临界应力计算第五节压杆的稳定校核(一)压杆稳定性条件(二)实例第六节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一)减小压杆长度(二)减小长度系数(三)增大截面惯性矩(四)增大弹性模量第七节纵横弯曲的概念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64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8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400004第二章轴向拉伸与压缩10420016第三章扭转8220012第四章弯曲内力800008第五章弯曲应力6220010第六章弯曲变形400004第七章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600006第八章组合变形800008第九章压杆稳定400004合计588600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331 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刘鸿文.《材料力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1].范钦珊.《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初日德、聂毓琴.《材料力学》.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陈塑寰、聂毓琴、孟广伟.《材料力学》.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编写人:岳庆超审核人:杜昌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7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英文名称:Machinetheory学时:72学分:3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开课学期:4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机械原理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构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是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于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目的:1.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原理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331 本课程任务: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典型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了解本课程基本理论的创立、运用和发展;3.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具有正确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了解机械零、部件常见的实验方法,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基本训练。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在学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课程等课程以后进行,并为《机械创新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等专业课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绪论部分阐述了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机械原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机械原理学科的新发展。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械等名词术语。绝大多数的机器是由少数几种常用机构组合而成的。重点: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难点: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与区别,了解机器的组成。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三)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四)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教学要求: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自由度计算注意事项(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杆组、拆杆组、杆组级别、机构级别、内副、外副)。重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难点:拆杆组。教学内容:(一)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二)机构的组成(三)机构运动简图(四)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五)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六)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331 (七)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八)机构结构的型综合及其设计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教学要求:了解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对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重点: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难点:相对运动方程及其图解法。教学内容:(一)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二)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三)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四)综合运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复杂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五)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教学要求: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用杆组法进行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茹可夫斯基杠杆法。重点:茹可夫斯基杠杆法。难点:力分析的杆组法。教学内容:(一)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三)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四)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五)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教学要求:了解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及其确定方法、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以及考虑摩擦时机构力分析的方法。重点:运动副总反力的确定。难点: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教学内容:(一)机械的效率(二)机械的自锁第六章机械的平衡331 教学要求: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原理。重点:动平衡计算。难点:动平衡质径积的分配。教学内容:(一)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二)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三)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四)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五)平面机构的平衡 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教学要求:了解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了解转动惯量简易计算法。了解周期性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重点:等效转动惯量、等效质量、等效力矩、等效力、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难点: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机械的运动方程式(三)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四)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五)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六)考虑构件弹性时的机械动力学简介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教学要求: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演化和应用。对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和极位、行程速比系数等有明确的概念。能按连杆三位置和连架杆三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了解实现给定连杆曲线的实验或图谱综合法。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与应用,有关四杆机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难点: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学设计。教学内容:(一)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二)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四)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331 (五)多杆机构第九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教学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对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压力角和自锁有明确的概念。能合理确定盘状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及凸轮廓线的设计方法。重点: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难点:反转法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一)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二)推杆的运动规律(三)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四)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五)高速凸轮机构简介第十章齿轮传动机构及其设计教学要求: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了解共轭齿廓的求法。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定传动比、可分性、连续啮合传动条件等),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与几何尺寸的关系、渐开线齿轮的展成原理、根切现象、最少齿数,了解变位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重点:各类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难点:变位齿轮传动。教学内容: (一)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二)齿轮的齿廓曲线(三)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四)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六)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七)渐开线变位齿轮简介(八)斜齿圆柱齿轮传动(九)直齿锥齿轮传动(十)蜗杆传动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331 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定轴、周转及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了解轮系的应用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各类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难点:复合轮系的分解。教学内容:(一)齿轮系及其分类(二)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三)周转轮系的传动比(四)复合轮系的传动比(五)轮系的功用(六)行星轮系的效率(七)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第十二章其他常用机构教学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了解几种其他基本机构及新型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重点: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难点:万向铰链机构、螺旋机构、凸轮式分度机构。教学内容:(一)棘轮机构(二)槽轮机构(三)擒纵机构(四)凸轮间歇运动机构(五)不完全齿轮机构(六)星轮机构(七)非圆齿轮机构(八)螺旋机构(九)万向铰链机构(十)组合机构(十一)含有某些特殊元器件的广义机构第十四章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机构选型的基本知识。了解运动循环图和机构组合应用的基本概念。重点: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难点:联轴器、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331 (一)概述(二)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三)执行机构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四)机构的选型和变异(五)机构的组合(六)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七)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距离(八)现代机械系统发展情况简介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64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8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8210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66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4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44第六章机械的平衡426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4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8210第九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66第十章齿轮传动机构及其设计10212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66第十二章其他常用机构11第十四章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2合计648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绘图、问答、计算,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2.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成绩等。2)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3)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331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参考资料:[1]谢进.《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教授《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6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英文名称:Machinedesign学时:72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机械原理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机械及机械电子工程诸学科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尤其是在以机电设备为主以及设备和制造工艺并重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要课程,肩负着奠定学生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使命。本课程目的:《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本课程任务:331 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典型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了解本课程基本理论的创立、运用和发展;   3.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具有正确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了解机械零、部件常见的实验方法,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基本训练。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在学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等课程以后进行,可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同时开设。本课程学习结束后,为学生顺利进入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设计性的主干技术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有不可或缺的总要作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绪论部分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难点: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与区别,了解机器的组成。教学内容:(一)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二)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教学要求:了解机器设计的总要求和零件设计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掌握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等小节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设计的一般步骤及其标准化。教学内容:(一)机器的组成(二)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三)对机器的主要要求(四)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五)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六)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七)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八)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九)机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选用331 (十)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十一)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简介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教学要求:了解疲劳曲线、极限应力曲线、应力等效转化、疲劳损伤累计假说的意义和用途,掌握理念的极限应力简化线图绘制和双向变应力时的强度校核。重点:疲劳曲线、极限应力线图的意义以及机械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难点:机械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强度计算方法。教学内容:(一)材料的疲劳特性(二)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三)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四)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五)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简介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教学要求:了解摩擦与磨损的分类、意义和状态以及流体动力润滑的原理重点:摩擦的概念与分类,润滑的意义、状态分类及特性,流体动力润滑原理。难点:流体动力润滑原理。教学内容:(一)摩擦(二)磨损(三)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四)流体润滑原理简介第二篇联接第五章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教学要求:了解螺纹及螺纹连接件的类型、特点、用场、放松方法、效率与自锁及不同外载荷下螺栓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掌握螺栓联接的结构设计原则,强度计算方法。重点: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连接件;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强度计算。难点: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强度计算,受倾覆力矩的螺栓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一)螺纹(二)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331 (三)螺纹连接的预紧(四)螺纹连接的防松(五)螺栓组连接的设计(六)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七)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八)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九)螺旋传动第六章键、花键、无键连接和销连接教学要求:了解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键、花键的失效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和花键定心方式。重点: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强度计算,花键联接的定心方式及意义。难点:花键联接的定心方式。教学内容:(一)键连接(二)花键连接(三)无键连接(四)销连接第七章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教学要求:了解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的意义和用途。重点: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的方法。难点: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的方用途。教学内容:(一)铆接(二)焊接(三)胶接(四)过盈连接自学,属于相关课程重叠知识。第三篇 机械传动第八章带传动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应用、欧拉公式、带的应用及其变化规律、带的结构标准及张紧方法,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弹性滑动与打滑、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重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欧拉公式,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难点:欧拉公式,受力分析。331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带传动工作情况的分析(三)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四)V带轮的设计(五)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防护第九章链传动教学要求: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布置、张紧、润滑齿形链的结构特点及滚子链的标准规格和链轮结构;掌握滚子链传动的设计方法。重点:套筒滚子链的结构、参数;链传动设计的参数选择。难点:链传动的运动特性: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教学内容:(一)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二)传动链的结构特点(三)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四)链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五)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六)链传动的布置、张紧、润滑与防护第十章齿轮传动教学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重点是标准支持圆柱齿轮,掌握不同条件下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强度计算方法及不同类型尺寸的齿轮机构设计。重点: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难点: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教学内容:(一)概述(二)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三)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原则(四)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五)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六)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七)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八)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九)变位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概述(十)齿轮的结构设计331 (十一)齿轮传动的润滑(十二)圆弧齿圆柱齿轮传动简介第十一章蜗杆传动教学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类型、变位、刚度计算、热平衡计算,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几何参数计算与选择及强度计算。重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几何计算;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强度计算;热平衡计算。难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教学内容:(一)蜗杆传动的类型(二)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三)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四)圆弧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五)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六)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第四篇轴系零、部件第十二章滑动轴承教学要求: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应用场合、典型结构、轴瓦材料及选用原则,掌握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和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重点:轴瓦材料及其应用,液体摩擦动力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选择。难点:液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式,液体摩擦动力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三)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四)轴瓦结构(五)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六)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七)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八)其他形式滑动轴承简介第十三章滚动轴承教学要求:331 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及应用,掌握正确选择轴承代号、向心推力轴承组合的受力分析、合理设计出轴承装置。重点:滚动轴承类型选择,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难点: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的计算,角接触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轴向载荷的计算。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三)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四)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五)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六)轴承装置的设计(七)其他  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教学要求:掌握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结构、用场、工作原理、特点、选择与计算方法。重点: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难点:联轴器、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一)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二)联轴器的选择(三)离合器(四)安全联轴器及安全离合器(五)特殊功用及特殊结构的联轴器及离合器第十五章轴教学要求:了解轴的分类与应力特点、三种强度计算方法与应用、轴的刚度与振动稳定性及典型轴系结构,掌握轴的设计原则与方法。重点:轴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转轴设计程序问题,弯扭组合强度计算。难点:轴的弯扭组合强度计算。教学内容:(一)概述(二)轴的结构设计(三)轴的计算第五篇 其他零、部件第十六章弹簧331 教学要求:了解弹簧类型、特点与应用,掌握圆柱螺旋(拉)压弹簧的设计计算。重点: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及许用应力的确定;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主要几何参数、特曲性线、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难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主要几何参数、特曲性线、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教学内容:(一)概述(二)圆柱螺旋弹簧的结构、制造、材料及许用应力(三)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四)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第十七章机座和箱体简介教学要求:了解各类机座和箱体的类型、材料、制法、截面形状与肋板布置原则。重点:机座和箱体的一般类型;机座和箱体的材料及制法;截面形状及肋板布置。难点:机座和箱体设计概要。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机座和箱体的截面形状及肋板布置(三)机座和箱体设计概要第十八章减速器和变速器教学要求:了解减速器和变速器的类型、特点与用场,掌握减速器的设计方法。重点:减速器概述;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行星轮减速器;有级减速器;无级减速器。难点:各类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教学内容:(一)减速器(二)变速器(三)摩擦轮传动简介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6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224331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224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12第五章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628第六章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44第七章过盈联接00自学第八章带传动426第九章链传动44第十章齿轮传动8210第十一章蜗杆传动44第十二章滑动轴承44第十三章滚动轴承8210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22第十五章轴426第十六章弹簧22第十七章机座和箱体简介00自学第十八章减速器和变速器022自学合计5616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绘图、问答、计算,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2.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成绩等。2)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3)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濮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参考资料:[1]邱宣怀.《机械设计》(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刘向峰.《机械设计教程》(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于惠力,向敬忠.《机械设计》.科学出版社,2007[3]秦彦宾,陆品.《机械设计导教·导学·导考》.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31 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教授《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3课程名称: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英文名称:Hydraulicpneumatictransmissionandcontrol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力学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着重讨论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是机械设备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各个领域,而且随着液压、气动元件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在作为一种基本的传动形式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液气压传动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液压与气动系统具有初步的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任务:1.学习液压阀、泵、马达、缸、液压辅件、气动元件、气动附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特点、选用、维护、使用、常见故障及排除;2.掌握液压与气压技术的基本理论;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基本设计。具有在实际工作中能设计和分析液压系统并排除常见故障的初步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安排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之后进行,学生应具有机械识图、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本课程打好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331 第1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与发展,工作原理,系统的组成及其优缺点。重点: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难点: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一)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组成(四)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第2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教学要求:本章是液压传动的理论基础,重点有两个,一是静力学基本方程,学生应能够正确应用该方程,二是动力学中三个方程,学生应掌握三个方程的应用,能利用方程解决具体问题的分析计算,熟习管路系统压力损失计算,其它内容可做一般了解。重点:1.静力学基本方程2.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难点: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教学内容:(一)工作介质(二)液体静力学(三)流体动力学(四)液体流动中的压力损失(五)孔口流动(六)缝隙流动特性(七)液压卡紧现象(八)液压冲击和气穴现象第3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教学要求:本章介绍液压系统中用到的泵及马达,学生应掌握各种型式的泵与马达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泵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熟悉常用的轴向柱塞泵,马达;叶片泵及齿轮泵的结构,了解如何选用液压泵及马达。重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难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一)概述(二)齿轮泵与齿轮马达331 (三)叶片泵与叶片马达(四)柱塞泵与柱塞马达(五)柱塞式液压泵的合理使用第4章液压缸教学要求:液压缸是系统的执行元件,本章重点是活塞式液压缸,学生应掌握活塞式缸的结构,性能特点,能对主要尺寸进行计算及校核,了解各种缸的结构特点,能正确选定缸的类型。重点:活塞式液压缸的性能特点难点:如何正确选定缸的类型教学内容:(一)液压缸的类型和特点(二)液压缸的结构(三)液压缸的设计与计算(四)液压缸常见故障及分析第5章液压控制阀教学要求:本章是液压元件的重点章节,学生应掌握阀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其中以溢流阀,调速阀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各种液压阀;熟悉阀类元件的结构及职能符号;对比例阀及锥阀可作一般了解。重点:1.压力控制阀2.方向控制阀3.流量控制阀难点:压力控制阀教学内容:(一)液压控制阀概述(二)方向控制阀(三)流量控制阀(四)叠加阀与插装阀(五)电液伺服阀和电液比例阀第6章液压辅助装置教学要求:本章是液压辅助装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做简单的了解即可。重点:蓄能器难点:蓄能器教学内容:(一)密封装置331 (二)蓄能器(三)油箱(四)过滤器(五)热交换器(六)油管与管接头第7章液压基本回路教学要求:本章是液压传动系统的基础,重点内容是速度控制回路等,学生应掌握三种调速回路的结构,性能特点,能正确分析调速回路;熟悉压力控制回路及换向回路;对其它回路可做一般了解。重点:1.压力控制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难点:压力控制回路教学内容:(一)压力控制回路(二)速度控制回路(三)快速运动回路(四)速度换接回路(五)方向控制回路(六)多缸动作回路第8章液压系统实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如何读懂液压系统原理图,以动力滑台液压系统为代表,学生应能够看懂一般复杂程度的系统原理图。重点:动力滑台液压系统难点: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教学内容:(一)钻探机液压系统(二)磁力起重机的吊臂控制(三)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四)液压机液压系统第9章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液压系统设计的方法、步骤、基本设计准则,学生应熟悉简单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了解电器控制方法重点: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难点: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331 教学内容:(一)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二)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三)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四)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五)液压系统性能的验算(六)绘制正式工作图和编写技术文件(七)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第10章气动基础及元件教学要求:本章是气动技术的理论基础,需要熟悉气动技术的特点,了解气动系统的组成,并且掌握各个组成部分元件的性能特点。重点:气动控制元件难点:气动控制元件教学内容:(一)气压传动基本知识(二)气源装置及附件(三)气动执行元件(四)气动控制元件第11章气动基本回路及气动系统教学要求:本章介绍的基本回路是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生应掌握常用基本回路的组成及应用特点,熟悉常见逻辑回路及信号变换原理,了解常用回路。并且应掌握简单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信号一动作线图设计法,对其它设计方法有所了解。重点:气动基本回路难点:气动系统的设计教学内容:(一)气动基本回路(二)气动系统实例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4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论22液压流体力学基础44液压泵与液压马达628液压缸44331 液压控制阀8210液压辅助装置22液压基本回路8412液压系统实例66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44气动基础及元件44气动基本回路及气动系统628合计541064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毛智勇,张强.《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22.参考资料:[1]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杨曙东,何存兴.《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沈兴全.《液压传动与控制》(第4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编写人:刘润强审核人:杜昌民331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7课程名称:机电传动与控制英文名称:TheMechanical&ElectricMovementandControl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机电传动与控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平台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适用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课程之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了解机电传动与控制的应用知识的入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人才所需电知识结构的驱体。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电传动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掌握机电传动控制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动机、电器、电力半导体等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方法;掌握由继电器-接触器、PLC等组成的常用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常用的直流调速、交流调速以及伺服控制等各种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性能以及应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和试验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任务:1.了解机械设备电气传动及控制的作用、特点、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2.掌握电气传动与控制系统及装置的构成器件的有关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各种电动机、电器、PLC控制器、晶闸管等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工作特性及选用方法。3.掌握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和工作原理,学会分析和使用一般难度的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和装置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选用电器元件、装置,设计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的步骤和方法。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是高等数学331 、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机械设计。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学习奠定数学基础和机电传动控制必需的基本机械学与电学基础。其后续课程为数控技术、微机控制系统。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要求:了解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掌握机电传动控制的目的和任务重点:机电系统的目的和任务难点:机电系统的教学内容:1.1机电传动控制的目的与任务1.2机电传动控制的发展第二章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基础教学要求:了解单轴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与多轴拖动系统的简化;掌握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明确机电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重点:机电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难点:多轴拖动系统的简化教学内容:2.1单轴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2.2多轴拖动系统的简化2.2.1负载转矩的折算2.2.2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2.3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2.4机电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2.5机电传动系统的过渡过程第三章直流电动机教学要求:掌握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性;特别是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掌握直流电动机启动、调速、制动的各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所。重点: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难点:直流电动机启动、调速、制动的各种方法教学内容:3.1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1.1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3.1.2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3.2直流发电机3.2.1他励发电机3.2.2并励发电机331 3.2.3复励发电机3.3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3.3.1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3.3.3串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3.3.3复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3.4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特性3.5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3.5.1改变电枢电路外串电阻调速、3.5.3改变电动机电枢供电电压调速3.5.3改变电动机主磁通调速3.6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制动特性3.6.1能耗制动3.6.3反接制动3.6.3反馈制动第四章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特性教学要求: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旋转磁场的产生等基础上,着重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机械特性,以及启动、调速和制动的方法,学会用机械特性的四个象限来分析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状态;掌握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和工作原理;了解三相同步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及启动方法;掌握各种异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的使用场所。重点: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状态难点: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以及启动、调速和制动的方法教学内容:4.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4.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4.1.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参数4.2.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路4.2.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电路4.2.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参数4.2.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传递4.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机械特性4.3.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4.3.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4.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4.4.1331 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4.4.2绕线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4.4.4特殊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4.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4.5.1调压调速4.5.2转子电路串电阻调速4.5.3变极对数调速4.5.4变频调速4.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4.6.1反馈制动4.6.2反接制动4.6.3能耗制动4.7单相异步电动机4.7.1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7.2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4.7.3单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4.8三相同步电动机4.8.1三相同步电动机的结构4.8.2三相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8.3三相同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第五章控制电动机教学要求:了解机电传动控制系统中一些常用的控制电机,在了解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运行特性及特点、应用场所,以求正确选用和使用它们。重点:各种控制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正确选用方法难点:各种控制电机的主要运行特性教学内容:5.1步进电动机5.1.1步进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5.1.2通电方式5.1.3步距角细分5.1.4步进电动机的主要特性5.2直流伺服电动机5.3交流伺服电动机5.3.1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基本结构5.3.2无刷直流电动机5.3.3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5.4力矩电动机5.4.1直流力矩电动机的基本结构331 5.4.2直流力矩电动机转矩大,转速低的原因5.4.3直流力矩电动机的特点和应用5.5直流电动机第六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教学要求:了解继电器—接触器选择的原则,继电器-接触器的分类与选择重点:各类了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难点: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电路教学内容:6.1常用控制电器6.1.1电器的分类6.1.2非自动控制电器6.1.3自动控制电器6.1.4主令电器6.1.5其他常用控制电器6.2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组成6.2.1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图的形式6.2.2电气系统的组成与绘制方法6.2.3电器中的基本保护6.3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基本电路6.3.1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电路6.3.2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6.3.3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电路6.3.4其他基本控制电路第七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教学要求:了解PLC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常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基本工作原理、特性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控制系统、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步进电动机的微机控制的驱动及调速方法。重点:自动调速系统中各个基本环节,各种反馈环节的作用及特点难点:各种常用的自动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特点教学内容:7.1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7.1.1PLC的基本结构7,1,2PLC的结构形式7.1.3PLC的工作原理7.2PLC的主要功能和特点7.2.1PLC的功能331 7.2.2PLC的特点7.3PLC的编程元件7.4PLC的软件技术7.4.1用户数据结构与用户程序表达方式7.4.2基本指令7.4.3常用编程技巧7.5PLC的应用7.5.1PLC的控制系统的开发步骤7.5.2PLC实现电动机控制的设计7.5.3交通灯的PLC控制设计7.6步进顺控指令7.6.1状态转移图7.6.2简单流程的状态转移图7.6.3选择性分支流程的状态转移图7.6.4状态转移图的编程方法第九章直流调速系统教学要求:要求在了解机电传动自动调速系统的组成、生产机械对调速系统提出的调速技术指标要求及调速系统的的调速性质与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合理匹配的重要性重点:掌握自动调速系统的各个环节,各类反馈环节的作用及特点难点:各类常用的自动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特点及使用场合教学内容:9.1调速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9.1.1静案例态技术指标9.1.2动态技术指标9.2晶闸管-电动机直流调速系统9.2.1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9.2.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9.2.3可逆直流调速系统9.3直流脉宽调制调速系统9.3.1PWM调速系统作原理和主要特点9.3.2PWM调速系统的组成9.3.3PWM调速系统的分析9.4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直流传动系统9.4.1用微机取代ASR、ACR两个电子调节器的系统9.4.2保留ASR、ACR两个电子调节器的微机控制系统9.4.3微机控制的双闭环可逆直流调速系统331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4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1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论22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44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10210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特性12412控制电动机426继电器-接触器控制628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1010直流调速系统66合计541064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王宗才.《机电传动与控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冯清秀,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1]邓星钟.《机电传动与控制》(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程宪平.《机电传动与控制》(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编写人:马秋环审核人:杜昌民《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331 课程编码:0110017课程名称: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巩固﹑验证﹑加深和拓宽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拟定实验线路,选择所需仪表,确定实验步骤,测取所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必要结论,从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任务:1.了解直流电力拖动和交流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熟悉他励直流电动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及调速等各种运行状态。2.掌握常用交、直流电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性能。3.掌握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机械特性的测取方法。实验基本要求:1.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有关章节,认真研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项目、方法与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内容可到实验室对照实验台预习,如熟悉组件的编号,使用及其规定值等),并按照实验项目准确记录抄表等。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精力,独立操作完成组装、连接和测试,认真做好实验。3.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检查实验效果,记录检查结果。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直流他励电动机启动和调速实验(一)实验内容1.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2.改变电枢回路的调节电阻R1来调节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速。3.改变电枢供电电压U来调节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速。4.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向改变。5.绘制直流他励电动机机械特性曲线图。(二)实验要求1.加深理解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特性。2.熟悉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及其调速方法。3.测绘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331 实验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机械特性(一)实验内容1.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2.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Y-△)换接启动。3.自耦变压器启动。4.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绘制。(二)实验要求1.加深理解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特性。2.熟悉并更好地理解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3.测绘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实验三:步进电动机实验(一)实验内容1.单步运行状态2.角位移和脉冲数的关系3.电机的转速与脉冲频率的关系4.电机脉冲频率偏低及偏高时,电机的运行状态(二)实验要求1.加深了解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情况。2.步进电动机基本特性的测定。实验四:交流伺服电机实验(一)实验内容1.通过改变控制绕组的极性改变交流伺服电机的转动方向。2测定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电压为0.8UN时的机械特性。3测定交流伺服电机空载运行时的控制电压与转速的关系4测定交流伺服电机加载运行时的控制电压与转速的关系(二)实验要求1.掌握交流伺服电动机机械特性2掌握幅值控制时的电机调速特性实验五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编程练习(一)实验内容1.与或非逻辑功能实验在基本指令的编程练习实验区完成本实验(二)实验要求1.熟悉PLC装置,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外部接线方法2.了解编程软件GXDeveloper的编程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与、或、非逻辑功能的编程方法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0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331 1直流他励电动机启动和调速实验2验证型2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机械特性2验证型3步进电动机实验2验证型4交流伺服电机实验2验证型5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编程练习2验证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电机导轨及测功机、测速表、转矩转速测量(NMEL-13、NMEL-14)、直流并励电动机M03、直流电机仪表、电源(NMEL-18)(位于实验台主控制屏的下部)、电机起动箱(NMEL-09)、交流电压表、电流表、旋转指示灯及开关板(NMEL-05)、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M04、交流伺服电机M13、三相可调电阻900Ω(NMEL-03)、交流伺服电机电源(NMEL-21)、电源控制屏(MEL-002)、步机电机驱动电源(NMEL-10)、步进电机M10。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1]冯清秀,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邓星钟.《机电传动与控制》(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程宪平.《机电传动与控制》(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六、考核方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1、学生实验成绩由平时各个实验项目成绩综合评定,各项目成绩由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信息的完整性、结果的正确性)(30%)、预习报告(是否达到预习目的)(10%)、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规范、熟练)(60%)三部分组成。2、各项实验成绩登记均采用百分制记分。3、学生在上实验课期间,如旷课占总实验学时的1/3,则该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为不合格,需参加重修。编写人:马秋环审核人:杜昌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60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英文名称:MechanicalManufacturingFundamental学时:64学分:4331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一门融机械制造中的金属材料,热加工和切削加工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课程目的:《机械制造基础》主要研究金属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本课程任务:1.考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及其选用、毛坯的制造方法;2.通过学习,培养制定加工工艺规范与合理选用加工方法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及其试验方法。重点:拉伸图、材料性能的判定、硬度的测定方法。难点:冲击韧度和疲劳强度的定义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强度和韧性(一)强度定义及强度指标(二)塑性定义及塑性指标(三)拉伸图和材料性能的判定方法第二节硬度(一)硬度的试验方法(二)硬度测定的实际意义(三)硬度指标的划分,硬度符号的书写第三节冲击韧度(一)冲击试验来测定冲击韧度(二)冲击韧度的分类(三)冲击韧度的定义,冲击韧度符号的书写第四节疲劳强度(一)疲劳强度的定义331 (二)疲劳强度曲线(三)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第二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纯金属、合金、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常见晶格类型、固溶强化原理。难点:金属晶格缺陷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一)晶体与非晶体(二)晶格和晶胞(三)晶格常数: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表示方法第二节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合金的基本概念,固溶体的概念(二)金属化合物和固溶体的分类,常见的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的代表例子。(三)固溶强化原理的应用,固溶强化的作用及其体现。第三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一)多晶体结构(二)金属的晶体缺陷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第三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纯金属、合金的结晶过程。重点:通过分析掌握细化晶粒的方法,金属的冷却曲线难点: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知识及其结晶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纯金属的结晶(一)金属的冷却曲线、过冷度、结晶规律、晶粒(二)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三)细化晶粒的方法(四)同素异晶转变的含义第二节合金的结晶(一)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知识,枝晶偏析(二)匀晶相图及其结晶过程;共晶相图及其结晶过程分析(三)匀晶相图和共晶相图的绘制,杠杆定律的具体应用第四章铁碳合金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见碳钢的基本组织、牌号、性能和用途。重点:铁碳合金相图,碳钢的分类及其牌号331 难点:铁素体等五大组织的显微组织形态及其力学性能分析,碳钢中杂质元素对碳钢机械性能的影响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铁碳合金的基本相(一)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的显微组织(二)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的的力学性能(三)各种组织的组织形态及其定义第二节Fe-Fe3C相图(一)Fe-Fe3C相图上各相区的组织、相图中各主要点、线的意义(二)Fe-Fe3C相图上各相区的具体划分(三)典型铁碳合金结晶过程、Fe-Fe3C相图应用(四)碳钢成分、组织、性能的关系第三节碳素钢(一)碳钢的分类、碳钢的牌号表示(二)碳钢中常见的杂质元素对碳钢机械性能的影响(三)各类碳钢的力学性能及用途第五章钢的热处理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见钢热处理基本原理、常见热处理工艺和应用。重点:钢加热时组织转变、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难点:钢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热处理的作用(二)热处理的定义(三)热处理的目的第二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一)钢加热时候的组织转变(二)奥氏体晶粒度的控制(三)钢加热的方法第三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一)钢冷却时候的组织转变情况(二)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三)及等温转变产物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第四节钢的正火与退火(一)识记退火与正火的概念(二)退火工艺种类、目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三)退火与正火特点及选用331 第五节钢的淬火(一)淬火、淬透性及其影响因素(二)淬硬性、淬火缺陷及其预防措施(三)淬火目的及方法第六节淬火钢的回火(一)回火及其目的、调质(二)回火组织转变与钢性能的变化关系(三)回火种类及其应用第七节钢的表面热处理(一)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二)表面淬火的方法及其特点、渗碳、渗氮(三)渗碳件的组织、性能第八节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一)淬火件结构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第六章合金钢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见合金钢的牌号表示方法、分类、性能和用途。重点:合金钢的分类,合金元素的几个基本作用、常见合金元素对钢的作用。难点:渗碳钢的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合金钢的牌号表示方法(二)合金钢的分类第二节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一)合金元素的几个基本作用(二)常见合金元素对钢的作用第三节合金结构钢(一)低合金结构钢、弹簧钢(二)渗碳钢的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特点(三)调质钢的成分、组织、热处理和性能特点第四节合金工具钢(一)识记:工具钢(二)刃具钢的成分、组织、热处理和性能特点第七章铸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铸铁中石墨形态,各类铸铁的机械性能及应用。重点:铸铁的石墨化过程。难点:提高灰铸铁力学性能的途径331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铸铁及其特点(二)铸铁中石墨形态(三)基体组织对铸铁的性能的影响第二节铸铁的石墨化(一)铸铁的石墨化过程(二)影响石墨化的因素第三节常用铸铁(一)识记: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的牌号(二)识记: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的性能及用途(三)提高灰铸铁力学性能的途径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有色金属的种类和用途。重点:粉末冶金的生产过程难点:黄铜的成分和性能特点,滑动轴承合金教学内容:第一节铝及铝合金(一)铝合金的分类(二)时效强化(三)铝合金的变质处理第二节铜及其铜合金(一)紫铜(二)黄铜的成分和性能特点第三节滑动轴承合金(一)滑动轴承合金第四节粉末冶金与硬质合金(一)粉末冶金的生产过程(二)硬质合金用途及特点第九章非金属材料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和用途。重点:高分子材料及其分类。难点: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和主要用途。教学内容:第一节高分子材料(一)高分子材料及其分类331 (二)塑料制品的成型与加工第二节其他非金属材料(一)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二)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和主要用途(三)复合材料的分类第三节冲击韧度(一)冲击试验来测定冲击韧度(二)冲击韧度的分类(三)冲击韧度的定义,冲击韧度符号的书写第十章铸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铸造的成型原理、常见的铸造方法和应用。重点:砂型铸造的生产过程、手工造型方法难点:流动性、流动性的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铸造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第二节砂型铸造(一)型砂和芯砂的性能要求(二)型砂的组成、机器造型、浇注系统组成(三)砂型铸造的生产过程、手工造型方法第三节合金的铸造性能(一)流动性、流动性的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合金的收缩、定向凝固(二)常用合金的铸造性能(三)铸件收缩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及防止方法第四节铸造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一)浇注位置及分型面的选择(二)带型芯的简单铸件的铸造工艺图的绘制第五节铸件的结构工艺性(一)合金铸造性能及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二)改正常见的不正确的结构设计第六节特种铸件介绍(一)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二)能较合理的选择简单典型铸件的铸造方法第十一章锻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锻造的成型原理、常见的锻造方法和应用。重点:单多晶体塑性变形、可锻性。331 难点:自由锻设备、自由锻的基本工序(主要工序)的工艺要求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锻压加工的特点第二节金属塑性变形(一)单多晶体塑性变形、可锻性(二)加工硬化及其利用和消除方法、锻造流线形成与合理分布(三)再结晶、金属的冷变形及热变形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三节锻造工艺过程(一)锻造工艺过程(二)锻造温度范围确定原则第四节自由锻造(一)自由锻设备、自由锻的基本工序(主要工序)的工艺要求及应用(二)自由锻的特点(三)典型锻件的工艺过程、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第十二章焊接与热切割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本焊接原理、常见的焊接方法及其应用。重点:识记:焊接、焊接方法分类、常见的熔焊方法。难点:焊接性的概念、估算钢材焊接性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焊接、焊接方法分类、常见的熔焊方法(二)焊接特点第二节焊条电弧焊(一)电焊条的组成及其作用、电焊条的选用(二)焊接热影响区和熔合区的组织与性能(三)焊接应力和变形产生原因与防止措施第三节其他焊接方法(一)电阻焊特点、类型(二)埋弧焊特点及应用(三)气体保护焊的特点及应用第四节常用的金属材料焊接(一)焊接性的概念(二)估算钢材焊接性的方法(三)各种材料的焊接特点第五节焊接的机构工艺性(一)焊接结构材料的选择、接头形式的选择331 (二)焊缝的布置原则(三)简单焊接件的结构合理性判断第六节常见的焊接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一)常见的焊接缺陷第十三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以及各工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重点:切削用量要素、切削力、切削液的作用和选用原则、合理选用切削用量。难点:车、刨、插、拉削和铣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适用场合教学内容:第一节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常用刀具材料、刀具的几何角度、切屑形成过程(二)切削运动(三)切削用量要素、切削力、切削液的作用和选用原则、合理选用切削用量第二节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一)机床的分类与编号(二)机床上常用的传动副第三节车削加工(一)车床的组成(二)车床加工范围及车刀(三)车削加工的工艺特点第四节钻、镗削加工(一)钻、镗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适用场合第五节刨、插、拉削和铣削加工(一)刨、插、拉削和铣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适用场合第六节磨削加工(一)砂轮的切削性能(二)砂轮的硬度(三)磨削的特点第十四章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零件选材、毛坯选择及加工工艺分析。重点: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选材的基本原则。难点:热处理技术条件的内容、标注教学内容:第一节零件的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一)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二)选材的基本原则331 第二节零件毛坯的选择(一)毛坯的选用原则(二)常用毛坯生产方法及有关内容比较第三节零件热处理的技术条件和工序位置(一)热处理技术条件的内容、标注(二)热处理的工序位置第四节典型零件材料和毛坯的选择及加工工艺分析(一)典型零件材料和毛坯的选择及加工工艺分析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2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金属材料力学性能44第二章金属与合金晶体结构426第三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44第四章铁碳合金628第五章钢的热处理66第六章合金钢44第七章铸铁224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44第九章非金属材料44第十章铸造44第十一章锻压224第十二章焊接与热切割22第十三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246第十四章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22合计521264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331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孙学强.《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1]侯书林,朱海.《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王力.《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编写人:殷宪刚审核人:杜昌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8课程名称:专业英语英文名称:SpecialtyEnglish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大学英语、材料力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331 本课程地位:本课程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同英语词汇、语法水平相结合,是机械自动化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目的:通过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专业英语中的词汇特点,以及阅读者翻译专业英文资料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满足广大企业对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本课程任务:1.从内容上,应使学生牢固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热加工、热处理、CAD/CAM等有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知识,学习此类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2.从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初步认识、掌握如何从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出发,分析专业英语中的词汇特点、常用句式,使之具备一定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论文写作的技能。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机械设计与制造、力学、材料、机械零件、液压技术、模塑技术、数控技术、机器人等技术。因此学习本课程能够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将以前学习的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三、教学内容及要求Part1FundamentalofManufacturingEngineeringUnit1AdvancedEngineeringMaterials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先进工程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掌握先进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能,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typesofmaterialsandsomeimportantpropertiesofmetals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advancedengineeringmaterials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先进工程材料Unit2HeatTreatmentofMetals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材料热处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理解材料热处理的定义,学会分析铁碳状态图,掌握材料热处理技术,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heattreatment’sapplicationandtechniques难点:Iron-CarbonDiagramanalysis教学内容:材料热处理Unit6InjectionMold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注塑成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理解注塑成型的定义,掌握注塑成型材料和作业循环,掌握加工变量对方向性的影响,掌握注塑成型的优点和缺点。重点:1、injectionmoldingandinjectionmoldingmaterials331 2、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injectionmolding难点:cycleofoperationandeffectsofprocessvariablesonorientation教学内容:注塑成型Unit7MetalCutt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金属切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掌握金属切削的重要性,了解切屑的形成,掌握切削刀具的材料,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importanceofmetalcuttingandcuttingtoolmaterials难点:ChipFormation,Shearzone,SurfaceFinish,CuttingFluids教学内容:金属切削Unit8Grind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磨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理解磨削的定义,掌握磨屑作业的类型,掌握砂轮的形状和尺寸,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Typesofgrindingoperations难点:Shapeandsizeofgrindingwheels教学内容:磨削Unit11LatheandTurn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车床和车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熟悉车床及其结构,掌握车床切削刀具,熟悉车床的操作,掌握切削速度和进给,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1、Thelatheandit’sconstruction2、Lathecuttingtools难点:Latheoperationsandcuttingspeedsandfeeds教学内容:车床和车削Unit12DrillingandMill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钻削和铣削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掌握钻削和钻头,掌握铣削和铣刀,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DrillingandDrills,MillingandMillingCutters难点:typesofdrillsandcutters教学内容:钻削和铣削Unit14LimitsandTolerances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极限和公差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掌握尺寸和公差,掌握公差、极限和配合的关系,熟悉极限和配合的类型。重点:DimensionandTolerance,TolerancesLimitsandFits难点:Typeoflimitsandfits331 教学内容:极限和公差Unit15UnconventionalMachiningProcesses(Ⅰ)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非传统加工方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掌握电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等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Electrical-machiningProcesses,Electro-dischargeMachining,ElectrochemicalMachining,UltrasonicMachining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unconventionalmachiningprocesses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非传统加工方法Part2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iesUnit1ComputerTechnologies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熟悉CPU的作用,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掌握计算机网络结构,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ComputerProgrammingLanguages,Internet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难点:ComputerProcessInterfacing,ComputerNetworkStructures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Unit3ProgrammingforNumericalControl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数控编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词汇,熟悉手动编程和计算机辅助编程,掌握数控编程语言,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1、Manualprogrammingandcomputer-aidedprogramming2、NCpartprogramminglanguages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programmingfornumericalcontrol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数控编程Unit5IndustrialRobot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工业机器人的一些基本词汇,掌握其定义、关键组件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知识,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introductionofindustrialrobot,programmingarobot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industrialrobot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Unit9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教学要求:331 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些基本词汇,掌握其定义,了解其发展历史,掌握CIM存在的问题和组成,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CIMDefined,ProblemsAssociatedwithCIM,CompositionofCIM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industrialrobot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计算机集成系统Unit10VirtualManufacturingandNetworkedManufactur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的一些基本词汇,掌握万维网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熟悉在网络上全球制造,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theroleoftheworldwidewebinmanufacturing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virtualmanufacturingandnetworkedmanufacturing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Unit13IntelligentManufacturing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关智能制造的一些基本词汇,掌握智能制造的应用,熟悉专家系统和自动加工系统的智能规划,学习分析英文科技论文句子。重点:introductionofintelligencemanufacturing,expertsystems难点:controlbasicvocabularyaboutintelligencemanufacturingandlearnhowtoanalyzesentencesofscienceandtechnology教学内容:智能制造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单元先进工程材料22第二单元材料热处理22第六单元注塑成型22第七单元金属切削22第八单元磨削加工22第十一单元车床和车削22第十二单元钻削和铣削22第十四单元极限和公差22第十五单元非传统加工方法22第一单元计算机技术22第三单元数控编程22第五单元工业机器人22331 第九单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2第十单元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22第十三单元智能制造44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叶邦彦,陈统坚.《机械工程英语》(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参考资料:[1]别传爽.《机电专业英语》.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张力.《机械工程英语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编写人:王海艳审核人:杜昌民《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4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技术英文名称:CNCMachiningTechnology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331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职业技能课。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积极探索、激发、创新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人才的技术市场需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需求的,熟悉数控加工工艺,熟练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控技术应用方面奠定实践技能,为现代数控加工技术市场输送高质量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必须的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数控加工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控机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其控制原理,掌握常见数控加工方法的加工工艺、编程与数控机床操作,具有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的实际技能。在理论上,对数控机床的组成、分类、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及数控机床编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及编程的能力;在实践上,能熟练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并具备加工中心机床操作、编程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在教学和自学中都应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意运用知识和机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本课程任务:1.了解CNC的基本原理、机床的体系结构、加工零件的一般过程。2.掌握数控程序的基本格式及数控机床的有关概念。并能熟练地用于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调整。3.熟悉数控车床的结构、操作界面及程序编制,能根据所给零件图熟练地进行程序编制、输入调试、零件装夹、刀具选择及装夹,直至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其操作时间在等级工考核所允许的范围内。4.熟悉数控铣床的结构、操作界面及程序编制,能根据所给零件图熟练地进行程序编制、输入调试、零件装夹、刀具选择及装夹,直至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其实际操作时间在考核所允许的范围之内。5.具备加工中心机床的有关知识。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学习时要求学生已进行或正在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与其他课程的分工,本课程的联系课程有:《数控机床》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中的数控加工实训环节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高级层次,以本课程为基础,通过实训教学强化本课程的教学;《数控机床》与本课程联系紧密,本课程重在数控技术基础和手工编程,而《数控机床》主要讲述数控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基础教学要求:了解数控加工的基础知识,理解各种坐标系的意义与用途,学握机床坐标轴正负方向的判断方法,对数控加工有了初步认识。重点:机床坐标系方向的判定、程序的结构与分类难点:机床坐标系方向的判定教学内容:1.1  数控加工的基础知识331  1.1.1  数控编程技术的基本概念1.1.2  数控技术的优点1.1.3  数控编程方法    1.2  数控加工坐标系 1.2.1  右手直角笛卡儿坐标(右手规则)的原则   1.2.2  零件固定、刀具运动的原则    1.3  参考点的概念   1.3.1  机床原点   1.3.2  机床参考点   1.3.3  件参考点   1.3.4  刀具参考点    1.4  程序的结构与组成   1.4.1  程序有关的术语   1.4.2  数据的尺寸输入格式   1.4.3  程序的结构   1.4.4  子程序    1.5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1.5.1  数控加工工艺概述   1.5.2  数控加工中的刀具第二章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编程教学要求:了解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编程基础,掌握工件坐标系建立的方法,掌握基本编程指令与高级编程指令的应用。重点:工件坐标系的建立、基本编程指令与高级编程指令的应用难点:高级编程指令教学内容:2.1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 2.1.1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     2.1.2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主要功能     2.1.3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工具系统     2.1.4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用夹具     2.1.5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进退刀路的工艺处理     2.1.6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加工对象     2.1.7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编程特点2.2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坐标系2.2.1  机床原点与参考点     2.2.2  机床坐标系     2.2.3  工件坐标系331 2.3  工件坐标系建立的方法2.3.1  G92设定工件坐标系     2.3.2  G54~G59设定工件坐标系2.4  数控铣床G00编程指令2.4.1  基本编程指令     2.4.2  刀具长度补偿的建立和取消G43、G44、G49     2.4.3  刀具半径补偿的建立和取消G41、G42、G40     2.4.4  孔加工固定循环     2.4.5  子程序2.5  数控铣和加工中心高级编程指令2.5.1  机床坐标系选择G53     2.5.2  子坐标系(G52)     2.5.3  极坐标(G15、G16)     2.5.4  缩放比例(G50、G51)     2.5.5  坐标系旋转(G68、G69)     2.5.6  可编程镜像第三章  数控车床编程教学要求:了解数控车床的编程基础,掌握数控车床工件坐标系建立的方法,掌握基本G指令与循环编程指令的应用。重点:基本G指令与循环编程指令的应用。难点:G71~G75指令的应用教学内容:3.1  数控车床编程基础  3.1.1  概述  3.1.2  前置刀架和后置刀架车床坐标系  3.1.3  绝对坐标编程和相对坐标编程  3.1.4  恒表面线速度切削  3.1.5  切削进给(G98/G99、F指令)  3.1.6  刀具功能(T指令)  3.1.7  直径和半径编程  3.1.8  进、退刀方式3.2  数控车床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3.2.1  试切对刀法  3.2.2  G50设定工件坐标系  3.2.3  G54~G59设定工件坐标系  3.2.4  cnc车床编程格式3.3  基本的G指令  3.3.1  快速移动指令Goo331   3.3.2  直线插补G01  3.3.3  圆弧插补G02、3.4  螺纹切削编程  3.4.1  概述  3.4.2  螺纹切削时的运动  3.4.3  螺纹切削指令G32  3.4.4  基本螺纹切削循环指令G92  3.4.5  多重螺纹切削循环G763.5  简单台阶轴的单一循环编程  3.5.1  直线切削循环G90  3.5.2  径向切削循环G943.6  复杂轴类零件的多重循环编程  3.6.1  概述  3.6.2  轴向粗车循环G71  3.6.3  径向粗车循环G72  3.6.4  模式重复切削循环G73  3.6.5  精加工循环G703.7  断屑循环指令  3.7.1  深孔钻循环G74  3.7.2  径向切槽多重循环G753.8  程序举例    3.9  刀尖半径补偿G40,G41,G42第4章  数控编程实例教学要求:掌握数控车床复杂轴类零件及套类零件的编程方法,掌握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箱体类、孔板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重点:复杂轴类零件与箱体类零件的编程。难点:轴套类、曲面类零件的编程。教学内容:4.1  数控车床编程实例4.1.1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特点  4.1.2  数控车削实例4.2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编程实例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5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1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1章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基础821016420331 第2章  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编程第3章  数控车床编程14418第4章  数控编程实例14216合计521264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上机+实验。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上机成绩占5%;实验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15%;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上机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李体仁.《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1]余英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吴新佳.《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第一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周虹.《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编写人:周淑芳审核人:杜昌民《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94课程名称: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英文名称:MetallurgyandMaterialsmoldingprocess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31 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粉末冶金与复合材料成型的加工原理和工艺方法及相关知识,重点是介绍粉末冶金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方法,使学生对这些成型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了解,从而为学习有关的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必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焊接成型和凝固成型温度场及热循环特点,熟悉金属材料在凝固过程中有关化学、物理冶金方面的普遍规律,掌握冶金过程中气相和熔渣与金属相互作用原理,掌握材料成型工艺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成型工艺设计的能力。本课程任务:1.掌握粉末冶金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生产过程;2.掌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加工过程;3.了解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的常用方法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联系课程有:《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知识及成型设备的具体原理。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材料成型热过程教学要求:了解焊接热过程的特点、焊接温度场,理解焊接热循环,焊接热影响区、凝固成型中的温度场。重点:焊接影响区难点:凝固成型中的温度场教学内容:1.1焊接热过程的特点1.2焊接温度场1.3焊接热循环1.4焊接热影响区1.5凝固成型中的温度场第2章金属的凝固教学要求:了解纯金属的结晶特点,理解凝固中的溶质再分配、掌握焊条熔化及熔池的形成、熔池凝固和焊缝的组织与性能。重点:焊条熔化及熔池的形成难点:熔池凝固和焊缝的组织与性能教学内容:2.1纯金属的结晶2.2凝固中的溶质再分配2.3焊条熔化及熔池的形成2.4熔池凝固和焊缝的组织与性能331 第3章焊接冶金教学要求:了解焊接冶金过程的特点、焊接熔渣,理解氮、氢对金属的作用,掌握焊接时的氧化还原、焊缝金属的合金化。重点:焊接时的氧化还原难点:焊缝金属中硫和磷的控制教学内容:3.1焊接冶金过程的特点3.2焊接熔渣3.3氮、氢对金属的作用3.4焊接时的氧化还原3.5焊缝金属的合金化3.6焊缝金属中硫和磷的控制第4章焊接气孔和裂纹教学要求:了解焊接气孔、焊接裂纹的形成过程、掌握焊接裂纹的综合分析方法重点:焊接气孔的形成难点:焊接裂纹的综合分析方法教学内容:4.1焊接气孔4.2焊接裂纹4.3焊接裂纹的综合分析第5章焊接成型教学要求:了解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碳钢、合金钢及不锈钢的焊接,掌握异种钢的焊接和铸铁的焊接方法重点:异种钢的焊接和铸铁的焊接方法难点:具体焊接方法教学内容:5.1概述5.2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其试验方法5.3碳钢的焊接5.4合金结构钢的焊接5.5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焊接5.6异种钢的焊接5.7铸铁的焊接第6章凝固成型教学要求:了解凝固成型基础,理解砂型铸特种铸造的方法,掌握凝固成型工艺设计。重点:凝固成型工艺设计难点:具体焊接方法教学内容:331 6.1凝固成型基础6.2砂型铸造6.3特种铸造6.4凝固成型工艺设计第7章塑性成型教学要求:了解塑性成型的基本理论,锻造的热规范要求,掌握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法。重点: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法难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法教学内容:7.1塑性成型的基本理论7.2锻造的热规范7.3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7.4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第8章塑料成型教学要求:了解塑料的种类,掌握塑料焊接头的形成及焊接方法。重点:焊接头的形成及焊接方法难点:焊接方法教学内容:8.1塑料的种类8.2塑料焊接头的形成8.3塑料的焊接方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60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1章材料成型热过程66第2章金属的凝固66第3章焊接冶金88第4章焊接气孔和裂纹88第5章焊接成型88第6章凝固成型88第7章塑性成型88第8章塑料成型8412合计60464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331 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实验成绩占5%;期中成绩占15%;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王勇.《材料冶金学与成型工艺》.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2.参考资料:[1]徐萃萍.《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2]齐克敏.《材料成形工艺学》(第一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编写人:周淑芳审核人:杜昌民《机械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87课程名称:机械装备设计英文名称:DesignofManufacturingEquipment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考查课程性质: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技术,使学生具备机械制造装备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331 本课程任务: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方法和基本要求。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设计理论和方法。物流系统的设计方法。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方法等知识。本课程要求:1.了解和基本掌握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机械制造装备的分类2.重点掌握和理解金属切削机床设计3.重点掌握和理解机床夹具设计4.了解和基本掌握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1.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设计》、《机械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等,在本课程学习之前需要学好这些先修课程。2.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机械设计》、《机械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必须学好本专业课才能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制造装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了解课程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1.机械制造装备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机械制造装备应具备的主要功能3.机械制造装备的分类介绍第二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教学要求:331 了解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典型步骤,建立产品设计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思想,熟悉装备设计的评价体系。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类型1.介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方法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评价标准第三章典型机械制造装备教学要求:掌握典型机械制造装备的用途、运动、性能、布局、传动和结构,能够从设计者角度分析典型机械制造装备的特点。绪论1.车床2.铣床3.磨床4.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第四章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教学要求:以金属切削机床为研究对象,了解机床总体设计理论,掌握机床传动设计、主要部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1.概述2.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3.主传动系统设计4.进给传动设计5.主轴组件设计6.支撑设计7.导轨设计8.自动换刀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331 第五章机床夹具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机床夹具定位和夹紧的概念,掌握定位误差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概述1.定位机构设计2.机床夹具夹紧机构的设计3.机床夹具的其他装置4.专用夹具的设计方法第六章专用刀具设计教学要求:掌握车刀、拉刀等专用刀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1.可转位车刀2.成形车刀3.拉刀4.其他刀具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0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为3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践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机械制造装备介绍060006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060006典型机械制造装备060006金属切削机床设计060006机床夹具设计050005331 专用刀具设计070007合计036000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1)课下平时作业;(2)闭卷考试成绩;(3)课上测验、提问等。2.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期中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2)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3)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2]梁迎春.《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哈工大出版社,2005年[3]黄鹤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李庆余.《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编写人:韩双凤审核人:杜昌民《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36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英文名称: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Interface学时:72学分:2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数字电子电路、微机原理331 开课学期:3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目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知识型人才必须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且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技能。单片机属微型机的一种,且应用极其普遍。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为将来的应用特别是在控制领域应用打下基础。本课程也为后续的“PLC原理”等课程起先导作用。本课程任务:1.掌握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2.本课程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属偏硬件技术课程,而在本专业的学习重点偏向于软件技术。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前续课程是“计算机文化课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数字电路”。其后续课程是“PLC原理”等课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及编码,了解MCS-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了解51单片机的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及其编程方法。重点: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基本的工作原理。难点:51单片机的指令功能及编程方法教学内容:第一章单片机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微机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进位计数制和二进制编码。重点:无符号数、BCD码、ASCII码难点:不同进制数之间转换教学内容:第一节单片机概况(一)单片机的基本概念(二)单片机的发展简介(三)单片机的应用第二节常用8位系列单片机简介第三节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简介331 (一)数制的表示(二)不同进制数间转换(三)二进制编码第二章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原理教学要求:了解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单片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重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引脚难点:单片机的逻辑结构控制引脚存储器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Intel公司的MCS-51/52系列单片机内部结构原理(一)MCS-51/52系列单片机CPU结构(二)MCS-51/52系列单片机存储器结构(三)MCS-51/52系列单片机引脚及功能(四)MCS-51/52系列单片机I/O端口结构第二节89系列单片机结构及原理(一)89系列单品机内部结构(二)89系列单片机存储器结构(三)89系列单片机I/O端口结构第三节单片机的震荡器及时序电路(一)振荡器和时序电路(二)单片机的复位电路(三)单片机的掉电操作方式(四)CHMOS型单片机的低功耗模式第四节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编程及加密方法(一)Flash存储器的编程模式(二)单片机加密位的加密方法第五节各系列单片机的区别第三章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编程举例教学要求:掌握各类指令的书写符号及其操作功能重点:指令的寻址方式,指令的操作功能及使用方法难点:寻址方式,掌握指令的功能、记忆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指令系统简介第二节单片机的寻址方式(一)立即寻址(二)直接寻址(三)寄存器寻址331 (四)寄存器间接寻址(五)位寻址(六)变址寻址第三节指令系统及应用举例(一)数据传送指令(二)算术运算指令(三)逻辑运算指令(四)控制转移类指令(五)位操作指令第三节指令系统及应用举例第四章单片机内部功能介绍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重点:程序的结构,包括一个程序的书写格式结构和操作处理过程结构难点:如何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学会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单片机定时/计数的功能(一)定时计数器的结构与原理(二)初始化编程(三)T0、T1和T2的操作模式及使用方法第二节单片机的中断控制功能(一)中断系统的组成及中断入口(二)中断控制、中断处理过程、中断请求的撤销(三)T0、T1和T2的操作模式及使用方法第三节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一)串行口的结构及原理(二)单片机串行口控制(三)串行口的使用方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60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1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单片机概况44第二章20622331 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原理第三章指令系统及编程举例14418第四章单片机内部功能介绍22216合计60127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考查(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李刚民.《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3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张宏伟李新德.《单片机应用技术》(第一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编写人:苏航审核人:杜昌民教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8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andTechnicalMeasurement学时:32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图学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应用型高等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结合类各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和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本课程目的:33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方面的主要标准,掌握正确选择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原理。本课程任务:1.如何正确应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零件精度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2.如何运用常用的、现代的检测技术手段来保证机械零件加工质量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各大本科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含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个范畴,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和机械制造课程的重要纽带。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言教学要求:了解互换性的概念、意义及分类方法,理解互换性的实现手段——标准化,掌握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基本常识。重点:互换性难点:优先数系教学内容:(一)互换性概述1.定义2.互换性内容3.互换性类别(二)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优先数系2.优先数系的构成3.优先数系的派生系列和复合系列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教学要求: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实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基本结构、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应用;熟练查阅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表格,熟练掌握尺寸公差带图及配合公差带图。重点:公差与配合难点:公差带图解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极限(二)配合(三)极限与配合的作用第二节极限与配合的基本词汇(一)有关“尺寸”的术语和定义331 (二)有关“公差与偏差”的术语和定义(三)有关“配合”的常用术语及定义第三节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一)标准公差系列(二)基本偏差系列(三)公差带与配合代号第四节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一)轴公差带(二)孔公差带(三)基孔制配合(四)基轴制配合第五节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基准制的选用(二)公差等级的选用(三)配合的选用第六节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一)定义(二)一般公差的规定(三)配合的选用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教学要求:了解测量的概念以及量块的等和级,掌握测量器具的选择与验收极限的确定重点:测量的基本概念难点:测量器具的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的基本概念(一)定义(二)测量公式(三)测量四要素第二节量块(一)量块的用途(二)量块的精度(等)(三)量块的选用第三节计量器具的选择(一)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二)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331 教学要求:掌握形位公差带的特征(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以及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掌握形位误差的确定方法;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原则;掌握公差原则(独立原则、相关要求)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重点:形位公差难点:公差原则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二)形位公差的特征和符号第二节形位公差的标注(一)公差框格(二)被测要素的标注(三)基准要素的标注第三节形状公差(一)形状公差(二)各项形状公差及其公差(三)形状公差与形状公差带第四节位置公差(一)基准(二)定向公差与公差带(三)定位公差与公差带(四)跳动公差与公差带第五节公差原则(一)有关术语及定义(二)公差原则第六节形位公差的选择(一)形位公差的选择(二)公差原则的选择第七节形位误差检测原则(一)形位误差的评定(二)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第四章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教学要求: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以及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测量重点:表面粗糙度的测量331 难点: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节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一)主要术语及定义(二)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第二节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一)幅度参数的选用(二)间距参数的选用(三)形状参数的选用第三节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一)测量方法(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第五章光滑极限量规教学要求:了解光滑极限量规的种类与作用,掌握量规公差带及工作尺寸的计算。重点:量规公差带难点:工作尺寸的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光滑极限量规(二)塞规(三)环规或卡规(四)量规的分类第二节泰勒原则(一)泰勒原则(二)光滑极限量规(三)公差与配合基本术语及定义第三节量规公差带(一)量规、通规、止规(二)校对量规的公差带分布规定第四节量规设计(一)量规型式的选择(二)量规工作尺寸的计算(三)量规的技术要求(四)工作量规工作尺寸的标注第六章零件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教学要求:331 掌握零件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与检测重点:键、螺纹、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配合与检测难点:圆锥配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教学内容:第一节键与花键的公差配合与检测(一)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二)矩形花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第二节螺纹的公差配合与检测(一)概述(二)普通螺纹的公差配合(三)普通螺纹的检测第三节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一)概述(二)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及检测(三)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四)齿轮副的精度和齿侧间隙(五)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六)齿轮精度检测第四节圆锥配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一)圆锥配合的分类和基本参数(二)圆锥公差(三)圆锥配合(四)圆锥的公差注法(五)锥度与圆锥角的检测第七章尺寸链教学要求:掌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重点:尺寸链的确立与分析难点: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尺寸链的定义(二)尺寸链的组成(三)尺寸链的种类第二节尺寸链的确立与分析(一)尺寸链的确立(二)尺寸链的分析及尺寸链计算要解决的问题第三节尺寸链的计算方法331 (一)极值法(完全互换法)(二)统计法(概率法或大数法)(三)分组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言22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426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426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628第四章表面粗糙度及检测22第五章光滑极限量规22第六章零件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与检测44第七章尺寸链22合计266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邢闽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楼应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编写人:董丽审核人:杜昌民33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ofAutomaticControl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自控原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化技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本课程主要讲述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自动化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系统的建模方法,掌握对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设计和校正方法,能熟练使用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和控制器,对非线性系统也能进行初步的分析。本课程任务: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学会对实际物理系统进行数学抽象,并用已学过的数学工具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能灵活应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2.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直接为解决实际控制系统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养成将来在工程实际中经常进行理性思维的习惯。3.培养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原理方法基础上,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实验与仿真实现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学习奠定数学基础和分析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电学知识。本课程学习为后续课程(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的学习提供所应用的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概述331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的定义、组成、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实例有一定掌握。使学生对古典反馈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重点:自动控制的定义、组成、基本控制方式、特点及基本要求难点:自动控制系统实例的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一)自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二)自动控制理论(三)反馈控制原理(四)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五)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示例(一)函数记录仪(二)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三)电阻炉微型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四)锅炉液位控制系统第三节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一)线性连续控制系统(二)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三)非线性控制系统第四节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基本要求的提法(二)典型的外作用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表达方式,建模的方法;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部件及其传递函数、结构图及化简、信号流图和梅森公式,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学会对一般的机电系统等进行机理建模。明确零初始条件的物理含义;了解系统的零、极点等的概念。重点:传递函数的概念、结构图及化简、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难点: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部件及其传递函数、信号流图和梅森公式教学内容: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一)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二)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三)线性系统的特征331 (四)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五)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六)运动模态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一)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二)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三)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对输出的影响(四)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一)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三)信号流图的组成和性质(四)信号流图的绘制(五)梅森增益公式(六)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组成,熟悉控制系统暂态响应性能指标的定义;掌握一阶系统的暂态响应及性能指标;掌握二阶系统的暂态响应分析及其与极点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二阶系统的暂态响应性能指标公式及计算;一般了解高阶系统的暂态响应,掌握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了解稳定的概念,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重点掌握判断稳定性的Routh代数判据及应用,对Hurwitz判据有一般了解;了解稳态误差的概念、定义、产生原因、类型;重点掌握给定稳态误差终值的计算,掌握扰动稳态误差终值的计算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重点:一、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主导极点的概念、判断稳定性的Routh代数判据及应用、稳态误差及终值定理。难点: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判断稳定性的Routh代数判据及应用、扰动稳态误差终值的计算及减小稳态误差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一)典型输入信号(二)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三)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第二节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三)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四)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331 (五)一阶系统的单位加速度响应第三节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三)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四)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五)二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六)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七)非零初始条件下二阶系统的响应过程第四节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三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二)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三)闭环主导极点第五节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二)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三)劳思-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四)劳思稳定判据的特殊情况(五)劳思稳定判据的应用第六节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一)误差与稳态误差(二)系统类型(三)阶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位置误差系数(四)斜坡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位置误差系数(五)加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位置误差系数(六)动态误差系数(七)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八)减小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根轨迹的概念及根轨迹方程;掌握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及其应用;熟悉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高阶系统的性能分析;重点掌握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法分析。重点: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常规根轨迹的绘制及系统性能分析难点: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的分析、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一)根轨迹概念331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四)根轨迹方程第二节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原则(一)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二)闭环极点的确定第三节广义根轨迹(一)参数根轨迹(二)附加开环零点的作用(三)零度根轨迹第四节系统性能的分析(一)闭环零极点与时间响应(二)系统性能的定性分析(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频率响应、频率特性的概念及特点,明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特点,熟练掌握绘制开环幅相特性、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方法;熟练掌握由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理解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原理,熟练掌握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判据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正确理解稳定裕度的概念及意义,熟练掌握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掌握频域性能指标及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重点:频率响应、频率特性的概念及特点、开环幅相特性、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判据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稳定裕度的计算、频域性能指标的求解难点: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原理、域性能指标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二节频率特性(一)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二)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第三节开环系统的典型环节分解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一)典型环节(二)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三)开环幅相曲线绘制(四)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五)延迟环节和延迟系统331 (六)传递函数的频域实验确定第四节频率域稳定判据(一)奈氏判据的数学基础(二)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三)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四)条件稳定系统第五节稳定裕度(一)相位裕度(二)幅值裕度第六节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一)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二)系统带宽选择(三)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四)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校正的实质、校正方式、基本控制规律;熟练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熟悉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复合校正的基本原理;熟悉频率法进行系统校正的过程和校正前后系统性能的比较。重点:系统校正的概念、校正方式、基本控制规律、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难点:频率法进行系统校正的过程和校正前后系统性能的比较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一)性能指标(二)系统带宽的选择(三)校正方式(四)基本控制规律第二节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一)无源校正网络(二)有源校正装置(三)PID控制器第三节串联校正(一)频率响应法校正设计(二)串联超前校正(三)串联滞后校正(四)串联滞后-超前校正(五)串联综合法校正(六)串联工程设计方法331 第四节反馈校正(一)反馈校正的原理与特点(二)测速-超前网络反馈校正(三)综合法反馈校正第五节复合校正(一)复合校正的概念(二)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三)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采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过程,掌握采样定理的内容和零阶保持器;理解香农采样定理;熟悉Z变换和Z反变换的计算方法;掌握求解采样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掌握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分析,了解其暂态性能分析。重点:采样定理的内容和零阶保持器、z变换与z反变换、求系统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判定及稳态误差计算难点:z变换与z反变换、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判定及稳态误差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一)采样控制系统(二)数字控制系统(三)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四)离散系统的研究方法第二节信号的采样与保持(一)采样过程(二)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三)农香采样定理(四)采样周期的选取(五)信号保持第三节z变换理论(一)z变换定义(二)z变换方法(三)z变换性质(四)z反变换(五)关于z变换的说明第四节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一)离散系统的数学定义(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331 (三)脉冲传递函数(四)开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五)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六)z变换法的局限性及修正z变换第五节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一)s域到z域的映射(二)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三)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四)采样周期与开环增益对稳定性的影响(五)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六)离散系统的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第六节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一)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二)采样器和保持器对动态性能的影响(三)闭环极点与动态响应的关系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非线性系统特点,典型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了解相平面的有关概念,了解绘制相轨迹、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一般方法;理解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重点:非线性系统特点、相平面的有关概念、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难点:典型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论(一)研究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意义(二)非线性系统的特征(三)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第二节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一)非线性特性的等效增益(二)常见非线性因素对系统运动的影响第三节相平面法(一)相平面的基本概念(二)相轨迹绘制的等倾线法(三)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四)奇点和奇线(五)由相轨迹求取时间间隔(六)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第四节描述函数法331 (一)描述函数的基本概念(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自动控制原理概述2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6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44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66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44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6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44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44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满红.《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编写人:苏航审核人:杜昌民教授《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31 课程编码:0110029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英文名称: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programmablecontroller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性能优越、灵活通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国外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是自行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都广泛采用单台或多台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所以,掌握PLC技术,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控制系统设计能力的专业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至二种基本机型,掌握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任务:1.讲授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功能指令系统;3.PLC程序设计方法,PLC的系统设计方法,PLC在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以及通信联网等方面的应用。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须在完成《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授课学习。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要求:33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及发展概况。基本要求有:1、熟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2、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与方向。重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和特点、PLC的分类和应用领域。难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分类和应用领域。教学内容:第一节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第二节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第三节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一)PLC的特点。(二)PLC的应用领域。第四节可编程控制器的性能指标与分类第五节电路的有载工作状态、开路与短路(一)PLC的主要性能指标。(二)PLC的分类。第二章PLC的基本结构与原理教学要求: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现场输入与输出接口电路;传感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接口电路。基本要求有:1、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原理;2、熟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接口电路、存储器的工作原理;3、了解传感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接口电路及其它接口电路。重点:PLC的工作过程,输入/输出接口难点: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以及输入/输出映像寄存器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央处理器第二节存储器(一)存储器的结构。(二)存储器的工作过程。(三)PLC中使用的存储器。第三节输入接口(一)光电耦合电路。(二)输入接口电路。第四节输出接口(一)输出接口电路。(二)功率输出电路。第五节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件原理(一)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过程。331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输出过程。(三)可编程控制器和中断输入处理过程。(四)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第三章FP1可编程控制器的规格、性能及结构教学要求:FP1系列PLC的构成,FP1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基本要求有:1、掌握C24系列PLC的构成,FP1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2、熟悉C24系列PLC的外部连接。重点:PLC基本逻辑指令含义难点:基本逻辑指令在程序中的灵活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FP1的类型及规格第二节FP1的技术性能第三节FP1的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一)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二)I/O的地址分配。第四章FP1的指令系统教学要求:FP1系列指令系统,含基本指令与高级指令共192条指令。基本要求有:1、掌握基本顺序指令、基本功能指令、控制指令、比较指令的应用;2、熟悉和了解高级指令的应用。重点:继电器控制系统改变成PLC控制的基本方法,顺序功能图的设计,顺序控制梯形图编程难点:顺序控制功能图的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FP1的基本指令(一)基本指令的构成。(二)基本指令的说明。第二节FP1的高级指令(一)高级指令的构成。(二)高级指令的说明。第三节FP1的特殊功能及特殊指令(一)脉冲捕捉功能。(二)输入延时滤波功能。(三)脉冲输出功能。(四)高速计数器。第四节FP1的A/D转换单元(一)A/D转换单元。331 (二)D/A转换单元。第五节FP1的通信功能(一)通信方式。(二)通信协议。(三)通信系统的设置。第五章编程器教学要求:了解三相开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和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要求有: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异步转动原理;转差率的意义及旋转磁场的形成;3、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合理的选择电动机;正确使用电动机。重点:功能指令的基本格式,常用功能指令的梯形图、功能、使用注意事项难点:功能指令格式,功能指令在程序设计中的灵活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FP编程器的结构第二节指令的输入方式第三节继电器、寄存器和指令查找第四节FP编程器的操作功能(一)电磁转矩。(二)机械特性。第五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一)OP功能的查找。(二)清除程序和保持区OP-0。(三)删除NOP指令OP-1(四)寄存器的设置和监视OP-2、3、8、12。(五)I/O继电器的监视OP-7和I/O继电器的强制ON/OFFOP-10、11。(六)系统寄存器的设置和初始化OP-50、51。(七)程序的检查功能OP-9和自诊断功能OP-110。(八)其它OP功能。第六章FPWINGR编程软件教学要求:FPWINGR编程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基本要求有:1、掌握FPWINGR编程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了解用梯形图编制PLC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重点:PLC系统设计方法步骤,PLC的选型及硬件配置难点:PLC的选型及硬件配置,PLC系统设计的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第一节NAISFPWINGR2.0概述331 (一)功能概述。(二)基本规格。(三)设置FPWINGR的运行环境。(四)启动FPWINGR。(五)设置个人环境管理。第二节FPWIN体制GR2.0的组成第三节程序的建立和编辑(一)创建新程序。(二)选择机型。(三)编写程序。(四)编写程序的步骤。第四节程序的管理(一)使用文件。(二)设置文件属性。(三)传输程序。(四)打印程序。第五节程序的调试(一)程序的测试。(二)程序监控。(三)时序图监控。第七章PLC编程方法及应用举例教学要求:PLC编程方法,PLC程序设计及应用举例。基本要求有:1、掌握PLC编程方法,PLC程序设计;2、熟悉PLC的综合应用举例。重点:通过实例掌握PLC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难点:系统设计、梯形图程序的编制教学内容:第一节程序设计一、采用PLC控制的一般条件。二、PLC的机型选择。三、PLC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四、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则。五、编程技巧。六、基本应用程序。第二节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第三节机械手控制系统第四节自动售货机的控制331 第五节卸罐机控制系统(一)卸罐机工作流程简介。(二)I/O点的分配。(三)梯形图。第六节温度控制系统(一)PID控制算法。(二)PID控制参数的确定。(三)参数的精整。(四)PID子程序框图。(五)数字滤波子程序设计。(六)系统主程序设计。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24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观看教学录像片1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概述224第二章PLC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24第三章FP1可编程控制器的规格、性能及结构44第四章FP1的指令系统426第五章编程器426第六章FPWINGR编程软件426第七章PLC编程方法及应用举例426合计2412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331 [1]李国厚.《PLC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张进秋.《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例》(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汪晓光.《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吴建强.《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常斗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参考资料:[1]田瑞庭.《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王兆义.《可编程序控制器使用技术》(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郁汉琪.《机床电气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编写人:姜惠远审核人:杜昌民《数控机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22课程名称:数控机床英文名称:NumericalControlMachineTools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类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331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数控机床》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数控机床,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为今后在工作中进行数控机床的设计、选型、调试、操作、日常维护和故障的诊断打下牢固基础。本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对数控机床具有结构分析的能力、性能评价的能力、合理选择的能力、进行基本操作的能力、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任务:1.介绍数控机床机械和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培养数控操作、编程和维修工程技术人才做理论准备。2.分析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为数控机床的使用;选型、安装调试和维修打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与本科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编程技术、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2.典型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3.数控机床的技术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4.数控机床典型部件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能;5.根据零件类型合理选择数控机床的方法;6.数控插补原理,有关数控机床PLC的知识;7.伺服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8.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日常维护的基本知识。教学要求: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典型机械结构和特点;理解数控机床的技术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掌握根据加工零件类型合理选择数控机床的方法;了解数控插补原理和有关数控机床PLC的知识;理解各种伺服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熟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日常维护的基本知识。重点: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典型机械结构和特点;合理选择数控机床的方法。难点:数控插补原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理解数字控制、数控机床、数控系统、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概念。2.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3.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工作原理。4.掌握数控机床的各种分类。331 5.了解开环控制的数控机床、全闭环控制的数控机床、半闭环控制的数控机床和混合控制的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应用。6.了解点位控制数控机床、直线控制数控机床、轮廓控制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应用。7.理解数控机床可控轴数与联动轴数之间的区别。8.了解数控加工的特点和数控机床的适用范围。9.了解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10.了解数控机床发展的最新技术。重点: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难点:数控机床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2.数控机床的基本工作原理3.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4.数控机床的分类5.数控机床的适用范围6.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第一节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一)数控机床的定义(二)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三)数控机床的特点第二节数控机床的组成(一)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二)数控机床的机械部件组成(三)数控系统的组成(四)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第三节数控机床的分类(一)按控制功能分类(二)按工艺用途分类(三)按联动坐标轴数分类(四)按伺服控制方式分类第四节数控机床的发展(一)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二)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教学要求:1.掌握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组成及特点。2.了解提高数控机床结构刚度的措施。3.了解减少机床热变形影响的常用措施。331 4.理解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特点。5.掌握理解数控机床主轴的变速方法及实现结构。6.了解主轴轴承配置形式。7.理解主轴的定向停止装置的作用,了解其工作原理。8.理解高速精密主轴单元的类型。9.理解数控机床对进给传动系统的要求。10.了解传动齿轮副间隙消除的方法。11.理解滚珠丝杠螺母副的工作原理、特点和结构。12.掌握常用滚珠丝杠螺母副轴向间隙调整的方法。13.了解常用滚珠丝杠的支承方式。14.理解数控机床对导轨的要求。15.掌握数控机床常用导轨的形式及其特点。16.了解常用数控机床工作台的形式。17.掌握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的分类和应用。18.掌握自动换刀系统常见刀库形式、选刀方式和刀具交换装置形式。19.了解数控机床自动排屑装置、工件自动交换系统、液压和气压装置等辅助装置的作用。重点: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基本组成及特点,主传动系统、进给传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和作用。难点:主传动系统和进给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组成及特点2.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统3.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4.数控机床的导轨5.数控机床的工作台6.数控机床的位置检测装置7.数控机床的自动换刀装置8.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第一节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组成(一)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特点(二)数控机床对机械结构的要求第二节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统(一)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特点(二)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配置方式(三)数控机床主轴部件(四)数控机床主轴的准停装置第三节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331 (一)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的特点(二)数控机床加工传动系统的要求(三)数控机床进给传动部件(四)数控机床结构传动系统间隙的消除第四节数控机床使用的导轨(一)数控机床对导轨的要求(二)数控机床常用导轨的种类第五节数控机床的工作台(一)定位销式分度工作台(二)鼠牙盘式分度工作台(三)数控回转工作台第六节数控机床的自动换刀装置(一)数控机床对自动换刀装置的要求(二)数控机床常用换刀装置的形式(三)刀具识别系统第七节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一)液压装置(二)冷却装置(三)润滑装置(四)排屑装置第三章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教学要求:1.了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组成。2.掌握数控系统的特点和功能。3.了解数控系统的插补原理。4.理解典型数控系统与数控机床的合理配置。5.了解数控机床PLC的形式和控制对象。6.理解数控机床对伺服系统的要求。7.了解伺服电机的特性与选型。重点:数控系统的基本组成,PLC在数控机床上的作用。难点:数控系统的插补原理和伺服驱动装置的选择方法。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组成2.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数据流3.数控系统的功能和特点4.数控系统的插补原理5.典型数控系统及其应用6.可编程控制器PLC331 7.数控机床对伺服系统的要求8.伺服装置的特性与选择第一节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组成(一)计算机数控系统CNC的组成(二)计算机数控系统CNC的工作过程(三)计算机数控系统CNC的功能(四)计算机数控系统CNC的特点第二节数控系统的插补原理(一)插补的基本概念(二)插补的典型方法(三)逐点比较插补法(四)时间分割插补法第三节典型数控系统(一)FANUC数控系统(二)SIEMENS数控系统(三)华中数控系统第四节可编程控制器PLC(一)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和作用(二)可编程控制器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第五节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一)伺服系统的组成(二)数控机床对伺服系统的要求(三)伺服系统的分类(四)伺服驱动装置第四章典型数控机床 教学要求:1.理解数控车床的特点、分类、组成及结构布局特点。2.掌握各类数控车床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了解数控车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操作面板、控制面板及软件功能。4.理解数控铣床的功能特点、分类、组成及结构布局特点。5.掌握各类数控铣床的特点和适用范围。6.了解数控铣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操作面板、控制面板及软件功能。7.理解数控加工中心的功能特点、分类、组成及结构布局特点。8.掌握各类数控加工中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9.了解数控加工中心的主要技术参数。  重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特点、分类、工艺使用范围,基本构成及典型布局形式。难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布局及工作原理。331 教学内容:1.数控车床2.数控铣床3.数控加工中心4.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布局第一节数控车床(一)数控车床的特点及用途(二)数控车床的分类(三)数控车床的结构特征第二节数控铣床(一)数控铣床的特点及用途(二)数控铣床的分类(三)数控铣床的结构特征第三节加工中心(一)加工中心的特点及用途(二)加工中心的组成(三)加工中心的分类(四)加工中心的结构特征第五章数控机床的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教学要求:1.掌握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2.了解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性能检验的内容和方法。3.了解数控机床生产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意义。4.理解激光干涉仪的工作原理、组成,了解其使用方法。5.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组成,了解其使用方法。重点: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常用测试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检测方法。难点:激光干涉仪和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与验收2.数控机床的生产管理3.激光干涉仪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及使用4.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及使用第一节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一)数控机床的几何精度(二)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三)数控机床的切削精度第二节数控机床的生产管理(一)数控机床的使用环境331 (二)数控机床的适用加工范围(三)数控机床的附件第三节激光干涉仪(一)激光干涉仪的组成及原理(二)激光干涉仪的使用方法第四节三坐标测量机(一)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原理(二)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方法第五节数控机床的验收(一)数控机床验收的主要内容(二)数控机床精度的验收(三)数控机床性能的验收(四)数控系统功能与性能的验收第六章数控机床的使用与日常维护 教学要求:1.掌握数控机床的选型方法,了解安装与调试的内容。2.掌握数控机床基本使用条件、日常维护和保养的注意事项。3.了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分类、一般步骤及常用方法。重点:数控机床的选型、安装、调试与日常维护。难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方法。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的选型2.数控机床的安装与调试3.数控机床的使用和日常维护4.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第一节数控机床的选型(一)数控机床的选型依据(二)数控系统的选择(三)数控机床功能和附件的选择第二节数控机床的安装与调试(一)数控机床的安装环境(二)数控机床的组装连接(三)数控机床的通电试车(四)数控机床的精度和功能调试(五)数控机床的试运行第三节数控机床的维护(一)数控机床的日常保养(二)激光干涉仪的使用方法331 第四节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一)数控机床故障的分类(二)数控机床的报警(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参观、操作4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绪论4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62机械结构参观与解析数控机床控制系统6  典型数控机床4  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6  数控机床的操作与日常维护62机床操作合计324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李立,张李铁.《数控机床》(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参考资料:[1]严爱珍,李宏胜.《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严峻.《数控机床入门技术基础》(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编写人:邓传云331 审核人:杜昌民《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20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英文名称:InnovativeDesignforMachinery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理论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原动力。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高等院校必须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本课程目的: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好创造发明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课程任务:本课程通过阐述机械的发展与创新,综合、归纳发明创造过程的一般技术和方法,介绍功能原理的创新设计、机构和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联系实例加以分析和引导,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设计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理论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传动与控制等。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设计的过程、类型和特点。重点:创新能力的培养。难点:创新设计的类型,创新设计的特点。教学内容:(一)创新与创新设计331 (二)常规设计、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三)机械创新设计的内容(四)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第二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教学要求:了解思维的类型,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及特征。掌握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和创造力的关系。重点:思维及类型难点: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创造力教学内容:(一)思维概述(二)思维的类型(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四)思维方式与创新办法第三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技术基础教学要求:掌握机械的控制系统、机械运动及其控制。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其各部分作用,机械系统的发展。重点:液压控制、电气控制、机器的组成难点:机械的控制系统教学内容:(一)机器的组成分析(二)机构及其机械运动形态分析(三)机械的控制系统(四)机械运动及其控制(五)机械系统及其发展第四章机构的演化、变异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机构的应用创新方法。重点:运动副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构件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难点:转动副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一)机架变换与创新设计(二)构件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三)运动副形状变异与创新设计(四)运动副等效代换与创新设计第五章机构的组合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331 了解机构形式设计原则及选型,掌握机构的构型。利用组合原理构型新机构。重点:机构的串联组合与创新设计、机构的叠加组合与创新设计难点:机构的封闭组合与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一)机构组合的基本概念(二)机构组成原理与创新设计(三)机构的串连组合与创新设计(四)机构的并连组合与创新设计(五)机构的叠加组合与创新设计(六)机构的封闭组合与创新设计(七)其他类型的机构组合与创新设计第六章机械机构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与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结构的集成化与创新设计。掌握转动副、移动副的结构与创新设计。重点:转动副、移动副的结构与创新设计、构件的结构与创新设计难点:机械零件结构的集成化与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一)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与基本要求(二)转动副的结构与创新设计(三)移动副的结构与创新设计(四)构件的结构与创新设计(五)机架的结构与创新设计(六)机械零件结构的集成化与创新设计(七)机械零件结构的模块化与创新设计第七章仿生原理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掌握仿生学的概念、仿生机械手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步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重点:仿生机械手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步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难点:各种仿生原理与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一)仿生学与仿生机械学简述(二)仿生机械手(三)步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四)爬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五)飞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六)游动与仿生机构的设计第八章反求工程与创新设计331 教学要求:掌握产品反求分析的思路和内容。了解二次设计和计算机反求设计的方法。重点:产品反求设计的思路和内容,二次设计难点:反求设计概念,计算机辅助反求设计教学内容:(一)反求设计概述(二)技术引进与反求设计(三)机械设备的反求设计(四)技术资料的反求设计(五)计算机辅助反求设计第九章机械系统运动方案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掌握机械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方法、评估方法。重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基本知识、运动协调设计方法难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过程与评估教学内容:(一)机械系统概述(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基本知识(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构思(四)机械系统的运动协调设计(五)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过程与评估第十章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教学要求:掌握TRIZ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应用。重点:TRIZ理论及其应用难点:TRIZ理论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一)TRIZ理论概述(二)技术系统及其进化法则(三)TRIZ理论及其应用(四)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简介第十一章机械创新设计实例分析教学要求:结合实例巩固并掌握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几种产品的创新设计的过程难点:几种产品的创新设计的过程、创新方法与理论教学内容:(一)平动齿轮传动装置的创新设计案例分析(二)机构应用创新设计案例分析331 (三)箭杆织机打纬凸轮机构的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四)多功能平口钳的创新设计案例分析(五)发动机主体机构的创新设计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22第三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技术基础44第四章机构的演化、变异与创新设计44第五章机构的组合与创新设计44第六章机械结构与创新设计44第七章仿生原理与创新设计44第八章反求工程与创新设计44第九章机械系统运动方案与创新设计44第十章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22第十一章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实例22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张春林等.《机械创新设计》(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参考资料:331 [1]黄纯颖等.《机械创新设计》(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王玉新.《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张美麟等.《机械创新设计》(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编写人:朱青青审核人:杜昌民《CAD/CAM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9课程名称:CAD/CAM技术英文名称:CAD/CAMTechnology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基础,AutoCAD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CAD/CAM技术》是一门机械类本科专业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化制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应具有常用机械绘图软件和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本课程目的:通过本科成的学习,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掌握CAD/CAM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任务:本课程以培养CAD/CAM软件应用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一起共同探讨课程的目标、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并聘请生产一线人员讲授工艺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机械设计基础》或《数控加工基础》、《AutoCAD》。学生在完成先修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产品造型以及产品工作图、零件图的基本能力,同时能够利用UG具备一定的数控加工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CAXA实体设计软件概述教学要求:331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熟悉软件设计界面,熟练掌握个工具栏的的使用。重点:产品设计流程难点:工具栏教学内容:第一节CAXA概述(一)产品设计流程(二)CAXA主要功能(三)CAXA软件安装第二节界面和使用前设置(一)CAXA工作界面(二)工具栏第2章:草绘模块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二维图形的绘制方法。重点:草绘命令的使用难点:草绘命令的使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二维草图(一)草绘基础(二)草绘命令(三)编辑草图第二节尺寸及约束(一)尺寸标注(二)编辑尺寸(三)创建约束第3章:基础实体设计模块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三维零件的创建命令。重点:拉伸及旋转命令的使用难点:抽壳命令的使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实体创建特征(一)拉伸命令(二)旋转命令(三)模型树的操作第二节实体添加特征(一)钻孔命令(二)抽壳命令331 (三)圆角和倒角命令第4章:高级实体设计模块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级三维零件的创建命令。重点:扫描及螺旋扫描命令的使用难点:混合命令的使用教学内容:第一节高级实体创建特征(一)扫描命令(二)螺旋扫描命令(三)混合命令第二节高级实体添加特征(一)筋命令(二)拔模命令(三)螺纹修饰命令第5章:实体装配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运用三维实体命令创建的零件进行组装。重点:扫描及螺旋扫描命令的使用难点:混合命令的使用教学内容:第一节装配概述(一)创建装配文件(二)装配的约束关系(三)装配的一般过程第二节零件的装配及分解(一)装配体中的零件操作(二)装配环境中编辑零件(三)装配体的分解第6章:工程图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运用三维实体命令创建的零件进行三视图投影,并完成工程图中各种视图的创建。重点:工程图中各种视图的创建难点:各种试图的创建方法教学内容:331 第一节工程图概述(一)工程图的基础(二)工程图的视图操作(三)细化工程图第二节创建工程图(一)三视图的投影(二)全剖及半剖视图表达(三)局部及局部放大试图的表达第7章:曲面设计教学要求:通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熟练运用各曲面设计命令,进行曲面的创建。重点:工程图中各种视图的创建难点:各种试图的创建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曲面的生成(一)网格面及放样面的生成(二)指纹面及旋转面生成(三)导动面积边界面生成第二节布尔运算(一)布尔运算设置(二)布尔加运算(三)布尔减运算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4学时,上机教学时数为2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CAXA实体设计软件概述202草绘模块224基础实体设计模块2810高级实体设计模块246实体装配246工程图224曲面设计224合计1422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331 考查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1]吕志杰.《CAXA实体设计2011实例教程》(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参考资料:[1]胡炜.《CAXA实体设计2011基础教程》(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编写人:周腾军审核人:杜昌民《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科技英语英文名称: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学时:18学分:1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科技英语课程是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从大学基础英语阅读阶段到专业英语阅读阶段的过渡。科技英语具有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法结构和专业上通用的表达方式,学习科技英语是对大学基础英语的补充和提高,也是学生开阔视野、直接了解世界范围内专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必要途径。331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方式、方法在英语中的具体体现,为高年级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和英文原著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如记笔记、信息转换等);习惯于阅读真实的语言素材;扩大科技词汇量,开阔科普视野和思路;进一步了解如何书写正式的英文书信、项目规划书,学会如何利用图表、表格等视觉信息,熟悉科技文体的写作规范;操练以不同语言结构、以语言功能为中心的写作练习和翻译练习;掌握《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学习技能、语言功能和基本词汇。科技英语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文体结构以及科技英语文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有关专业所需要的信息。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科技英语是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延伸和拓展。阅读单元的课文内容涉及到科技发展的最新领域,包括环境、化学、生物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科技英语的学习共分16个单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前九个单元,其余为学生自学单元。每个阅读单元含有一篇阅读主课文和一篇补充阅读课文(Readingmaterial)。具体内容:主要介绍科技英语中的词类、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从句等科技语法现象,详细分析单句写作,通过语法上的讲解并配以大量的中英互译例句,详细介绍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和句子特征。Introduction教学要求: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熟练掌握科技英语结构。重点: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熟练掌握科技英语结构教学内容:(一)ReadingTask(二)GlobalReadingTaskUnit1Returntothemoon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熟练掌握科技英语文章阅读技巧。重点:了解科技英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熟练掌握科技英语文章阅读技巧。教学内容:1DetailedReadingTasks2PostReadingTasks331 3ReturntotheMoon4VocabularyCheck:UnitoneUnit2StampedeOnSuperHighway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和语法特点。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和语法特点。1BookReview2Per-ReadingTask3GlobalReadingTask4StampedeOnSuperHighwayUnit3FocusOnWriting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和科技英语文章的写作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和科技英语文章的写作方法。1Introduction2ConventionsOfFromalWriting3Content4FromalAndInfromalStylesUnit4HighTechOlymplans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1HighTechOlymplans2DetailedReadingTask3VocabularyCheck:Unitfour4PostReadingTaskUnit5TheRobotFarm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331 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1TheRobotFarm2DeailedReadingTask3PostReadingTask4GuidetoAuthorsUnit6TrafficTechnologyDrivesToClearTheRoads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1TrafficTechnologyDrivesToClearTheRoads2DeailedReadingTask3PostReadingTask4VocabularyCheck:UnitsixUnit7OnceAndFutureLandfills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1Per-ReadingTaskandGlobalReadingTask2OnceAndFutureLandfills3PostReadingTask4VocabularyCheck:UnitsevenUnit8FocusOnWriting:AcademicConventions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科技词汇量。难点:掌握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科技英语文章的语法方法和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1Introduction2WritinganAbstruct3RefreeingToOther’sIdeas331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Introduction2Unit1Returntothemoon2Unit2StampedeOnSuperHighway2Unit3FocusOnWriting2Unit4HighTechOlymplans2Unit5TheRobotFarm2Unit6TrafficTechnologyDrivesToClearTheRoads2Unit7OnceAndFutureLandfills2Unit8FocusOnWriting:AcademicConventions2合计18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三、推荐教材:刘小芹.《现代制造技术英语实用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参考资料:康华英.《科技英语阅读》(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孙萍.《电子技术专业英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杨文明《机电英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331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40课程名称:科技论文写作英文名称:学时:18学分:1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这是一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方法学课程。本课程目的:科技论文是表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科技论文、毕业论文的不同特征,写作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文献信息检索、协作过程协作方法等,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1)熟练掌握科技论文基本概念、特点;(2)掌握科技论文的分类;(3)掌握科技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理解、掌握科技论文常见的问题;(5)掌握毕业论文概念;(6)了解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7)了解掌握毕业论文的选题;(8)了解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9)了解搜集文献资料的意义;331 (10)掌握文献资料的工具;(11)掌握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的问题;(12)掌握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与技巧;(13)搜集文献资料的工具有哪些;(14)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哪些问题;(15)搜集文献资料的应注意哪些问题;(16)了解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和技巧;(17)论文写作有哪些过程;(18)如何编写论文提纲;(19)起草初稿要注意的问题;(20)论文如何选择论证方法。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作为一门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研究素质的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本课程基本独立于其它课程。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需要掌握机械类专业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科技论文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科技论文基本概念、特点2.掌握科技论文的分类3.掌握科技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理解、掌握科技论文常见的问题重点:科技论文的分类和科技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难点:科技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教学内容:1.科技论文的概念和特征2.如何区分科技论文3.科技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是什么第二章毕业论文教学要求:1.掌握毕业论文概念2.了解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3.了解掌握毕业论文的选题4.了解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重点:讲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与科技论文的关系,毕业论文的选题难点: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内容:1.毕业论文与科技论文有哪些不同2.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哪些要求3.毕业论文的答辩要作好哪些准备第三章论文的信息材料搜集教学要求:1.解搜集文献资料的意义331 2.掌握文献资料的工具3.掌握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的问题4.掌握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与技巧重点:搜集文献资料的意义、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技巧难点:文献资料搜集的特点教学内容:1.搜集文献资料的工具有哪些2.搜集文献资料应注意哪些问题3.搜集文献资料的应注意哪些问题4.了解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论文的写作过程教学要求:1.了解论文写作的不同过程2.掌握论文如何编写提纲、起草初稿、实施论证、论文的修改和定稿的不同过程要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论文如何编写提纲、起草初稿、实施论证、论文的修改和定稿难点:论文如何实施论证教学内容:1.论文写作有哪些过程2.如何编写论文提纲3.起草初稿要注意的问题4.论文如何选择论证方法5.论文修改中要注意的问题6.论文怎样才能定稿第五章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学要求:掌握论文中不同内容的写作方法其中包括:标题、署名、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尾的写作重点:论文中:标题、引言、正文、结尾的写作难点:论文标题、引言、正文写作教学内容:1.选择论文标题的要求是什么2.引言的撰写应注意哪些问题3.正文协作方法有哪些第六章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要求:掌握论文中引用文献与参考资料、数字、表格、插图、标点符号、名词术语打印和装订的规范。重点:掌握论文中引用文献与参考资料、数字、标点符号、名词术语打印和装订的规范难点:论文中引用文献与参考资料、名词术语的要求教学内容:331 1.参考文献的引用2.图表的插入3.技术术语的规范化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科技论文2毕业论文4论文的信息材料搜集4论文的写作过程2论文的写作方法2论文的写作规范2合计1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张孙玮.《科技论文写作入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参考资料:〔1〕吴春煌.科技论文写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2〕孙乐民等.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编写人:朱秋莲审核人:杜昌民33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25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英文名称:Mechanicalelectricalintegrationsystemdesign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培养以机电结合的人才。本课程任务: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安排在所有必修课程修完后进行,学生应具有机械设计、液压气动、传感器、机电控制与控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基础方面的知识。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概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它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功能构成。了解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设计类型、设计流程、准则和规律以及它的一些现代设计方法。本章中介绍的一些技术上的名词术语、定义等以后章节会经常用到需要熟记。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33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功能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和设计类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程序、流程、准则和规律以及现代设计方法重点: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功能构成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和设计类型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程序、流程、准则和规律以及现代设计方法第2章机械系统的部件选择与设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机械系统部件的设计要求,重点学习了机械传动部件、导向支承部件、旋转支承部件、轴系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座与机架的相关知识,最终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机械系统部件选择与设计的方法。教学内容:1、机械系统部件的设计要求2、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与设计3、导向支承部件的选择与设计4、旋转支承部件的类型与设计5、轴系部件的选择与设计6、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座与机架重点:1、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与设计2、导向支承部件的选择与设计难点:1、旋转支承部件的类型与设计2、轴系部件的选择与设计第3章执行元件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执行元件的种类、特点和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的控制用计算机,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原理和驱动技术,并能够实现电机的控制。教学内容:1、执行元件的种类、特点及基本要求2、常用的控制用计算机3、直流与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4、步进电机及驱动重点: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难点: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驱动技术。第4章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及接口设计331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构成,掌握8086/8088CPU、Z80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特点及其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熟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构成和应用,了解常用检测传感器的性能特点、选用及其微机接口。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微机控制系统。教学内容:1、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2、微机控制系统的构成与种类3、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与程序设计语言4、8086/8088CPU、Z80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特点及其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5、数字显示器及键盘的接口电路6、微机应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的可靠性设计7、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及应用举例8、常用检测传感器的性能特点、选用及微机接口重点:1、8086/8088CPU、Z80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特点及其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2、数字显示器及键盘的接口电路难点:1、微机应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的可靠性设计2、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及应用举例第5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特性分析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自动控制理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传感器和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理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动态特性3、传感器的动态特性4、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重点:讲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传感器和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传感器和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第6章计算机数字控制程序编制基础简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数控机床类型及其控制控制方法。熟悉数控系统组成及数控程序编制程序。教学内容:1、数控机床类型及其控制方法2、数控系统组成及数控程序编制基础重点:掌握数控机床控制方法和数控程序编制基础331 难点:数控系统组成及数控程序编制基础。第7章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有机结合的分析与设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与动态设计,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和动态设计的考虑方法,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与动态设计2、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设计的考虑方法3、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设计的考虑方法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重点: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设计的考虑方法难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设计的考虑方法第8章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与设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传统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二、教学内容:1、传统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2、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重点: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难点:传统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第9章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各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明确他们的基本功能和各部分的性能指标。教学内容:讲述计算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的机电一体化、三坐标测量机、自动售票机等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重点:掌握各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以及设计思路。难点:工业机器人一体化系统。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概论2机械系统的部件选择与设计6执行元件的选择与设计66331 微机控制系统的选择及接口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元、部件特性分析4计算机数字控制程序编制基础简介4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有机结合的分析与设计4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与设计2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2合计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A.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占20%。B.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参考资料:[1]杨可桢,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郑学坚,周斌.《微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何立民.《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4]张建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编写人:刘纪新审核人:杜昌民331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23课程名称:现代制造技术英文名称: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黑体小四)本课程地位: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本课程适于非机类工业设计、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相关工科类专业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1.使学生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技术成就2.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3.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的基本知识4.了解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先进生产制造模式的基本知识。本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应用。2.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重点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3.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其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等,并为以后专业课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以后工作铺平道路。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先进制造模式,掌握先进制造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331 重点:先进制造在我国国民经济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难点: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制造业的发展与挑战(一)制造与制造业(二)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三)21世纪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特征(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差距第二节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和进展(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二)先进制造技术产生背景(三)各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第三节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点(二)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第二章现代设计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重点:CAD/CAM技术的区别难点: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与体系结构(一)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和特点(二)现代设计技术体系第二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热点第三节现代设计方法(一)优化设计(二)可靠性设计(三)价值工程(四)反求工程(五)绿色设计第三章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几种先进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并学会阐述其原理。331 重点: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难点:虚拟制造的模块组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机械制造工艺的定义和内涵(二)先进制造工艺的产生和发展(三)21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特点第二节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一)精密洁净铸造成形(二)精确高效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三)粉末锻造成形工艺第三节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超精密切削加工(二)超精密磨削加工第四节高速加工技术(一)高速加工的概念与特征(二)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四)高速磨削加工第五节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一)RPM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典型的RPM工艺方法第六节微细加工技术(一)微机械及其特征(二)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与趋势第七节表面工程技术(一)表面改性技术(二)表面覆层技术(三)复合表面处理技术第八节现代特种加工技术(一)激光加工(二)水射流切割加工第四章制造自动化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几种先进的制造自动化技术。重点: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331 难点:柔性制造的原理,柔性制造的基本组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制造自动化技术内涵(二)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及现状(三)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第二节机床数控技术(一)机床数控系统(二)机床伺服系统(三)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第三节工业机器人(一)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与分类(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三)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技术第四节柔性制造技术(一)柔性制造系统基本概念(二)FMS的加工系统第五章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管理的各项技术。重点: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难点: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区别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概述(一)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二)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三)21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特点第二节现代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一)物料需求计划(MRP)(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第三节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一)产品数据管理PDM(二)PDM与ER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节物流系统管理(一)物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二)物流配送中心331 (三)区域公共配送中心(四)供应链管理第五节及时生产技术(一)及时生产的含义和目标(二)及时生产的基本思想第六节现代质量保证技术(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二)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第六章先进生产制造模式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类型,定义。重点:计算机集成制造和并行工程难点:区分各种制造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集成制造(一)CIM和CIMS的概念(二)CIMS的组成(三)CIMS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二节并行工程(一)并行工程定义(二)并行工程运行模式第三节精益生产(一)精益生产的历史背景(二)精益生产的体系结构第四节敏捷制造(一)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二)敏捷制造的关键因素及关键技术(三)敏捷制造的内涵(四)敏捷制造对制造业影响第五节智能制造系统(一)智能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发展(二)智能加工与智能加工设备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331 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22现代设计技术66先进制造工艺技术88制造自动化技术66现代生产管理技术44先进生产制造模式66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王隆太.《先进制造技术》(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参考资料:[1]卢小平.《先进制造技术》(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汪哲能.《现代制造技术概论》(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机电设备检修》课程教学大纲331 课程编码:0110043课程名称:机电设备检修英文名称:Mechanicalandelectricalequipmentmaintenance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本课程地位:《机电设备检修》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具有机电设备维修能力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电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理论课。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电设备检修及最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机械零部件装配基本知识、联接零部件的装配、传动零部件的装配、轴承和密封件的装配、机电设备安装、机电设备管理、维修基本知识、典型零部件的修理、 设备电气维修、典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检测等。本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机械设备的装配、机电设备的安装、设备管理维护和设备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安排任务与解决现场问题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机电传动与控制。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为学生毕业设计必需的基本机械学。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机械零部件装配基本知识教学要求:1.了解装配工艺规程、生产类型、装配精度和装配方法2.掌握装配时零件的清理和清洗、旋转件的平衡、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重点:装配时零件的清理和清洗、旋转件的平衡难点: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331 1-1装配概述1-2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第二章联接零部件的装配教学要求:1.了解螺纹联接的装配工艺2.掌握键联接的装配、销联接的装配、销联接的装配、过盈联接的装配,装配时零件的清理和清洗、旋转件的平衡、机电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重点:螺纹联接的装配工艺难点:键联接的装配教学内容:2-1螺纹联接的装配工艺2-2键联接的装配2-3销联接的装配2-4过盈联接的装配第三章传动零部件的装配教学要求:掌握丝杠螺母传动机构的、联轴器的装配重点:传动机构的装配工艺难点:传动机构的装配教学内容:3-1.传动机构的装配工艺3-2.传动机构的装配3-3.联轴器的装配第四章轴承和密封件的装配教学要求:掌握轴承、密封装置的装配重点:轴承的装配工艺难点:滑动轴承的装配工艺教学内容:4-1.滚动轴承的装配4-2.滑动轴承的装配工艺4-3.密封装置的装配第五章机电设备安装教学要求:机械安装前的准备工作、机电设备基础的验收标准331 重点:掌握一般机器基础的设计计算和试运转的步骤难点:机械的开箱检查教学内容:5-1.机械安装前的准备工作5-2.机械的开箱检查5-3.机电设备基础的验收5-4.一般机器基础的设计计算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机械零部件装配基本知识44联接零部件的装配88传动零部件的装配88轴承和密封件的装配66机电传动系统的微机控制66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1)课下平时作业(2)闭卷考试成绩(3)课上测验、提问等2.成绩评定:①平时成绩:包括期中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②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③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六、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1]马光全编.《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教材:[1]蔡兴旺主编.《汽车构造与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编写人:宋怡雯审核人:杜昌民《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114课程名称: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英文名称:Sensorandautomaticdetectiontechnology学时:36学分:2331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本课程地位:《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具有测控技术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尤其是在以机电设备为主以及设备和制造工艺并重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它是主要课程,肩负着奠定学生基本的测控技术的重要使命。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电设备检修及最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本课程任务:1、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相应的测量及检测电路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2、掌握不同种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是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机电传动与控制。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为学生毕业设计必需的基本机械学。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性能指标改善途径和发展动向重点:掌握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技术指标及相关计算难点:传感器的选用原则教学内容:1-1传感器的定义1-2传感器的发展趋势1-3传感器的选用原则第二章磁敏传感器教学要求:磁敏传感器种类、工作原理及半导体传感器应用方法。重点:霍尔效应、磁敏二极管、磁敏三极管测磁原理。难点: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331 教学内容:2-1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2-2光泵式磁敏传感器2-3SQUID磁敏传感器2-4感应式磁敏传感器第三章温度传感器教学要求:掌握热电效应定义、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和接触电动势的含义和表达式、回路定律、冷端补偿原因和方法重点:冷端补偿原因和方法,热敏电阻种类、特性和应用领域,集成温度传感器测量电路和用法,铂电阻的特点和用法难点: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教学内容:3-1热电偶温度传感器3-2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3-3其他温度传感器第四章光电传感器教学要求:掌握各种光电效应定义和所对应的传感器及爱因斯坦方程表达式与含意,掌握常用光电器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重点:常用光电器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三种新型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烟尘浊度监测仪原理、光电转速传感器设计方法和光电池应用难点:新型光电传感器教学内容:4-1外光电效应器件4-2内光电效应器件4-3新型光电传感器第五章力敏传感器教学要求:掌握应变效应定义和推导过程、金属应变式传感器特性指标和温度补偿原因与方法,掌握直流电桥输出表达式推导过程,电桥平衡条件及三种电桥特点,掌握柱力式传感器、梁力式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等四种传感器工作原理重点:应变效应、压电效应、电容传感器的主要性能与特点及其设计要点难点: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教学内容:5-1概述331 5-2应变式传感器5-3电感式传感器5-4压电式传感器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机械零部件装配基本知识44联接零部件的装配88传动零部件的装配88轴承和密封件的装配66机电传动系统的微机控制66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1)课下平时作业(2)开卷考试成绩(3)课上测验、提问等2.成绩评定:①平时成绩:包括期中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②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③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六、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1]吉林大学编.《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教材:[1]强锡富主编.《传感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编写人:宋怡雯审核人:杜昌民《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95课程名称:金属工艺学英文名称:Metal Technology 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基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331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金属工艺学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机类专业中贯彻工艺教育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本课程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工程材料及零件加工的工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程任务:(1)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具有选择工程材料的初步能力;(2)掌握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进行工艺分析及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3)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工艺性的能力;(4)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建立现代制造新概念。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金属工艺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铸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铸造生产的实质、特点和应用,掌握砂型铸造工艺过程重点:砂型铸造工艺过程难点:浇注位置、分型面、工艺参数、浇注系统等工艺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一)铸造生产的实质、特点和应用(二)砂型铸造工艺过程(三)模型和型芯盒的基本要求(四)型砂和芯砂的主要性能第二节(一)手工造型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二)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三)合金的流动性、收缩及偏析第三节(一)常用合金的铸造特性(二)冲天炉的构造、炉料及熔化过程(三)浇注工艺,铸件的常见缺陷331 第四节(一)铸造工艺图的作用和内容(二)浇注位置、分型面、工艺参数、浇注系统等工艺设计(三)典型铸件工艺设计举例等第二章锻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压力加工的实质,理解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掌握自由锻造的方法重点:可锻性及其影响难点:坯料的加热和锻件的冷却教学内容:第一节(一)金属压力加工的实质、特点和应用(二)单晶体和多晶体塑性变形(三)常温下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其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第二节(一)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二)金属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三)坯料的加热和锻件的冷却第三节自由锻造的基本方法及其特点第三章焊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手工电弧焊的工作原理,掌握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变形的基本形式和防止减少焊接变形的措施重点:焊条的构造、分类、牌号及选用通难点: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变形的基本形式和防止减少焊接变形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一)手工电弧焊焊接原理(二)焊接电弧的产生和构造(三)手工电弧焊机的工作原理第二节(一)焊条的构造、分类、牌号及选用(二)气焊火焰分类,气焊设备和器具,气焊工艺(三)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变形的基本形式和防止减少焊接变形的措施第四章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毛坯的工艺过程,掌握毛坯的类型和加工方法的原则及依据。331 重点:掌握毛坯的类型难点:选择毛坯类型和加工方法的原则及依据教学内容:(一)各零件毛坯的种毛坯的加工工艺过程及性能(二)类型及其制造方法的比较(三)选择毛坯类型和加工方法的原则及依据(四)常用机械零件毛坯的分类及其制造方法第五章切削加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机床加工基本原理、金属切削过程掌握螺纹、齿轮齿形的加工。重点:表面、平面、内孔加工难点:齿轮齿形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一)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金属切削过程。(二)数控机床加工。第二节(一)外圆表面的加工(二)内孔加工(三)平面加工第三节(一)螺纹加工。齿轮齿形的加工(二)成形表面加工。第四节(一)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铸造44第二章锻压88第三章焊接88第四章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88第五章切削加工88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331 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邓文英:《金属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2.参考资料:[1]蒋丽敏机械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2]宗培言,从东华机械工程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殷景华,王雅珍,鞠刚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4]王晓敏工程材料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5]郑明新工程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刘群山,张双杰工业生产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编写人:曹传剑审核人:陈江波《UG》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96课程名称:UG英文名称:UG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掌握三维数字化建模软件UGNX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数控加工与CAM技术、CAE技术、CAD二次开发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也为毕业后直接走向设计与生产第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目的:通过本学期UGNX331 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三维建模能力,使学生掌握装配体的方法与处理工程图的方法。本课程任务:1.学习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2.初步培养阅读机械图样并进行三维建模的能力3.生成与处理工程图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学、创新、独立能力以及认真负责和严谨细致工作作风。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等。该课程是《机械制图》、《AutoCAD》等课程的延续,是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授课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和机房联系相结合,深入浅出,既突出了基本知识与典型应用的结合,又注重基本知识与最新知识的联系。通过大量实验,以加深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课的内容,并增强动手能力。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要求在学习中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UGNX简介教学要求:本部分主要介绍了Pro/ENGINEER的特点及其基本功能、Pro/ENGINEER软件工作界面、鼠标的使用及工作目录设置等基本操作,最后介绍了Pro/ENGINEER的系统配置文件。重点:了解UGNX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难点:熟悉UGNX软件的界面和功能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1、UGNX简介(1)了解UGNX/CAD理论及建模理论(2)熟悉UGNX用户界面(资源条、图标工具条、下拉式菜单、通用预设置、弹出式菜单、用户交互方式)第二章UGNX基础建模教学要求:在明确设计意图基础上,合理选择草图基准面,会设定草图座标系和定位草图;以及使用“Reattach”重新定位草图,掌握草图基本曲线的绘制;掌握各种草图几何约束方法,掌握各种草图尺寸约束方法:掌握UG的各种建模特征;体素特征、扫描特征、成型特征、参考特征及各种特征操作;掌握特征的复制技术及用户自定义特征的建立及使用技巧。重点:掌握草图基本曲线的绘制,掌握各种草图几何约束方法,掌握各种草图尺寸约束方法,掌握UG的各种建模特征:难点:体素特征、扫描特征、成型特征、参考特征及各种特征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331 1、UGNX基础建模2、(1)绘图基础:草图与设计意图;新的草图任务环境;草图曲线创建;草图操作、约束(2)体素特征与布尔运算:体素特征的操作;布尔运算的操作(3)扫描特征:ExtrudedBody(拉伸体);RevolvedBody(旋转体);SweepalongGuide(沿轨迹线扫描);Tude(管);扫描特征范例解析(4)参考特征:参特征综述;DatumPlane(基准面);DatumAxis(基准轴);参考特征范例解析(5)成形特征:成形特征综述;成形特征(孔、圆台、凸台、腔体、槽、沟槽);成形特征范例解析(6)特征操作:边缘操作(边缘圆角、边缘倒角);面操作(拔模、挖空、偏置面);引用特征(矩形阵列、环形阵列、镜像体、镜像特征);修剪操作(修剪体、分割体);特殊操作(螺纹、比例体);特征操作范例解析(7)特征编辑:特征编辑(编辑特征参数、编辑位置、移动特征、抑制特征、释放抑制特征);模型导航器;表达式;特征编辑范例解析第三章UGNX装配教学要求:了解UG装配基本概念,掌握组件的操作与阵列,掌握爆炸视图的操作。熟练使用“TopDown”或“Bottom-Up”方法去建立装配结构。重点:熟练使用“TopDown”或“Bottom-Up”方法去建立装配结构。难点:熟练使用“TopDown”或“Bottom-Up”方法去建立装配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3、UGNX装配(1)装配概念与结构。(2)组件操作,组件阵列。(3)装配爆炸视图(4)装配克隆、部件家族的建立与使用。第四章UGNX进阶建模教学要求:掌握曲线的各种创建及编辑方法;掌握UG曲面特征建模的基本概念,以及UG的各种曲面建模方法及相应的编辑方法(基于点的、基于曲线的、基于曲面的);了解曲线与曲面光顺的各种技巧;熟练使用各种查询工具。重点:掌握UG曲面特征建模的基本概念难点:UG的各种曲面建模方法及相应的编辑方法(基于点的、基于曲线的、基于曲面的)课程的教学内容4、UGNX进阶建模(1)曲线的建立与编辑。(2)曲面的建立与编辑。(3)曲线与曲面的光顺。331 (4)查询工具。第五章UGNX工程制图教学要求:掌握UG3Dà2D的主模型概念,熟练应用图模板,掌握各种图视图创建及编辑的方法,会标注各种尺寸及符号会创建图框、标题栏的图样重点:掌握UG3Dà2D的主模型概念,熟练应用图模板,难点:掌握各种图视图创建及编辑的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5、UGNX工程制图(1)工程制图概述(2)视图的创建和参数设置(视图的创建、视图布局调整、制图参数设置、视图创建范例解析)(3)剖视图的创建和参数设置(剖视图的创建、剖视图的参数设置、剖视图创建范例解析)(4)图样标注(5)装配图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0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UGNX简介44UGNX基础建模88UGNX装配88UGNX进阶建模88UGNX工程制图88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上机考试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作业;期中成绩占1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李志尊.《UGNX基础应用与范例解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参考资料:331 洪如瑾.《UGNX2快速入门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写人:周腾军审核人:杜昌民《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英文名称: Plastics materialformingTechnology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职业技能课。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积极探索、激发、创新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塑料、橡胶成型技术应用人才的技术市场需求,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熟悉塑料、橡胶成型工艺,熟练掌握塑料、橡胶成型技术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塑料成型方面奠定基础。本课程目的:《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程331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塑料、橡胶制品的所有加工工艺、配套设备、成型工艺因素分析、橡塑产品制品缺陷以及主要发展的几种加工工艺。本门课程是一门结合工程实际的专业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的掌握塑料、橡胶成型的基本知识及了解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本课程任务:1、了解塑料、橡胶成型技术的应用发展2、了解常见产品的塑料、橡胶材料3、掌握塑料、橡胶成型工艺方法4、塑料、橡胶成型的工艺设备5、塑料、橡胶制品常见缺陷分析6、生产组织与运行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学习时要求学生已进行或正在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与其他课程的分工,本课程的联系课程有:《塑料成型理论》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中的塑料、橡胶成型加工实训环节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高级层次,以本课程为基础,通过实训教学强化本课程的教学;《塑性成型理论》与本课程联系紧密,本课程重在塑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塑料产品制造工艺方面,而《塑性成型理论》主要讲述塑料材料性能和成型中材料变化机理。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塑料、橡胶材料,理解塑料、橡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主要工艺。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重点:塑料、橡胶制品的生产工序和准备难点:塑料、橡胶的分子结构教学内容:1.1塑料、橡胶成型加工及其重要性1.2塑料、橡胶工业的发展概况1.3塑料、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1.4本课程的内容与要求第二章塑料橡胶成型的基础理论教学要求:了解塑料橡胶材料、分子结构和成型工艺性能。重点:聚合物的流变、结晶和定向难点:聚合物的流变行为教学内容:2.1概述2.2聚合物的流变2.3聚合物的加热和冷却2.4聚合物的结晶2.5成型过程的定向作用2.6聚合物的降解2.7热固性塑料331 第三章塑料橡胶成型用的物料与配制教学要求:了解塑料橡胶配料的形态和材料配比。重点:粉料的配制;粒料的配制难点:配制比例教学内容:3.1生胶、再生胶及硫化胶粉3.2塑料树脂的种类、特性和用途3.3配合剂3.3配方简介 3.4纤维与金属材料第四章压缩成型教学要求:了解压缩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模压过程与操作方法难点:废品产生原因与处理教学内容:4.1概述4.2预压4.3预热4.4压缩模具4.5模压成型的控制因素4.6废品成因分析第五章橡胶与塑料挤出成型教学要求:了解挤出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单螺杆和工艺难点:双螺杆挤出原理教学内容:5.1挤出机5.2挤出过程原理5.3橡胶制品的挤出工艺5.4塑料制品的挤出工艺第六章橡胶与塑料注射成型教学要求:了解注塑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注塑工艺过程难点:橡胶塑料制品缺陷分析教学内容:331 6.1注射机及模具6.2塑料注射成型原理及工艺过程6.3橡胶注射成型原理及工艺过程第七章中空吹塑成型教学要求:了解吹塑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吹塑工艺过程难点:多层吹塑教学内容:7.1概述7.2吹塑设备7.3吹塑的工艺过程7.4吹塑的控制因素5.5吹塑产品缺陷的原因分析第八章泡沫塑料成型教学要求:了解泡沫成型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发泡方法难点:发泡原理教学内容:8.1概述8.2机械发泡法8.3物理发泡法8.4化学发泡法第九章橡胶成型工艺教学要求:了解橡胶成型工艺与该工艺的应用。重点:发泡方法难点:发泡原理教学内容:8.1橡胶的种类及橡胶加工常用的配合剂;8.2橡胶塑炼与混炼8.3橡胶硫化的历程8.4交联结构与硫化胶性能的关系8.5橡胶硫化工艺条件和工艺方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小计备注331 第1章绪论224第2章  塑料橡胶成型的基础理论404第3章塑料橡胶成型用的物料与配制404第4章 压缩成型2024第5章 橡胶与塑料挤出成型2024第6章 橡胶与塑料注射成型4026第7章 中空吹塑成型2002第8章 泡沫塑料成型224第9章橡胶成型工艺44合计2628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张海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橡胶及塑料加工工艺》,20022.参考资料:张京珍 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塑料成型工艺》,2010杨鸣波、黄锐 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塑料成型工艺学》,2014徐云慧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橡胶制品工艺》,2009编写人:金彩善审核人:周淑芳《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98课程名称: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英文名称:Detectiontechnologyandcontrolengineering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331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自控原理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仪表专业及相关各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于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目的:1.学生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及抗干扰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本课程任务:1.基本达到相当于助理工程师或中等技术人员以上的水平;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能应付生产中遇到选型、安装、调试、排除故障等方面的问题;4.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在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自控原理》课程等课程以后进行,并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控制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概况、控制测量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原则、控制测量的基准线和基准面。重点: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控制测量的基准线和基准面难点:控制测量的基准线和基准面。教学内容:(一)控制测量的任务、作用和内容(二)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三)控制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四)控制网的布设形式第二章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教学要求:了解控制网的造标和埋石;掌握工程网的特点及布网原则、控制网技术设计、平面网的精度估算、控制网的选点。重点:工程网的特点、平面网的精度估算,控制网的选点。331 难点:平面网的精度估算。教学内容:(一)国家水平控制网概述(二)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三)工程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四)水平控制网的精度估算(五)水平控制网的选点、建标和埋石第三章精密经纬仪及水平角观测教学要求:了解精密光学经纬仪的检测;掌握精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了解精密测角误差来源及其影响,掌握精密测角方法及要求、测站平差及成果质量的检验。重点:精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方向观测法、测站平差及成果质量的检验。难点:精密光学经纬仪的检测、测站平差及成果质量的检验。教学内容:(一)精密光学经纬仪(二)精密电子经纬仪(三)方向观测法和测站平差(四)精密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影响和操作的基本规则(五)偏心观测与归心改正第四章高程控制测量教学要求:了解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掌握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使用方法、了解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影响,掌握国家高程基准及高程控制网的布设、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的概算、三角高程测量。重点: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使用方法、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的概算、三角高程测量。。难点: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难点: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的概算。教学内容:(一)国家高程基准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二)精密水准仪与水准尺(三)精密电子水准仪(四)精密水准仪与水准尺的检验(五)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影响第五章电磁波测距与精密导线测量教学要求:331 掌握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原理、光电测距仪及其应用、电磁波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电磁波测距误差分析、电磁波测距仪的检验、精密导线测量实施原则和边长与角度观测的方法重点:光电测距仪及其应用、精密导线测量、精密导线的边长与角度观测。难点:电磁波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电磁波测距误差分析、电磁波测距仪的检验。教学内容:(一)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原理(二)电磁波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第六章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教学要求:掌握地球椭球的基本概念、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掌握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了解地面观测的方向值归算至椭球面的方法和地面观测的边长归算至椭球面的计算方法。重点:地球椭球的基本概念、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难点:将地面观测的方向值归算至椭球面、将地面观测的边长归算至椭球面。教学内容:(一)地球椭球的基本概念(二)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三)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四)将地面观测的方向值归算至椭球面(五)将地面观测的边长归算至椭球面 第七章高斯投影和导线测量算例教学要求:掌握高斯投影基本概念和投影特点;掌握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方向改化公式、距离改化公式、工程测量投影与投影带的选择、,了解方向改化公式、距离改化公式、导线测量质量检验及上交资料重点: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高斯投影的邻带换算、工程测量投影与投影带的选择。难点: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方向改化公式、距离改化公式。教学内容:(一)高斯投影概述(二)正形投影的一般条件(三)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四)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五)方向改化公式(六)距离改化公式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0学时。331 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44第三章精密经纬仪及水平角观测66第四章高程控制测量66第五章电磁波测距与精密导线测量66第六章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66第七章高斯投影和导线测量算例66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绘图、问答、计算,时间为12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2.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成绩等。2)期末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3)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刘绍堂.《控制测量学》.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2.参考资料:[1]孔祥元.《控制测量学》上、下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2]杜永昌.《控制测量》.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7[3]肖复何,熊发元.《控制测量学》.北京: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编写人:宋怡雯审核人:杜昌民331 《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99课程名称: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英文名称:Materialmolding equipmentand method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类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工科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成型设备的型号、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掌握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的选择以及应用原则,掌握掌握成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相应的成型设备,进而促进模具设计能力,从而提高模具类专业学生的设计和使用能力。本课程任务:1、了解常用冲压成型设备的型号、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2、了解常用塑料成型设备的型号、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3、掌握成型设备的选择原则,具有设计并选择合适压力机的能力。4、掌握常用成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应先修完工程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原理、生产实习等课程。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331 (1)了解成型设备的发展史;(2)了解成型设备的分类方法。重点:成型设备的发展史难点:成型设备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一)成型设备的发展史(二)成型设备的分类方法第二章曲柄压力机教学要求:(1)了解通用曲柄压力机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2)掌握曲柄滑块机构的典型结构;(3)掌握离合器与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4)了解曲柄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编号规定,为模具设计和压力机的选用打下基础。重点:通用曲柄压力机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难点:离合器与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曲柄压力机的用途和分类(二)曲柄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三)曲柄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四)曲柄压力机的型号第二节曲柄滑块机构(一)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规律(二)曲柄滑块机构的结构第三节离合器和制动器(一)刚性离合器(二)摩擦离合器-制动器(三)带式制动器第四节机身(一)机身的结构形式(二)机身变形对冲压工艺的影响第五节传动系统(一)传动系统的布置方式(二)离合器与制动器的安装位置第六节辅助装置(一)过载保护装置331 (二)拉深垫(三)滑块平衡装置(四)顶料装置第三章其他类型的冲压设备教学要求:(1)双动拉深压力机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2)螺旋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3)高速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4)精冲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参数。重点:螺旋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难点:精冲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双动拉深压力机(一)双动拉深压力机的工艺特点(二)双动拉深压力机的机构第二节螺旋压力机(一)螺旋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二)摩擦压力机(三)液压螺旋压力机(四)电动螺旋压力机(五)螺旋压力机的工艺特性(六)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第三节精冲压力机(一)精冲工艺对压力机的要求(二)精冲压力机的类型和结构示例(三)精冲压力机的辅助装置第四节高速压力机(一)高速压力机的类型与技术参数(二)高速压力机的特点和结构第四章液压机教学要求:(1)了解液压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各种分类方法;(2)学习液压机的编号规定;(3)动拉深液压机的结构。重点:液压机的工作原理、特点难点:液压机的编号规定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331 (一)液压机的工作原理(二)液压机的特点和应用(三)液压机的分类(四)液压机的技术参数和型号第二节液压机的结构(一)本体结构(二)动力部分(三)操纵及液压系统第三节双动拉深液压机(一)双动拉深液压机的特点及应用(二)双动拉深液压机的结构(三)双动拉深液压机的控制第五章塑料挤出成型设备教学要求:(1)学习挤出机的工作原理、构成;(2)了解挤出机的分类和主要技术参数;(3)掌握挤出机的型号规定;(4)了解液压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各种分类方法。重点:挤出机的工作原理、构成难点:挤出机的型号规定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塑料挤出机的特点和应用(二)塑料挤出成型过程和挤出成型设备的组成(三)挤出机的分类(四)单螺杆挤出机的技术参数及型号第二节挤出机的工作过程及控制参数(一)挤出机的工作过程(二)挤出成型过程的控制参数第三节挤出机的主要零部件(一)螺杆(二)料筒第四节挤出机的其他零部件(一)传动系统(二)加热与冷却装置(三)加料装置(四)分流板与过滤网第五节挤出机的控制331 (一)温度的测量与控制(二)物料压力的测量与控制(三)转速的控制(四)过载保护和其他安全防护第六节挤出成型辅机(一)吹塑薄膜辅机(二)挤管辅机(三)挤板辅机第六章塑料注射机教学要求:(1)掌握注射成型机的结构组成;(2)掌握注射成型机的工作原理;(3)了解注射成型机的分类和型号规定。重点:注射成型机的结构组成难点:注射成型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注射机的工作原理(二)注射机的基本结构组成(三)注射机的类型与特点(四)注射成型工艺过程第二节注射机的基本参数与型号(一)注射机的规格型号(二)注射机的基本参数第三节注射机的注射装置(一)注射装置的形式(二)注射装置的主要零部件第四节注射机的合模装置(一)对合模装置的基本要求(二)合模装置的类型与特点(三)模板间距调节装置(四)顶出装置第五节液压和电气控制装置(一)普通继电气控制注射机的液压系统(二)普通继电器控制注射机电气系统(三)PC控制注射机的液压系统(四)PC控制的注射机电气控制系统第六节注射机的调整和安全设施331 (一)电气控制注射机的调整(二)数控注射机的调整(三)注射机的安全设施(四)注射机的故障分析与维护第七节专用注射机简介(一)热固性塑料注射机(二)排气式注射机(三)低发泡注射机(四)双色注射机(五)反应塑料注射机第七章其他成型设备教学要求:(1)掌握压延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2)掌握压铸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重点:压延机的工作原理、结构难点:压铸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塑料压延机(一)概述(二)压延成型原理(三)压延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四)辊筒第二节压铸机(一)压力铸造的特点及压铸件生产工艺过程(二)压铸机的分类、型号和技术参数(三)压铸机的成型原理、优缺点与应用(四)压铸机的基本结构(五)压铸机的主要结构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曲柄压力机66331 第三章其他类型的冲压设备55第四章液压机33第五章塑料挤出成型设备77第六章塑料成型机88第七章其他成型设备44习题22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范有发主编.《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参考教材:[1]王卫卫主编.《材料成型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写人:宋爱利审核人:杜昌民《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23课程名称:先进制造技术英文名称: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331 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1、课程地位先进制造技术是各种现代制造技术的总称,被称为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实用性,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被认为是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现代加工制造的前沿技术及工艺方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特点,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2、教学方法1)课堂多媒体讲授:2)讲清现代设计技术(包括CAD几何造型、仿真技术、并行工程、反求工程、健壮设计以及绿色产品设计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超高速切削技术、净成型技术、快速原型技术、再生工程、工艺过程设计自动化以及虚拟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分布式数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智能制造系统)以及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球化制造以及可持续制造及相关技术)的特点;3)结合一定量的作业加强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4)可以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现代加工制造的前沿技术及工艺方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特点,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4、课程类型:专业课5、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1绪论(2学时)331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制造业面临的时代背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内涵和范畴教学要点:(1)现代制造业面临的时代背景(2)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3)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范畴(4)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2现代设计技术(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彩色图像和有限元分析、动画仿真技术、产品设计的拟实技术、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并行设计、反求工程、健壮设计、质量功能配置、绿色产品设计。掌握:CAD几何造型、计算机辅助绘图教学要点:(1)概述(2)CAD的初级阶段(3)几何造型(4)计算机辅助绘图(5)CAD应用系统(6)彩色图像和有限元分析(7)动画仿真技术(8)产品设计的拟实技术(9)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并行设计(10)反求工程(11)健壮设计(12)质量功能配置(13)绿色产品设计3先进制造工艺技术(8学时)331 教学要求:了解:超高速切削技术、少无切削加工技术、非切削加工制造技术、精密、超精密及纳米加工技术、再生工程、工艺过程设计自动化技术、拟实制造技术掌握: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教学要点:(1)超高速切削技术(2)少无切削加工技术(3)非切削加工制造技术(4)快速原型制造技术(5)精密、超精密及纳米加工技术(6)再生工程(7)工艺过程设计自动化技术(8)拟实制造技术4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8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分布式数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拟实制造系统教学要点:(1)分布式数控系统(2)柔性制造系统(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4智能制造系统(5)拟实制造系统5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8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球化制造、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教学要点:331 (1)制造资源计划(2)企业资源计划(3)准时生产(4)精益生产(5)敏捷制造(6)全球化制造(7)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6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我国推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时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教学要点:(1)在我国推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时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2)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安排在平时的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实习。三、学时分配表章次课程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22现代设计技术63先进制造工艺技术84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85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86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4课时合计36四、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基础知识331 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2.考试环节:由期终考试成绩确定五、课程参考资料教材:李伟光,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1].王润孝.先进制造技术导轮.科学出版社,2003    [2].唐一平.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科学出版社[3].杨继全等.先进制造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编写人:杜昌民审核人:杜昌民《3D打印设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102课程名称:3D打印设备英文名称:3Dprintingdevices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类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3D打印设备》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3D打印机的操作使用,相关三维软件、操作软件、控制软件的基本知识331 、3D打印机配件的认识、3D打印机的组装与拆卸、整机测试及案例打印、3D打印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具备独立完成3D打印模型设计、3D打印机组装调试和3D打印机的使用操作的能力。本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机的结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具有结构分析的能力、性能评价的能力、合理选择的能力、进行基本操作的能力、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任务:1、介绍机械和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培养操作、编程和维修工程技术人才做理论准备。2、分析打印机的性能指标,为使用、选型、安装调试和维修打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基础、液压与气动、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AE等。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3D打印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发展史;(2)了解3D打印行业应用及分类。重点:3D打印行业应用难点:3D打印机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3D打印概述(一)3D打印发展史(二)3D打印行业应用(三)3D打印机的分类第二章3D打印机工作原理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机的基本性能指标;(2)了解3D打印机的系统总体框架。重点:3D打印机的基本性能指标难点:3D打印机的系统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性能指标(一)基本功能(二)性能指标第二节系统总体框架(一)系统总体框架(二)技术参数详解331 第三章3D打印机的工作流程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的工作流程;(2)了解3D打印机的分层软件。重点:3D打印的工作流程难点:分层软件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模型到实物(一)主要步骤(二)实际操作第二节分层软件(一)分层软件的分类(二)分层软件算法第三节工作流程(一)主要工作阶段(二)主要工作步骤第四章3D打印机的控制系统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机的控制系统;(2)了解3D打印机的温度、运动轴、喷头控制。重点:3D打印机的控制系统总体设计难点:3D打印机的温度、运动轴、喷头控制教学内容: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一)3D打印机控制系统软件(二)3D打印机控制系统硬件第二节温度控制系统(一)温度控制原理(二)温度控制实现第三节运动轴控制系统(一)步进电机工作原理(二)步进电机控制算法第四节喷头控制(一)喷头布局形式(二)喷头控制第五章3D打印机的结构和运动部件教学要求:331 (1)了解3D打印机的结构形式;(2)了解3D打印机的挤出机构。重点:3D打印机的结构形式难点:3D打印机的挤出机构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构形式(一)常见结构形式及优缺点第二节运动组件(一)挤出机构(二)送丝机构(三)传动机构(四)工作平台第三节挤出机构(一)活塞式挤出机构(二)泵式挤出机构第六章3D打印机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教学要求:(1)了解3D打印机的常见故障;(2)了解常用的故障排除方法。重点:3D打印机的常见故障难点:常用的故障排除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电源部分(一)工作原理(二)维修方法第二节传感器部分(一)工作原理(二)维修方法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理论教学时3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331 第一章3D打印概述22第二章3D打印机工作原理66第三章3D打印机工作流程66第四章3D打印机的控制系统66第五章3D打印机的结构和运动部件66第六章3D打印机的故障诊断和维护66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美)BrianEvans主编.《解析3D打印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参考资料:[1]孙劼.《3D打印机/3ds Max从建模到制作完全自学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高帆.《3D打印机技术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编写人:宋爱利审核人:杜昌民《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114课程名称:快速成型技术英文名称: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学时:32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类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331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目前常用的快速成型技术、设备及材料、数据处理等内容,使其具备独立使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模型制作能力。本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具有结构分析的能力、性能评价的能力、合理选择的能力、进行基本操作的能力、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任务:1、介绍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做理论准备。2、介绍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为使用、选型、安装调试和维修打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基础、液压与气动、CAD/CAM/CAE等。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教学要求:(1)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2)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用途。重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难点:快速成型技术的用途教学内容:第一节3D打印概述(一)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二)快速成型技术的市场及研究领域(三)快速成型技术的用途第二章典型的快速成型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2)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选用。重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难点:快速成型技术的选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快速成型技术的分类(一)光固化成型(SLA)技术(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成型技术(三)熔丝堆积(FDM)成型技术331 (四)分层实体制造(LOM)技术(五)三维打印(3DP)成型技术第二节快速成型技术的选用(一)快速成型技术的比较(二)快速成型技术的选用原则第三章快速成型材料及设备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成型材料及设备的特点;(2)了解快速成型材料的发展方向。重点:常见成型材料及设备的特点难点:快速成型材料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第一节成型材料及设备的特点(一)光固化成型(SLA)材料及设备(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成型材料及设备(三)熔丝堆积(FDM)成型材料及设备(四)分层实体制造(LOM)成型材料及设备(五)三维打印(3DP)成型材料及设备第二节快速成型材料的发展方向(一)快速成型材料存在的问题(二)快速成型材料的发展方向第四章快速成型技术前期的建模和数据处理教学要求:(1)了解3D建模软件的种类;(2)了解3D建模软件的特点和选用;(3)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数据处理技术。重点:3D建模软件的特点和选用难点:快速成型技术的数据处理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快速成型技术前期的3D建模技术(一)3D建模软件的种类(二)3D建模软件的特点与比较(三)3D建模软件的选用原则第二节快速成型技术的数据处理(一)快速成型技术前期的数据预处理(二)快速成型技术中期的数据处理第五章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教学要求:331 (1)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2)了解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难点: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一)产品快速设计与制造系统的集成(二)逆向工程、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系统的集成第二节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理论教学时32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概论22第二章典型的快速成型技术1010第三章快速成型材料及设备66第四章快速成型技术前期的建模和数据处理88第五章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66合计3232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韩霞主编.《快速成型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参考资料:331 [1]陈雪芳.《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韩霞.《快速成型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编写人:宋爱利审核人:杜昌民《3DMAX》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103课程名称:3DMAX英文名称:3DMAX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三维设计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学习三维建模、三维编辑、动画制作和渲染等技术和方法,可从事制作角色动画、室内外效果图、游戏开发、虚拟现实等三维设计领域的工作。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维建模、材质、灯光、镜头、动画和渲染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对于基本操作、建模、模型修改、材质赋予、灯光相机、渲染、特效、动画制作等各个方面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基本操作,并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等。该课程是《机械制图》、《AutoCAD》等课程的延续,是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授课方法采用多媒体讲授和机房联系相结合,深入浅出,既突出了基本知识与典型应用的结合,又注重基本知识与最新知识的联系。了解3ds max的安装及其新增功能,熟悉3ds 331 max的用户界面。熟练掌握基本建模操作方法;了解高级建模操作。正确理解修改命令面板的用途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常用修改器的含义及使用方法。正确理解材质编辑器的用途及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并掌握灯光和相机的设置方法及应用。领会环境特效设置的基本方法。掌握渲染输出的基本方法;了解高级渲染。正确理解动画控制工具和路径视窗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练掌握简单动画制作方法。掌握骨骼系统的用途及使用方法。领会反向动力学应用;正确理解蒙皮系统的使用方法和用途。正确理解粒子系统、空间变形物体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掌握视频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其他特效。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3DSMAX简介与基本操作教学要求:软件的界面由标题栏、菜单栏、主工具栏、卡式命令面板、视图命令区、动画制作区等重要部分组成。认识四个基本视窗,习惯以三维空间的方式来审视物体造型,并熟练判断造型在四个视窗中的方位。重点:界面的基本组成,文件管理的基本操作。难点:认识四个基本视窗,并能够熟练判断物体在每个视窗中的方位。课程的教学内容1、3DSMAX简介与基本操作(1)3DSMAX的发展史,3DSMAX的应用领域(2)3DSMAX的运行步骤,软件界面的基本组成(3)认识四个基本视窗:俯视图、前视图、侧视图、透视图(4)常用的视图控制按钮(5)文件管理的基本操作:新建、保存、打开、恢复等命令第二章控制工具教学要求:掌握主工具栏中各项工具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三个标准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完成对模型的移动、旋转、缩放等位移和变形效果。利用本章所学知识制作简易模型,如电风扇。并完成电风扇旋转的动画重点:三个标准工具的使用难点:对齐时的轴向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2、控制工具(1)选择工具:选择工具、框选方式、围栏类型、加选择/减选择方法(2)选择且移动工具:轴向的选择与锁定(3)选择且旋转工具:旋转的中心点的设定,角度的锁定(4)选择且缩放工具:缩放的三种方式,百分比的锁定(5)精确变换:输入相对或绝对坐标,进行模型的精确变换(6)对齐工具、镜像工具:将多个模型按一定轴向对齐或镜像翻转(7)复制模型:复制的三种方式(8)动画控制区的基本操作:时间帧的概念,自动键的动画记录,动画的播放。置第三章标准几何体的创建331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标准几何体的类型及创建方法,能够在“修改命令面板”中调节其基本参数。利用本章所学的各种标准几何体组合出一些较完整的家具模型,如茶几、高脚椅等。重点:盒子的创建及修改难点:几何球体与经纬球体的区别;由“平面”引出二维平面与三维模型间的区别。课程的教学内容3、标准几何体的创建(1)基本型体:盒子(2)球体:几何球体、经纬球体(3)圆柱体:圆柱、圆锥、圆管、圆环(4)其它:棱柱、平面、茶壶;初识材质编辑器第四章扩展几何体的创建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扩展几何体的类型及创建方法,能够在“修改命令面板”中调节其基本参数。利用本章所学的各种扩展几何体组合出一些较完整的家具模型,如沙发、双人床等。并开始学习简单的室内效果的绘制。重点:倒角盒子、倒角圆柱、L型延伸、C型延伸。难点:室内效果图的制作步骤。课程的教学内容4、扩展几何体的创建(1)基本模型:倒角盒子、倒角圆柱(2)基本延伸:L型延伸、C型延伸(3)圆柱体:油桶、胶囊、纺锤体(4)其它:异面体、环形结、软管、棱柱、环形波第五章创建并修改二维平面教学要求:使用“创建面板”绘制出二维平面对象,配合“修改面板”调整其基本参数。在“修改面板”的“修改器列表”中使用“编辑样条曲线”命令,进行各平面对象的次物体进行样条曲线形状的各项修改。利用在本章中初次接触到的“放样”的概念,将二维平面放样成为三维模型。重点:线的创建,“次物体”修改、基本放样的方法难点:三项“次物体”的修改参数及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5、创建并修改二维平面331 (1)样条曲线的概念;样条曲线的四大用途:作为平面物体、作为截面图形、作为放样的次物体、作为物体运动的路径。(2)线条的创建:直线与曲线的不同绘制方法,创建的各种模式(3)创建矩形、圆、椭圆、弧线、同心圆环:各自的特殊属性的调整(4)创建星形、螺旋线、剖面(5)基本放样:放样的概念,放样的要求,放样的注意事项,放样的步骤。(6)修改二维平面:样条曲线的三项次物体(点、线段、曲线)对二维平面的修改。第六章创建基本的放样物体教学要求:通过对二维平面对象的放样,以生成复合的三维模型。可以通过这种合成物体的方式,生成各种形状不规则的三维物体。在建筑效果图中,在部分造型各异的家具、装饰品、屋檐房梁等都是由放样物体构成。重点:放样的基本方法,表面参数,表皮参数难点:一个路径多个截面的放样课程的教学内容6、创建基本的放样物体(1)放样的基本方法:在“创建命令面板”中使用复合物体命令“放样”(2)放样的创建模式:关联方式、拷贝方式、移动方式(3)放样物体的基本参数修改:表面参数、表皮参数(4)一个路径多个截面的放样:路径参数的设置(5)放样物体的“次物体”的修改:路径次物体的修改、截面次物体的修改、三个标准工具对两种次物体的修改。第七章高级放样教学要求:在上一章学习的基本放样的基本上,为了增加放样物体外形的多样性和对象的复杂程度,在选择已完成的基本放样物体后,通过使用“修改命令面板”中的一系列“变形”命令,使放样物体进一步完成其外形上的变化。重点:缩放变形、适配变形难点:适配变形中对三视图的拾取及调节课程的教学内容7、高级放样(1)缩放变形:使放样物体沿着路径Z轴,向截面X轴或Y轴进行缩放变形,可改变放样物体路径上的任意一点上的截面大小。331 (2)适配变形:通过将物体的三个二维平面视图在不同的轴向上的适当形体配合,来产生一个完全不规则的复杂造型。(3)扭曲变形:使放样物体的截面沿路径Z轴进行旋转,以产生整个造型的旋转扭曲效果。(4)斜切变形:将放样物体截面的X轴和Y轴等量大小的变化处理。(也即在轴锁定的情况下,使放样物体缩放变形)(5)倾斜变形:将放样物体的截面沿X轴或Y轴进行旋转,旋转的同时,仍沿着路径Z轴生成放样物体。第六章从二维到三维教学要求:认识到3DSMAX软件创建三维模型的方法较多,除了前面章节中所学习的“放样”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图形的特殊修改,如挤压命令、旋转命令、斜切命令、侧面斜切命令等:将其转换为三维造型。重点:挤压命令、旋转命令对三维模型的生成。难点:使用旋转命令时,对轴向的判断的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8、从二维到三维(1)挤压命令:将一根样条曲线增加其厚度,以拉伸成一个三维实体。(2)旋转命令:通过在正确的轴向上旋转一个二维平面图形,以产生一个三维造型。大多数呈中心放射状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生成。(3)斜切命令:对一个二维平面图形挤压成形,并且在挤压的同时,在边界上加入直形或圆形倒角,以产生立体效果。(4)侧面斜切命令:与“斜切命令”相比,它是一个更为自由的倒角工具。要求提供两个二维图形(一个作为路径,另一个作为倒角的轮廓线)。与“放样”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侧面斜切命令所使用的任何一个二维平面图形均不允许删除。第七章复合物体的创建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复合的概念、类型及创建方法,能够在“修改命令面板”中调节其基本参数,并完成对其次物体的修改。利用本章所学的各种复合物体组合出一些较完整的场景,如房间的门、窗等。重点:布尔运算的运算方式间的区别,布尔运算的次物体的修改。形体合并命令中,二维平面与三维造型之间合并时的注意事项。难点::布尔运算的运算方式间的区别,布尔运算的次物体的修改。课程的教学内容9、复合物体的创建(1)布尔运算命令:布尔运算的运算方式、运算时的注意事项、多个物体间的布尔运算方式、运算物体的次物体修改。331 (2)形体合并命令:二维平面之间的形体合并、二维平面与三维造型之间的形体合并、形体合并后对象的属性变化。(3)分散命令:将离散分子复制多个,以不同方式分散到目标物体的表面,围绕着目标物体分散排列。(4)连接命令:将两个以上的三维物体的对应的面删除,在其间创建封闭的表面,使其焊接在一起,并产生平滑的过渡。第六章三维形体的高级修改教学要求:全面认识“修改命令面板”,包括其组成、功能及管理命令按钮。熟练掌握修改命令列表中的四项高级修改命令:弯曲、锥化、扭曲、噪音对三维物体的变形设置。并能够正确判断各命令在使用时对轴向的判断和选择。使用“修改命令列表”中的“编辑线框模型”命令,针对网格物体不同的次物体进行造型的编辑。重点:放样的基本方法,表面参数,表皮参数难点:一个路径多个截面的放样课程的教学内容10、三维形体的高级修改(1)“修改命令面板”:面板的四大组成部分(名称和颜色框、修改器列表、修改堆栈、修改参数区)、修改命令面板的管理命令按钮(2)弯曲命令:通过对物体的弯曲角度、弯曲轴向和弯曲范围等参数的设置,使物体沿着一定的轴向进行弯曲。(3)锥化命令:使物体沿着一定轴向进行缩放,以产生向内挤压或向外扩展的锥化效果。锥化时,基本轴和效果轴应配合使用。(4)扭曲命令:使物体沿着一定轴向进行旋转,产生扭曲效果。原物体的线段数越多,物体的扭曲层越密。(5)噪音命令:对三维物体表面的点进行随机的变动,使造型表面产生不规则的崎岖效果。并可配合“材质编辑器”中的“噪音”材质,产生随机的质感搭配。(6)编辑线框模型:“修改命令列表”中的“编辑线框模型”命令,编辑网格对象的次物体(点、边界、三角面、多边形面、元素)。第七章材质与贴图教学要求:全面认识“材质编辑器”的构成。熟练掌握材质的类型和相关的管理。掌握基本质感和特殊质感的调节方法。熟练掌握贴图的类型和使用,并能够根据所用的贴图和模型,正确选择贴图轴。重点:基本质感的调节、特殊质感的调节、贴图轴的选择。难点:贴图的五种基本类型的设置及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11、材质与贴图(1)“材质编辑器”的组成:样本视窗、工具栏、六大参数扩展栏331 (2)材质的类型:同步材质、非同步材质、同名材质(3)基本质感的调节:颜色、高光级别的调整(4)特殊质感的调节:不透明度、自发光度、线框方式、金属质感等(5)贴图的使用:过渡区贴图、不透明度贴图、自发光贴图、凹凸贴图、反射折射贴图等。(6)贴图轴的选择:平面贴图方式、圆柱贴图方式、球形贴图方式、包裹贴图方式、盒子贴图方式、面贴图方式、XYZ贴图方式等。第六章灯光的营造教学要求:通过对各种灯光的特性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灯光的参数调节方式。能够正确判断并选择在不同的场景氛围中,添加不同的灯光类型,调节符合其物理特性的反射折射程度,以准确地营造所需要的场景效果。重点:场景添加灯光的步骤,泛光灯的使用,目标聚光灯的使用。难点:四种不同的阴影类型在不同场景氛围中的效果表达。课程的教学内容12、灯光的营造(1)场景添加灯光的步骤:先加泛光灯、再加关键灯,最后营造环境光效果。(2)泛光灯的使用:应用领域,泛光灯的特性参数,泛光灯的阴影特性。(3)目标聚光灯的使用:应用领域,目标聚光灯的特性参数,目标聚光灯的阴影特性。(4)阴影的表达:四种不同的阴影类型在不同场景氛围中的效果表达,四种阴影类型在参数调整上的区别。(5)体积光的使用:体积光的应用领域,体积光的添加方式与调节方法,体积光的特性及参数。第七章架设摄像机教学要求:了解摄像机的类型,及在不同情况下对摄像机的选择。熟练掌握目标摄像机的架设及调节方法,以便在最后观察和渲染视图时产生合理的场景效果。基本掌握自由摄像机的架设及调节。重点:目标摄像机的架设步骤。难点:目标摄像机的参数调节。课程的教学内容13、创建基本的放样物体(1)摄像机的类型:目标摄像机,自由摄像机。(2)目标摄像机的架设步骤:先在俯视图中决定起点与终点,再在侧视图中调节其方向和位置。(3)目标摄像机的参数调节:视角的调整,镜头大小的调整,镜头库的选择等。(4)自由摄像机的架设:利用自由摄像机创建场景循行动画的步骤。331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3DSMAX简介与基本操作22控制工具22标准几何体的创建44扩展几何体的创建44创建并修改二维平面44创建基本的放样物体44高级放样44从二维到三维22复合物体的创建22三维形体的高级修改22材质与贴图22灯光的营造22架设摄像机22合计3636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上机考试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作业;期中成绩占10%;期终成绩占7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黎庆.《3DSMAX设计应用》.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2.参考资料:王琦.《3Dmax5白金手册》.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编写人:周腾军审核人:杜昌民331 《青岛现代制造业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青岛现代制造业发展概论英文名称:Qingdaomodernmanufacturingindustrydevelopmentsituation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适于非机类工业设计、电气化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相关工科类专业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概况,为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2.爱青岛、爱家乡,明确奋斗方向。3.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的基本知识4.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本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应用。2.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重点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3.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其先修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现代制造技术》等,并为以后工作更深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以后工作明确方向。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青岛自然概况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青岛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掌握先进制造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难点:高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点331 教学内容:(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二)青岛的历史沿革(三)国家级重点发展区域(四)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章青岛高端装备制造概况--拓展新“蓝海”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高端制造,掌握先进制造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重点:高端制造的涵义难点:高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点教学内容:(一)高端装备制造:从“做大”到“做强”(三)高端装备制造业:海工装备拓展新“蓝海”(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铁感受铁地飞行(四)高端装备制造业:感受飞翔的魅力(五)机构关注高端装备制造第三章制造业的行业特性(一)行业特性: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二)行业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三)行业竞争发展趋势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管理融合(四)涉及内容、范围及分类涉及内容第四章青岛制造业的优势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青岛市高端制造,掌握先进制造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重点:海尔、海信、澳柯玛企业特点难点:高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点教学内容:(一)海尔企业的发展与战略(二)海信、澳柯玛企业特点(三)青岛制造业的优势(四)青岛市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差距第五章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技术一、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几种先进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并学会阐述其原理。重点: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331 难点:虚拟制造的模块组成教学内容:海信、澳柯玛企业特点第一节概述(一)机械制造工艺的定义和内涵(二)先进制造工艺的产生和发展(三)21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特点第二节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一)精密洁净铸造成形(二)精确高效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三)粉末锻造成形工艺第三节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超精密切削加工(二)超精密磨削加工第四节高速加工技术(一)高速加工的概念与特征(二)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四)高速磨削加工第五节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一)RPM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典型的RPM工艺方法第六节微细加工技术(一)微机械及其特征(二)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与趋势第七节表面工程技术(一)表面改性技术(二)表面覆层技术(三)复合表面处理技术第八节现代特种加工技术(一)激光加工(二)水射流切割加工二、现代设计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重点:CAD/CAM技术的区别难点: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331 第一节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与体系结构(一)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和特点(二)现代设计技术体系第二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热点第三节现代设计方法(一)优化设计(二)可靠性设计(三)价值工程(四)反求工程(五)绿色设计第六章制造自动化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几种先进的制造自动化技术。重点: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难点:柔性制造的原理,柔性制造的基本组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制造自动化技术内涵(二)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及现状(三)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第二节机床数控技术(一)机床数控系统(二)机床伺服系统(三)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第三节工业机器人(一)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与分类(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三)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技术第四节柔性制造技术(一)柔性制造系统基本概念(二)FMS的加工系统331 第七章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管理的各项技术。重点: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难点:物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区别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概述(一)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二)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三)21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特点第二节现代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一)物料需求计划(MRP)(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第三节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一)产品数据管理PDM(二)PDM与ER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节物流系统管理(一)物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二)物流配送中心(三)区域公共配送中心(四)供应链管理第五节及时生产技术(一)及时生产的含义和目标(二)及时生产的基本思想第六节现代质量保证技术(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二)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第八章先进生产制造模式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类型,定义。重点:计算机集成制造和并行工程难点:区分各种制造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集成制造(一)CIM和CIMS的概念(二)CIMS的组成331 (三)CIMS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二节并行工程(一)并行工程定义(二)并行工程运行模式第三节精益生产(一)精益生产的历史背景(二)精益生产的体系结构第四节敏捷制造(一)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二)敏捷制造的关键因素及关键技术(三)敏捷制造的内涵(四)敏捷制造对制造业影响第五节智能制造系统(一)智能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发展(二)智能加工与智能加工设备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第一章青岛的自然概况22第二章青岛高端装备制造44第三章制造业的行业特性44第四章青岛制造业的优势44第五章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与设计技术44第六章制造自动化技术66第七章现代生产管理技术44第八章先进生产制造模式66合计34342机动五、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331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王隆太.《先进制造技术》(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参考资料:[1]卢小平.《先进制造技术》(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汪哲能.《现代制造技术概论》(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编写人:杜昌民审核人:杜昌民《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001课程名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英文名称:学时:36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日制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开课学期:1、3、5、7学期开课院系:各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本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激发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1.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2.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职场礼仪知识。3.331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本课程任务:1.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提高生涯管理能力2.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3.学习礼仪知识,形成职业素养4.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概论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重点:职业规划的意义难点:职业规划的方法教学内容:(一)职业的重要性与职业规划的意义1.职业的重要性2.职业规划的意义(二)职业规划的方法与过程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路与方法2.职业规划与生涯规划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误区第二章了解自我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位,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重点:性格探索难点:能力探索教学内容:第一节兴趣探索(一)兴趣的内涵(二)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三)职业兴趣的类型(四)兴趣探索结果的运用第二节能力探索(一)能力的内涵(二)能力与职业发展331 (三)职业能力的种类(四)能力评估结果的应用第三节个性探索(一)个性的内涵(二)个性与职业发展(三)个性的类型(四)个性与职业发展评估结果的运用第四节价值观探索(一)价值观的内涵(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发展(三)职业价值因子(四)价值观评估结果的应用第三章了解职业世界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重点:设定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方向难点:能力和技提高能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职位(一)职位的核心特征(二)职业与职业分类(三)职业的特征及其发展第二节单位、行业与劳动力市场(一)单位(二)行业与产业(三)劳动力市场第三节职业信息探索(一)间接信息的探索(二)直接信息的探索(三)对职业信息的评估第四章职场礼仪教学要求:使学生对职场礼仪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和认识,掌握职场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具体技巧,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增强人文素质,遵守职场礼仪要求,使得学生转换角色后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重点:注重礼仪实践,理论联系实际331 难点:职场人士的礼仪素质培养教学内容:第一节礼仪概述(一)礼仪的内涵和起源(二)礼仪的实质和原则(三)礼仪的特点与学习礼仪的理念第二节职场形象礼仪——仪表礼仪(一)仪表的含义(二)仪表礼仪的规则(三)学习礼仪应注意的几个要点第三节职场形象礼仪——服饰礼仪(一)服装礼仪(二)饰物佩戴礼仪(三)服饰注意的问题第四节交往礼仪(一)电话礼仪(二)座次礼仪(三)介绍礼仪第五章创业教育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重点: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难点: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创业(一)创业的概念与意义(二)创业的优势与挑战(三)成功创业的要素第二节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一)创业精神(二)创业素质(三)创业能力第三节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一)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二)创业的一般过程和应注意的常见问题(三)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第四节创业计划书写作(一)创业计划的含义331 (二)创业计划的作用(三)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和范本第六章就业能力提升与求职过程指导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同时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重点:就业能力提升难点: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就业权益保障教学内容:第一节就业能力提升(一)了解就业能力(二)核心通用能力(三)核心适应能力第二节求职准备(一)就业信息的搜集与使用(二)求职材料准备;(三)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第三节求职与应聘(一)笔试类型及应对策略(二)面试类型及应对策略(三)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第四节就业政策与权益保障(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三)就业权益保障四、教学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6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上机看或录参像观小计备注1.职业生涯规划92.职场礼仪93.创业教育94.就业指导9合计36331 五、考核方式拟采取平时考查与学业考查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具体方案如下: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总分的40%。2.期末考试:以大作业形式考核。占总分的60%。3.课程综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4.平时成绩和学业考查成绩必须分别超过各自所占比例的60%,否则,若有一项未超过者,均按不及格计。5.为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若测试成绩不及格,但通过自己努力已成功实现就业,与用人单位签约,可视为考查合格。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就业课程编委会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参考资料:[1]李时椿,常建坤.《创业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编写人:臧香伟审核人:杜昌民第二部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331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5课程名称: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总学时:132实验学时:6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船舶技术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实验》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将相关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此外,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还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实验任务:1.主要目的是通过该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图纸绘制的了解。2.使学生全面掌握读图、识图、绘图的基本方法。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测绘工具的使用;2.了解零件测绘的一般步骤;3.掌握其测绘的常用方法;4.进一步巩固零件的视图选择和表达方法;5.查表计算等有关知识;6.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测绘轴类零件(一)实验内容1.各种测绘工具的使用2.轴的测绘3.图纸的绘制(二)实验要求1.对不同形状的轴零件进行测绘;2.在方格纸上绘制草图,根据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图幅3.绘制零件图,并填写实验报告。实验二:测绘盘盖零件331 (一)实验内容1.各种测绘工具的使用2.盘盖类零件的测绘3.图纸的绘制(二)实验要求1.对不同形状的盘盖类零件进行测绘;2.在方格纸上绘制草图,根据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图幅3.绘制零件图,并填写实验报告。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6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测绘轴类零件3综合型2测绘盘盖零件3综合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测量零件尺寸时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尺寸常用量具有:钢板尺、外卡钳和内卡钳。测量较精确的尺寸,则用游标卡尺,如图1-3所示。331  2.常用的测量方法(1)测量长度尺寸的方法一般可用钢板尺或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如图1-4所示。331 331 331 331 (2)测量回转面直径尺寸的方法用内卡钳测量内径,外卡钳测量外径。测量时,要把内、外卡钳上下、前后移动,测得最大值为其直径尺寸,测量值要在钢板尺上读出。遇到精确的表面,可用游标卡尺测量,方法与用内外卡钳相同,如图1-5a、b、c、d所示。(3)测量壁厚尺寸一般可用钢板尺直接测量,若不能直接测出,可用外卡钳与钢板尺组合,间接测出壁厚,如图1-6所示。(4)测量中心高利用钢板尺和内卡钳可测出孔的中心高,如图1-7所示。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中心高。(5)测量孔中心距可用内卡钳、外卡钳或游标卡尺测量,如图1-8所示。(6)测量圆角一般可用圆角规测量,如图1-9是一组圆角规,每组圆角规有很多片,一半测量外圆角,一半侧量内圆角,每一片标着圆角半径的数值。测量时,只要在圆角规中找到与零件被测部分的形状完全吻合的一片,就可以从片上得知圆角半径的大小。(7)测量螺纹测量螺纹需要测出螺纹的直径和螺距。螺纹的旋向和线数可直接观察。对于外螺纹,可测量外径和螺距,对于内螺纹可测量内径和螺距。测螺距可用螺纹规测量,螺纹规是由一组带牙的钢片组成,如图1-10所示,每片的螺距都标有数值,只要在螺纹规上找到一片与被测螺纹的牙型完全吻合,从该片上就得知被测螺纹的螺距大小。然后把测得的螺距和内、外径的数值与螺纹标准核对,选取与其相近的标准值。具体设备:传动轴1个钢尺1把游标卡尺1个绘图板2号1块丁字尺1把螺旋测微器1个绘图纸A41张内、外卡一对草稿纸(自备)2张圆规(自备)1把三角尺(自备)1副铅笔、橡皮自备331 端盖1个钢尺1把游标卡尺1把绘图板2号1块丁字尺1把螺旋测微器1把绘图纸A41张内、外卡一对草稿纸(自备)2张圆规(自备)1把三角尺(自备)1副铅笔、橡皮自备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1]王旭东,周岭.《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王旭东,周岭.《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杨文瑜.《机械零件测绘》(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李茗.《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4]高红.《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6]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六、考核方式1.成绩考核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制。2.考核办法1)平时出勤+独立完成作业情况=10分2)零件草图的绘制=40分3)正规零件图的绘制=50分总成绩=10+40+50=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编写人:李媛媛审核人:杜昌民331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102实验学时:14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1-2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能够巩固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任务:1.通过完成一个项目,使学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完成一个项目的主要步骤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做完这个项目有哪些收获。2.能力扩展部分,包含一些综合性的设计题目,需要同学有选择性的完成。实验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基础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听课,记笔记和验证型思考的习惯。2.在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个体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能力发展。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电子仪器使用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一)实验内容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信号的测量2.电阻、电容元件的识别和检查3.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的识别与简单测试(二)实验要求1.学习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和测量波形的幅值、频率及相位的方法。2.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简单测试方法。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的验证(一)实验内容1.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2.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3.验证叠加定理(二)实验要求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KCL、KVL)2.验证叠加定理3.正确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电表331 实验三:RLC串联电路(一)实验内容1.验证谐振电路特点2.测定谐振曲线3.观测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二)实验要求1.测定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2.利用示波器观测串联谐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相互关系。实验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一)实验内容1.点动控制2.自锁控制3.正反转控制(二)实验要求1.根据电动机铭牌要求和电源电压,能正确连接定子绕组(Y形或Δ形)。2.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和正反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及各环节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明确自锁和互锁的的作用。3.学会检查线路故障的方法,培养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实验五:晶体管共射级放大电路(一)实验内容1.静态测量与调整2.动态研究3.测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二)实验要求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2.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实验六:LM324集成运放的应用实验(一)实验内容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3.反相加法运算电路4.减法运算电路(二)实验要求1.了解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基本运算电路的组成。2.掌握运算电路的参数计算和性能测试方法。实验七:555定时器及其应用(一)实验内容1.单稳态触发器331 2.多谐振荡器3.施密特触发器4.模拟声响电路(二)实验要求1.熟悉555型集成时基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2.通过实验,掌握555定时器的综合应用。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4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电子仪器使用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2验证型2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2验证型3示波器的使用、RLC串联电路2验证型4电动机的连接及控制2验证型5三极管对低频小信号的放大2验证型6LM324集成运放的应用2验证型7基于555定时器的设计2设计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CS-4125示波器2.YB1620P信号发生器,EW1650数字信号源3.数字万用表4.指针万用表5.NY4520晶体管毫伏表6.TPE—DG2电路分析实验箱7.电动机控制实验装置8.集成电路芯片LM3249.导线、电阻若干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1]冯飞,李华光.《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第一版).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2。2.参考教材[1]张海南.《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第三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六、考核方式实验的实作60%,实验报告30%,学生出勤10%。331 编写人:朱青青审核人:杜昌民《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2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课程总学时:72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理论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大量与《理论力学》相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作为《理论力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演示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任务:1.通过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学生展示《理论力学》的工程意义和工程应用,开阔学生的眼界。2.通过学生对大量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的观察分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力学分析方法的掌握。实验基本要求:1.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锻炼他们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力学分析方法的掌握。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实验法求重心(一)实验内容1.悬挂法求重心2.称重法求重心(二)实验要求1.掌握悬挂法求重心的实验方法2.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重心概念的理解实验二: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演示实验(一)实验内容331 1.刚体的静定和超静定现象2.刚体的合成运动(二)实验要求1.通过观看实物和图片,加深对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的理解2.掌握合成运动的分析方法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4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实验法求重心2验证型2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演示实验2验证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细绳,石块,天平,多媒体教学设备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第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六、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给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编写人:岳庆超审核人:杜昌民《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3课程名称:材料力学课程总学时:72实验学时:8适用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33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材料力学》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材料力学实验课是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手段。实验任务:1.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材料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2.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演示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基本要求:1.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材料的各项强项指标,如屈服强度、强度极限、持久极限等。测量材料的弹性性能,如弹性极限、弹性模量等,认识低碳钢和铸铁的基本力学性能,了解其测试方法,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2.验证性实验:材料力学的一些理论是以假设为基础而导出的,用实验验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和使用范围,更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剪变模量测试的理论误差要求在10%以内;3.具有熟练整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能力;4.锻炼分析能力、实验方法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拉伸实验(一)实验内容1.低碳钢拉伸2.铸铁拉伸(二)实验要求对材料的基本常用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实验二:压缩实验(一)实验内容1.低碳钢、铸铁的压缩2.钢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二)实验要求1.对材料的基本常用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定331 2.对根据假设导出的理论公式加以验证实验三:扭转破坏实验(一)实验内容1.低碳钢扭转2.铸铁扭转(二)实验要求1.测定低碳钢的切切屈服极限ts、切切强度极限tb及单位扭转角Q,同时测定铸铁的切切强度极限tb及单位扭转角。2.观察比较低碳钢(塑性材料)和铸铁(脆性材料)在受扭转力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特征,分析其原因。实验四:电测实验应力分析(一)实验内容纯弯曲梁正应力(二)实验要求了解电测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8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拉伸实验2验证性2压缩实验2验证性3扭转破坏实验2验证性4电测实验应力分析2验证性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万能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组合试验台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刘鸿文.《材料力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孙训方.《材料力学》(第三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计欣华,邓宗白,鲁阳.《工程实验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六、考核方式1.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用于基本实验的时间为8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3-4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结合实验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和心得。331 编写人:岳庆超审核人:杜昌民《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7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总学时:72实验学时:8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4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机械原理实验是机械工程类一门重要的专门基础课实验,它以典型机构为对象,研究其工作原理、组成部分、性能特点。实验任务:1.通过本课程实验应掌握典型机构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从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实验基本要求:1.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2.加深对机械系统机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一)实验内容1.分析各种机构的组成及运动原理;2.绘制机构模型及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3.计算机构自由度。(二)实验要求1.掌握根据实际机器或模型绘制机构简图的基本方法;2.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3.通过实验了解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结构的区别。实验二:机械动平衡实验331 (一)实验内容1.验证刚性转子平衡理论;2.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做两校正面互相影响系数测定。(二)实验要求1.在了解动平衡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动平衡机,根据转子动平衡原理,对机械转子系统进行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实验,加深巩固回转构件动平衡原理,掌握转子动平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有关的测试技术。2.必做验证刚性转子平衡理论,选做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做两叫正面互相影响系数测定。做好实验报告。实验三:齿轮范成及几何参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内容1.用范成法切制标准和变位齿轮;2.测量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测量。(二)实验要求1.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方法,了解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2.了解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异同;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6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验证型2机械平衡实验2验证型3齿轮范成及几何参数的测定实验2综合型4机械平衡实验2验证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采用各种简单到复杂的机构模型4种;2.动平衡实验:动平衡试验仪;3.齿轮范成及几何参数的测定实验:齿轮范成仪、游标卡尺、千分尺。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内部教材.20122.参考教材孙桓.《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六、考核方式1.成绩考核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制。2.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以百分制计;331 3.考核办法:1)平时出勤10分2)平时成绩*30%3)报告成绩*60%综合成绩=考勤成绩+平时成绩*30%+报告成绩*60%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教授《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6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6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为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而设置的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巩固概念,了解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学习掌握各种手段,测定零部件参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任务:1.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清楚对试件的要求和准备。2.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试件,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331 实验基本要求:1.独立完成简单轴系零部件结构设计;2.掌握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机构简图测绘(一)实验内容1.绘制指定的几种机器或结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其中至少有一种需按确定的比例尺绘制。其余的可凭目测,使图与实物大致成比例,这种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通常称为机构示意图;2.计算机构自由度数,并将结果与设计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二)实验要求1.掌握运动机构简图的绘制,并进行自由度的计算;2.分析了解特殊情况下的运动副。实验二:齿轮范成加工原理(一)实验内容使用齿轮范成仪模拟加工渐开线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要求在图纸上分别绘制出三个完整的齿形。(二)实验要求1.了解根切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方法;2.定性分析各种齿轮的异同点,掌握范成加工基本原理。实验三:机械拆装及结构分析(一)实验内容1.按正确的顺序拆开减速器及各轴系,分析减速器结构及各零部件的功能;2.观察箱体上各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并进行必要的测量;3.测量减速器传动副的齿侧间隙及接触斑点,测量轴承的轴向间隙;4.按拆卸的相反顺序将减速器装好。(二)实验要求1.掌握减速器各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及装配关系;2.加深对轴系部件的理解;3.了解减速器装配的基本要求和参数的测量方法。实验四:轴系结构设计(一)实验内容1.根据实验方案规定的设计条件,绘出轴系结构设计装配草图;331 2.根据所绘草图,选择相应的零件实物,按工艺要求顺序装到轴上,完成轴系设计。(二)实验要求1.从轴系机构设计实验方案表中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号;2.根据实验方案规定的设计条件确定需要哪些轴上零件;3.绘出轴系结构设计装配图。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0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机构简图测绘2验证型2机械零件强度2验证型3拉伸试验2验证型4螺纹连接强度2综合型5齿轮范成加工原理2验证型6带传动校核2验证型7机械拆装及结构分析2验证型8滚动轴承校核2综合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二级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液体动压轴承实验台、柜式带传动效率测试分析实验台、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实验箱、齿轮范成仪、机构实物或机构模型若干台、钢板尺、游标卡尺、千分尺。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内部教材.20092.参考教材[1]濮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杨可桢,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徐锦康.《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六、考核方式1.成绩考核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制。2.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以百分制计;3.考核办法:1)平时出勤10分2)平时成绩*30%3)报告成绩*60%综合成绩=考勤成绩+平时成绩*30%+报告成绩*60%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331 中等,69~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编写人:郑义审核人:杜昌民《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3课程名称: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之一。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故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10学时的实验,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液压与气压技术的感性认识、动手及实践能力,更牢固地掌握液压和气压传动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为从事液压与气压传动方面的工作及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实验任务:1.掌握液压动力元件的内部结构,能正确进行拆装。2.熟悉各种阀类的结构,并且加深对阀类工作原理的认识3.掌握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4.掌握气动元件的结构及气动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实验基本要求:331 1.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测试技术,从而能够根据实验项目,选用合适的仪器、设计测试系统并正确实施测试,提高工程设计能力与科学实验的动手能力;2.锻炼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3.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液压动力元件的认知、拆装实验(一)实验内容1.齿轮泵的拆装与分析2.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拆装与分析3.柱塞泵拆装与分析(二)实验要求1.写出各齿轮泵型号2.写出各齿轮泵拆卸步骤3.各种泵的主要零件分析实验二:液压阀的认知、拆装实验(一)实验内容1.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的拆装与分析2.节流阀、调速阀的拆装与分析(二)实验要求1.写出各控制阀型号    2.写出各控制阀拆卸步骤    3.写出各控制阀结构组成实验三:液压基本回路实验(一)实验内容1.压力控制回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2.速度控制回路特点和工作原理(二)实验要求1.分析压力控制回路的工作过程,并画出工作原理图2.分析速度控制回路的工作过程,并画出工作原理图实验四:气动元件的认知及基本回路实验(一)实验内容1.气动元件的拆装与分析2.气动基本回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二)实验要求1.写出各种气动元件的结构组成331 2.分析气动基本回路的工作过程,并画出工作原理图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0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液压动力元件的认知、拆装实验2验证型2液压阀的认知、拆装实验2验证型3液压基本回路实验4验证型4气动元件的认知及基本回路实验2验证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各种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控制阀2.液压控制试验台6台3.各种气压控制元件4.气动控制试验台2台5.油管、液压油等实验耗材6.拆装用基本工具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杜玉红,杨文志.《液压与气压传动综合实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教材[1]凌更成,罗金堂.《液压传动实验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2]谭尹耕.《液压实验设备与测试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王积伟,章宏甲,黄谊.《液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实际操作和实验成果,其中实际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50%,要求实验结束立即上交实验结果。实验综合成绩=实际操作50%+实验结果50%编写人:刘润强审核人:杜昌民331 《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7课程名称: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巩固﹑验证﹑加深和拓宽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拟定实验线路,选择所需仪表,确定实验步骤,测取所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必要结论,从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任务:1.了解直流电力拖动和交流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熟悉他励直流电动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及调速等各种运行状态。2.掌握常用交、直流电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性能。3.掌握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机械特性的测取方法。实验基本要求:1.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有关章节,认真研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项目、方法与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内容可到实验室对照实验台预习,如熟悉组件的编号,使用及其规定值等),并按照实验项目准确记录抄表等。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精力,独立操作完成组装、连接和测试,认真做好实验。3.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检查实验效果,记录检查结果。331 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直流他励电动机启动和调速实验(一)实验内容1.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2.改变电枢回路的调节电阻R1来调节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速。3.改变电枢供电电压U来调节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速。4.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转向改变。5.绘制直流他励电动机机械特性曲线图。(二)实验要求1.加深理解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特性。2.熟悉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及其调速方法。3.测绘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实验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机械特性(一)实验内容1.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2.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Y-△)换接启动。3.自耦变压器启动。4.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绘制。(二)实验要求1.加深理解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特性。2.熟悉并更好地理解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3.测绘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曲线。实验三:步进电动机实验(一)实验内容1.单步运行状态2.角位移和脉冲数的关系3.电机的转速与脉冲频率的关系4.电机脉冲频率偏低及偏高时,电机的运行状态(二)实验要求1.加深了解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情况。2.步进电动机基本特性的测定。实验四:交流伺服电机实验(一)实验内容1.通过改变控制绕组的极性改变交流伺服电机的转动方向。2测定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电压为0.8UN时的机械特性。3测定交流伺服电机空载运行时的控制电压与转速的关系4测定交流伺服电机加载运行时的控制电压与转速的关系(二)实验要求331 1.掌握交流伺服电动机机械特性2掌握幅值控制时的电机调速特性实验五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编程练习(一)实验内容1.与或非逻辑功能实验在基本指令的编程练习实验区完成本实验(二)实验要求1.熟悉PLC装置,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外部接线方法2.了解编程软件GXDeveloper的编程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与、或、非逻辑功能的编程方法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0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直流他励电动机启动和调速实验2验证型2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机械特性2验证型3步进电动机实验2验证型4交流伺服电机实验2验证型5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编程练习2验证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电机导轨及测功机、测速表、转矩转速测量(NMEL-13、NMEL-14)、直流并励电动机M03、直流电机仪表、电源(NMEL-18)(位于实验台主控制屏的下部)、电机起动箱(NMEL-09)、交流电压表、电流表、旋转指示灯及开关板(NMEL-05)、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M04、交流伺服电机M13、三相可调电阻900Ω(NMEL-03)、交流伺服电机电源(NMEL-21)、电源控制屏(MEL-002)、步机电机驱动电源(NMEL-10)、步进电机M10。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1]冯清秀,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邓星钟.《机电传动与控制》(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程宪平.《机电传动与控制》(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六、考核方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1、学生实验成绩由平时各个实验项目成绩综合评定,各项目成绩由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信息的完整性、结果的正确性)(30%)、预习报告(是否达到预习目的)(10%)、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规范、熟练)(60%)三部分组成。2、各项实验成绩登记均采用百分制记分。331 3、学生在上实验课期间,如旷课占总实验学时的1/3,则该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为不合格,需参加重修。编写人:马秋环审核人:杜昌民《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60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2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强化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提升创新能力。实验任务:1.常用量具及使用2.低碳钢拉伸试验3.硬度试验与冲击试验4.冲压模具结构分析与拆装5.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实验基本要求:1.带好实验指导书,铅笔,橡皮,上课笔记本等。2.认真做实验,不准做与实验无关事情,并按时完成实验任务。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常用量具及使用(一)实验内容1.游标卡尺、千分尺的使用2.百分表的使用(二)实验要求1.注意实验前要调零2.学会使用各种量具,并能够叙述各种量具工作原理实验二:低碳钢拉伸试验(一)实验内容331 1.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各种变化2.绘制拉伸图样(二)实验要求1.学会使用拉伸试样机2.从拉伸试样图中找出规律,低碳钢的受力与变形的关系。实验三:硬度试验与冲击试验(一)实验内容1.了解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的测量方法2.学会使用硬度测试仪(二)实验要求1.掌握布氏硬度仪的操作步骤2.掌握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的计算方法,比较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间的差距实验四:冲压模具结构分析与拆装(一)实验内容1.认识塑料模具与铝合金模具的结构原理2.正确拆装模具(二)实验要求1.学会使用模具拆装工具2.写下每种模具结构的类型,并简述每种模具的工作原理实验五: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一)实验内容1.了解车刀量角仪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2.了解车刀量角仪在车刀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二)实验要求1.测量45度弯头外圆车刀2.测量螺纹车刀的主要参数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2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1.常用量具及使用2综合22.低碳钢拉伸试验2验证33.硬度试验与冲击试验2验证4冲压模具结构分析与拆装2综合331 5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4综合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各种车刀,拉伸试样机,车刀量角仪,硬度计等。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韩春鸣.《机械制造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参考教材李双寿.《机械制造实习系列实验》(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六、考核方式说明:采用实验报告综合评分。考核方式是指:实验的实作、试卷考试、实验报告综合评阅等能反映学生实际实验能力的方法;实验课程结束时,必须经过考核才能给出成绩,不能以学生出勤情况替代考核。编写人:孙维丽审核人:杜昌民331 《数控加工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4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12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6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的编程与加工方法,具有直接针对某类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的能力。实验任务:1.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机床坐标系方向的确定方法。2.数控车床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3.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的编程与加工.实验基本要求:1.了解各类数控机床的结构构成。2.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的对刀方法。3.掌握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方法。4.掌握箱体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方法。5.掌握孔板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方法。6.掌握子程序编程及其调用方法。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数控机床坐标的设定(一)实验内容1.数控车床X、Z坐标轴方向的确定。2.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X、Y、Z坐标轴方向的确定。(二)实验要求1.能对数控车床X、Z坐标轴进行正确的手动移动,能完成回参考点操作。2.能对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各轴进行手动操作,能完成回参考点操作。实验二:数控车床对刀操作(一)实验内容1.认识数控车床的操作界面。2.完成X、Z轴的对刀操作。331 (二)实验要求1.明确操作面板上各按键的作用。2.能同时完成三把刀的对刀操作。实验三:螺纹加工(一)实验内容1.单头圆柱螺纹的加工。2.单刀圆锥螺纹的加工。(二)实验要求1.掌握G32螺纹加工指令的使用。2.掌握G92螺纹加工指令的使用。实验四:数控车床循环指令G71的使用(一)实验内容1.安装两把刀具(外圆车刀、切槽刀),并进行正确对刀操作。2.练习G71加工阶梯轴,并进行切槽。(二)实验要求1.完成两把刀的对刀操作。2.加工带槽的阶梯轴,掌握G71的使用方法。实验五:数控车削加工曲面轴(一)实验内容1.根据图纸编写程序。2.选择刀具,并进行安装,对刀。3.输入程序并进行验证。4.加工出合格零件。(二)实验要求1.能根据图纸选择合适的刀具。2.掌握G71、G70指令的使用。3.工艺设计合理。实验六: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对刀操作(一)实验内容1.认识数控铣床的操作界面。2.完成X、Y、Z轴的对刀操作。(二)实验要求1.明确操作面板上各按键的作用。2.分别对X、Y、Z进行对刀操作,确定工件坐标系。实验七:型芯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一)实验内容1.安装工件,选择合适的刀具。2.完成对刀操作。331 3.输入程序并校验。4.切削加工。(二)实验要求1.掌握刀具半径补偿指令G41、G42的使用方法。2.掌握铣削基本指令的使用。实验八:孔板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一)实验内容1.安装工件,选择合适的刀具。2.完成对刀操作。3.输入程序并校验。4.切削加工。(二)实验要求1.掌握刀具长度补偿G43指令的使用。2.掌握孔类加工循环指令的使用。实验九:数控铣削综合加工实例(一)实验内容1.安装工件,选择合适的刀具。2.完成对刀操作。3.输入程序并校验。4.切削加工。(二)实验要求1.掌握复杂箱体类零件的加工。2.掌握多工序复杂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2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数控机床坐标的设定2验证型2数控车床对刀操作2验证型3数控车床综合加工实例2设计型4数控车削加工曲面轴2验证型5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对刀操作2验证型6数控铣削综合加工实例2设计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数控仿真软件,实现数控加工仿真操作功能。2、多功能数控车床JCL-4250一台,配置10刀位,FANUC数控系统。3、数控车刀若干把,包括外圆车刀、镗刀、螺纹车刀、切槽刀。4、立式加工中心MV820一台,刀库可存放16把刀。5、铣刀若干把,包括面铣刀、立铣刀、球头铣刀、钻头。331 6、圆柱铝棒料毛坯。7、长方体铝材毛坯。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张南乔.《数控技术实训教程》(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参考教材[1]冯文杰.《数控加工实训教程》(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2008[2]桂伟,常虹.《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教程》(第一版).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六、考核方式综合成绩=平时(实验态度、实验预习)10%+实验操作考试(70%)+实验报告(10%)编写人:周淑芳审核人:杜昌民《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14课程名称:材料冶金与成型工艺课程总学时:64实验学时:4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通过塑料成型设备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对塑料成型设备的认识,使其进一步掌握塑料成型设备的设计要点。实验任务:注塑原理演示,参观注塑成形的生产过程,注塑机的结构和特点等;二、实验内容简介注塑原理演示(一)实验内容1、浏览老师提供的或者自己网上下载的注塑成型生产过程、工作原理等录像、小电影或者动画、文字资料等,描述并总结注塑机的结构和功能;注塑机工作原理和模式;我国注塑机的发展现状;注塑机发展前景;注塑机的选择;注塑机元件;注塑机的分类;注塑机的特点;注塑机操作要点;部分常见故障的起因及解决方法。331 2、参观模具实验室注塑模具生产过程。(二)实验要求加强学生对注塑成型生产过程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国内外注塑成型设备的认识和国内设备生产现状的把握与了解。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4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注塑原理演示4认知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1、老师提供的或者网上相关注塑成型设备、生产过程动画、电影、图片与资料。2、注塑模机。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张南乔.《数控技术实训教程》(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参考教材[1]冯文杰.《塑料注射成型综合实验》(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六、考核方式综合成绩=平时(实验态度、实验预习)10%+实验操作考试(70%)+实验报告(10%)编写人:周淑芳审核人:杜昌民《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36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学时:72实验学时:12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学期:3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331 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为学生掌握单片机相关的基本理论而设置的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巩固概念,了解单片机的原理,学习掌握各种手段,各种编制程序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任务:1.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清楚对试件的要求和准备。2.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试件,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基本要求:1.独立完成简单件结构设计;2.掌握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多路开关状态指示(一)实验内容如图1.1所示,AT89S51单片机的P1.0-P1.3接四个发光二极管L1-L4,P1.4-P1.7接了四个开关K1-K4,编程将开关的状态反映到发光二极管上。(开关闭合,对应的灯亮,开关断开,对应的灯灭)。(二)实验要求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0-P1.3用导线连接到“八路发光二极管指示模块”区域中的L1-L4端口上;2.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4-P1.7用导线连接到“四路拨动开关”区域中的K1-K4端口上;实验二:报警产生器(一)实验内容331 用P1.0输出1KHz和500Hz的音频信号驱动扬声器,作报警信号,要求1KHz信号响100ms,500Hz信号响200ms,交替进行,P1.7接一开关进行控制,当开关合上响报警信号,当开关断开告警信号停止,编出程序。(二)实验要求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0端口用导线连接到“音频放大模块”区域中的SPKIN端口上;2.在“音频放大模块”区域中的SPKOUT端口上接上一个8欧的或者16欧的喇叭;3.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7/RD端口用导线连接到“四路拨动开关”区域中的K1端口上;实验三:一键多功能按键识别技术(一)实验内容如图3.1所示,开关SP1接在P3.7/RD管脚上,在AT89S51单片机的P1端口接有四个发光二极管,上电的时候,L1接在P1.0管脚上的发光二极管在闪烁,当每一次按下开关SP1的时候,L2接在P1.1管脚上的发光二极管在闪烁,再按下开关SP1的时候,L3接在P1.2管脚上的发光二极管在闪烁,再按下开关SP1的时候,L4接在P1.3管脚上的发光二管在闪烁,再按下开关SP1的时候,又轮到L1在闪烁了,如此轮流下去。331 (二)实验要求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3.7/RD端口连接到“独立式键盘”区域中的SP1端口上; 2.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0-P1.4端口用8芯排线连接到“八路发光二极管指示模块”区域中的“L1-L8”端口上;要求,P1.0连接到L1,P1.1连接到L2,P1.2连接到L3,P1.3连接到L4上。 实验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实验内容P1口是准双向口,它作为输出口时与一般的双向口使用方法相同。由准双向口结构可知当P1口用作输入口时,必须先对口的锁存器写“1”,若不先对它写“1”,读入的数据是不正确的。P1作为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P1.0,P1.1置1开始读入P1.0口值将读入的值输出到P1.2读入P1.1口值将读入的值输出到P1.3331 (二)实验要求1.P1.0用插针连至L1,P3.2(INTO)接单次脉冲源的输出端。2.编译无误后,全速运行程序,连续按动单次脉冲产生电路的按键,发光二极管每按一次状态取反,即隔一次点亮。实验五:定时器计数器使用(一)实验内容内部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时,是对机器周期计数。每个机器周期的长度是12个振荡器周期。因为实验系统的晶振是12MHZ,本程序工作于方式1,即16位方式定时器,定时器50mS中断一次,所以定时常数的设置为:机器周期=12÷12MHz=1uS定时常数(初值)=65536-50mS/1uS=15536=3CB0H。然后对50mS中断次数计数20次,就是1秒钟。在本实验的中断处理程序中,因为中断定时常数的设置对中断程序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在置数前要先关对应的中断,置数完之后再打开相应的中断。是否中断返回定时中断入口状态位取反保护现场恢复现场秒计数值减1重新设置秒计数值是否到一秒开始输出状态位中断允许设置秒计数值设置初始状态位设置定时常数置T1中断工作方式等待中断主程序框图定时中断子程序框图(二)实验要求1.P1.0用插针连至L1。331 2.编译无误后,全速运行程序。实验六:定时器计数器使用(一)实验内容发光二极管连接电路如下图所示,8个LED阳极串联300欧姆电阻到电源正端VCC,LED阴极接单片机P1口,LED2接最低位P1.0,LED9接最高位P1.7。当P1口输出低电平时LED点亮,高电平时LED熄灭。首先P1.0输出低电平,LED2点亮,其它LED熄灭,采用延时子程序延时0.2秒,然后P1.1输出低电平,LED3点亮,其它LED熄灭,如此LED2--LED9依次点亮时,就形成了流水灯现象。(二)实验要求1.P3.3口做输入口,外接一脉冲,每输入一个脉冲,P1口按十六进制加一。2.P1口做输出口,编写程序,使P1口接的8个发光二极管LO-L7按十六进制加一的方式点亮二极管。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12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多路开关状态指示2验证型331 2报警产生器2验证型3一键多功能按键识别技术2验证型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2综合型5定时器计数器使用2设计型6单片机I/O口应用实验2验证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Dais系列单片机微机仿真实验箱一台、具有一个RS232串行口并安装Dais集成开发环境的计算机一台。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李刚民.《单片机原理及实用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参考资料:[1]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张宏伟李新德.《单片机应用技术》(第一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六、考核方式(1)实验考核方式: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2)实验成绩确定:根据实验过程及实践经验报告进行考核的情况确定实验成绩。编写人:苏航审核人:杜昌民教授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10006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英文名称:Machinedesign学时:64学分:4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先修课程:33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机械原理开课学期:5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课程设计任务:1.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2.掌握设计机械零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确定设计步骤;进行失效分析计算准则,进行材料及热处理方法选择、参数选择、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等。3.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4.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零件的加工工艺性,装配可行性。5.能够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会编制技术文件。6.编写计算说明书,内容包括计算过程,方案论证与比较,结构设计思想,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从机器要求出发,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方式和零件获得从整机到局部设计程序的基本训练。(2)能按机器的工作状况分析和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零件材料、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和确定零件尺寸。(3)能比较全面地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机器造型、振动、噪音等问题,对机器和零件进结构设计。(4)绘制机器部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在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要求图中标明有关技术要求。2.该课程设计的进行需要为学生提供如下基本条件:331 (1)每学生班在指定的地点,集中进行课程设计。(2)教师应给学生上三次辅导课,平均每天应到堂辅导答疑一次。(3)实验员每天应按时开放实验室,保证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3.课程设计的成果要求(1)绘制出总装图一张,零件工作图两张。(2)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三、课程设计安排表阶段内容提要时间安排(天)主要仪器设备指导方式(集中/分散)地点1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及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2集中教室2装配图的绘制4.5绘图板、丁字尺集中实验室3零件工作图的绘制2绘图板、丁字尺集中实验室4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2集中教室5答辩交卷0.5教室四、成绩考核与评定1.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题设计平时的工作态度、设计方案、装配图、零件图及计算说明书的质量、独立工作能力,重点考核课程设计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质量和独立完成情况,并采用答辩形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考核及评分。优秀: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正确,质量高。良好: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中等: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要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及格: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要任务,其结果有错误,但无重大原则错误。不及格:没有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任务,其结果有严重错误或缺席,无故不参加答辩。2、成绩评定研究大纲工作量难度完整性创新汇报回答问题准确阶段检查10%10%成果检查10%10%30%10%10%10%331 答辩环节五、参考资料[1]濮良贵.《机械设计》(第一版).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2]王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龚桂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编写人:王培芹、周淑芳审核人:杜昌民《工程设计》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工程设计课程总学时:28实验学时:28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7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验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实验目的:以实用电子系统(产品)的设计方法、制作技能为培训目的,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电子工程设计的训练。331 实验任务:1.实用电子设计基础: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电子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常用仪器仪表及工具软件的使用。2.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设计报告的写作。实验基本要求:1.数模,模数转换电路和显示与键盘控制电路部分以及温度闭环自动控制等程序设计。2.温度闭环自动控制等程序设计。二、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温度测量系统/闭环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一)实验内容1.电路的选择2.电路主要参数计算3.标定原理分析及电路调试4.温度测量5.闭环温度控制程序设计(二)实验要求1.设计、制作并调试单片机,数模,模数转换电路和显示电路2.完成一个完整的温度控制系统。实验二:电子应用系统设计(一)实验内容1.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技术2.电子电路测量技术(二)实验要求1.实用测控系统综合设计与制作三、实验学时分配实验总学时:28学时。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温度测量系统/闭环温度控制系统设计14综合型2电子应用系统设计14综合型注:实验要求:必做或选做;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四、实验设备和器材配置MCS-51系列单片机,数/模(D/A)转换电路(具有独立电路板结构),模/数(A/D)转换电路(独立电路板结构),显示与键盘控制电路。五、实验教材1.实验教材331 [1]任坤.《电工电子实验》(第一版).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教材[1]孙育才.《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第四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六、考核方式设计的实作60%,设计报告35%,学生出勤5%。编写人:王娜审核人:杜昌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毕业设计英文名称:Graduationprojectdesign学时:14周学分:14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本专业所有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第8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毕业设计目的与任务331 1.毕业设计目的: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工程师基本训练,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优良的思维品质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熟悉国家标准、使用国家标准,使同学们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以及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现毕业设计的教学、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最后学习阶段一次重要的设计训练与考核,通过此环节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目标和能力:(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修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教学掌握一定的设计技能,并通过实际设计训练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2)通过实际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集思广益的团队合作方式。为后续从事技术工作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3)通过设计计算,培养学生运用设计资料、手册与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2.毕业设计任务:(1)毕业设计任务书(格式见附件)(2)开题报告(格式见附件)(3)查阅国内、外资料及其内容摘录(4)撰写毕业论文或论文说明书毕业论文或论文说明书内容及格式要求如下:●封面:论文(设计)题目:打印字号为二号宋体;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为四号宋体(论文中的数字和字符用TimesNewRoman)●目录:“目录”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三号黑体,目录内容:一级标题打印字号为四号宋体,二级标题打印字号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1.5倍行距。•●摘要:“摘要”居中,字号为小三号黑体,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60个实词左右,摘要正文为四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行间距1.5倍。关键词:“关键词”打印字号为四号黑体,关键词正文打印字号为四号宋体。●英文摘要●正文文本:正文不少于1.2万字。正文部分应从另一页开始,每一章另起页。行间距采用单倍行距。正文统一加页眉“青岛黄海学院论文”或“青岛黄海学院论文说明书”字样,宋体小五号,右对齐;页脚“第X页共X页”,居中,小五号宋体。正文最多采用三级标题,即章、节、条。各层次标题一般要简明扼要,体现阐述内容的重点,无标点符号。标题格式如下表,正文内容打印字号为四号宋体,行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章第1章三号黑体,标题占2行,居中二级标题节1.1小三号黑体,段前6磅,段后6磅,居中三级标题条1.1.1四号黑体,段前3磅,段后3磅,左对齐标题下小标题一律用1.2.(1)(2)①②●致谢辞:“致谢”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三号黑体,内容打印字号为四号宋体。●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三号黑体,内容为四号,至少15篇,文献罗列格式为:331 (1)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李××[1]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2]”。(2)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英文写“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期刊:[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姓名.题目[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专利号,授权公告日报纸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电子文献:[序号]作者.文题[EB].出版年(更新和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页面要求:毕业论文必须用A4标准打印纸,一律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2.4厘米,下2.2厘米,左右各2.6厘米,装订线1厘米,页眉1.6厘米,页脚1.5厘米。●附录:附录包含外文原文(近5年与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关的期刊论文)、外文译文(不少于3000字)、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设计书、图表、程序等。●毕业设计(论文)装订顺序:封面-题目页-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前言-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结论(或结束语)-致谢辞-参考文献-附录二、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1.毕业设计的选题(1)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实用价值。(2)每位学生设计题目应有区别。题目要多样,原则上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3)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作量饱满,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题目类型分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等)和论文(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已有理论、假说或技术的新颖论证;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5)题目应在毕业设计(论文)前由指导教师提出,或者由学生提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要认真讨论,通过后由教研室主任签字。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2.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工作量(1)在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时,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其工作量要适度,在有效的工作期间,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331 (2)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一般应包括:文献综述、课题背景、方案论证、课题设计思想、设计或理论分析的过程、计算等。(3)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工作量要求、论文撰写规范要符合学院规定。3.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学生非常紧张而又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要求教师、学生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规范外,还要求:(1)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经院领导批准的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每名教师指导4~8名学生。(2)设计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及初步的时间安排。(3)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在第2至第3周期间要向指导教师做开题报告(说明对题目的理解、承担的工作任务、自己的工作计划、要求、希望等)。(4)教师每周至少指导2次,及时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设计中的错误。(5)学生在设计期间,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及时总结。(6)在设计进行到第5~6周时,要进行中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论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一致,是否按计划完成规定的工作,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后续工作的安排等。以答辩小组为单位,以答辩、报告的形式,对每一个同学进行逐一检查。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并令其整改。对指导不利的教师给与批评,以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及毕业任务按时完成。(7)在答辩前一周,要组织结题检查,首先由指导教师审查毕业设计(论文),然后教研室指导教师互审,对软件类题目要进行程序演示等。三、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类:工程设计类——偏重于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的培养,要保证工程的基本训练(包括设计、计算以及绘图等)。具体要求:1.工程图的绘制,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A02-3张,应有部分工程图采用计算机绘图。2.翻译和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外文资料不少于5000个印刷符号。3.说明书中应论述设计原理,分析、计算正确,文理通顺,书写工整。不包括附件、附表,本科毕业生论文(说明书)的内容不少于12000字。第二类:软件设计类——结合实际科研项目进行机械制造、加工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偏重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加工及仿真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1.查阅文献15篇以上。2.本科毕业生应该翻译和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字数同上。3.软件要与专业相结合,按软件工程标准开发。设计结束后提交软件工程文档一套、设计说明书(包括软件设计说明书等)8000字左右。4.必须有软件工程文档,软件工程文档应包括:有效程序软盘和源程序清单;软件设计说明书(含在毕业设计说明书中);软件使用说明书。第三类:工程技术与研究类——偏重于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技能的培养,并得到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具体要求:1.查阅文献15篇以上。331 2.本科毕业生应该翻译和阅读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字数同上。4.撰写与毕业论文有关的文献综述报告,综述报告不少于5000汉字。5.毕业论文中应包含实验测试报告、分析报告、结论(包括图表、曲线、公式等)。不包括附件、附表,文字在12000字以上。6.要求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周)1选题、任务下达、课题调研、文献综述和翻译42开题、设计53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修改初稿24打印正稿;答辩;资料装袋归档1四、指导方式动员、分组阶段为集中指导,设计任务书下达后实施集中辅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每个指导老师集中指导时间每周不低于2次,分散指导时间每个工作日答疑指导时间不少于2学时。五、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1.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由5名以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全面负责答辩与评分工作。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5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设组长1人,秘书1人,具体负责答辩工作。采用“回避制”即指导教师不参加对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在答辩前,应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便在答辩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2.答辩资格审查学生必须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签字,并且在毕业论文结题验收时为合格者方可获得参加答辩资格。学生必须在答辩前2天,将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小组,答辩小组将毕业论文转给评阅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写出评语。3.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1)答辩中,学生须用PPT报告自己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时间为10~15分钟,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约10~15分钟。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2)答辩结束,答辩小组应为每位学生写出不少于100字的评语,并结合毕业论文的评阅情况给出等级评定。对于评定成绩有异议的学生,由答辩委员会做出处理。4.成绩评定(1)毕业论文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毕业论文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三项之和为总成绩。三部分评分的权重为:指导教师(50%)、评阅教师(20%)毕业答辩(30%)。331 (2)毕业论文的评分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超过本专业学生的15%。六、参考资料本专业所学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和专著、技术标准等。编写人:程晓飞杜昌民审核人:杜昌民《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设计英文名称:《DescriptivegeometryandMechanicalDrawing》CurriculumDesign学时:20学分: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金工实践、计算机文化基础、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船舶技术学院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课程设计目的:1.课程设计通过作业熟悉测绘装配体的步骤,了解测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学习装配图的绘制方法3.为《机械设计基础》机零设计作准备。任务:1.能够熟练使用测绘工具。2.对标准件会查阅有关资料,熟悉其标准。3.根据教师给定的减速器装配图(装配示意图)、零件图和其它有关资料、标准手册等,绘制完成减速器装配图A2、两张零件图A3。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基本要求:331 (1)了解减速器的功用及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拆装步骤等有关知识。(2)运用所学过的投影原理及视图、剖视、剖面等表达方法清晰地表达出减速器装配体的形状结构,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装配关系。(3)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在部件中的作用,考虑设计和工艺要求来标注零件的尺寸、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其它的技术要求。(4)掌握装配图图示方法、尺寸标注,学会对零件的编号,填写明细表。(5)初步了解装配图上技术要求的内容。(6)对标准件会查阅有关资料,熟悉其标准。(7)会画装配图和零件图。2.该课程设计的进行需要为学生提供如下基本条件:(1)每学生班在指定的地点,集中进行课程设计。(2)教师应给学生上三次辅导课,平均每天应到堂辅导答疑一次。(3)实验员每天应按时开放实验室,保证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3.课程设计的成果要求(1)绘制出总装图一张(A2)。(2)零件图两张(A3)。三、课程设计安排表阶段内容提要时间安排(天)主要仪器设备指导方式(集中/分散)地点1减速器拆装及测绘2钢板尺、外卡钳和内卡钳、扳手、螺丝刀、游标卡尺、圆角规、螺纹规集中机械拆装实验室2装配图的绘制2绘图板、丁字尺集中绘图实验室3零件工作图的绘制1绘图板、丁字尺集中绘图实验室4答辩上交0.5集中教室四、成绩考核与评定1.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题设计平时的工作态度、设计方案、装配图、零件图及计算说明书的质量、独立工作能力,重点考核课程设计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质量和独立完成情况,并采用答辩形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考核及评分。优秀: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正确,质量高。良好:能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所有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中等: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要任务,其结果基本正确。及格:能基本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主要任务,其结果有错误,但无重大原则错误。不及格:没有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任务,其结果有严重错误或缺席,无故不参加答辩。2、成绩评定331 研究大纲工作量难度完整性创新汇报回答问题准确阶段检查10%10%成果检查10%10%30%10%上交环节10%10%五、参考资料[1]王旭东,周岭.《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杨文瑜.《机械零件测绘》(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3]李茗.《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4]高红.《机械零部件测绘》(第一版)国家标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2003[6]朱冬梅,胥北澜.《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编写人:李媛媛审核人:杜昌民331 青岛黄海学院QingDaoHuanghaiCollege毕业设计论文331 存档编号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331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审阅意见题目:评语:教师(签字):年月日331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审阅意见题目:评语:教师(签字):年月日331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第答辩委员会于年月日审查了班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设计(论文)说明书共页,设计图纸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意见:成绩: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331 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撰写完成的,郑重确认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文中除已经标注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指导导师签名:签字日期:签字日期:331 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前言………………………………………………………Ⅲ第1章………………………………………………………1………………………………………………………2第N章………………………………………………………xx参考文献………………………………………………………xx致谢………………………………………………………xx附录………………………………………………………xx331 (中文题目)(中文)摘要(摘要内容不少于500字)关键词:(3-5个)331 (英文题目)Abstract(与中文摘要相对应)KeyWords:331 正文正文不少于1.2万字。正文部分应从另页开始,每一章另起页。行间距采用单倍行距。正文统一加页眉“青岛黄海学院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样,右对齐。正文最多采用三级标题,即章、节、条。各层次标题一般要简明扼要,体现阐述内容的重点,无标点符号。名称编号及示例书写格式一级标题章第1章三号黑体,标题占2行,居中二级标题节1.1小三号黑体,段前6磅,段后6磅三级标题条1.1.1四号黑体,段前3磅,段后3磅331 致谢“致谢”二字(小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两格,下为致谢辞。331 参考文献(1)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李××[1]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2]”。(2)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英文写“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期刊:[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姓名.题目[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专利号,授权公告日报纸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电子文献:[序号]作者.文题[EB].出版年(更新和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331 附录附录包含外文原文(近5年与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关的期刊论文)、外文译文(不少于2000字)、任务书、开题报告、设计书、图表、程序等。331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二、主要内容及应完成工作量三、重点研究问题四、主要技术指标或主要参数五、基本要求六、其它(包括选题来源)指导教师:年月日331 青岛黄海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题目名称课题来源国内发展状况主要内容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或方法时间安排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日备注331 331 第四部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金工实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金工实习英文名称:MetalworkingPractice学时:60学分:2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开课学期:3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习目的金工实习目的: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操作。通过金工实习要达到: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典型结构﹑了解毛坯和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工具、夹具、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2.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上应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践能力。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基本生产知识和专业知识。3.学会焊接、车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各种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4.通过金工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实际中培养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且通过在生产实习中向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信念,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二、实习内容及要求(一)实习内容:第一部分焊接实习实习内容1)了解焊接的种类、特点及应用(1)焊接方法的分类:熔化焊和压焊等;(2)焊接接头的组成:母材、焊缝、热影响区;(3)焊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制造金属构件、零件和修补零件)。2)手弧焊(l)手弧焊的焊接过程、焊接电弧及焊接安全技术;(2)手弧焊机的种类(直流、交流)、结构(包括电流调节方法)、性能与应用;(3)焊接用工具:焊钳、面罩、清渣锤、钢丝刷等;(4)焊条的组成(焊芯和药皮)、作用、种类(包括酸性与碱性焊条的特点)、结构钢焊条的牌号和含义;331 (5)焊接接头形式(对接、搭接、角接、T字接等)、坡口形式(I型、V型、Y型、X型等)及焊接位置(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等)的名称和特点;3)气割与气焊(1)气焊的工艺过程、特点、应用与安全技术;(2)气焊设备组成(乙炔发生器或乙炔瓶、回火防止器、氧气瓶、减压阀和焊炬等)及作用;(3)气焊火焰的结构、种类(氧化焰、中性焰、碳化焰)、调节和应用;(4)焊丝与焊剂的作用和选用;(5)气焊的操作技术和进行平焊操作:点火、火焰调节、施焊、熄火;第二部分车工实习基本内容1)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1)切削运动(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意义;(2)切削三要素(背吃刀量或称切削深度、进给量、切削速度)的符号、意义及选用;(3)刀具材料性能要求、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牌号及选用;(4)了解切削过程及切屑种类;(5)常用量具的名称、使用方法及正确选用与维护。2)普通车床(l)车床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传动系统与传动副;(2)车床的型号(如C6132型等)及其含义;(3)车床的调整及维护保养;(4)熟悉车床各操纵手柄和刻度盘的正确使用。3)车刀(l)车刀的组成和切削部分的组成;(2)车刀的种类和用途:(3)车刀的主要角度(前角、主后角、主编角、副偏角、刃倾角)定义及其作用;(4)常用车刀材料(高速钢、硬质含金YG、YT)的性能特点及其选用;(5)车刀的正确安装。4)工件的安装及其夹具(1)工件安装的要求(装夹可靠方便、工件回转中心与主轴中心线重合等);(2)车床上工件常用的装夹方法及附件(三爪卡盘、四爪卡盘、顶尖、中心架、跟刀架、心轴、花盘等)的特点与选用。5)普通车床的车削加工特点与加工范围,掌握外圆、端面、内孔、切槽的车削加工方法,对其它回转表面(加螺纹、锥面、成形面等)进行一定的操作加工。6)车削加工能达到IT7-IT9的尺寸公差精度等级和1.6-3.2表面粗糙度Ra的范围。7)车床操作要点:(1)熟悉车床各操纵手柄的作用与使用方法:(2)刻度盘与刻度手柄的正确使用;(3)正确安装工件和装夹刀具;(4)切削的方法与步骤;(5)粗车与精车、切削用量的选择;(6)车床安全操作规程。8)典型零件(轴类和盘套类)加工工艺分析。331 第三部分钳工实习基本内容:1)钳工概述(1)了解钳工工作的范围;(2)钳工工作在机械制造及维修中的作用;(3)钳工工作台及台虎钳的结构;(4)钳工操作的安全技术;(5)装配的基本知识。2)划线(l)划线的作用及种类(平面划线和立体划线);(2)划线常用工具(基准工具、支承工具、划线工具)及量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3)划线基准及其选择;(4)划线示范和具体操作。3)锯削(1)锯削的应用范围;(2)锯削工具的组成(据弓与锯条);(3)锯条:材料、锯齿的结构特点、种类及选用;(4)锯条的安装;(5)锯削方法及操作要领。4)锉削(l)锉削的应用范围;(2)锉刀:材料、结构、种类、规格及选用;(3)锉削的姿势及锉刀的使用;(4)锉削方法(锉平面的交叉锉法、顺向锉法和推锉法)及应用;(5)锉削零件的尺寸、形状精度的检验(平直度、平行度、直角等)。5)钻孔(扩孔与铰孔)(1)钻削加工的作用、运动及加工质量;(2)钻床的型号、种类、结构、调整及选用;(3)钻头的结构、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种类及装夹方法;(4)钻削加工时工件的装夹及钻削加工的操作要领;(5)扩孔与铰孔的刀具、加工方法、加工质量及示范操作。6)攻螺纹和套螺纹(1)攻螺纹的作用、工具(丝锥与铰杠)及操作方法;(2)丝锥:材料、结构、种类;(3)攻螺纹时的底径与底孔深度的确定及倒角作用;(4)套螺纹的作用、工具(板牙与板牙架)及操作方法;(5)板牙的材料、结构及固定;(6)杆径大小的确定及倒角的作用。7)其它钳工方法(示范讲解)(l)刮削:作用、刮刀、校准工具、操作及检验;(2)研磨:作用、工具、研磨剂、操作方法。8)拆装方法(1)拆装方法;(2)装配方法。331 9)综合练习件(1)钳工练习件或考核件要能包括钳工(划线、锯削、锉削、攻螺纹或套螺纹等)的主要操作方法;(2)台钻拆装。(二)基本要求:1.焊接实习(1)了解焊接方法的种类、特点、应用及生产工艺过程;(2)了解手弧焊机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应用;(3)了解焊条的组成与作用;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特点;熟悉结构钢焊条牌号与含义;(4)了解常用焊接接头形式和坡口形式;(5)熟悉手弧焊焊接工艺参数及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了解不同空间位置对焊接的影响;(6)了解气焊设备的组成与作用;气焊火焰的种类与应用;焊丝与焊剂的作用;(7)熟悉气割原理、过程及金属气割条件;(8)了解其它焊接方法(电阻焊、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的特点和应用;(9)了解熔化焊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2.车工实习(l)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概念;(2)熟悉常用量具名称、使用与保养方法;(3)熟悉普通车床的组成用途和传动系统;了解普通车床的型号、调整和维修保养;(4)熟悉常用车刀的组成和结构,车刀主要角度及其作用,常用刀具材料牌号和应用;(5)了解车削加工时工件装夹方法、特点及应用;(6)掌握车外圆、端面、钻孔和镗孔的方法;了解车床的其它车削加工方法(切断、切槽、圆锥面、成形面、螺纹等);(7)了解车削加工所达到的尺寸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Ra值范围;(8)熟悉切削三要素;了解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对加工质量的影响。3.钳工实习(l)了解钳工工作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作用;(2)掌握划线、锯削、挫削、钻孔、攻螺纹和套螺纹的方法和应用;(3)了解錾削、刮削和研磨的方法和应用;(4)了解台式钻床、立式钻床的组成、运动和用途,熟悉台式钻床的操作和调整;(5)掌握钳工常用工具、量具、夹具的基本原理;(6)了解扩孔和铰孔的方法;(7)了解机械部件装配的基本知识;(8)了解钳工工作的安全操作。三、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金工实习是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基本要求是:1、按大纲要求完成车工、钳工和焊工等各工种的基本操作。331 学习相关金属工艺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常用加工方法及所用设备结构原理,工具、量、卡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使之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践能力。2、学生通过简单零件加工,巩固和加深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提高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3、能力培养要求。加强对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其工程素质。四、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1.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2.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教育学生遵守劳动纪律。3.实习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4.严格按照实习指导老师要求操作,做好笔记。五、指导方式1.实习前带队教师要提前深入实习单位了解和熟悉情况,会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实习实施计划,做好一切准备。2.带队教师按实习大纲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计划的落实工作,检查学生完成实习的情况,与实习单位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3.实习中,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4.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5.检查实习纪律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违纪问题。6.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负责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7.实习结束离开实习单位前,要做好与实习单位的交接工作。8.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工作总结并向学院汇报。六、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金工实习的成绩的考核和评定:1.实习结束进行理论考试,总成绩=理论成绩(40%)+实践操作成绩(60%)2.本学期期末,将金工实习总成绩上报教务科和学生所在学院。3. 学生缺勤(病、事假)达到实习规定时间1/3时,不给成绩。可另找时间补全实习后再给成绩。无故旷课超过2天,实习成绩为不及格。4.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七、有关说明1.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实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2.建议金工实习由实习工厂和金工教研室共同负责,发挥教研室和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地位。八、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331 陈队志.《机械制造基础工艺实习》(第一版).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2.参考资料:李绍鹏.《金工实习》(第一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编写人:张淑贤审核人:杜昌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生产实习英文名称:Productionpractice331 学时:4周学分:4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先修课程:本专业所有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8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一、实习目的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巩固所学的有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向实践学习,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企业,及融入社会的能力。二、实习内容及要求1.实习基本内容1)对实习厂所生产的产品的生产调研、可行性论证、设计、制造、销售及管理各环节总体认识和了解,熟悉工厂的运行过程。2)掌握实习单位所生产的产品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了解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3)了解该厂典型产品的结构、功能及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所使用的刀具、夹具,辅助工具,装配工艺、调试过程,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4)了解机械装备加工、制造的现状和发展方向。2.实习基本要求1)将每天的实习内容,包含现场观察的结果,收集到的资料、听取报告的内容等记入实习日记中。2)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指定当天完成的实习任务和思考题。3)实习结束时完成4000—5000字的实习报告。三、实习的组织实施由机电工程学院统一组织,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确定实习时间,教研室制订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队的队长,实习内容由教研室与实习厂按实习计划协商安排实施,实习班级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习地点为:青岛上海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青岛某机床厂(待定)(或潍坊柴油机厂),每厂各2周,轮换进行。1.实习的形式●请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讲课,结合工厂实际,讲解相关工程技术问题,和行业发展状况。●现场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到车间,生产第一线,了解,学习生产中设备、制造和装配工艺等。2.实习进度和计划入厂教育;全厂参观;讲座2天;车间实习8天;考核0.5天,总计11天.四、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1.实习纪律1)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工厂管理,见到师傅要有礼貌2)学生必须服从带队老师安排3)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得乱动车间设备、工具、观看加工零件要征得操作师傅的允许4)在车间内注意安全,统一着装,举止文明5)不在车间做与实习无关的事,玩手机打游戏等。2.实习结束前,参照实习日记,学生应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工厂概况、车间概况、主要产品、组织人员构成。331 2)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画出草图,注明主要尺寸,工序、工装、加工设备、刀具、检测方法等。3)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体会,及对工厂(车间)的合理化建议五、指导方式1.由任课教师组成生产实习队,每班配备2名指导教师,整个实习队同时配备铺导员1—2名(根据学生数),由实习队队长具体组织、领导本次实习任务。2.实习前由教研室负责组织编写生产实习指导书(或生产实习指导提纲),供学生在实习中参考。3.每天进车间前,由指导教师负责点名,布置当天实习任务和要求,出车间要清点人数,出入工厂大门、车间队伍要整齐。4.实习前带队教师要提前深入实习单位了解和熟悉情况,会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实习实施计划,做好一切准备。5.带队教师按实习大纲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计划的落实工作,检查学生完成实习的情况,与实习单位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6.实习中,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7.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8.检查实习纪律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违纪问题。9.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负责组织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10.实习结束离开实习单位前,要做好与实习单位的交接工作。11.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工作总结并向学院汇报。六、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一)实习考核依据实习结束,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材料要求如下:1.“实习日记”是学生对个人生产实习的原始记录,要求及时如实的填写。2.“实习总结”是学生实习的总结性材料。(二)实习考核成绩1.“实习日记”和“实习总结”的成绩由专业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对照实习总结报告编写的要求进行评定。2.现场教学成绩评定由指导老师根据考核情况确定。3.实习日记占:20%实习报告占40%平时表现占30%考核10%。不参加实习或累计缺席1/3时间的学生,不予评定成绩。(三)学生实习的成绩总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没有实习日记和报告的不及格)凡实习生严重违反实习纪律,在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方面有严重错误并造成不良影响者,经(院)系实习领导小组提出,(院)系分管领导批准,该实习生实习成绩总评为不及格。331 实习生的初评成绩由实习小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协商确定。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生的最后成绩予以审定,原则上应尊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初评意见。七、参考资料实习指导书为青岛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制教研室编写的《通用五菱生产实习指导书》,及主要参考资料为实习厂提供的图纸、工艺卡片等技术资料。[1]丁儒林.《汽车厂实习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2]贾恒旦.《生产实习规范指导手册(高等学校分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3]蔡安江.《机械工程生产实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附:1.生产实习日记(封皮)2.生产实习报告(封皮)编写人:杜昌民、马玉华审核人:杜昌民附1331 实习日记实习类型实习单位实习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班级学生姓名学号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331 生产实习报告课程名称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习地点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33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